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驥騏 應李雄 鄭秀玨 詹仁雅
73 歲女性,因認知功能減退、記憶力下降進行性加重6個月入院。當?shù)蒯t(yī)院行頭顱MRI增強檢查,顯示右側顳底部小環(huán)形強化病灶伴顳極水腫(圖1A、1B)。病人4年前因三叉神經痛有右側局部放療史,遂診斷為放射性壞死,予隨訪觀察。6 個月來,病人認知功能減退、記憶力下降逐漸加重,遂來我院神經外科就診。入院體格檢查:神志清楚,對答不切題,反應遲鈍,右側面部感覺減退。頭顱MRI 增強示右側顳底部不規(guī)則環(huán)形強化病灶伴周圍腦組織水腫,較6個月前顯著進展(圖1C、1D)。PET-CT 檢查顯示顱內病灶低代謝,未見其他部位放射性濃聚表現(xiàn)。初步診斷:顱內占位性病變(右側顳葉高級別膠質瘤?腦膜肉瘤?腦轉移瘤?)。完善術前評估后,行開顱病變切除術。術中見患側顳極皮層組織呈灰黃色,顯微鏡下探查右側顳葉前部,見病變質地韌,部分呈灰黃色,部分呈暗紅色,邊界不清,血供豐富。術中冰凍切片病理檢查示大片出血、壞死伴鈣鹽沉積及周圍膠質細胞增生。行病變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為:(右側顳葉)大片出血、壞死伴鈣鹽沉積及周圍膠質細胞增生,CK(pan)(-),GFAP(+),S-100(+),EMA(-),Ki-67(-),P53(-),Syn(+),IDH1(-),MGMT(+),Vimentin(+),CD163(+)。經神經??撇±磲t(yī)師會診,最終病理診斷為腦淀粉樣血管?。╟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伴肉芽腫性炎。術后病情平穩(wěn)后出院。術后僅早期使用類固醇激素(甲強龍,2 mg/kg)。術后6、30個月隨訪,病人情況穩(wěn)定,無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認知功能減退和記憶力下降情況同術前。
圖1 惡性腫瘤樣腦淀粉樣變的MRI表現(xiàn)
CAA 是一組累及大腦皮層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為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剛果紅染色的淀粉樣蛋白在血管壁沉積為典型特征。腦淀粉樣血管病相關性炎癥(CAA related inflammation,CAA-I)是在CAA 的基礎上伴發(fā)的一類自身免疫性腦病,病理表現(xiàn)為炎癥細胞在血管周圍浸潤。CAA-I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易誤診為血管性癡呆、低級別膠質瘤等疾病。CAA-I典型的病理表現(xiàn)為腦小血管周圍炎癥,包括輕微的血管周圍炎癥、透壁炎癥、肉芽腫性炎癥浸潤等。Boston 標準作為CAA/CAA-I 診斷的經典標準(2016年更新為改良Boston標準),從臨床表現(xiàn)、流行病學、影像學、病理等角度出發(fā),簡潔而有效地奠定了目前諸多臨床研究的基礎。根據(jù)證據(jù)的多少,改良Boston 標準劃分為:明確的CAA-I、很可能的CAA-I,以及可能的CAA-I,其中達到很可能的CAA-I 的標準,并不需要病理證實,而只需要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征等,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極高(分別為82%、97%)。這提示CAA-I 的臨床診斷并不困難,臨床應盡量避免誤診和不必要的開顱手術。
以往報道的多數(shù)CAA-I 病例主要與低級別膠質瘤或淋巴瘤相鑒別。而本文病例腦實質強化范圍和形態(tài),很難徹底排除高級別膠質瘤的可能性。另外,本文病例病灶位于顳極以及存在顱內壓增高和腦疝風險,是選擇直接開顱手術而非穿刺活檢術的重要原因。本文病例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術前缺少磁敏感加權成像檢查,常用的如T2*-GRE或ESWAN序列對發(fā)現(xiàn)微出血、含鐵血紅素沉著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顯示為類圓形、邊界清晰、直徑<5 mm的信號缺失區(qū)。位于皮層、皮層下的多發(fā)微出血灶也是CAA 極為重要的特征。改良Boston標準中,影像學表現(xiàn)為微出血或腦表面含鐵血黃素沉著同樣是CAA-I 診斷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本文病例術中見腦表面黃變,極有可能存在彌漫性微出血。
總之,對于起病于軟腦膜的腦內強化病灶,建議術前常規(guī)行磁共振磁敏感加權成像檢查,結合Boston 標準,可在很大程度上明確或排除CAA-I,以避免非必要的開顱手術。對于仍然疑似CAA-I的病例,可優(yōu)先考慮穿刺活檢術而非開顱手術。確診的組織學依據(jù)需要來自皮層和軟腦膜基層,很難發(fā)現(xiàn)血管的淀粉樣沉積。臨床上十分典型的CAA-I 病例也可不行活檢術而直接給予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