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鄧勇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安徽 合肥 230038)
《脈訣考證》,明·李時珍撰,全書僅兩千余字,考證了脈學的四個問題。本文擬從《脈訣考證》的版本、主要內(nèi)容、學術思想及其與《瀕湖脈學》的關系等方面加以探討,為李時珍研究及脈學研究提供一點幫助。
《脈訣考證》初刊本難以確考,書目所載現(xiàn)存最早版本是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歷五年(1577)刊本。此本與《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合刊,起初著錄為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渡虾V嗅t(yī)學院中醫(yī)圖書目錄》:“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脈訣考證,(明)李時珍著,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刊本。 ”[1]2006年,《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古籍善本提要目錄》印行,改定此本為明萬歷五年(1577)刊本,并且記錄此本特征是:半葉9行20字,半框22.5×14.5 cm,《瀕湖脈學》后附有李言聞補崔嘉彥《四言舉要》[2]。據(jù)此,也可以說《脈訣考證》現(xiàn)存最早版本是與《瀕湖脈學》《四言舉要》《奇經(jīng)八脈考》合刊本。推究起初著錄為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的原因,可能是僅顧及《瀕湖脈學》卷前有李時珍在明嘉靖四十三年撰寫的序言;后改定為明萬歷五年刊本,應當是注意到《奇經(jīng)八脈考》卷前有明萬歷五年顧問寫的序言。
明清時期《脈訣考證》的版本,大致可分為與其他醫(yī)書合行本、附行于《本草綱目》本、叢書本、單行本四類,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
《脈訣考證》除了與《瀕湖脈學》(含《四言舉要》)《奇經(jīng)八脈考》合行外,還曾與其他醫(yī)書合行。《脈訣考證》與《奇經(jīng)八脈考》合行,河北中醫(yī)學院圖書館藏有清刊本[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藏有清光緒四年(1878)蜀東善成堂刊本[4]。《脈訣考證》與《脈訣附方》《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合行,題為《李瀕湖脈訣》,《中國醫(yī)學書目》著錄有清光緒九年(1883)天津文成堂刊本[5],此本為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收藏[6]。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帝詔令太醫(yī)院校訂《本草品匯精要》。太醫(yī)院吏目王道純、醫(yī)士江兆元兩人完成校訂任務后,又編成《本草品匯精要續(xù)集》10卷、《脈訣四言舉要》上下卷,其中《脈訣四言舉要》內(nèi)有《脈訣考證》。此書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有《故宮珍本叢刊》《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本。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本草綱目》金陵本正式刊行,此本未附《脈訣考證》。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本草綱目》江西本刊成,書末附《瀕湖脈學》《脈訣考證》《奇經(jīng)八脈考》。此后的明崇禎十三年(1640)錢蔚起刊本、清光緒十一年(1885)味古齋刊本等,均附有《脈訣考證》?!侗静菥V目》東傳日本,日本正德四年(1714)含英堂、豫章堂刊本也附有《脈訣考證》[7]。客觀地說,正是因為《本草綱目》的廣為流傳,使得與之附行的《脈訣考證》能流傳至今。
1956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出版《本草綱目》味古齋刊本所附《瀕湖脈學》《脈訣考證》《奇經(jīng)八脈考》;1985年,中國書店再次影印出版。因此,目前較易見到的《本草綱目》附刊本《脈訣考證》,是影印味古齋本。
《脈訣考證》還存于清代編纂的幾種叢書中。據(jù)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著錄,清乾隆刊本《莫氏錦囊十二種》、清刊本《醫(yī)方全書五種》、清太醫(yī)院編《脈學本草醫(yī)方全書》中,均有《脈訣考證》。此外,清懷德堂刊本《圖注難經(jīng)脈訣》亦附刻有《脈訣考證》一卷。
清乾隆年間纂成《四庫全書》,其中“醫(yī)家類”精選清乾隆以前歷代醫(yī)學典籍,總數(shù)不足百部,李時珍著作即有三部,《瀕湖脈學》是其中之一?!稙l湖脈學》(獨立而非附于《本草綱目》之后)一書中,《脈訣考證》緊續(xù)于《四言舉要》之后,與《四言舉要》相比,僅有的細微差異是《脈訣考證》的標題前有“附”字,即題作“附脈訣考證”, 而后者無“附”字?!端膸烊珪肺臏Y閣本、文津閣本、文瀾閣本均已影印出版,其中文淵閣本有數(shù)種影印本,電子本也很容易見到,因而是目前最容易得到的附行本《脈訣考證》。
《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著錄了《脈訣考證》單行抄本一種、刊本兩種[8]。抄本常以自用為目的,確有單行的可能。至于兩種刊本,《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標明分別收藏于河北醫(yī)科大學圖書館和安徽中醫(yī)學院圖書館。河北醫(yī)科大學圖書館的中醫(yī)古籍今藏河北中醫(yī)學院圖書館,檢2020年版《河北中醫(yī)學院古籍目錄》,未見著錄《脈訣考證》單行本,可能是原提供著錄的書目數(shù)據(jù)不準確或是《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誤著。筆者于安徽中醫(yī)學院(即今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調(diào)閱實物,發(fā)現(xiàn)其為《脈訣考證》《脈訣附方》《瀕湖脈學》(含《四言舉要》)合刊本。
點校《脈訣考證》,最佳底本應是明萬歷五年刊本、《本草綱目》江西本附刊本。目前還沒有以明萬歷五年刊本為底本的《脈訣考證》點校本行世。以《本草綱目》江西本附刊本為底本的《脈訣考證》點校本常見,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年版《李時珍醫(yī)學全書》中的《脈訣考證》點校本,即以《本草綱目》江西本附刊本為底本。
《脈訣考證》沒有前序后跋,難以判斷具體成書年代。由于此書多與《瀕湖脈學》等合行,因此多數(shù)學者主張此書大致與《瀕湖脈學》同時成書。
《脈訣考證》全書由四部分內(nèi)容組成,分別為“《脈訣》非叔和書”(5段)、“七表八里九道之非”(5段)、“男女脈位”(5段)、“臟腑部位”(4段),合計19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為一位學者或醫(yī)家的相關論斷,均以“某某曰”開頭,去掉重復出現(xiàn)者4人(即吳澄、謝縉翁、戴起宗、李時珍),實為15位學者或醫(yī)家的觀點?!睹}訣考證》全書共2 159字,其中李時珍所言兩段,分別位于“七表八里九道之非”與“臟腑部位”之末,合計397字。
《脈訣考證》內(nèi)容總體上可分為兩大板塊。第一板塊即第一部分,為“《脈訣》非叔和書”,辨析《脈訣》其書之偽,共列舉五人觀點(其中朱、柳、錢均非醫(yī)家):①朱熹:“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②柳貫:“叔和西晉時尚未有歌括,此乃宋之中世人偽托”;③謝縉翁:“宋熙寧初校正《脈經(jīng)》,尚未有此,……乃熙寧以后人作耳”;④王世相:“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辭語鄙俚”;⑤錢溥:“及托叔和《脈訣》行,而醫(yī)經(jīng)之理遂微,……假其名而得行耳?!盵9]139-141主要是從形式方面,如語言雅俗、編撰體裁、文獻記載其書來源等加以辨別,說明《脈訣》真正作者并非王叔和。
一般認為《脈訣》系高陽生撰,托名王叔和。關于高陽生所處的時代,早期文獻記為六朝(或明確為劉宋),后期則多傾向于宋代(或明確為北宋),也有認為是五代或唐代以前等,雖有多人曾作過考證,但至今未有公論。最早辨《脈訣》是偽書的為宋朝人晁公武(1105-1180)、陳無擇(1121-1190)和朱熹(1130-1200)。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五:“《脈訣》一卷,右題曰王叔和撰,皆歌訣鄙淺之言,后人依托者,然最行于世。 ”[10]陳無擇《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卷一《脈經(jīng)序》:“六朝有高陽生者,剽竊作歌訣,劉元賓從而解之,遂使雪曲應稀,巴歌和眾,經(jīng)文溺于覆甕,正道翳于诐辭,良可嘆息。 ”[11]與陳氏大致同時,朱熹于1195年在《跋郭長陽醫(yī)書》中言:“獨俗間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 ”[12]郭長陽,即宋代名醫(yī)郭雍。李時珍受辨?zhèn)沃畬W影響,意識到辨明《脈訣》非王叔和所撰的重要性,因此他在《〈脈訣〉非叔和書》標題下征引了上述五家論述,揭示《脈訣》并非王叔和所撰,王叔和所撰為《脈經(jīng)》。上述說法在今天是常識,可在《脈訣》流行、王叔和撰《脈經(jīng)》少有人知的當時,卻有辨?zhèn)未嬲?、正本清源的作用?/p>
直接征引朱熹等五家之說的做法,既表明李時珍無意掠人之美,也表明他原則上贊同五家之說。至于五家之說中某些相互抵觸的地方,李時珍則不強作解人,而是讓讀者自行體味和取舍。直接征引他人之說,不置己說,雖是李時珍所處時代的通行做法,但能從文獻中爬梳出五家之說,卻顯示了他的良苦用心。
第二板塊即后三個部分,或可稱為三個分論,分別從學術上分析、辨駁《脈訣》內(nèi)容之誤。李時珍考證《脈訣》是偽書之外,還從七表八里九道、男女脈位、臟腑部位三個方面進行了辨謬歸正。其中“七表八里九道之非”,引用四人觀點:①戴起宗曰:“脈不可以表里定名也,軒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②滑壽曰:七表、八里、九道之分,“求脈之明,為脈之晦”;③謝縉翁曰:“《脈經(jīng)》論脈二十四種,初無表里九道之目”,《脈經(jīng)》以芤脈為陰,而《脈訣》以芤為七表屬陽,以及“《脈訣》以動為陰,以弦為陽”;④吳澄曰:“凡二十七脈,不止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脈也”。李時珍認為,《脈訣》雖亦有二十四種脈,但其“增長短而去數(shù)散,皆非也”[13]1271,且“《素》《難》、仲景論脈,只別陰陽,初無定數(shù)”??梢?上述諸家主要論及三個方面問題:一是表里分類之誤,二是二十四脈數(shù)量之誤,三是部分脈之陰陽屬性之誤。
在反對七表八里九道之說的同時,李時珍從臨床實際出發(fā),明確主張脈分二十七種。吳澄在《診脈指要序》中說脈有浮、流(《脈訣考證》作“沉”)、遲、數(shù)、洪、微、細、散、虛、實、滑、澀、長、短、弦、芤、緊、緩、革、牢、弱、濡、伏、動、促、結、代二十七種[14]。此說符合臨床實際,因此李時珍十分贊同,他說:“此草廬公說,獨得要領也。 ”[13]1271吳澄的二十七脈之說,李時珍不僅十分推崇,并且還一一列于《瀕湖脈學》之首,因此得到公認,成為現(xiàn)今通行的診病脈象規(guī)范。
關于男女脈位,李時珍征引褚澄、儲泳、戴起宗、朱震亨、葉英之說,以證高陽生之誤,否定女子之脈與男子相反之說,贊同戴起宗的觀點:“不知男女形氣精血雖異,而十二經(jīng)脈所行始終,五臟之定位則一也。安可以女人脈位為反耶?”[13]1272
關于臟腑部位,李時珍征引王宗正、趙繼宗、吳澄三人的論述之后,提出“兩手六部,皆肺之經(jīng)脈也,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 ”[13]1272
李時珍對上述兩部分加以總結,認為肺經(jīng)一脈,候五臟六腑之氣;褚、儲、趙氏以男女臟腑顛倒部位,有誤;褚氏倒裝五臟,丹溪別男女尺寸,草廬明三部皆肺,三說皆有真見;命門即腎之說,乃越人之誤。
《脈訣考證》寫作目的就是為了使人認識到《脈訣》其誤而歸于正,故重點不在于批判或攻駁高氏《脈訣》,李時珍在此書內(nèi)僅指出其錯誤大略,如《脈訣》非叔和書、七表八里九道之非等,而非詳細論述及勘誤,因為此前元代《脈訣刊誤》已是集大成之作,李時珍充分認可,《四庫全書總目》亦稱此書“考證舊文,句句為辨,原書偽妄,殆抉摘無遺。 ”[15]872鑒于戴氏僅有“破”而無“立”,“但斥贗本之非,尚未能詳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盵15]875-876,故未能阻止《脈訣》的流行。正如《瀕湖脈學》序稱:“醫(yī)學習誦,以為權輿,逮臻頒白,脈理竟昧。 ”[9]9李時珍《脈訣考證》是對《脈訣》的“破”,只略加論證與補充,以釋疑解惑,目的是為其《瀕湖脈學》所立二十七脈主旨服務(即“為脈指南”)。換言之,《脈訣考證》著重指出《脈訣》一書中存在的幾個應特別注意的問題,需要與《瀕湖脈學》二十七脈等正面論述的內(nèi)容相配合,方可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脈訣》雖是偽托王叔和之作,但其篇幅短小,以歌訣體行文,通俗易解,因而迅速流行。其書之刊行,使得篇幅相對較長、文字較難懂的《脈經(jīng)》關注者日漸鮮少。李時珍因而撰《脈訣考證》,篇幅短小,只討論有關脈學源流的四個緊要問題,每個問題只征引最重要的論述,不作繁瑣考證,達到了精準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的。《脈訣考證》注重實用,行世后不斷再版。據(jù)《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統(tǒng)計,僅與《瀕湖脈學》《奇經(jīng)八脈考》共同流布的《脈訣考證》就不下30個版本。新中國成立后,還有據(jù)江西本、味古齋本《本草綱目》的影印本,至于點校本,更有若干種。這些版本迭相出現(xiàn),足證《脈訣考證》受人重視,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
明清兩代及之后,某些中醫(yī)文獻中直接收錄了《脈訣考證》的內(nèi)容。如明末的張三夕在《醫(yī)學六要》的《四診法》中專立“臟腑部位”一條,將《脈訣考證》“臟腑部位”的文字差不多全部載入[16]。再如,清人汪世鐘撰《家藏蒙筌》,在卷一“七表八里九道之非”中引用了《脈訣考證》的三段文字;清末民初敲蹺道人撰《元匯醫(yī)鏡》,他在卷一“《脈訣》非叔和辨”和“七表八里九道之非”兩條中,引用了《脈訣考證》的三段文字。
《脈訣考證》出版之后,出現(xiàn)了一些正面肯定《脈訣考證》的論述。如王世鐘《家藏蒙筌》卷一“男女脈位辨”提到,褚澄言女人之脈與男子不同,宜倒診,“繼后華谷儲泳又從而和之,以致后人見為有理,遂相傳授。嗟乎!一言之禍,至于如此。幸有先賢金陵戴起宗、丹溪朱震亨、瀕湖李時珍,均已辟之矣。蓋男女形氣精血雖異,而經(jīng)脈五臟定位則一,安可以女人脈為反耶?然其所異者,不過男子屬陽,寸盛尺弱,肖乎天也;女子屬陰,尺盛寸弱,肖乎地也。豈有倒裝五臟,顛倒錯亂,如褚氏之論也哉?若以褚氏之脈治病,反生病矣,害莫甚矣!”[17]
《脈訣考證》中的一些觀點也被當今的脈學著作采納。目前的脈診書籍皆明確王叔和所撰為《脈經(jīng)》,而非《脈訣》;不再提七表八里九道之脈、男女異位之脈;都主張寸關尺分配臟腑,其所候為五臟六腑之氣,而不是臟腑之脈出于何部。趙恩儉主編的《中醫(yī)脈診學》,更是詳細討論了《脈訣》的得失,指出《脈訣》文辭鄙淺,七表八里九道的脈象分類方法不合理及有關脈象論述方面的錯誤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