趙玉意
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最早于2017年由美國希拉姆學院率先提出,強調把新技術融入人文社會科學之中,通過學科調整和機構改革來重構學術共同體和研究平臺,從而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1]。新文科注重對社會科學專業(yè)人才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等的培養(yǎng),而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對實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2]。在學科管理上,強調由學科專業(yè)目錄導向轉向現實需求導向[3]。我國法學實驗教學早期處于缺失狀態(tài),自2000年引入診所教育才漸有起色。診所法律教育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法律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有學者指出,法學專業(yè)實驗室建設為規(guī)范實踐教學所必需,提出了法學實驗教學的一般形式和建設思路[4]。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拓展傳統法學實驗教學方法和技術,使得其深度與廣度得到從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有學者明確提出培養(yǎng)應用型法律人才,強化實踐教學[5]。法學專業(yè)實驗教學及其信息化有利于充分應用教學資源,鍛煉學生實踐能力[6]。建設虛擬教學平臺逐漸成為高校探索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與突破口[7]。新文科對社會專業(yè)人才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求,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發(fā)展對文科教學的要求相契合,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直接針對法學實踐教學的痛點,是對新文科與信息技術教育模式的有效回應。迄今,較早建設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的只有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少數幾所高校[8]。法學類國家級虛擬仿真項目只有15項,其中國際法項目僅天津大學1項①參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服務共享平臺.http://www.ilab-x.com/list?proLevel=1#217.訪問時間:2021-06-24。。鑒于國際機構裁決場景的不可獲得性與實地學習成本高昂等特性,建設國際法虛擬仿真項目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國際法學習的浸入感與儀式感,有利于培養(yǎng)國際型、涉外型高端人才。
2021年3月2日,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根據新文科建設的目標任務,教育部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吨改稀分刑岢?,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新文科建設,主動服務國家軟實力提升和文化繁榮發(fā)展新需求,研究高等文科教育發(fā)展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新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間的互動規(guī)律和未來發(fā)展趨勢,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文科復合型人才[9]。
新文科建設緣起于新技術在文科教育的應用,直面文科教育及其人才培養(yǎng)對社會的供給。與傳統文科相比,新文科強調文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教育方式更貼合社會實踐,培養(yǎng)模式上更強調學以致用與多元化,學習方式上提倡合作、創(chuàng)新、個性。為此,實踐教學成為新文科建設的發(fā)力點與排頭兵。新文科建設中的新法科應運而生,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呈現的“兩張皮”現象在新法科建設中必然應極力避免甚或消除,法學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法學學科后起之秀的國際法,其實踐教學一度不被重視或者被擱置,新文科建設的倡導可謂呼喚了國際法實踐教學的“春天”。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和教育在涉外法治建設中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地位。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發(fā)布《關于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指出“促開放,構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新格局”。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推進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加強涉外法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要積極為國家重大經貿活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提供法律服務,發(fā)展壯大涉外法律服務隊伍,加快培養(yǎng)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建立涉外律師人才庫。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加強涉外法治工作,加強國際法研究和運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2020年十三屆全國政協在京召開第34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專門圍繞“建設高素質的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協商議政。2021年3月,根據新文科建設的目標任務,教育部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該指南對法學學科教學改革提出了增強實踐性、培養(yǎng)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的要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的建設有了較長足的進步,已經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出了聯合國副秘書長、國際民航組織秘書長、國際法院法官、國際海洋法庭法官、WTO爭端解決上訴機構專家、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等杰出人才。但是,在聯合國系統雇員中,中國籍雇員目前僅占1.12%,列第11位,居菲律賓、印度、俄羅斯等國之后;而中國給聯合國繳納的會費占比為7.921%,是繳納會費第三多的國家[10]。這與中國學生因受制于外語能力、專業(yè)知識、資金而較少到國際組織去實習有較大關系。
我國國際法教學起步較晚,還存在著教學模式陳舊、教學地位不突出、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等不足之處。國際法教學缺乏有效的手段吸引學生。與此同時,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很多學生認為國際法關涉國家外交等宏觀層面的決策,與日常生活相去甚遠。國際法學科對外語要求較高,這又使得外語水平不高的學生望而卻步。司法考試及之后的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僅將“三國法”(即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列入客觀題中,且分值呈下降趨勢,而因其內容多、涉及面廣、知識點抽象等緣由,有些學生作出策略性“放棄”的決定。為此,“國際法學習無用論”一度甚囂塵上。該種國際法教學、學習的狀態(tài)與我國當前對國際法以及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視形成鮮明的反差。在百年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的交織疊加之下,我國從國家層面提出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恰逢其時,體現了敏銳的戰(zhàn)略洞察力。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對于國際法教學而言無疑是一次極好的機遇,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國際法教學必須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上作出調整,才能與國家的需求相匹配。國際法教學上形成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必須做出改變。國際法實踐教學的優(yōu)化和升級勢在必行,當前國際法實踐教學形式單一、體系不穩(wěn)[11]的狀態(tài)必須改觀,唯有實踐教學推陳出新并貼合實際,國際法教學才能充當合格的涉外法治的堅實后盾。恰逢國家提出新文科建設的歷史機遇,國際法實踐教學可以借助高新技術,通過虛擬仿真平臺還原國際機構的真實場景,這有利于浸入式教學開展,將大大激勵、提高學生學習、實踐國際法的熱情。
虛擬仿真技術又稱虛擬現實技術,指的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可借助視覺、聽覺及觸覺等多種傳感通道與虛擬世界進行自然的交互。國際法虛擬仿真實驗是學科教育和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該實驗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依托,旨在創(chuàng)造一個接近真實的國際機構環(huán)境,突破現實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夠更加專注地投入到國際法課堂中。
國際法實踐教學之所以有必要借助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是因為參與國際機構的裁決實踐有地域限制,時間成本高,我國高校一般難以實現和滿足。國際法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改變了傳統課堂中老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單向知識灌輸教學方式,通過模擬國際機構的真實環(huán)境,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他們實踐出真知的求知思想,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升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早在2016年,中國政法大學在法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以網絡犯罪偵查實驗室、偵查實驗中心、法學實驗教學系統實驗室、實況庭審錄像仿真庫等4個虛擬仿真實驗室為主體。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緊密結合當前法學教育教學的前沿需求,充分利用目前信息化和虛擬化的時代優(yōu)勢,能很好地實現知識與動手能力的同步[12]。中國政法大學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對法學的實驗教學具有開創(chuàng)性作用,對國際法虛擬仿真教學富有借鑒意義。
迄今,創(chuàng)設國家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法學類項目僅15個,與國際法相關的有天津大學國際法虛擬仿真法庭實驗教學項目和西北工業(yè)大學國際技術貿易法律風險識別與防范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天津大學國際法虛擬仿真項目,主要通過虛擬仿真和三維動畫技術還原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庭場景,制作了虛擬法官與學生進行交互式問答,并通過系統評分對學生提交的法律文書和口頭陳述進行評價①參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育共享平臺:虛擬仿真法庭實驗教學項目,http://www.ilab-x.com/details/v4?id=4900&isView=true,訪問時間:2021-06-24。。西北工業(yè)大學的虛擬仿真項目主要基于技術風險案例庫,虛擬再現法律風險,將國際貿易技術風險靜態(tài)法律規(guī)范轉化為動態(tài)糾紛案例②參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育共享平臺:國際技術貿易法律風險識別與防范虛擬仿真實驗項目,http://www.ilab-x.com/details/v4?id=3807&isView=true.訪問時間:2021-06-04。。應當說,這兩個虛擬仿真項目實現了國際法虛擬仿真實驗的突破,然而其涉及的國際法實踐內容還非常有限。西北工業(yè)大學的項目意在防范國際貿易的法律風險,嚴格而言并非純粹的國際法虛擬仿真平臺。天津大學的項目主要限于國際刑事法庭。事實上,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私法這三大傳統國際法學科中通常會提到國際爭端解決的幾種類型:國家-國家、私人-國家、私人-私人之間。對此,要全面虛擬仿真國際機構裁決場景,應當窮盡這幾種類型。通常而言,典型的國際裁決機構還有國際法院、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ICSID、國際商事仲裁機構等,這些國際裁決機構均裁決了系列典型案件。為此,從全面加強國際法實踐教學這個角度出發(fā),可以考慮從典型裁決機構的典型案例著手,就這些國際裁決機構的審判規(guī)則、審判流程、典型案件爭議焦點等出發(fā)推進實踐教學。
在虛擬仿真具體模式上,可以借鑒天津大學的做法,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譬如,在國家-國家之間爭端解決上國際法院堪稱典范,初期可以選擇一起典型案件,要求學生按照請求國、被告國、法院三種角色分步進行實驗。實驗可以設計該三種角色的三條路線,學生可以單獨選取一種角色進行人機對話,也可以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互動實驗。在私人-國家間爭端解決中,可以考慮選取ICSID投資者-國家間投資爭端解決中心,分投資者、東道國、投資爭端解決中心三種角色或三條路線。在私人-私人間商事仲裁或訴訟中,可以考慮選取ICC、UNCITRAL或其他常設商事仲裁機構,或者中外法院,以申請人(原告)、被申請人(被告)、仲裁庭(法院)三種角色進行實驗。
國際法虛擬仿真意在還原國際機構裁決的場景,其要求學生對國際機構、裁決規(guī)則、案件及其爭議焦點有非常清楚的把握。換言之,國際法虛擬仿真對學生的國際法專業(yè)知識、外語水平等有較高要求。為此,在傳統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國際私法教學中,要嵌入案例教學法,且應當盡可能用英文或雙語形式授課。在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出臺之后,“10+X”的設置模式僅將國際法列入法學專業(yè)核心課程,并限定學分總數在160學分左右,各個高校因此紛紛對“三國法”的學時數大幅削減,一般僅為32學時。而最新的2021年版《法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雖然將原來的專業(yè)數量從原來的3個擴充到7個,增加“國際經貿規(guī)則”為新的專業(yè)。對法學類專業(yè)核心課程確立了“1+10+X”設置模式,其中“1”指的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但“10”仍然僅將“三國法”中的“國際法”列入其中,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僅作為各院校根據實際情況選開的專業(yè)必修課。為此,在現有“三國法”學時普遍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通過開設選修課等形式來加大案例研討的成分,從而為國際法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的運作奠定基礎。
國際化的法學教育一定是以法律職業(yè)教育為導向的,否則無法與歐美發(fā)達地區(qū)處在同一平臺上競爭[13]。這使得實踐教學在國際法教學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盡管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不失為增強法學類學生職業(yè)能力、實操能力的重要平臺,但該類競賽目前還處于精英階層的范疇,且在很多高校對于該類賽事的安排上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課程體系。國內有不少法學院校組織學生參加杰賽普(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競賽、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國際環(huán)境法模擬法庭比賽、國際航空法模擬法庭比賽、國際刑事法院模擬法庭競賽、WTO模擬法庭競賽以及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參賽院校、學生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但這類競賽絕大多數尚處于臨時性安排,沒有穩(wěn)定的制度、經費、人才等保障,也未納入教學計劃當中。作為普及面廣與受益者多的更為“大眾”的模式,國際法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將起到較少數人參加的國際法庭模擬競賽更加廣泛的效應。也正是基于此,國際法虛擬仿真教學平臺應當予以推廣。就目前而言,鑒于其建設成本高昂,可以考慮由幾個院校聯合搭建的形式進行,這樣建設單位的資金、人力投入成本可以得到分攤,同時這樣的虛擬仿真教育平臺面向多個高校的學生開放,其受益對象得以拓寬。
國際法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的另一個應用可以面向本地實務部門,尤其是辦理涉外案件不多的內陸地區(qū)。通過實際觀摩、體驗、參與國際法虛擬仿真案件,實務部門可以熟練掌握涉外案件的辦理流程,思考在辦理過程中將遭遇的難點問題并試圖化解。各法學院校據此也可以通過向實務部門籌措到相應資金,二者實現真正的雙贏。
在新文科建設如火如荼進行之時,國家從戰(zhàn)略高度大力推進涉外法治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國際法教育教學據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真正踐行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與水準,國際法實踐教學是關鍵。鑒于國際法實地實習的地域、空間等特殊限制,國際法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可以起到很好地補缺或者補強的作用,其在還原國際機構裁決場景、體驗裁決流程、檢驗國際法理論知識等方面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國際法虛擬仿真平臺主要面向普通法學院校,其設計起點更加貼合大眾,受益面更為廣泛,契合國家提出的大力培養(yǎng)大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具有廣闊的發(fā)展與提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