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林語堂與白話文運動

        2021-12-06 10:19:44楊偉忠
        關(guān)鍵詞:白話文

        楊偉忠

        (閩南師范大學 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白話文運動取得成功是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其中,《新青年》同人“有意的主張”和領(lǐng)導無疑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帶頭作用,而更重要的是《新青年》背后無數(shù)基層知識青年的追隨仿效。林語堂則介于二者之間,顯得格外特別。當白話文運動如火如荼進行之際,林語堂作為初出茅廬的知識青年,只發(fā)出微末光亮;當運動的熱潮褪去之后,林語堂竟又自創(chuàng)新說,推出別樣的文學方案。本文選取相對“非主流”又聲名在外的林語堂視角,欲借其慧眼重新審讀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書寫革命。

        一、漢語改革與文學革命

        胡適是白話文運動的發(fā)動者和核心領(lǐng)袖,一出場即光芒萬丈,“暴得大名”[1](P5)。林語堂初見胡適真有一種“仰之彌高”的崇拜心情[2](P98)。不過,這并不是說林語堂甘于做一個人云亦云的追隨者。林語堂確曾因力挺白話文而遭到保守派留學生的冷眼,卻始終保留了自己對此“不完全一致的意見”[3]。早在1918年3月,林語堂就曾在《新青年》公開呼吁,白話文運動既以“文學革命”相號召,循名責實,理應圍繞文學問題展開討論、進行“建設(shè)”??墒?,林語堂實際看到的似乎還只是個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形式的改革”,像西人那種“論理精密,立斷確當,有規(guī)模有段落的文字”,卻仍緣慳一面[4]。事實上,就實際效果來看,白話文運動兼具漢語改革與文學改良的雙重意義,只強調(diào)其一,勢必失之偏頗。面對語言與文學之間的兩難,林語堂選擇整體性的把握,并認為文學才是高于形式本身的“至高最后的目的”[5]。

        當然,此種論調(diào)并非林語堂的獨見,錢玄同對此就表示贊同,但還是從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代表《新青年》給予委婉的拒絕:“我們提倡新文學,自然不單是改文言為白話,便算了事。惟第一步,則非從改用白話做起不可?!盵5]錢玄同認為漢語改革和文學創(chuàng)造是白話文運動前后相繼的兩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只有先把文字的第一步走好了,才能談論接下來的文學??傊郊壈l(fā)展是不現(xiàn)實的。胡適也同意漢語改革“只是創(chuàng)造新文學的預備”,而當時中國都“還沒有做到實行預備創(chuàng)造新文學的地步”[6](P53)。但是,對于《新青年》前輩的解釋,林語堂似乎并不買賬,并大膽地向胡適“進言”說:“白話文學運動惟一的正義只是白話能生出一等文學來,文學革命而不能生一等文學出來,那就白話不白話,革命不革命都不相干?!倍遥绻弧耙云占敖逃秊榘自捨膶W惟一的目的”,無異于“褻瀆白話文”[7](P322-324)本身,勢必磨滅其應有的更高的文學價值。林語堂最終沒能聽信分兩步走的空洞許諾,反對形式和意義相割裂的做法,堅信漢語改革與文學改良要想取得成功必須一以貫之。不過,無論是發(fā)表在《新青年》的公開信還是寫給胡適的私信,皆難以窺見這一時期林語堂的文學思想全貌。幸運的是,赴美留學期間林語堂還專門撰寫了兩篇英文論文,投稿《中國留美學生月報》,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①1920年,林語堂曾在《中國留美學生月報》(The Chinese Student’Monthly)發(fā)表《文學革命與什么是文學》(The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What is Literature)和《文學革命、愛國主義與民主偏見》(Literary Revolution,Patriotism,and The Democratic Bias)兩篇英文論文,林語堂相關(guān)作品集皆失載,是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兩篇佚文。部分學者亦曾論及林語堂這兩篇英文論文,然多是蜻蜓點水,讀者難以窺見整體。筆者在全文翻譯的基礎(chǔ)上,希望較為系統(tǒng)總結(jié)文中思想,譯文將另文發(fā)表。。

        首先,林語堂認為白話文運動所欲改革的,除了是以白話代之以文言,更應倡導先進的文學觀念:

        人們堅持文言文,因為它是這種乏味的文學理念的化身,同時充斥著文學和修辭學的觀念上的混亂。人們反對白話文,因為他們在這里找不到斑斕文采,找不到意味深長的神秘暗語以及他們在文言文那里所得到的幻象。人們覺得白話文實在難以用于文字游戲,因此錯誤地認為白話文作為一種文學媒介是不夠格的。

        ……

        我們見證了一種新的文學觀念,它評論人生,遠比純粹的文體學家的觀念來得有價值。這種新的文學觀念體現(xiàn)了所有偉大文學的根本意圖,即在于觀照生命的全體及延續(xù)。偉大作家必先配備這樣新的文學觀念,讓文學充當詮釋生命的重要角色,才能洞照人性的本質(zhì),敏察人生的悲劇,審視神秘宇宙的真容。[8]

        然后,林語堂認為白話文運動在推行過程中,摻雜了太多本質(zhì)以外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一邊是保守派對故國文化的盲目信仰,以為“文言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財產(chǎn),永遠不能拋棄”,而白話文的改制則情同背叛國家。林語堂對此感到不解,因為衡諸西方歷史,白話書寫非但不是背叛,甚至還有利于愛國主義的凝聚與養(yǎng)成:“至于作為國家凝聚的一種手段,我們很難理解,國家化的白話怎么就比不上古老的文言呢?”[9]另一邊則是白話文的狂熱分子,他們寧愿犧牲文學的品位去迎合廣土眾民的日??谡Z,并自以為覓得文學的真諦。林語堂目之為“民主的偏見”:

        我們不能草率地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即寫得越簡單,就越接近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想,直到我們發(fā)現(xiàn),人們把販夫走卒的語言視作文學藝術(shù)的理想。我們被告知,民主是白話文學的巨大優(yōu)勢,因為白話文學和大眾教育密切相關(guān)。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主或許并非培育正確文學典范的最佳條件。作為文學民主化最顯著的案例,《美國日報》等流行報刊雜志的做法就是把所有的文學品味拋諸腦后,雜志編輯甚至直接跟投稿人擺明“風格”根本無關(guān)緊要。那新聞寫作與高級文學的關(guān)系如何,拉格泰姆歌曲與古典音樂的關(guān)系又是怎樣的呢?[9]

        只是“將言文一致作為中國后輩的理想典范”,將所謂民主原則不加檢討地施諸文學,絕不符合“一等文學”的更高追求[9]。文學的優(yōu)劣不等同于擁眾的多寡,而在于其藝術(shù)價值之高低。白話文運動應該“在文學中創(chuàng)造出更偉大的邏輯之美、想象之美和文明之美”,追求“清晰明朗的風格,精雕細刻的文辭,以及藝術(shù)高雅的白話散文”[9]。我們可以這么理解,漢語改革的民主取徑并不適用于文學改良的美學追求。白話文在語言上的民主化與文學上的審美追求應達成一種對立的統(tǒng)一。

        總之,林語堂的堅持讓我們看到他一開始便不茍同于白話文運動的主流。其理想中的白話文運動應該是一場語言變革和文學革命同步進行的“合一”運動,盡量避免意識形態(tài)的外在干擾,尊重語言文學的內(nèi)在要求和客觀規(guī)律。

        二、語錄體與性靈說

        《新青年》同人在五四以后逐漸分裂為兩股力量:一邊是以胡適為中心的《現(xiàn)代評論》,一邊是以周氏兄弟為首的《語絲》[10](P296)。論先前交情,加上更為接近的西學背景,以及自由主義的思想傾向,于情于理,林語堂都應加入胡適一方??墒?,林語堂最終卻加盟魯迅主持的語絲社,出乎很多人的意外。此時,魯迅早已聲名在外,年又長林十四,可謂師輩人物。而后兩人經(jīng)歷了并肩作戰(zhàn)的歲月,為劉和珍之死感到相同的傷痛,并南下廈大暫避政治迫害。很長時間以來,林語堂和魯迅結(jié)成了生活的同路人。而后漸行漸遠,終于離心,論者或歸諸魯迅的敏感脾氣,或以為起于林語堂不合時宜的“幽默”,似乎都是一些無關(guān)痛癢的瑣事[11]。其實,林語堂和魯迅二人在思想上、性情上根本相左,只是共同的生活經(jīng)歷強行將二人綁定在一起,隨著生活的解綁,注定要走散。只是耐人尋味的是,在關(guān)系徹底破裂之后,林語堂竟自另創(chuàng)新說,劍指白話文。

        當林語堂從海外學成歸來,中國已是白話文的天下,客觀地說,錢玄同所謂的第一步已接近完成??墒牵惹八S諾的第二步構(gòu)想并未如期而至,相反,五四以后,白話文運動還繼續(xù)沿著“形式的改革”的方向不斷提出新的訴求,波瀾再起。上世紀三十年代,左翼知識分子發(fā)起了著名的大眾語運動,對五四白話文展開檢討和清算。他們認為,五四白話文并未真正消弭“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鴻溝,白話文必將經(jīng)由大眾化的改造才可最終通達現(xiàn)代文明[12](P227)。魯迅先生是大眾語運動的大力擁護者。在他看來,“倘要中國的文化一同向上,就必須提倡大眾語,而且書法更必須拉丁化”[13](P103)。但是,魯迅同時也強調(diào)使用這種現(xiàn)代白話書寫的新文學“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尤其是“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養(yǎng),是勞作和戰(zhàn)斗之前的準備”[14](P592-593)。大眾語運動和文學介入理論的大膽結(jié)盟已初見“創(chuàng)造新文學”的新構(gòu)想,而魯迅的雜文便是最佳的試驗品。

        有意思的是,林語堂非但沒能贊賞魯迅的“創(chuàng)造新文學”,而且?guī)缀踉谒蟹矫媾c其形成對抗之勢。其中,最富爭議性的做法就是在白話和文言之外又提出第三種文字——語錄體,其目的之一即在于消解大眾語的影響。他說:

        今日白話文,或者做得比文言還周章還浮泛,還不切實,多作語錄文,正可矯此弊。且白話亦有不適用者,書札是也,字條是也,電報、法章、公文部令是也。今人或有提倡用白話做部令者,太不像樣,何不改用語錄體?[15]

        語錄體并非林語堂個人的發(fā)明,其來源同在古代,佛家禪宗語錄是其經(jīng)典范本,語錄體即因此得名。禪宗語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語體,夾雜著白話、俗語和方言,又不失其文言的底色,林語堂稱之為“文言之白”[16]。林語堂辯解說“白話作文是天經(jīng)地義”,并無意“作文學反革命者”,其意在攻擊大眾語和左翼文學已是昭昭然[15]。林語堂集中火力對準歐化問題,影射大眾語:

        今人一味仿效西洋,自稱摩登,甚至不問中國文法,必欲仿效英文,分“歷史地”為形容詞,“歷史地的”為狀詞,以模仿英文之historic-al-ly,拖一西洋辮子,然則“快來”何不因“快”字是狀詞而改為“快地的來”?此類把戲,只是洋場孽少的怪相,談文學雖不足,當西崽頗有才。此種流風,其弊在奴,救之之道,在于思。[17]

        作為“別一枝討伐白話的生力軍”,林語堂所舉例子并非大眾語的全部事實,確有以偏概全之嫌[18](P553)。不過,林語堂堅信“并無所謂大眾語獨別于白話者”,不然大眾語者就“拿出貨色來看”。在這一點上,林語堂和胡適的觀點是一致的。胡適也認為:“大眾語不是在白話之外的一種特別語言文字。大眾語只是一種技術(shù),一種本領(lǐng),只是那能夠把白話做到最大多數(shù)人懂得的本領(lǐng)?!盵19](P405)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語”其實就是一種觀念的產(chǎn)物,現(xiàn)實中不必真有實在的對應物。

        我們還看到,從“惡白話之文”到反對“高爾斯基派”[20],其間是一脈相承的。林語堂批評左翼文學“只許達意,不許其美”,動輒“罵為布爾喬亞”,或“令人怕”[21]。于是,為了與語錄體相配備,林語堂又提出了性靈說。性靈即“個性自由”之意,只是性靈而不稱個性,取一玄虛的“靈”字,似乎想要營造一種神秘的況味。不同的人,個性是不同的,林語堂的幽默閑適是個性,魯迅的峻介嚴正也是個性。顯然,林語堂這里的性靈是限定性的性靈,至少并不包括魯迅式的峻介嚴正的性靈。魯迅希望藉由文學醫(yī)治國民思想的閉塞和愚昧,林語堂卻認為文學只是單純的自我表達的藝術(shù),側(cè)重閑適生活的意趣。應該說,刻意避談政治也是一種政治,有人稱之為“否定性政治”[22](P353)??傊?,在性靈說理論的背后,其實隱秘地配合了自由主義的政治論述。

        不過,似乎很少人注意到,語錄體和性靈說的提出,實際上推翻了林語堂先前的主張。在此之前,林語堂以為文學革命仍只是一場“形式的改革”,有白話文推翻文言文的革命,卻沒有新文學取代舊文學的革命?,F(xiàn)在卻大力鼓吹更加形式化的語錄體,顯示了一種觀念上的倒退。更何況,語錄體的普及性遠遠不及文言和白話,在界定上也存在許多困難,很多時候甚至比古奧的文言更難懂,因而在文字上也是一種嚴重的倒退。另外一方面,林語堂認為,以中國古代文學那種充滿“意味深長的神秘暗語”和由此“所得到的幻象”是不符合現(xiàn)代文學觀念的,中國真正欠缺的是西方那種論理精密、理性確當?shù)摹耙坏任膶W”[8]?,F(xiàn)在又主張起自由性靈的小品文,給人一種含糊感性的印象,再次偏離了初衷。

        三、文化與政治

        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初聞噩耗的林語堂似乎“驚愕”多于“悲悼”[23]?;仡檭扇说慕煌终Z堂自謂相得者二,疏離者二,“大凡以所見相左相同,而為離合之跡,絕無私人意氣存焉”。是否存在私人意氣之爭,恐怕沒人愿意主動承認,林語堂和魯迅終究不是一路人,卻道出了個中事實。即便是在“悼魯迅”的極端情境下,林語堂仍不無揶揄地說道:

        《人間世》出,左派不諒吾之文學見解,吾亦不肯犧牲吾之見解以阿附于初聞鴉叫自為得道之左派,魯迅不樂,我亦無可如何。魯迅誠老而愈辣,而吾則向慕儒家之明性達理,魯迅黨見愈深,我愈不知黨見為何物,宜其刺刺不相入也。[23]

        就在同年早些時候,林語堂舉家遷往美國定居,眼見“一切升平氣象遍全國”,過上了“豐衣足食,諸事安全”的生活[24]。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林語堂專心寫作,遠走異域也遠離了原來的紛爭。直到道友胡適病亡,已年屆七旬的林語堂再次評論白話文,更多是以一名語言學家的身份指出其中過分歐化的問題:

        白話怎么今天會弄成這個樣子,比當初所提倡清白的白話還不如?有許多人他生長在美國或菲律賓,他回國了,他說那種不三不四的國語,你可以原諒。但是,假使你不是生長在外國的而故意學洋腔,何必呢?[25](P200)

        又認為:

        凡是一國的國語①都是統(tǒng)一性的,有他的錯綜變化,有他省便達意的方法,有他混合而引起誤會的地方,也有他演變出來補救誤會的方法。這如姓氏含糊,便有“雙人徐”“言午許”“口天吳”“古月胡”的說法,部首有“禾木旁”“寶蓋”等說法。白話天然會想出辨別的方法,使意義明了。各國有各國的問題,也有不同的發(fā)展。拾人牙慧,全無是處。[26](P207)

        林語堂認為,歐化的支持者預設(shè)了一個未加證實的錯誤前提:西方語言之精確得益于語法之精密,漢語之含混得咎于語法之缺失,以西人之語法歐化現(xiàn)有的漢語必可臻至現(xiàn)代文明的境地。林語堂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直斥其非,印歐語系有印歐語系的語法,漢語也有漢語的語法,不能因為自身研究不到位,就斷言漢語沒有語法。強行將西方語法套用在漢語身上,猶如削足適履,必然是要失敗的。在此,我們已經(jīng)看不大出當初意氣之爭的意味,更多的是就事論事的學術(shù)評論。而所謂語錄體也早已被林語堂所淡忘,代之以更為務實的態(tài)度:

        文學的國語應以語言為主體,而在這白話當中,可以容納凡需要的文言成語的部分。要這樣才能演成文人的國語,而漸達到語文一致的地步。也要這樣我們才能有善于傳情達意的國語。[27](P235)

        從“文言之白”到“白話是主,文言是賓”[28](P219)的轉(zhuǎn)變,是林語堂對于純粹的學者身份和學術(shù)意識的復歸,這是好事。但是,回顧林語堂當初的思想異動也并非全無意義,所提觀點不可一筆抹殺。首先,白話文運動雖不止于文字的“形式的改革”,但也不止于“一等文學”的訴求,實際蘊含更為深遠的社會意義。林語堂認為傳統(tǒng)文學的根本癥結(jié)在于“文學概念的不明晰”,白話文運動的根本意義與唯一正義只是一場文學觀念的革命,同樣是把問題簡單化了[8]。以文學革命為內(nèi)在動力,以文字改革為外在表現(xiàn),表現(xiàn)上看林語堂似乎賦予了白話文運動更為立體、豐滿的論述邏輯。其實不然。因為早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白話文運動已經(jīng)預先設(shè)計了揚修辭而抑文法的前瞻設(shè)計,巧妙地把“不避俗字俗語”[29]布于文末。從這點看來,林語堂的后語只是重復了胡適的前言,卻忽視了后續(xù)更為關(guān)鍵的揚修辭而抑文法的文學革命到揚文法而抑修辭的白話文運動的意外轉(zhuǎn)身。事實上,白話文運動雖發(fā)端于中國少數(shù)知識精英,卻成于更為廣大的知識青年的廣泛響應,是一個元典意涵被不斷接受和詮釋的動態(tài)過程。從調(diào)和的揚修辭而抑文法到激進的揚文法而抑修辭是對社會民主化潮流的融入,也是對更宏大的科學與民主思潮的切題,即如胡適亦不能強令靜止。胡適雖自謙“決不敢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老革命黨”陳獨秀“已張革命之旗”,且“不容退縮”[30]了。這是時勢所趨。林語堂將民主的趨勢錯解成了一種“民主的偏見”,實在是昧于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結(jié),“只緣身在此山中”。白話文反抗文言文,既是文字的反抗、文學觀念的反抗,更是話語權(quán)的反抗和民主意識的淋漓表露。然后,白話文運動想要推翻的是傳統(tǒng)士大夫?qū)τ谠捳Z權(quán)的壟斷,將文字、文學乃至言說的權(quán)力分享出去,打破“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隔閡[12]。若非白話文運動蘊含的巨大政治潛能,僅憑語言文學之力,恐怕也難以掀起如此巨大的社會動能。

        胡適認為,五四運動對白話文運動本質(zhì)上是“干擾多于促進”,因為“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zhuǎn)變成一個政治運動”[31](P206)。這間接地證明,白話文運動與中國近代政治變革之間天然的血緣聯(lián)系。事實上,近代國人經(jīng)歷了“技術(shù)(洋務運動)——政治(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認知過程,認為技術(shù)的根本是政治,政治的根本是文化,其著眼于文化處即著眼于政治、技術(shù)處,為更加根本的變革做準備,文化與政治被認為是一種內(nèi)與外、本質(zhì)與表象的關(guān)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白話文運動逐漸凝聚起的是一種“準現(xiàn)代政治”“泛在野黨”的社會力量,隨時可能轉(zhuǎn)向政治,隨時也可能退回文化。胡適在《新思潮的意義》雖明確排斥任何對于舊文化的調(diào)和態(tài)度,“只認得一個是與不是,一個好不與好,一個適與不適”[32]。但是,表現(xiàn)在文化與政治之間,白話文運動卻顯示出一種徹底的調(diào)和屬性,既要影響政治,又要避免政治的干擾。正是這種調(diào)和,令如林語堂輩進退失據(jù),錯會其意。

        五四以后,目睹白話文運動愈來愈鮮明的政治轉(zhuǎn)向,人到中年的林語堂干脆拋開白話文運動的“命題”與限定,跳開來自創(chuàng)新說。讓林語堂再次手足無措的是,完全地罔顧語言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純乎意氣之爭的語錄體在社會上并無市場,結(jié)果只落得和者寡寡的寂寞收場。所謂的語錄體運動只能不了了之,晚年時候的林語堂似乎也遺忘了這場曾經(jīng)的一個人的運動。問題在于,白話文運動在積累政治基礎(chǔ)之外終究還是遵循了一定的語言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有的放矢的。胡先骕曾批評白話文運動的“言文合一,謬說也。歐美言文,何嘗合一”,故認為“文學自文學,文字自文字”[33]。林語堂大概也是認定了文化與政治“合一”的不能,故而純粹從自我意識出發(fā)大膽鼓吹語錄體??墒聦嵤牵幕c政治雖未能在白話文運動內(nèi)部達成和諧的“合一”,但同時也難以做到徹底的分離,彼此之間相互糾纏,剪不斷,理還亂。如果全然不顧語言文學自身的規(guī)律,憑空喊口號,是無法激蕩起相應的社會能量的。歸根究底,白話文運動是一場文化與政治相互糾纏、既合且分的復雜運動,林語堂的進退失據(jù)恰好證明了這點。

        白話文運動甫一出場即予人曖昧之感,文學革命、白話文運動、新文學運動等紛繁的名相即已令人失措,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在語言與文學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際,白話文運動總是出人意表,不斷地詮釋著新的未盡之意。身處主流與邊緣之間,跨越五四前后,林語堂的思想轉(zhuǎn)變恰好是白話文運動中語言與文學分合不一、文化與政治糾纏不清的最佳印證,充分展現(xiàn)了這段歷史的深度與復雜性。

        猜你喜歡
        白話文
        白話文之爭
        古人說話也用文言文嗎
        北方人(2022年3期)2022-04-17 13:33:10
        史海
        中學時代(2020年6期)2020-11-11 14:49:53
        黃侃:外國書是硌腳的皮鞋
        北廣人物(2019年11期)2019-04-19 03:16:52
        白話文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學生《紅樓夢》閱讀
        紅樓夢學刊(2019年6期)2019-04-13 00:44:34
        淺析用古典漢語文體翻譯英語詩歌
        胡適妙解白話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胡適巧推白話文
        黨員文摘(2016年3期)2016-03-12 21:58:22
        胡適妙解白話
        做人與處世(2015年4期)2015-09-10 07:22:44
        情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成人品| 一级二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av网址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一页人妻丝袜|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_k频道w|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 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 无码片久久久天堂中文字幕| 国产啪啪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国色天香| 久久亚洲AV成人一二三区| 国产网友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网|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成熟乱| 97伦伦午夜电影理伦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级|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多人 | 一性一交一口添一摸视频|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国产一区精品二区三区四区| 男女av免费视频网站|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九九| 美女人妻中文字幕av| 91精品啪在线观九色| 孕妇特级毛片ww无码内射|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 亚洲av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视频中文字幕播放|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爱爱|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