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875)
經濟全球的浪潮席卷使得腐敗犯罪亦呈現跨國化發(fā)展的趨勢,部分腐敗分子潛逃境外并將腐敗資產轉移至境外,并利用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作漏洞逃避責任追究。我國近年來開展系列“獵狐行動”“天網行動”等域外追逃追贓行動,并在刑事訴訟法領域增設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缺席審判程序,頒布《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法》等,追逃追贓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我國海外追逃追贓機制尚未形成成熟的法治模式,在外逃人員缺席審判程序的具體適用細節(jié)方面缺乏配套司法解釋,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當前,我國反腐敗海外追逃追贓工作進入攻堅區(qū),從制度領域和司法適用層面細化外逃人員缺席審判程序,具有較大理論與現實價值。送達作為缺席審判程序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助于保障被告人參與刑事訴訟程序的知情權,從制度層面進一步保障審判程序的正當化。然而實踐中,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送達方式規(guī)定籠統(tǒng),且缺乏配套細化規(guī)定,導致實踐中出現送達難以切實保障被告人知悉權的現象,甚至出現被告人在不知情之情況下被刑事追訴。本文立足我國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結合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的斗爭經驗與現存弊病,通過梳理國內外逃人員缺席審判程序送達相關問題,研究如何進一步促進送達程序規(guī)范并實現實質送達這一效果,以期促進我國反腐敗新形勢下外逃人員的缺席審判程序送達問題走向規(guī)范化,為促進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奠定程序基石。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鞏固壓倒性態(tài)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如磐石,反腐敗要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腐敗犯罪是全球性犯罪,追逃追贓屬于系統(tǒng)性工程,但通過司法執(zhí)法渠道開展國際合作緝捕隱匿逃犯始終是我國追逃工作中的難點。①要為我國進一步推進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奠定基礎,就必須推動國內追逃追贓體制進一步規(guī)范化、法治化,用系統(tǒng)性的法治思維、規(guī)范的法治運行體制獲得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的互助互信。我國于2018年新設的缺席審判制度,便是為了規(guī)范對外逃貪腐人員的懲治程序,同時加大懲治力度,破解之前只能采用勸返、遣返、引渡、異地追訴等方式使外逃人員回國歸案,否則就不能定罪量刑的困境。②
2018年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首次引入缺席審判程序,是指法院未以當事人身份正式參與法庭審判活動的情況下,對案件進行的審理和判決。③缺席審判程序作為對對席審判的背離,是對刑事訴訟控訴、辯護、審判這一傳統(tǒng)構造的挑戰(zhàn),因其缺少被告人的參與而易產生刑事訴訟構造失衡的風險。④是故,如何在這一特殊程序中平衡訴訟程序順利推進與被告人權利保障這兩者的關系,成為外逃人員適用缺席審判程序的關鍵重點。
本文所稱的外逃人員,是指因實施犯罪行為而逃匿境外的人員,即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其逃匿境外,不包括在境內潛逃、隱匿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⑤實踐中,司法人員對外逃人員這一詞匯的意指已達成初步共識,即指因實施貪污賄賂犯罪而逃至境外的犯罪嫌疑人。在制度層面,我國考慮設立缺席審判程序之初雖然主要是對境外追逃難的客觀需要相呼應,但《刑事訴訟法》在修改時適當擴大了適用范圍,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以及恐怖活動犯罪在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后,也可適用刑事缺席審判程序。是故,本文所討論的外逃人員既包含實施貪污賄賂犯罪潛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亦包括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的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的被告人。
缺席審判在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的三方訴訟構造,克制甚至剝奪了當事人的部分權利。是故,重視并規(guī)范缺席審判中的相關程序以限制該程序的適用,是保障程序正義與實體公正的應有之義。作為缺席審判程序啟動的先決條件,文書送達對保障被告人的知情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⑥也是對外逃人員缺席審判正當程序的必然要求。
1.重視送達是保障訴訟權利的必然要求
出席庭審不僅是被告人的法定義務,更屬于其重要的訴訟權利。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款(?。⒈桓嫒恕俺鱿軐彶⒂H自或經由他所選擇的法律援助進行辯護”規(guī)定為“在判定對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時,人人完全平等地有資格享有的”最低限度的保證。⑦但由于缺席審判在特殊情況下意義重大,以歐盟成員國為代表的多國在堅持“被調查人或被告人適時地知曉相關訴訟的存在以及不出庭的后果”這一條件下,對缺席審判程序加以嚴格適用。該過程中,“實質知曉”原則發(fā)揮著重要功能,即被告人已實質接收到向其本人發(fā)出的傳喚通知,包括其本人或近親屬通過外交機構獲得刑事訴訟文書或通知,或者無法引渡的情況下表示愿意接受缺席審判程序,抑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過拒絕、隱匿、銷毀等手段實質表現出拒絕接受訴訟通知或訴訟文書的意思表示。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經實質知曉相關訴訟通知或文書內容,才能使其通過個人主觀意思參與訴訟程序的權利得到保障,才能通過程序正義來限制缺席審判的適用,順應該程序在各國被嚴格限制適用的發(fā)展趨勢,呼應國際法人權保障以及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相關規(guī)定。
2.規(guī)范送達有利于促進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合作
缺席判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是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議題,規(guī)范的法治追逃模式是國際司法互助的重要基石。當前,絕大多數國家拒絕絕對的刑事缺席審判,如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規(guī)定,如果對于逃匿的被告人因查無下落而不可能送達訴訟文書,則暫緩訴訟;自決定暫緩訴訟之時起經過1年,或者在該期限屆滿前發(fā)現有此需要,法官可以決定重新尋找被告人以便送達訴訟通知。如果被暫緩的訴訟程序仍未重新啟動,隨后每滿1年的期限,作出一次類似的決定,直至查明被告人確切下落為止。規(guī)范的送達程序是使得外逃人員實質知曉訴訟通知或文書內容的關鍵前提之一,合法高效的送達是實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知情權的重要程序保障。我國缺席審判程序只有得到規(guī)范的限縮適用,其適用該程序所產生的裁決才可能被國外司法機關認可并為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提供合作基礎,最終實現反腐敗國際追逃工作的提質增效。
當前反腐敗斗爭進入深水區(qū),刑事訴訟法、監(jiān)察法等相關具體規(guī)定均在進一步細化。但缺席審判程序的送達一直未受足夠重視,下文將從規(guī)定現狀及不足之處展開探討。
1.送達方式
由于缺席審判程序多涉及外逃人員人身和財產權利的剝奪與限制,故對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尤其是相關法律文書的知情權,亦應受到相當重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從送達方式、對象以及送達的法律后果等方面進行了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通過有關國際條約規(guī)定的或者外交途徑提出的司法協(xié)助方式,或者被告人所在地法律允許的其他方式,將傳票和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送達后,被告人未按要求到案的,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并對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作出處理。”該條規(guī)定了以下三種送達方式:其一,有關國際條約規(guī)定的方式。國際條約規(guī)定的送達方式包括雙邊條約規(guī)定的送達方式和多邊條約規(guī)定的送達方式。雙邊條約往往規(guī)定文書送達應當按照被請求國的法律規(guī)定進行;多邊條約則一般不列明具體的送達方式,而將相關訴訟文書送達的自由裁量權賦予被請求國。其二,通過外交途徑提出的司法協(xié)助方式。其既可依照現有國際條約的規(guī)定,又可在刑事協(xié)助雙方不存在國際協(xié)定的情況下達成互惠互信,開展系列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活動。其三,被告人所在地法律允許的其他方式。結合《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立法原意及各國反腐敗司法實踐,各國文書送達主要包括郵寄送達、電子送達、公告送達等方式。
另外,2018年10月26日頒行的《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法》對送達的程序性細節(jié)亦有部分原則性規(guī)定。第三章“送達文書”共5條,分為向外國請求送達文書、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請求送達文書兩部分。其中,針對我國向外國請求送達文書的內容僅有兩條,⑧其強調需要外國司法協(xié)助送達的應當制作刑事司法協(xié)助請求書并附相關材料;送達文書的,請求書應當載明受送達人的姓名、地址以及需要告知的相關權利義務等。
2.送達對象
根據送達對象的不同,送達的訴訟文書也存在不同的形式和內容。我國設立缺席審判制度的初衷是為呼應國際反腐敗追逃的現實需要,所以為了進一步促進缺席判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促進國家間刑事司法協(xié)助合作,應當確保被告人對傳票和起訴書副本等訴訟通知的充分知悉。⑨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切實堅持“實質知曉”這一原則,保障被告人或其近親屬等已實質接收到向其本人發(fā)出的傳喚通知,或被告人通過拒絕、隱匿、銷毀等手段實質表現出拒絕接受訴訟通知或訴訟文書的意思表示。否則,在被告人一方未接受到送達通知的情況下被缺席審判,這種對“石沉大?!鳖惐桓嫒怂龀龅呐袥Q影響力十分有限,且不利于被其他國家承認和執(zhí)行。送達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直接關系著被告人的訴訟權利能否得到切實保障,但對文書送達是否達到被告人“實際知曉”這一標準又極難證明。如何確定一個合理可行的、能被他國家承認的送達標準,是我國外逃人員缺席審判程序送達層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針對外逃人員缺席審判程序的送達機制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問題:
1.送達規(guī)定欠缺可操作性
訴訟文書的送達關系著被告人知悉權的實現,關系著正當程序的規(guī)范運行,亦關系著國際間的刑事司法互助互信。反觀我國《刑事訴訟法》以及《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法》對于送達的規(guī)定,其僅從原則層面概括了送達的方式、對象以及送達的法律后果,且對于送達方式僅作了三種簡單列舉,而這三種送達方式無論是國際條約、外交途徑抑或被告人所在地法律允許的其他方式,均高度依靠國際間司法協(xié)助,需要細化的司法解釋或相關規(guī)定對司法實踐加以詳細指導。另外,由于多數刑事司法協(xié)助國拒絕承擔對被告人送達的義務,所以將司法協(xié)助送達列為法定送達方式之一在實際層面無助于提高訴訟效率,甚至適得其反。從動態(tài)視角來看,由于缺席審判程序送達問題的現有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抽象,故要求相關辦案人員對國家間協(xié)定、條約以及被告人所在地法律、司法程序有較為熟悉的把握。然實際情況卻是,外逃人員刑事缺席審判程序在我國落地兩三年的時間,諸如送達此類的具體程序運行都較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釋加以指導,部分司法工作人員對于我國簽訂的司法協(xié)助條約以及被告人所在地法律不熟悉,導致辦案規(guī)范性有所欠缺,無法為促進國際間司法協(xié)助工作構建送達的法治模式。
2.未明確送達標準
價值的多元化勢必引發(fā)價值的相互沖突,如果其中的一項價值得到完全實現,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否定甚至是犧牲了另一價值。⑩送達作為刑事缺席審判啟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注重訴訟效率層面講,在通過法定送達方式通知被告人后,無論被告人是否“實質知曉”訴訟文書內容或通知內容,均應視為有效送達;但從程序正義層面講,應當不僅重視送達的方式是否規(guī)范高效,更關鍵的在于從實質層面把握被告人是否已經知曉送達之內容。從這兩種價值出發(fā),所得出的送達標準有所不同,也使得司法實踐中的做法呈現多元化態(tài)勢,送達落地難、送達被外國承認難。
3.沒有明確未送達的處理方法
通過我國刑訴法規(guī)定的三種法定方式成功送達訴訟文書是該制度設立時的理想狀態(tài),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可能因為種種現實因素出現未送達之困境。窮盡法定送達方式仍無法將訴訟文書或通知送達被告人時應采取何種送達手段,現行《刑事訴訟法》并未給出明確回答。此時,或出現訴訟程序停滯于送達階段,或出現案件送達失敗、未送達的窘境。被告人未收到訴訟文書或傳票的情況下,案件將停滯在法院,久拖不決不利于我國反腐敗斗爭的進一步推進,在浪費司法資源的同時也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這一目標漸行背離。
文書送達作為涉外刑事訴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已成為被請求國審查原審判決合法性的重要考量因素。?如前所述,在當前反腐敗斗爭進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想要發(fā)揮外逃人員缺席審判程序的實質效果,從根本上打擊外逃貪官并震懾腐敗,則需要盡可能使缺席審判程序的相關設置符合國際慣例與趨勢。?送達程序的完善關系著缺席審判程序的發(fā)端,通過送達訴訟文書或通知保障被告人對刑事缺席審判的知悉權,是刑事訴訟程序正義的應有之義。以下將結合域外相關刑訴法經驗,從三個方面提出對我國缺席審判程序送達問題完善路徑的探討與研究。
現代送達規(guī)則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為,針對任何人的訴訟,如果沒有進行讓該主體知悉訴訟情況的努力,且其沒有機會參加訴訟的審理,則該訴訟就不能進行。?保障被告人對訴訟文書以及訴訟通知的知悉權,則需要其“實質知曉”送達內容。2018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一審稿曾將“被告人收到傳票和起訴書副本后未按要求歸案”作為缺席審判的條件之一,終稿將這一條件修改為“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送達后,被告人未按要求到案的”。如此修改是考慮到在送達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被告人拒不見面、拒收等情況,從而將“被告人收到傳票和起訴書副本后”改為“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送達后”,防止缺席審判制度被虛置。?但若送達人只按照法定流程寄送相關文書即滿足送達條件,則會導致被告人對訴訟程序的知悉權被實際架空。是故,此處之送達不能僅為履行送達手續(xù),而是要求將傳票和起訴書副本盡可能地實際送達給被告人,使其知悉送達的內容。國內主管機關應當窮盡一切合理方式,履行勤勉的告知及送達義務,使其知曉針對他本人的指控和即將進行的刑事訴訟。?若因被告人拒收或者有意躲避送達等原因致使法律文書無法實際送達給被告人,必須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知曉其將涉嫌刑事訴訟的情況。?通過明確以上被告人“實質知曉”以及“特殊事由推定知曉”的送達標準,從而保障被告人的知悉權。
同時,“實質知曉”標準的具體操作對檢察機關亦提出了要求:一是送達方式的合法性,即采取國際條約、外交途徑、掛號信以及不違反外逃人員所在地法律規(guī)定且被告人同意的其他送達方式。二是送達的真實性。對于送達的真實性,可借鑒英國經驗,在起訴時由檢察官對被告人已知曉訴訟做出證明。?通過設置相應的送達期限,如果檢察機關在法定的期限內未實現上述要求,則可以認定為送達失敗。
相關文書和通知已被合法送達被告人后,如何證明被告人屬于主動放棄參訴權利仍是棘手難題之一。在此,可以借鑒意大利設立“顯見事實”的推定制度。根據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第420-1條第2款之規(guī)定,若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宣告或選擇住所,或者已經被逮捕、拘留,或者被處于預防措施,或者自己任命了辯護人,或者被告人親自接受了關于庭審通知的送達,或者可以確定他知曉有關的訴訟程序或者自愿躲避對有關程序或訴訟行為的了解,法官也可以缺席審判。在此,意大利的刑事缺席審判送達標準即可概括為“列舉法”,即出現了法條中所規(guī)定的情況即視為送達。我國可以借鑒這一立法模式,通過列舉送達司法實踐中出現頻率較高且可以推定被告人已實質知曉送達事項的可能情況,從而細化送達程序可能出現的情形,達到細化送達操作規(guī)定的實效。
另外,在反腐敗國際追逃的過程中,由于缺席審判送達規(guī)定模糊以及外逃人員的竭力逃避抓捕等原因,送達出現阻礙以及未送達的情形也多有發(fā)生。要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則需從細化送達程序的操作規(guī)范著手。通過頒行系列司法解釋,對于送達程序的方式、對象、時限、送達與未送達各自的后果等做出具體規(guī)定,明確相關機關各自的職責與權限,做好國內程序銜接與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工作。
對外逃人員進行刑事缺席審判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渡外逃人員歸案接受法律制裁,而不是對外逃人員進行否定性評價。按照現行刑訴法相關規(guī)定,對外逃人員啟動缺席審判程序送達文書或通知的,共分為三種途徑??梢圆扇“凑諊H條約規(guī)定方式或者通過外交途徑送達;委托我國駐受送達人所在國的使、領館代為送達;受送達人所在國法律允許的,可以郵寄送達或者傳真、電子郵件等能夠確認其收悉的方式送達。在依據缺席判決開展引渡或者遣返時,外國司法機關可能要求我國證明缺席審判被告人知悉其將涉嫌刑事訴訟的情況,但是采用郵寄送達、傳真、電子郵件送達時,很難證明該文書是否由被告人親自收悉。所以,對境外的缺席被告人進行送達時,原則上采用直接送達;只有直接送達有困難時,經受送達人同意的,才可以采用郵寄、傳真、電子郵件等能夠確認其收悉的方式送達,?通過此種程序后置保障其對參訴以及放棄出庭可能帶來的法律后果的知悉權。
除了對上述送達方式適用排序上的注意,亦應注意到在數字化時代電子手段對于司法程序產生的積極影響。首先,送達文書可以使用加密技術經加密后傳輸,以確保傳輸的安全;其次,在保障該文件將送至被告人的前提下,可以在文件中加入某些程序,以確保該文件被打開后會生成一組反饋密碼或信息,傳回發(fā)送機關,只有當司法機關收到該反饋信息后方作為已送達。再次,還可以通過數字簽名和其他一些簽名技術,以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在多個網址的情況下,由收件人指定一個接收地址即可。結合上文所述,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要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yǎng)機制,適當提高司法隊伍的技術人員比例,提高辦案機關工作人員對境外法律的檢索、理解能力,從而為提升我國訴訟法程序規(guī)范運行提供堅實智庫。
首先,對被告人之辯護人送達文書能否產生本人送達的法律效果尚有爭議。有學者從訴訟效率出發(fā),認為可以考慮對無法查明去處的外逃人員適用向辯護人送達,從而在送達程序上滿足訴訟通知的要求,對外逃人員啟動缺席審判程序。對此,筆者認為,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由于律師辯護制度相對較為發(fā)達,其相對完善的辯護程序,使得向當事人之辯護律師送達文書能夠產生向本人送達幾近相同的法律后果。所以該國家規(guī)定,成功送達辯護人即可推定被告人實際知曉。而結合我國的現實情形,《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guī)定,“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結合文義解釋,直至審判階段被告人才享有獲得指定辯護的權利,在審查起訴階段,即便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檢察機關也沒有為其指定辯護的義務。是故,在我國缺席審判程序對辯護權保障并未達到足夠充分地步的情形下,不應貿然將向辯護人送達法律文書的后果等同于向被告人本人送達。應當對這種送達方式進行限制性規(guī)定——只有當有證據證明外逃人員刻意躲避向其傳遞、送達的訴訟文書時,可以向其辯護律師送達相關法律文書并產生等同于本人送達的法律效果。同時為保障被告人參訴的知悉權,相關機關也應當通過適當方式將文書送達辯護律師的情形通知被告人。不過在此種情形下,已滿足上文所倡導的“特殊事由推定知曉”之送達標準,即在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知曉其將涉嫌刑事訴訟的情況下,無論是否向辯護律師送達相關文書或通知,實際上都已經滿足送達的法定標準,均無法阻止缺席審判程序的啟動。
其次,對被告人的文書送達能否采用公告送達亦為送達方式的爭議點之一。我國學界對于公告送達持兩種態(tài)度,一種觀點從保障缺席審判程序整體順利運作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對于下落不明的被告人可以采用公告送達的方式,但應嚴格限制該方式的啟動;另一種觀點則對缺席審判中適用公告送達抱謹慎態(tài)度,因為這種送達方法難以確定被告人的實際知曉,所以不應將其作為針對外逃人員缺席審判程序送達的方式之一。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解決能否公告送達的問題需把握該方式的最終價值取向。對外逃人員進行刑事缺席審判的首要目的是引渡外逃人員歸案接受我國法律制裁,在司法實踐中,相關辦案機關應當充分研究被告人所在國的法律規(guī)定,若其允許公告送達,那么我國司法機關則可以考慮對被告人采取公告送達的方式送達相關法律文書和通知。
當前,我國反腐敗國際追逃工作成績突出,面臨進一步開展追逃工作的大好機遇,如何在新時代反腐斗爭深化的大背景下推進海外追逃追贓這一系統(tǒng)性工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不同于域外適用缺席審判制度的國家,我國構建的缺席審判制度嚴厲性較為突出,主要針對涉嫌貪污賄賂、危害國家安全等重罪的行為人,故我國缺席審判制度更應注重程序的規(guī)范設計,尤其是送達程序這一啟動刑事追訴的關鍵要素。我國目前的送達程序規(guī)定較為粗梳,抽象性的原則無法應對復雜的反腐敗需要,加之送達標準的缺失以及法律規(guī)定本身的滯后性等原因,導致我國外逃人員缺席審判程序的送達問題在實踐中遭遇重重困境。在當前國際反腐縱深化發(fā)展、各國對外逃貪腐人員加大打擊力度的背景之下,規(guī)范我國缺席審判的送達程序,切實保障犯罪分子對訴訟進程的知悉權,才能進一步促進引渡外逃人員歸案以及缺席判決的相互承認與執(zhí)行。針對外逃人員的缺席審判程序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與難操作性,唯有制度上的不斷完善,才能讓外逃貪腐分子無處遁形,不再受“避罪天堂”的庇佑。
注釋:
①王秀梅.反腐敗追逃追贓域外追訴探討[J].法學雜志,2019(04):58.
②參見司偉攀.境外追逃中缺席審判制度探析[J].時代法學,2020(03):116.
③參見張建偉.刑事訴訟法通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14.
④參見楊雄.對外逃貪官的缺席審判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01):113.
⑤參見劉鎮(zhèn)平.外逃人員刑事缺席審判程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20:12.
⑥參見劉鈴悅.我國刑事缺席審判程序中的送達問題研究[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09(05):40.
⑦參見黃風.對外逃人員缺席審判需注意的法律問題[J].法治研究,2018(04):59.
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法》第二十條 辦案機關需要外國協(xié)助送達傳票、通知書、起訴書、判決書和其他司法文書的,應當制作刑事司法協(xié)助請求書并附相關材料,經所屬主管機關審核同意后,由對外聯(lián)系機關及時向外國提出請求。第二十一條 向外國請求送達文書的,請求書應當載明受送達人的姓名或者名稱、送達的地址以及需要告知受送達人的相關權利和義務。
⑨參見劉鈴悅.我國刑事缺席審判程序中的送達問題研究[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09(05):40.
⑩參見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333.
? 張文亮.外國判決承認與執(zhí)行語境下“送達抗辯”研究[J].當代法學,2019(02):153.
?參見施鵬鵬.缺席審判程序的進步與局限——以境外追逃追贓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9(06):17.
?參見何其生.域外電子送達第一案及其思考[J].法學,2005(03):126.
?參見楊雄.對外逃貪官的缺席審判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01):113.
?參見劉鈴悅.我國刑事缺席審判程序中的送達問題研究[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09(05):40.
?參見霍楊勝男.刑事缺席審判中被追訴人權利保障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20:15.
?參見劉鎮(zhèn)平.外逃人員刑事缺席審判程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20:12.
?參見楊雄.對外逃貪官的缺席審判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01):113.
?參見何其生.域外電子送達第一案及其思考[J].法學,2005(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