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張道一從教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紀要

        2021-12-05 06:40:24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民藝學科藝術

        本刊記者

        潘魯生(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山東省文聯(lián)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張道一先生是我的恩師,先后執(zhí)教南京藝術學院和東南大學,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名譽院長,更是中國藝術學學科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和引領者。先生以山東人的耿直豪爽、學術大家的嚴謹自律、教師的無私奉獻以及充滿創(chuàng)造熱情和活力的人格魅力,帶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幾十年來,先生的為師之道、為學之道、為人之道陶冶培養(yǎng)了一批批后生學者,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典范,是真正的好老師、“大先生”。

        今天,我們舉辦這次具有特殊意義的研討會,進行回顧和總結,不只是對先生的感恩,更是對我國的學科建設、對藝術教育、對后生學者的啟示和激勵。

        首先,我們要學習傳承先生的“為師之道”。張道一先生師承名家,在陳之佛先生、龐薰琹先生指導下,進入圖案學和工藝美術史論的研究領域。幾十年來,他一直致力于發(fā)揚光大陳之佛先生、龐薰琹先生的藝術精神和學術事業(yè)。針對工藝美術和設計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境遇,先生富有遠見卓識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方案和學術觀點,全面探索藝術學人才的培養(yǎng)方法,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訪問學者,培養(yǎng)了數(shù)十位優(yōu)秀的博士和諸多學界領軍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先生重視通過教學與科研基地建設,強化學科建設力度,將學科理論成果應用于高等藝術教育實踐。2000年5月,他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聘請儀式上,指出:“衡量一個學校的學生水平和工作能力,固然要適應社會的需要,但僅僅做到這一點是不夠的,還要在認知上高于社會,使思想走在社會的前邊?!敝两褡x來,適應當下,發(fā)人深思。

        同時,我們要學習傳承先生的“為學之道”。張道一先生治學嚴謹,著作等身,推動了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對于自己的學術使命和文化職責,先生自己概括為“肩扛藝術學、民藝學和工藝美術三面大旗”。其實,先生耕耘與探索的學術領域還要博大深廣,更注重“專、博、正”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將嚴謹扎實與立意創(chuàng)新、廣博與專深融會貫通,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近七十年來,先生已經(jīng)出版學術專著和主編著作近百種,從民藝學到藝術學理論體系建構,從藝術學科理論到高等教育實踐,從教育教學探索到求解現(xiàn)實命題,成就了一系列學術典范之作。先生是中國藝術學學科較早的倡導者和主要創(chuàng)建者。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前瞻性,以知識分子的先知先覺,提出和闡述了建立中國藝術學學科的學術構想,全面系統(tǒng)地提出了民藝學科的建設問題。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與同道專家一起,為將“藝術學”上升為獨立的學科門類,做出了積極努力和突出貢獻。先生的治學實踐歷程和藝術學科建設思想都與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與設計發(fā)展的時代脈動深度契合,體現(xiàn)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人文學科建構發(fā)展的內在理路和精神脈絡,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意義。

        我們還要學習和傳承先生的“為人之道”。張道一先生為人率真正直,堅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品格,有著鮮明的個性和剛直不阿的品質。他立足中國大地,堅守本土文化,探索學術范式,貫通藝術領域,形成了典型的“張道一風格”。歷經(jīng)九十個春秋,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他都處之泰然,樂觀面對,榮辱不驚。先生嚴慈相濟、溫厲相和的性格,堅忍頑強、凜然不屈的傲骨品格,傳承文脈、擔當使命的家國情懷,孜孜不倦、執(zhí)著探索的學術精神,都令我們肅然起敬,激勵我們在學術之路上不敢懈怠,不斷前行。

        孫建君(《民藝》雜志執(zhí)行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我對張道一先生學術思想和人文情懷的理解與認識,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本元文化”論的提出。20世紀90年代,對于我國近一百年來的美術史論研究,張道一曾撰文認為,在若干具體問題的探討上有不少已達到了高水平,問題在對整體結構的認識上,缺乏宏觀的和全面的觀點?!氨驹幕闭摰奶岢?,不僅可以改變美術史上被顛倒了的發(fā)展序列,為藝術分類學提供可靠的依據(jù)和奠定牢固的基礎,也會改正19世紀以來一些美學家出于偏見而排斥實用性藝術的誤區(qū),更為美術史的研究在方法論上開辟了新的認識途徑。

        二是“美術學”的建設。長期以來,張道一潛心于美術歷史及理論的研究,所涉甚廣,所得甚豐,在不少方面有所建樹。他在運用唯物史觀,研究美術及藝術的發(fā)展歷史與紛繁的歷史現(xiàn)象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三是民間美術研究。美術冠以“民間”,并非美術的一個門類,而是美術整體中的一個層次,是各種美術發(fā)展的基礎,因為它來自廣大勞動群眾,是原發(fā)性的,自娛性的,它顯現(xiàn)著人民的本質力量和生活的直接需求。張道一認為:我國美術大致分成四條線發(fā)展,即貴族的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的文人美術,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宗教美術和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民間美術。在整個的傳統(tǒng)中,民間美術是一切美術的基礎。

        四是人文情懷。張道一先生的學術精神,以我的理解就是:道一、德一、誠一與行一。所謂“道一”,是追求真理、堅持真理,始終如一;“德一”,是育人中注重優(yōu)良品德的養(yǎng)成,要求徳學同契;“誠一”,是做人要誠實,做學問先學做人,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行一”,即堅持實踐,民間美術與民間文化研究,要注重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提高審美水平與能力。

        方李莉(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首席教授):

        張道一先生的學術貢獻有如下幾點:第一,他從圖案研究入手,認識到藝術不僅是美的形式,更是一套與人類的文化和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因此,提倡并重視交叉學科。第二,由于他能整體地看待藝術的價值,提倡建立專門的藝術學學科,并在東南大學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藝術學系。第三,張道一先生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第二、三、四屆成員和召集人,他呼吁將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將藝術學從文學中獨立出來。經(jīng)過學科評議組幾代人十余年不懈努力,終于實現(xiàn)了藝術學升格為學科目錄的第13個門類。因此,張道一先生是中國藝術學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即使稱其為中國藝術學學科之父也不為過。

        張道一重視民間藝術研究,認為民間美術是一切美術的母型。他在中國率先提倡民藝學,提出建立中國的民藝學,而且主張把它放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上來研究,認為“它帶有邊緣學科的性質,在它周圍,必須與社會學、民俗學、藝術學、美學和歷史學、考古學、心理學等相聯(lián)系、相滲透”。

        張宜(山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

        第一,先生具有真摯的人文情懷,為中國民藝學和藝術學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先生非常重視民間藝術、工藝美術的研究,駁斥視民間藝術為小技的錯誤思想。他是真正熱愛民間文化、民俗民藝的學者,總是滿懷激情地去研究民間藝術,令我們敬仰和嘆服。他對紛繁復雜的民間美術概念進行了梳理,厘清民間藝術、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三者的關系,為民藝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是教學嚴謹,不斷創(chuàng)新。他是中國工藝美術教育的拓荒者和改革者。他圍繞基礎課和基礎練習的關系,專業(yè)課與創(chuàng)作設計的關系,史論課與知識結構的關系等三個方面,為解決工藝美術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做了精辟的論述。他對師范美術教育、藝術學教育也都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顯示出了先生在教育教學方面的遠見卓識。

        第三他是真正把學術人格化的文化學者。先生認為藝術家和設計師要有一顆善待文化的道德良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個性。這些觀點都顯示出先生敏銳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

        許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道一先生的藝術學理論建構中包含著豐富的關于民間藝術的人民性特征的思想。他強調民間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源泉和基礎,對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給予極高的肯定,在這一點上與日本民藝學家柳宗悅的看法既主旨一致又有所不同,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柳宗悅認為,只有民眾才能生產(chǎn)出比天才之作更加偉大的工藝。而道一先生強調人的本質力量,是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高度看待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造價值,看待人在制造工具改變世界中的本質力量的顯現(xiàn),這是帶有原發(fā)性的理論驅動。

        關于民間美術所代表的人民性內涵,在張道一先生早期的民藝學思考中已經(jīng)有相當成熟和完整的認識。他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民間美術,但是他著眼的是整個藝術和人民的關系,傳統(tǒng)和未來的關系,生產(chǎn)和生活的關系,其實是一個關于藝術學建構的完整構想。

        萬書元(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22年,俞寄凡將日本理論家黑田鵬信的著作《藝術學綱要》翻譯并傳入中國。1923年,滕固發(fā)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藝術學上所見文化之起源》,專門介紹藝術學。1928年豐子愷又重新翻譯了黑田鵬信的《藝術學綱要》,但是出版的時候名字變成了《藝術概論》,說明在這時藝術學在中國是不太被接受的。真正讓藝術學在中國產(chǎn)生一定影響的,是宗白華。他1925年從德國留學回國到東南大學任教。1941年12月21號開始,藝術專修科從??粕秊槲迥曛票究频臅r候,就改名為藝術學系,一直到1952年。這時雖然叫藝術學系,但是藝術學的內容是沒有的,沒有做藝術學的研究。1994年,張道一先生來到東南大學,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把藝術學做起來。張道一先生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個藝術學系,接續(xù)了原來藝術學系的文脈,1996年獲批碩士點,1998年獲批博士點,都是張老師的巨大貢獻。

        張老師傳承了陳之佛先生的衣缽,不單是圖案或者是工藝美術,而是一種精神、思路、方法和情懷的傳承,這是張老師把中國藝術學創(chuàng)立起來的重要原因。同時,藝術學的創(chuàng)立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推進者的學術成就,二是他的學術格局和胸懷,三是他的人格魅力,四是有體制上的優(yōu)勢,當然還有時代要求和國家需要等等。

        李硯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道一先生的教育思想知識來源之一是陳之佛先生的圖案理論與工藝美術史論。關于當時的圖案,道一先生說,包括平面圖案、基礎圖案、立體圖案。立體圖案就是現(xiàn)在的產(chǎn)品模型。實際上陳之佛先生、傅抱石先生包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一些老先生,寫的圖案著作和教材,上面都有立體圖案,這是與當時的設計水平和設計關注點相適應的,絕不是后期圖案就是畫紋樣這個概念。

        第二張道一先生的教育思想知識來源之二是龐熏琹先生的設計理論。道一先生說,工藝美術與現(xiàn)代設計是什么關系呢?工藝美術是基礎,現(xiàn)代設計是工藝美術的自然延伸。這個思想非常重要。這與他跟隨龐熏琹先生以及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我的博士生導師王家樹先生一起編《工藝美術參考》雜志是有關系的。

        第三是張先生的藝術實踐和藝術教育實踐產(chǎn)生的廣博而又深刻的藝術教育思想。我認為道一先生的教育思想有三個核心點:第一,以民間藝術為根基;第二,以造物藝術論來建構工藝、設計乃至藝術的理論構架和體系,成為藝術學理論的發(fā)源地。這是造物藝術論,前面是本元文化論。第三,藝術學理論體系的建構高屋建瓴。雖然張先生在藝術學理論體系形成之后,更多地專注于具體的研究,但是宏大的體系構架已經(jīng)完成了,奠定了藝術學各個門類發(fā)展的基礎。

        胡平(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工藝美術是張先生學術生涯的起點,而建構中國的藝術學學科是他的學術理想。對于張先生而言,“工藝美術”即是他長期研究的對象,也是他從中尋覓綜合性“藝術”規(guī)律和思考藝術學問題的切入口。具體來說,從工藝文化到造物藝術是其站在“實踐理性”和“價值理性”高度形成藝術學思想的兩個領域。

        “工藝文化本元論”和“造物的藝術論”既是認識工藝和藝術起源的重要理論范疇,也是把握整個藝術史發(fā)展包括工藝史發(fā)展的內外關系的工具。它是一種綜合的研究而不是孤立的研究。張先生研究藝術學的另一個視角則是從民間的價值理性(如“吉祥文化”)入手探索中國人關于真善美的精神特質,因為它是中國藝術論最原初的基因底色。張道一先生通過長期的對民間藝術的性質、作用、特征、品類的研究,認為民間藝術是藝術的母體,是一切藝術研究的重要基礎和“原型”。這一觀點也是他建立中國式藝術學的思想淵源。

        張先生對于藝術學的思考,主要建構于本元工藝文化、民間藝術和造物藝術。他所說的讓藝術學研究進入或上升為人文學科特別是中國的人文學科研究層面,是其藝術學主張的核心命題,也是他孜孜以求的藝術學理想,更是留給我們今后的思考坐標和研究空間。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年《藝術學研究》刊發(fā)了張道一先生的文章《應該建立“藝術學”》。1997年《文藝研究》發(fā)表了張先生《關于中國藝術學的建立問題》。這兩篇文章闡述了張先生關于中國藝術學的特征和學科理論構想。

        張先生構建了中國藝術學的框架和學科群,提出了藝術學的九大基礎學科,還提出藝術學要和其他的學科交叉,如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為藝術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學科基礎。此外張先生還主編了《藝術學研究叢書》,推動了藝術學的深入研究。

        張先生對藝術學的各門類具體研究也很重視,善于把藝術學宏觀理論研究和門類具體研究相結合,不做空洞的理論家。他出版了《造物的藝術論》《美術長短錄》《中國圖案大系》《吉祥圖案》《漢畫故事》《畫像磚鑒賞》等專著,對圖案藝術、工藝美術、造物藝術、漢畫像磚等都做了深入探討,體現(xiàn)了張先生博大精深的藝術理論和學術思想。他的一般理論研究和門類藝術及專題研究結合的治學方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

        長北(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張道一先生教學,善于用比喻。我把他的比喻刻在腦子里面,分享給年輕的學子們。一是認準井眼。先生曾經(jīng)說:“東挖一鍬、西挖一鏟是出不了油的,認準井眼挖下去,才有希望出現(xiàn)井噴!”他是教我們從身邊熟悉的生活里尋找學問。二是夯實根基。先生曾告誡我說,“第一本書最要夯實根基。如果第一本書走捷徑東拼西湊,怕下深入調查閱讀原始文獻的苦功,做人和治學根基歪了,那就一輩子只能是爬蟲,不可能成長為建構自身學術體系的學者”。通過跟隨張老師治學,我也經(jīng)常告誡學生不要上網(wǎng)找資料,而是抓住田野調查和閱讀原始文獻兩頭。三是出巷子,上飛機。張老師還對我說:“你站在揚州說揚州,是說不準的;要看四邊,看全國,還要坐上飛機俯瞰,你才知道揚州的真正面貌,你才能夠說準揚州?!闭J知自己、認知家鄉(xiāng)、認知民族、認知祖國乃至“認識你自己”,是一件需要付諸一生調查學習的事情。見識越大,胸襟越寬,看問題才能越準。

        夏燕靖(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道一先生是在南京藝術學院提出了圖案學、民藝學、本元文化理論以及藝術學的理論構想,具體實踐則是在東南大學。

        一是提出建構“圖案學”。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張道一先生就認為“圖案學”應該成為一門學問,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在張先生看來,“圖案學”解決的認識問題主要有四點:一是研究構成形式,二是研究材料特性,三是研究工藝手段,四是研究市場與消費。這是張先生對于工藝美術與圖案教學與研究的重大推動。

        二是提出“本元文化”的探究。“本元文化”的提出,是對工藝美術本質特征給予的最為全面的闡釋,是張先生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關于工藝美術學的重大理論。這一理論是圍繞著傳統(tǒng)手工文化性質與傳續(xù)所作的專題闡述。張道一先生提出工藝美術“本元文化”的探究,是以人類文明的文化本質為基點,闡明工藝美術“文化”特征的雙重性。

        三是奠基民藝學研究。在張道一先生著作中關涉民藝學主題的很多,如《吉祥文化論》《張道一論民藝》《中國民間美術》等數(shù)十種著作。張先生在南藝期間開辦的中國民藝館,創(chuàng)辦的《中國民間工藝》叢刊,開設“民間工藝文化”系列講座等等,為民藝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提出“中國藝術學”。張道一早在提出建立“中國藝術學”設想時,就提到“我們應該有所超越,我們應該建立起現(xiàn)代的‘藝術學’,在探討藝術的共性與個性的同時,展現(xiàn)出中國的特色”。

        鄭巨欣(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認識張先生還是我在浙江美術學院讀研究生的時候,至今已有近30年了。那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yè)委員會每年會召開一次年會,我是隨導師參加年會的時候認識張先生的。記得每一次年會張先生都會做一場主旨發(fā)言,通常白天難以走近先生。到了晚上,先生的幾位研究生總會饒有興致地聚到先生的房間里聆聽先生教誨。張道一先生很健談,內容大多與民間工藝和圖案有關,總是能夠提出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后來再遇到先生,除了去南京專門看望過先生外,多半是在一些學術會議上了。張先生待人親和,很為他人著想,對于來自他人的關心,時常會用非常樸素的人文的、風趣的、學術的方式給予答復。

        桂宇暉(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

        跟隨張先生讀書一個很大的感觸就是,先生通過簡練和深刻這四個字讓你感覺很有趣。他滿腦子想的是如何一劍封喉、一針見血地找出問題的所在,我覺得這是先生在做學問的過程中給自己設計的一個樂趣。張先生的口頭禪我記得很清楚,叫作“何苦來”。我們當時作為研究生有很多雜念,要賺錢,要謀生活,先生說何苦來,是說讀書的時間就應該認真學習。年輕人取得一點成績可能會有些膨脹,先生也說“何苦來”,他要我們注重個人的學術關注點,找準方向深入做下去。

        張先生擅長從事物的本質里講道理,很有說服力,我覺得不是“入木三分”而是“入石三分”。比如先生談到石獅子,他說石獅子一方面要歡迎好人、朋友,另一方面要震懾壞人。石獅子不是動畫,怎么能同時起到兩個功能呢?那么好人是從正面進去的,壞人是從側面進去的,側面是張牙舞爪兇猛的樣子。他的這種思路不拘泥于已有的模式,讓人受益匪淺。

        劉宗超(河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道一先生建構了中國當代藝術理論的學科體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融通”藝術思想。一是整合研究。張先生是從人文學科的角度對藝術進行整合研究,即探討藝術綜合性的理論。這是教育部關于新文科的一個構想,張道一先生正是站在整個學科體系的高度,通過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整合性研究,為藝術學科定性、代言。二是建立了藝術學理論的學科體系。張先生說任何學問和研究都沒有盡頭,所謂的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只是相對而言。張道一先生在學術研究中一直秉持著用大學科、跨學科、多學科的方法解決藝術理論的問題,開“交叉學科”風氣之先。三是張道一先生的辯證思維。張道一先生是一位具有純真心態(tài)的藝術理論大家。他為人善良、一身正氣境界深厚博大。他認為“人正派,學問必然正派”,教育學生要胸懷坦蕩,敬業(yè)如敬身。

        李倍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道一先生是中國“藝術學”的學科主要建設者,即今天所說的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張道一先生建構藝術學的初衷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一是先生建構的是西方?jīng)]有的藝術學,即中國藝術學。這是張先生最早在《應該建立“藝術學”》里面指出來的。先生最近發(fā)表的《藝術原理述要(丙編)》里面,又鮮明地提出來要建立中國氣派藝術學,就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發(fā)揚中國藝術的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二是建構的邏輯起點是中國藝術教育的實際狀況及其傳統(tǒng)藝術物質與文化?,F(xiàn)在有一種傾向,只要一談起“藝術學”就與德索瓦爾的“一般藝術學”勾連,甚至認為我們今天建立的藝術學是在德國美學家提出的“一般藝術學”基礎上建立與延續(xù)的。實際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美學已經(jīng)走到了窮途末路,開始轉向藝術的研究。張道一先生強調的“藝術”是大概念,是一個通稱,強調的是“藝術的整合”,關于藝術的理論則是“藝術學”。藝術學就是在大概念“藝術”基礎上的宏觀、整體和綜合的藝術理論。無論是在“藝術”的概念方面還是內涵方面,張道一先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和邏輯路徑,由此產(chǎn)生了藝術的理論——藝術學。三是藝術學的知識體系。“藝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涵蓋了所有的不同類型或門類的具體藝術形態(tài)。張道一先生依據(jù)藝術統(tǒng)稱的觀念出發(fā),提出了“藝術的整合”問題,認為“‘藝術’是一個大概念,為所有藝術種類的通稱。”這為我們認知藝術學體系提出了寬廣角度和大視野,也明確了藝術學及其體系的范疇和系統(tǒng),由此確定了藝術學知識體系的基礎。

        尹文(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張道一先生在2018年《中國文藝評論》訪談中,率先明確提出建立中國藝術學派,認為在西方各種理論的步步緊逼下,建立中國藝術學問題已往迫在眉睫。我們有責任去繼承發(fā)展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以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自立于世界藝術之林,而不是去與西方接軌,被西方誤導,甚至被西方同化。

        由于哲學的美學跨界,文科的各學科競相跨界藝術學,造成藝術學學科的邊界模糊。各種學科都與藝術學聯(lián)詞建學,有藝術哲學、藝術社會學、藝術人類學、藝術金融學、藝術傳播學等??梢哉f,社會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傳播學等學科的介入,模糊了藝術學的邊界,中國藝術學的本體與文獻則乏人問津。新名詞的泛濫,掩蓋了學科本體的建設。同時,由對本民族語言古漢語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不重視,導致本民族藝術文獻缺少人才,出現(xiàn)了將中國藝術元素化、碎片化、符號化的傾向,導致國人缺乏建立中國藝術學派的意識與勇氣。張道一先生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國藝術學派的思想,正本清源,必將引導學界回歸中國藝術學研究的主體,使中國藝術學研究走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之路。

        杭間(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館總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第一,張先生與中國現(xiàn)代設計的學術脈絡。張道一先生有兩位對他產(chǎn)生非常大影響的老師,一是陳之佛先生,一是龐熏琹先生。某種意義上說,張先生中國現(xiàn)代設計思想的形成,以及對中國現(xiàn)代設計的研究,跟這兩位先生是密不可分的??梢哉f張道一先生是綜合了這兩位先生的學術思想,同時沿著張先生自己的道路去發(fā)展。

        第二,張先生對中國現(xiàn)代設計的學術思考,具有脈絡性和綜合性。20世紀80年代,我國工藝美術界正面臨著西方現(xiàn)代設計以及現(xiàn)代主義設計理論的沖擊,處在一種混亂、彷徨的狀態(tài)里。在這樣的背景下,張道一先生提出的造物藝術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個意義在于張先生從造物本質的角度出發(fā),使我們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設計思想和具體的實踐能夠融匯、打通。這是張道一先生對中國現(xiàn)代設計發(fā)展非常重要的貢獻。

        第三,張先生民藝思想的前瞻性。張先生的民藝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是非常超前的。張先生將柳宗悅的民藝思想在中國推行,不僅僅是對柳宗悅民藝思想的延展,而是有自己新的發(fā)展。張先生的民藝研究,是建立在他的實踐基礎上的??梢哉f,從宏觀到微觀,張道一先生建構了中國的藝術學、設計學和民藝學的龐大學術體系。

        許蚌(南京財經(jīng)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

        我的題目是“張道一藝術思想及時代意義”。第一是不止于教育。首先,張先生從教七十年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除了育人之外,先生在藝術學學科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理論層面,發(fā)表了兩個我國藝術學發(fā)展的綱領性文本,《應該建立“藝術學”》和《關于中國藝術學的建立問題》。另一方面是在高等藝術教育實踐上,1994年在東南大學創(chuàng)立我國第一個藝術學系,1998年獲批我國第一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為藝術學的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學科。張先生作為中國藝術學科、藝術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這個偉績將載入我國現(xiàn)代教育史冊。第二是不止于民藝。張先生思考民藝的定位問題,思考藝術與人的本質關系,開創(chuàng)性地使用了本元文化這個詞匯來解釋造物一詞的本質屬性,由此考察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并上升到哲學和文化層面。在這個意義上,先生應該是一個藝術哲學家。第三是不止于設計。先生學術視野寬闊,學術路徑有傳統(tǒng)的手工藝,像圖案、工藝美術、設計藝術、美術學等不斷地拓展轉化,最終在藝術學的緯度上對上述藝術進行整體性的理論思考與探討。此外,先生還構建了藝術學的學科體系,分為基本學科和交叉學科兩大部分。第四是不止于理論。先生格外重視藝術實踐,他在不同時期一直用“嘗嘗味道”的方式廣為涉獵。如插圖、剪紙、磚雕、木刻、年畫等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段都有不同的嘗試。先生的作品在今天看來也極具個人風格,保留了傳統(tǒng)的元素,且格調高雅。

        吳光榮(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執(zhí)行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年國慶節(jié)期間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舉辦的“民藝地生活——中國民藝方法研究展”,其中很大的一個板塊跟張道一先生有關系,展出了許多張老師的書籍以及與之相關的作品,旨在給學生介紹近現(xiàn)代中國民藝的相關活動。

        在這個展覽上我們把張老師的漢字解開了,把漢字在中國過去日常生活里所發(fā)揮的作用從不同角度給展示出來了,給設計學院學習平面設計的同學帶來了很多的啟發(fā)和靈感。張老師在文字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對文字的收集和整理。此次展覽還展出了館藏的《康熙字典》,從后來日本復刻的這部書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外的影響。張老師從本土文化出發(fā)對此做了很多相關的研究。

        鐘福民(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民藝學的學術研究在張道一先生等學者的積極推動下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也積累了豐富的成果。許多學者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了中國民藝的研究,或是通過收集整理民藝實物的資料來梳理民藝發(fā)展的脈絡;或是通過組織地域性和具體門類的民藝調研,撰寫相關專題論文或者論著;或是投身于民藝的普查記錄,參與民藝的搶救與保護等等。具體來說,在中國民藝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張道一先生作為中國民藝學研究的發(fā)起者和推動者,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民藝學研究。他先后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如《美在民間》《造物藝術論》《美術長短錄》《張道一論民藝》等,為中國民藝學研究開辟了道路,產(chǎn)生了積極的引領和示范性影響,極大地增強了中國民藝學者的學科自覺和問題意識。張先生在專題性、具體門類民藝研究上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吉祥文化論》《老鼠嫁女:鼠民俗及其相關藝術》等,使中國民藝學的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可以說,中國的民藝學科建設,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學科構架正逐步形成。但整體而言,中國民藝學的學科積累仍顯薄弱,不少方面亟須加強。這些方面,既是下一步中國民藝學建設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國民藝學學科發(fā)展的動因。

        張犇(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對少數(shù)民族的關注是張道一先生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一是跛者不踴。在學術研究中不全面,瘸腿的人不能跳,他對少數(shù)民族的關注也反映了這個觀點。道一先生在他的學術生涯中一直秉持著大民族觀,不僅以中原為中心,還要傾向于周圍的邊緣地區(qū);不僅以漢族為中心,還要傾向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張犇先生在做川西北研究的時候,秉持著張道一先生提及的大民族觀,不是孤立地研究所針對的民族,而是放到整個中華民族宏觀的視野中研究。二是文化原境。張老師講,在資料的獲取時,不要做主觀的臆測,要回到整個的文化原境之中來考察。張老師一直強調在獲取資料的時候,要回到事物原本的生活環(huán)境中觀察它造物藝術的發(fā)展狀況,就是當前說的在地性,張道一先生在十幾年前就已經(jīng)提出過相關概念。張老師在學術上的前瞻性令人敬佩。三是“了解之同情”的文獻觀?!傲私庵椤笔顷愐∠壬岢鰜淼?,張老師提到的文化原境與其是一脈相承的。此外還要通過自己的了解。了解有多種渠道,一個是二重證據(jù)法,還有三重證據(jù)法等等。張道一先生的大民族觀、文獻觀、證據(jù)觀可以作為我們今后研究少數(shù)民族民藝過程中秉持的宏觀思想。張老師對少數(shù)民族民藝思想的探討,也與當前正在大力推進的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形成了一個關聯(lián)。張道一先生在民藝研究領域中宏觀性、前瞻性的視野,奠定了其在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學發(fā)展進程中無與倫比的學術地位。

        于向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我要談的是張道一先生對敦煌藝術的見解和他的研究方法。2008年張道一先生為我所著的《敦煌變相與變文研究》作了序言,里面談到了先生在敦煌考察時的心得。張先生在序言里寫道:“我震動了,我感奮了,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如此巨大的藝術呢?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樣的藝術呢?”“我做了很多筆記,也摹繪了不少需要的資料。有時候我一個人長跪在洞窟中,祈禱人性的率真與平和,也有時躺在唐代的花磚上久久地仰視藻井,暢想人生的美好。”我們可以看出先生的性情,以及對待學術的虔誠。先生還寫道:“當我站在九層樓下,35米多高的唐代坐佛前,仰望彌勒的面部時,由于前面的護窗距離太近,身在佛像的兩腿之間,只能看到他的下顎,頓時覺得一種逼人的氣勢和敬畏的尊嚴?!毕壬J為這是一種巧妙的設計,用藝術的手段表現(xiàn)出人的追求和理想。

        王文杰(南通大學江海紡織品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我發(fā)言的題目是“生活世界與公共領域視角下的藝術學”。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全球復雜產(chǎn)業(yè)鏈及其拓展出的勞動關系,促成了勞動者日復一日機械的勞動,隨之而來的異化世界亦使得藝術陷入深深的反思。如今跨越國界與民族的虛擬經(jīng)濟日益激發(fā)出一種難以遏制的勢頭,在這個以資本為核心、時尚為旗手的跨國產(chǎn)業(yè)鏈中,藝術亦被裹挾其中。如何立足“生活世界”進入“元宇宙”,讓文化自覺成為“時代精神”的號角,張道一先生的“本源文化論”為當今藝術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歷時與共時性的啟迪,為中國藝術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論基礎。張道一先生的“本元文化論”是建立在充分調研了古今中外的藝術概念形成基礎之上,從人本身出發(fā),由人的造物活動切入,推及所有的文化藝術活動而得出的結論。“本元文化論”的時代價值在于它有助于幫助我們分析、判斷當代復雜條件下的藝術問題:藝術、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分類、藝術市場、藝術經(jīng)濟等等問題,尤其對藝術專業(yè)青年學生的判斷力以及事業(yè)發(fā)展方向具有極強的引領作用。

        郭勇健(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道一先生所說的“抓兩頭帶中間”,一個頭就是藝術原理,第二個頭就是民間藝術學。藝術原理、民藝學這兩個基礎或兩個“頭”,一是理論層面,一是實踐層面?;蛘哒f,一個是知識層面,一個是存在層面:對藝術學學科來說,藝術原理是基礎學科;對藝術這種文化形式來說,民間藝術是基礎層面。張先生非常強調民間藝術的基礎作用。他認為忽略了民間藝術的藝術研究就是無根的學問。他一直強調美學應該下到藝術中來,我的理解是張先生一方面承認藝術研究能夠“上天”,就是美學,另一方面希望藝術研究能夠“落地”,就是藝術學。有了這兩個頭或者兩個基礎,就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藝術學。

        以前民間藝術經(jīng)常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審美性不夠,這種唯美主義的觀點需要糾正。民間藝術拓展了藝術的邊界,使藝術不再局限于“美的藝術”或“天才的藝術”,這在事實的層面拓寬了藝術學的廣度。民藝學揭示了藝術可以完全脫離美和審美而存在,所以藝術價值就不再被審美價值所局限,這在意義的層面上拓寬了藝術學的廣度。民藝學還帶來了藝術學的縱深,改變了對中國藝術史的理解,例如抵制將中國畫窄化為文人畫、突破“書畫同源”的古老觀念。民藝學的視野與“中國藝術學”的構想有一定的關系,“中國藝術學”首先要放在“藝術學的縱深”視域中加以理解。

        梁玖(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道一先生為中國藝術學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張道一先生是中國當代藝術學領域的大家,如何走近他、理解他,就涉及學科的歷史、專業(yè)研究和歷史責任的問題?;仡檹埾壬鷮ξ覈囆g學發(fā)展的貢獻,可以看到個人與國家、與學科、與民族的學術開創(chuàng)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中國的藝術學由宗白華先生在東南大學開宗,由張道一先生發(fā)揚光大,生生不息。我認為張先生是中國藝術學教育之父,是基于宗白華先生中國藝術學之父這一背景的。因為張先生在東南大學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第一個藝術學的高等教育教學單位——藝術學系,由此讓我們這些學生永遠持有中國藝術學的思想不斷發(fā)展,讓中國的高等藝術教育世界花團錦簇。

        趙忠超(濟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

        我是做建筑設計的,在2000年前后,也就是我讀研之前,作為一個設計師的我,總是感覺自己的設計落不了地,不是不能完成,而是感覺不像我自己的設計。當時我設計的靈感和源頭,基本都是從歐美發(fā)達國家的一些書里去尋找,甚至可以說整個行業(yè)也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一直在追著別人的腳步。不是我不想改變,而是我不明白應該怎么做。直到后來讀了一些張道一先生的書,先生的書里經(jīng)常提到民族性的問題,我才意識到這是我的設計里缺少的東西,要從傳統(tǒng)的造物藝術里尋找答案。其實張先生的書里并沒有明確告訴我們怎么在設計中體現(xiàn)民族性,但他的一種方法啟示了我,就是由器悟道,就是說想要把握造物規(guī)律,要從中國傳統(tǒng)的造物藝術中去體悟和總結。這種方法對我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設計實踐和教學實踐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軼南(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想談的是張道一先生的治學理念和境界。一是善于聯(lián)想、類比和推理。張先生提倡在時空接近的形成接近聯(lián)想,特點相近的形成類似聯(lián)想,對立關系的形成對比聯(lián)想,因果關系的形成因果聯(lián)想等等。在舉一反三的推理過程中,聯(lián)想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先生主張對資料分門別類進行排比,專題的、某一問題的進行類比,從中發(fā)現(xiàn)雷同和不足。對于造型藝術來說,形式邏輯是研究工作的起點而非終點,其間可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特別是研究造型藝術史時應該注意,防止陷入形似而歸類的誤區(qū)。二是善用比喻與俗諺。在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的風云當中,他用比喻方式精辟地指出,盡管“三蘇”當中蘇軾的成就最高,但不能因此而父子錯位,把蘇軾放在“老子”的位置,而讓蘇洵扮演兒子的角色,以此來巧妙說明,不能因文學這一語言的藝術目前取得的成就最高,就統(tǒng)領藝術學這一原本地位為“老子”的學科。三是先生的治學境界。先生教人治學常常強調要向大處、遠處看,切忌近視或者規(guī)模太小。他深入民間,調研民間手工藝,具有濃厚的平民意識。他的觀點也極少摻雜政治功利,心中有大理想,敢于為底層的民間藝術家鼓與呼,批評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思潮,痛斥所謂的國畫危機論、京劇為夕陽藝術、與傳統(tǒng)決裂等謬論。

        王玲娟(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先生的美術序跋集《書門箋》給學界吹出了一縷清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內容。先生的序跋集,一篇序文實際上就是一篇獨立的論文,邏輯成文而為專論。第二是論評結合,導讀著述。先生說“圖案”與“圖按”最早是通用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學習西方,接受了“Design”這個設計思想,用漢字對譯,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意匠和設計兩個詞,連同“圖案”至今在英漢辭典中仍然統(tǒng)統(tǒng)譯做Design。先生指出只是在具體使用上有一些習慣的用法,多以“圖案”作名詞,專指器物、建筑等的造型和紋飾,并由此所作的圖樣和圖紙。以“設計”作動詞,如某種設計或某人設計。而“意匠”側重于構思運籌。語言,第三是內容宏闊,識見超邁。先生所序雖謂“美術序跋”,其實探討對象是非常寬闊的,不僅有“形而下之器”,更有“形而上之道”,不僅針對美術歷史而且針對美術理論。概而言之,就是我國的整個美術傳統(tǒng)。

        李計亮(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文博館員):

        張道一先生是中國民藝學開創(chuàng)者之一,中國藝術學理論學科奠基人。他的民藝教育是變化的教育,并身先士卒為民藝學科的構建奠定基礎。1986年,張道一先生在南京藝術學院開設“民藝概論”課程,此作為“民生、美育、民藝”的前端。1988年,發(fā)表了《中國民藝學發(fā)想》,第一次全面提出民藝學科建設問題,指出民藝教育不只是鄉(xiāng)土與文化研究之事,更關乎未來生活。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對象不僅有農(nóng)民、牧民、漁民,還有一部分手工業(yè)者和城市市民,這些都為我們今天研究民藝打下觀念之變的基礎。今天,我們把民藝“定義”為生活的藝術,以此討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它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形態(tài),從隱性層面折射民族文化與精神品質。

        韓超(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張先生在圖案學方面的研究是獨樹一幟的,既有師承陳之佛等先輩大家的理論積淀,又有自身不斷完善與精進的獨到見解。在為“圖案”正名的過程中,先生通過分析“圖案”概念的萎縮及其嚴重后果,不斷廓清“圖案”的內涵與外延,并由此提出重建現(xiàn)代“圖案學”的構想。張先生認為,正確理解圖案的概念,有著積極的意義。它是工藝美術的靈魂和主腦,賦予物品一種美的、合理的形式。在此過程中,他特別強調圖案學中的“知己知彼”與“洋為中用”,倡導從國外的優(yōu)秀圖案中汲取養(yǎng)分。與此同時他還秉持辯證的立場,一分為二地對待“古”“洋”問題,為工藝美術學和設計學的相關研究夯實了理論基礎。

        張波(嶺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張道一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四點。一是美育救世的人文精神。美育救世在20世紀初期得到很多名家的提倡,張先生集成了這樣的精神。先生的很多文獻里都可以看出對現(xiàn)實的焦慮,對人文精神高層次提倡的急迫性。張先生認為藝術要直面人生,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它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種力量。二是踏實躬行的實踐精神。美育救世不僅是口頭提倡,而是要通過教育、通過實踐,多種層次來實施這一個理想。三是系統(tǒng)的大設計思想,尚美、尚實、系統(tǒng)的設計思想。尚美主要體現(xiàn)在這些圖案中的造型、美感、構圖等等,還有16字的要訣,亂中見重、個中見全、平中求奇、熟中求生。尚實是實踐精神,涉及扎實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還有一些具體的技法、技能、基本功。系統(tǒng)性思想表現(xiàn)在他的造物理論,造物藝術論,設計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統(tǒng)一,實用與審美的統(tǒng)一。四是堅定的文化自信。民間的藝術并不是主流,張先生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對于民間藝術或者得不到普遍認可的事物都保持一種堅定的文化自信。

        王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

        《張道一口述歷史》共計十章,分別是:家鄉(xiāng)故土、輾轉求學、學術探索、圖案之美、民藝之路、治學之道、藝術學記、教書育人、桃李芬芳和老驥伏櫪。張先生親自把每一章都裝訂成冊,并且自己做了封面、裝幀和插圖。非常感謝張先生對我們工作的支持,每次訪談都要五六個小時的時間,甚至多次都到了凌晨,也非常感謝劉老師和張先生家人們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

        口述歷史的學術價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補闕正史,以人為本與時代記錄??谑鰵v史的價值,首要在于其史料價值,特別是私人敘述可以彌補官方修史和文獻記載的諸多缺憾。二是記錄典型,張先生的口述歷史具有不可復制的代表性和個性特征。張先生在中國藝術學學術史和口述歷史實踐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三是還原細節(jié),注重歷史的縫隙和情境的還原,相比于宏大敘事和總論闡述,口述歷史的情節(jié)更能呈現(xiàn)出歷史的真實和鮮活的現(xiàn)場感,從而具體而微地填補歷史的縫隙,還原出具體的歷史情境,也會引發(fā)讀者的史觀思考。張道一先生和陳之佛先生、龐熏琹先生的日常交往和對話記憶,也還原出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

        倪建林(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天我的身份比較特殊,既是張先生的弟子又是張先生的家屬。今天我是代表張先生的家屬在這里做最后的發(fā)言,首先感謝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以潘魯生院長領隊的團隊,精心策劃、籌備了張道一從教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這個研討會的背后其實還隱含了一個九十壽辰的慶典,作為一個學人來講,以研討會的方式來慶祝壽辰,應該說是最好的一種形式。所以,我代表家屬衷心地感謝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以及我們遠道而來參加研討會的諸多學者,首先表示感謝!其次,我們聚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這個會議廳一起給先生慶壽,我覺得比在飯店里的宴會廳更有意義。因為首先來的人就更多,而且都能圍坐在一起,這么一個圓桌非常像一個圓形蛋糕,彌散著芬芳,學術的芬芳。所以我在這里代表家人再一次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向各位同道、同仁,尤其是今天對張先生的學術思想發(fā)表了如此真誠,由衷而發(fā)的真心誠意的見解,再一次表示感謝!

        唐家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

        諸位嘉賓圍繞我國藝術學學科發(fā)展進程和張道一先生的學術與教育思想,從不同角度全面系統(tǒng)地回顧和總結了張道一先生的學術人生、學術思想和重要貢獻,體現(xiàn)了當下我國藝術學界的學術視野和思考結晶。以此研討會為契機,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藝術學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任重道遠,前程遠大。我們要傳承和弘揚張道一先生的學術思想,進一步夯實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基礎,扎實有效地推進藝術學學科建設。

        張道一先生走過九十年滄桑春秋,傳道治學,立德樹人,“吾道一以貫之”,將自己的生命和心血都灌注在中國藝術學建設中。他的學術思想和為藝術學學科建設忘我工作的高貴精神和人格力量必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以上內容根據(jù)錄音整理,未經(jīng)本人審閱)

        猜你喜歡
        民藝學科藝術
        樂在民藝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柳宗悅民藝思想中的“數(shù)理”觀
        紙的藝術
        略論柳宗悅“民藝”理論及思想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學科在統(tǒng)戰(zhàn)工作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三区| 少妇高清精品毛片在线视频| 乱色欧美激惰|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日韩爱爱视频| 日本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在线| 思思99热| 最新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欧美激情乱人伦|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软件| 精品少妇人妻成人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加勒比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丰满少妇在线观看网站| 九九99久久精品在免费线97| 亚洲福利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白人| 极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乱码中文字幕|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处处不卡| 国产aⅴ丝袜旗袍无码麻豆 | av在线天堂国产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av在线观看|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性恋在线播放专区|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性色av 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av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