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倫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4)
1.1.1 教練員待遇較差,工作量多
當前,南京市中小學校園足球主要以與校外業(yè)余足球俱樂部合作、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合作、學校外聘教練員以及學校體育教師執(zhí)教4種形式展開。這些教練員一般為高水平足球運動員出身以及半職業(yè)退役球員,他們有著豐富的運動經歷和專項技術。通過調查訪談發(fā)現,不管是業(yè)余足球俱樂部還是職業(yè)足球部派遣到學校的教練員,既要負責學校足球隊的訓練、校本課的任務,又要承擔培訓機構的興趣班等工作,工作壓力大,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此外,大部分教練員普遍認為工資較低,并且沒有五險一金的保證很難長期從事校園足球教練員的工作,這也是無法吸引更多有專業(yè)足球經歷的運動員從事校園足球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2020年因疫情影響期間,大部分教練員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只能拿到微薄的基本工資,導致其無法承擔起家庭的開銷而被迫轉行。
1.1.2 高水平教練員少,缺乏守門員教練
雖然教練員的數量在逐年增長,但不少學校聘請校園足球教練人數依然較少。由于以往中小學沒有把競賽作為一個人人需要參與的項目,沒有把開展競賽納入普通學校的功能,學校也就沒有聘請高水平教練的動力。有的學校只聘請了一兩名教練員來負責全校的校園足球工作,然而低年級和高年級在訓練任務和訓練內容上都有所不同,所以無法顧及多個年級學生的訓練,致使訓練質量得不到保證。并且一旦教練員因傷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參與訓練工作,則會出現無人代替的現象,或者只能由普通體育教師來暫時替代,在足球教學專業(yè)能力上達不到要求。此外,守門員作為足球中的特殊位置,其訓練的技術方法和心理變化又與其他位置球員不同,如若不是專業(yè)的守門員教練是無法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導的,而守門員教練在整個校園足球教練中更為稀缺且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學校認為再專門請一個守門員教練是在浪費成本,沒有必要,讓普通的足球教練員隨意指導,這就導致在校園聯賽中經常出現因守門員的低級失誤而輸球的情況[1]。
1.1.3 教練員缺乏培訓與考核
通過調查發(fā)現,大部分教練員缺乏階段性的培訓與考核。除了職業(yè)俱樂部(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派遣至學校的教練員會依靠俱樂部自身的資源進行定期培訓之外,大部分教練員只在報名參加中國足協教練員等級培訓班時接受過專業(yè)足球講師的授課。例如,南京足協舉辦的D級教練員培訓班天數為7d,在培訓結束拿到相應的證書之后并沒有繼續(xù)開展進階的培訓,這就意味著教練員可能幾年的時間里只接受過7d的培訓,同時也沒有對這些教練員進行階段性的考核。教練員目前只能通過自學、相互交流、觀看視頻等方式進行學習,效果較差。而現代足球的發(fā)展迅速,對教練員的業(yè)務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倘若沒有一個官方的平臺為教練員提供階段性的學習,則無法達到校園足球改革的預期效果。校園足球人才培養(yǎng)的重點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培養(yǎng),也不能忽視對教練員的培養(yǎng)。
1.2.1 高年級球員人數少
隨著政府、體育局等各方面的大力扶持,南京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逐年增多,校園足球人口數量也在穩(wěn)步提升。截至2019年,通過各級別校園聯賽參與的師生人數已達到18萬人,這也為優(yōu)秀足球人才的選拔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2]。但是,當前南京市中小學除了南京市鼓樓一中心小學、南京雨花臺中學等傳統足球學校各個年級的運動員都有保證之外,大部分學校在高年級階段踢球人數還是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的想法,在低年級階段學業(yè)壓力不大,一部分家長抱著給孩子培養(yǎng)興趣、強身健體的態(tài)度讓孩子接觸足球,但隨著年級的增高,面對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學業(yè)壓力,這部分家長因擔心升學問題,考慮到踢球會影響學生成績從而放棄;另一部分家長看到孩子有足球天賦,為了追求更好的發(fā)展則把孩子送至足球水平更高的學校或者職業(yè)梯隊。這就導致了許多學校高年級運動員人數的減少。
1.2.2 學生晉升通道狹窄
南京市在各個區(qū)縣建立了精英訓練營,每個學校的優(yōu)秀運動員會推薦至所在區(qū)的精英訓練營并聘請高水平的外籍教練授課進行集中訓練,通過綜合測試考評選拔出合格的運動員代表去參加各級校園足球賽事,最后經各區(qū)推薦,組建南京市精英訓練營培養(yǎng)高水平足球后備人才。但這只停留在小學階段。截至2020年,南京開展校園足球特色的中學較少,只有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南師附中樹人學校、金陵匯文學校、南京市弘光中學、南師附中新城初中黃山路分校、金陵中學仙林分校6所中學為南京市校園足球后備人才學校,遠遠滿足不了廣大優(yōu)秀足球人才繼續(xù)升學接受校園足球訓練的需求[3]。
2015年,南京市開展頂層設計,印發(fā)《南京市青少年校園足球規(guī)劃(2016—2020年)》,經過5年時間的發(fā)展已經基本形成了以“市長杯”“區(qū)長杯”“校長杯”為主的校園聯賽體系[4]。從宏觀層面上看,聯賽方案也逐漸成熟,分別設置了男女組別,針對各年齡階段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但從微觀層面上看,競賽體系還不夠完善。
1.3.1 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
從圖1能看出,溧水、高淳、秦淮區(qū)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量相比于其他區(qū)域相對較少,參與比賽學校數量較少,經常出現一所學校長期壟斷區(qū)級聯賽冠軍的局面,并且因為沒有足夠的場次來保證質量,該區(qū)冠軍晉級至市級聯賽與其他區(qū)學校競爭時處于絕對劣勢[5]。
圖1 南京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數量(截至2020年)
1.3.2 部分學校參賽弄虛作假
因“市長杯”是以學校為單位根據各區(qū)“區(qū)長杯”的排名參加,所以部分晉級學校為追求成績和名次會召集同區(qū)域未晉級學校中的優(yōu)秀運動員組成“混合隊”參加“市長杯”,這也背離了南京校園足球“立德樹人”的初衷,過分追求競賽成績,對原本有資格參加而被替換的球員是一種打擊,這樣的學校自身道德層面已經出現了問題,必定無法通過校園足球達到育人的目的。同時,也反映出相關競賽管理部門監(jiān)管不力,球員公示環(huán)節(jié)存在漏洞。
南京市各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以政府為主導,在教育局、體育局各部門的支持下逐步推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建立起了興趣班—校本課程—班級聯賽—校足球隊為一體的校園足球體系。球場、器材等基礎設施充足,能夠滿足全校的足球活動。興趣班面向全校學生,培養(yǎng)學生足球興趣,多以游戲競賽的形式開展。在校園聯賽方面,已基本實現了班級聯賽的全覆蓋,以強身健體為出發(fā)點,營造學校學生團結拼搏、積極向上的足球文化。此外,學校進一步加強足球校本課程的建設,在課程中讓更多學生接觸足球,普及足球基本技術和動作,為班級聯賽做好鋪墊工作。目前,南京市校園足球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如下。
1.4.1 部分學校注重“表面形式”
少部分學校以怕出校園事故等為由,并未開展實質性的校園足球活動,依舊以足球操、足球舞蹈等形式做表面工作,限制學生的足球活動。通常是臨時抱佛腳,做做樣子來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參與到足球技術的學習以及競賽中。
1.4.2 班級聯賽形式缺乏科學性
一些學?!耙坏肚小笔降亟M織班級聯賽,并未考慮到各個年級學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一方面,將幾個年級的學生放在一起進行比賽,經常出現以大踢小的情況,這會致使低年級學生因經常輸球而體會不到足球的樂趣。另一方面,比賽賽制的制定也不合理。所有年級都采用五人制或者八人制,這與市級聯賽根據年級的不同而制定賽制的做法脫軌。
1.4.3 對學生的應急保護措施不足
足球是一項高對抗運動項目,盡管所有學校都為學生購買了保險,配備了醫(yī)藥箱,但并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應急預案。一旦學生發(fā)生了骨折甚至危及到生命的嚴重情況,而學校又無法在緊急情況下采取正確的保護措施時,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建立一套成熟的應急預案就顯得尤為重要。
2.1.1 提高教練員待遇,提供繼續(xù)教育
2020年4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司長王登峰指出,高水平教練的缺乏是制約校園體育活動開展和水平提高的一個瓶頸。因此,教育部應與中國足協相互配合、大力投入,設置專門的足球教練員崗位,提高薪資待遇,為具有專業(yè)足球經歷的優(yōu)秀教練員進入學校工作創(chuàng)造適宜的條件[6]。在提高待遇的同時,要為教練員提供繼續(xù)教育的平臺。例如,鼓勵教練員考取教師資格證書、考取體育學院在職研究生等。要求教練員不僅要具備熟練的專項技術與理論,還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培訓,時刻關注學生在生理、心理等各個方面的變化,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2.1.2 設立培訓中心,建立多元化的培養(yǎng)考核體系
中國足協、教育部、體育總局需要相互協作,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制定專門的校園足球指導教程,并且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再由上至下將課題的研究成果、訓練經驗傳達至各個地方足協。各級足協設置專門的教練員培訓中心,聘請高水平的講師分階段組織培訓,每階段設定幾個模塊,每個模塊制定重難點,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教練員在培訓時也可提出反饋意見,細化頂層大綱。同時,足協也要與學校進行合作,建立學校教練員管理系統,對教練員進行多元化的考核評定,以此來強化教練員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7]。
2.1.3 加強職業(yè)俱樂部與校園足球合作
職業(yè)足球俱樂部無論在教練員水平,還是在培養(yǎng)體系上,都可以依靠自身的內部資源進行發(fā)展,相比于校園足球具有顯著優(yōu)勢。因此,校園足球可以依托職業(yè)俱樂部的這些優(yōu)勢增加與其的合作與交流,為校園足球教練員能力的提升出謀劃策,聘請職業(yè)俱樂部青訓教練員走進學校進行指導,這也是解決現階段高水平校園足球教練不足問題的方法之一。
2.2.1 深化體教融合,培養(yǎng)學生興趣
隨著體教融合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校園足球必將成為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平臺。在學校環(huán)境中,通過足球健全學生人格、錘煉意志、增強體質、培養(yǎng)協作精神。同時,注重學生文化課成績,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真正實現體育和教育“兩條腿”走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正確定位,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畢竟最后能夠成為職業(yè)球員的還是少數人群,但是通過體教融合可以幫助依然對足球擁有熱愛之心的學生今后從事足球相關的工作。校園足球的功能在于既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足球運動員,也要發(fā)展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在以后生活中也許就能看見會踢球的醫(yī)生、律師等,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校園足球也將得到更多人的認可[8]。
2.2.2 拓寬升學渠道
拓寬學生升學渠道,做好中小學校園足球的銜接工作是足球人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保障。學生有無穩(wěn)定的升學渠道是家長是否支持孩子繼續(xù)參與足球運動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因此,在小學校園足球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時,中學階段校園足球的建設亦不容忽視。當前,在南京市小升初就近入學的政策下需要增加中學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數量,并與小學相銜接,保證各區(qū)都有一定數量的足球特色中學供學生和家長選擇,確保學生既能夠繼續(xù)接受良好的中學教育,又能夠繼續(xù)從事校園足球運動,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
2.3.1 幫扶結對平衡發(fā)展,合理制定賽制
針對目前校園聯賽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首先需要繼續(xù)擴大足球特色學校數量,特別是區(qū)域球隊數量較少的學校,鼓勵更多師資力量進駐到這些區(qū)域的學校中,政策經費等也要向這些區(qū)域傾斜,使更多的學校參與到聯賽中,數量增加了,區(qū)域聯賽的競爭性和觀賞性也就提高了,聯賽更加平衡,隨之帶來的就是質量的提升。其次,以周邊足球特色初高中學校為依托,利用這些學校的優(yōu)勢設立幫扶對象,為該區(qū)域的小學提供教學經驗、課程資源、師資培訓等支持,加速幫扶學校開展校園足球運動。
與此同時,市足協還需要根據各個區(qū)域的情況,分別制定“區(qū)長杯”的賽制。例如,參賽球隊較多的區(qū)域,就可以采用小組賽加交叉淘汰賽的賽制和升降級制度,而參賽隊伍較少的區(qū)域則采用循環(huán)賽制更為合理。在比賽時間上,盡量安排一周一賽,采用“比賽—總結—提升—比賽”的模式[9]。
2.3.2 重點打造U12、U15、U18全國大賽
U12年齡段對應的是小學五年級或六年級,是對足球興趣和基礎培養(yǎng)的尾聲。相比于初中和高中,小學生踢球的障礙極小,大部分家長也都支持,但在U12年齡段,孩子將面臨小升初,家長也會考慮孩子的未來。那么,打造U12的全國大賽,搭建中國足協下屬球隊與校園足球球隊互通的高端競賽平臺,實現同場競技,良性發(fā)展,既可以檢驗孩子在小學階段訓練的成果,幫助家長判斷孩子與職業(yè)青訓的差距,以此對孩子的未來進行抉擇,也有利于教育部和足協了解全國青訓和校園足球的情況,再根據具體情況優(yōu)化體教融合的頂層設計。
U15、U18則對應初三、高三年齡段的學生。通過U15的全國比賽,學生自己基本就能判斷出今后是走職業(yè)道路還是繼續(xù)校園足球,而U18的全國比賽則完全可以效仿日本的全國高中足球錦標賽,從每個省、直轄市中通過單場淘汰賽制角逐出一支球隊進入全國總決賽,全國總決賽安排在暑假或寒假,進行單場淘汰的賽會制比賽。這樣,一方面為那些“職業(yè)隊青訓棄兒”提供另一條成才之路,以免一些大器晚成的球員被遺落;另一方面也是對職業(yè)青訓的一個重要補充,使得表現優(yōu)異的高中生依然能夠得到職業(yè)隊伍的垂青。
2.3.3 加強審查,劃分學校等級
地方足協要牽頭制定嚴格的審查管理制度。將各所足球特色學校按照各項評分標準分級,對其的發(fā)展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對聯賽中冒名頂替、偽造年齡等弄虛作假的參賽學校予以考核,最終根據劃分的等級分配校園足球經費,打造科學、健康的競賽體系[10]。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年來的多次會議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一個國家如果硬實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而如果軟實力不行,可能不打自敗。踐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事關全局,刻不容緩。校園足球文化是校園足球的靈魂,也是打造足球強國的必由之路[11]。
2.4.1 打造學校特有文化,引導全體師生參與
其一,結合學校特點打造獨有的校園足球文化。例如,南京市小營小學既是足球傳統學校,也是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將國防練習與足球游戲相融合,寓教于樂,培養(yǎng)全體學生對足球的興趣。
其二,組織學生觀看校園足球聯賽,建立全體師生參與的氛圍。學校應積極地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校內足球比賽,為沒能進入學校足球隊的學生提供比賽的機會,每個班級集思廣益,創(chuàng)造各自的加油口號和助威方式,每輪比賽結束之后設置最佳球員、最佳射手等獎項并進行通報來激發(fā)參與比賽球員的積極性。另外,通過投票的方式評選出每輪最佳應援班級,提升全體學生的參與感。對于校際之間的聯賽,足協應與學校溝通,制定主客場賽制的聯賽并對比賽進行直播,讓踢球的學生享受到有觀眾助威的球場氛圍,客場比賽的學校也能夠組織學生通過視頻進行觀看。
2.4.2 完善班級聯賽賽制,符合學生發(fā)展特征
根據學生足球水平的階段特點安排相適宜的賽制,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各種運動技能正在形成階段,應以五人制的比賽為主;高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足球技能,應以八人制足球比賽為主,能夠更好地銜接初高中十一人制比賽[12]。初高中的班級聯賽應盡量以十一人制的比賽為主,在比賽時長上可以根據年齡階段稍作調整,這樣的班級聯賽也與市級聯賽的賽制相符,學生也能更快地相互融入。
2.4.3 促進體醫(yī)融合,加強醫(yī)療保障
對于學生的傷病和突發(fā)情況的發(fā)生,學校也需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學校醫(yī)務室可以與體育院校、相關醫(yī)療機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邀請運動處方教授以及運動康復師配合校醫(yī)務室共同參與校園足球活動衛(wèi)生應急預案的制定,加強學生的損傷預防、傷病診斷、康復治療等工作,為學生的健康與安全保駕護航。
在深化“體教融合”和“健康中國”政策下,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作為擴大中國足球人口的起步階段需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注重發(fā)揮校園足球的育人功能,提高教練員質量,打造成熟的競賽體系和晉升通道,通過校園足球為紐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選拔出既有優(yōu)秀足球技術,又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以此推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