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慧,董紹斌,王 波,劉勇強,黃 強*,吳孝波,劉育生,楊成明
(1.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101;2.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國內在稻-菌、菜-菌-糧輪作栽培等模式都有相關研究報道[1-6]。稻-蔬-菌輪作種植模式是指一年內在同一塊田上實行水稻-鮮食玉米-羊肚菌三熟制作物種植模式。目前,川西平原水稻收割后,距小春作物小麥(大麥)、油菜的種植有45~60d的空閑時間土地閑置,距羊肚菌的種植有80d以上的空閑時間土地閑置。稻-蔬-菌輪作種植模式旨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有效解決秋冬季耕地拋荒,提高耕地復種指數(shù)。羊肚菌的經濟價值高,是一種珍稀的食用菌[7],主要利用冬閑空地栽培,生育期短,與水稻、玉米等多種大春作物的茬口銜接沒有時間沖突,可形成高效菌糧輪作復合種植模式和水旱輪作模式。稻-蔬-菌輪作種植模式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等具有重要作用。其技術的主要關鍵是上下茬口的銜接以及因地制宜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現(xiàn)總結如下。
水稻品種選用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現(xiàn)代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選育的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泰優(yōu)398[8],該品種在川西平原種植表現(xiàn)為生育期短(全生育期130~135d左右)、米質優(yōu)、食口性好。
四川省綿竹市新市鎮(zhèn)金蘭村。
1.3.1 播種和育秧 采用三氯異氰尿酸對水稀釋500倍液浸泡種子12h后,用清水淘洗種子干凈后用清水浸泡,每12h換水1次,共浸泡48h,恒溫培養(yǎng)箱催芽24h,3月20~25日播種。采用旱育秧,重施農家肥,培育多蘗壯秧。秧田播種量不超過10kg/667m2,要稀播勻播,4月15~20日移栽,秧齡在25d左右,每穴栽插2粒谷秧,采用寬窄行規(guī)格移栽。
1.3.2 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底肥以40kg/667m2復合肥施用,追肥以尿素10kg/667m2施用。水的管理:灌溉上水層護苗,淺灌勤灌,適當露田。分蘗一經封行及時排水曬田,控制分蘗,有水孕穗,干濕交替壯籽,后期不要斷水過早,確保幼穗分化和結實率提高。
1.3.3 蟲害防治 大田期應根據(jù)當?shù)剞r業(yè)部門病蟲預報,及時防治稻瘟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玉米品種選擇南甜糯601。該品種屬于中熟白色甜糯玉米品種,秋播生育期78~80d,甜糯比1∶3,鮮食軟糯,適口性好。
四川省綿竹市新市鎮(zhèn)金蘭村。
2.3.1 適期播種,保證壯苗 由于川西平原的光溫條件限制,為了更好接上茬口,同時由于鮮食玉米頂土能力弱,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同時也能保證苗齊和壯苗,提高果穗商品性,用種量也相應減少。育苗時間定在8月1~5日之間,保證早熟水稻收獲后及時移栽。
2.3.2 及時移栽,合理密植 上茬水稻收獲前,及時控水,保證水稻收獲后田塊利于耕作。水稻收獲后,將稻草歸整后,及時翻耕整地,整地要求深耕,保證30cm左右,鮮食玉米苗期長勢相對較弱,保證良好的土壤結構,采取寬窄行移栽,密度2900~3100株/667m2。8月15~20日移栽。
2.3.3 隔離種植,保證品質 與其他玉米進行空間隔離,隔離距離不少于300m,也可錯期播種。
2.3.4 加強田間管理,科學施肥 鮮食玉米苗期苗勢較弱,要重視基肥的施用,如有條件在翻耕時候施用發(fā)酵后的農家肥。秋玉米前期溫度較高,幼苗生長較快,要重視基肥和苗肥的供應。移栽時,施用復合肥30~40kg/667m2,5~6葉期施用尿素5~8kg/667m2,10葉左右,再施用復合肥15~20kg,以保證穗肥供應;為了減少勞動力成本,也可以根據(jù)苗勢情況在6~8葉期將尿素和復合肥一并施用。甜玉米和糯玉米由于前期苗勢的不同,可以調整肥料的施用時期和用量,保證培育壯苗。
川西平原在8月中下旬可能會遇到陰雨天氣,一定要在寬窄行的寬行加深排水溝,保證田間排澇降漬溝的順暢,以防漬害。如苗期遇干旱,排水溝也能夠保證灌溉的需求。為保證苗壯和產量,應控制土壤相對含水量在60%~75%之間,尤其是拔節(jié)期后,土壤含水量可以適當提高。
2.3.5 合理用藥,防治病蟲害 秋播玉米前期溫度較高,且種植密度相對較高,為保證鮮食玉米品質,應加強病蟲害的防治。秋玉米的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莖腐病、地老虎、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等。苗期重點防治草地貪夜蛾、螟蟲等蛾類害蟲。在育苗和移栽期,應重視地老虎的危害,8月中旬至9月初期進行蛾類害蟲的防治,由于鮮食玉米是采收鮮果穗,整個生育期用藥一定要使用低毒低殘留的,在中后期應謹慎用藥,嚴禁使用具有長殘效期的高毒藥劑,以防食物中毒。如有條件可以采用生物制劑農藥,或安裝誘蟲燈和性誘劑進行防治。
2.3.6 適時采收,確保品質 鮮食玉米鮮穗采收期比較嚴格,而秋播玉米后期溫度波動較大,要注意觀察記載,南甜糯601在吐絲后22~25d后采收較為適宜。但是川西平原10月灌漿期溫度逐漸降低變化較大,且夜間溫度較低,灌漿速度可能有所影響,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延長收獲期,保證果穗產量和品質。
羊肚菌選用川羊肚菌6號(六妹羊肚菌),來自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該羊肚菌出菇早、整齊、采收期較集中,商品性狀優(yōu)良(菌蓋頂端呈尖頂、菌柄較短)。
四川省綿竹市新市鎮(zhèn)金蘭村。
3.3.1 栽培季節(jié) 川西平原一般選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栽培種。
3.3.2 場地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無污染源,確保有充足的清潔水源,排灌方便,土壤疏松透氣、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沙壤土的地塊。一定不要選擇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有浸水的地塊。
3.3.3 建棚搭遮陽網(wǎng) 采用簡易的蔭棚栽培。高拱棚穩(wěn)固、保溫保濕,抗風雪能力較強。川西平原應選擇3針或4針遮陽網(wǎng)遮陰。
3.3.4 整地作畦
3.3.4.1 翻耕 玉米收割后應及時翻耕疏松土壤。場地周圍要疏通排水溝,清除雜草、雜物。
3.3.4.2 作畦 畦面寬度為80~100cm,長度不限;畦面與畦面之間留50~60cm,深15~25cm的排水溝。
3.3.5 播種覆土
3.3.5.1 土壤預濕 播種前應根據(jù)土壤墑情提前進行土壤預濕。以免播種后因土壤干燥導致菌種失水,菌種復活力降低。預濕的標準是土壤耕作層呈濕潤狀態(tài),不影響播種作業(yè)。
3.3.5.2 播種 播種前準備好干凈的大盆、小盆、勾種工具(可以用鐵鉤、木塊)。播種人員用清水洗凈雙手,將菌種勾到大盆里,用手將大塊菌種掰碎。播種數(shù)量:一般需要容積460mL的菌種500~600瓶/667m2;容積1100mL的菌種200~250瓶/667m2,撒播方式播種。
3.3.5.3 覆土 播種后,在菌種上覆蓋2~3cm厚的細土(確保菌種不裸露)。覆土可采用人工覆土或機械覆土。做到廂面平整,或將廂面做成梳背形。播種3d后,根據(jù)土壤干濕度情況,適當決定是否需要澆水。
3.3.6 擺放營養(yǎng)袋 營養(yǎng)袋的主要成分是小麥和谷殼并添加少量其它物質。其主要作用是促進菌絲生長,為羊肚菌生長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是羊肚菌商業(yè)化栽培必不可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羊肚菌播種后,土壤表面形成白色菌霜就可以擺放營養(yǎng)袋,一般川羊肚菌6號(六妹)播種7~10d就可擺放營養(yǎng)袋。用量為1600~2000袋/667m2。營養(yǎng)袋在擺放之前,用木板拍子和3.33cm的釘子做一個打孔器,擺放前先用手捏松,再用打孔器在營養(yǎng)袋上選一側刺孔10~12個,然后將打孔一面,三排成品字形按壓貼緊土壤表面。
3.3.7 水分管理 羊肚菌從播種到采收的田間管理,小面積種植戶可采用人工噴水,大面積種植戶最好安裝微噴灌系統(tǒng),以有效調節(jié)空氣和土壤濕度,霧狀水利于羊肚菌生長,避免產生強水流,沖刷土壤,出菇時泥水濺到子實體,影響商品性狀。水分管理有4個重要節(jié)點。①播種前后水分管理。播種前栽培畦土層15~20cm保持濕潤狀態(tài),播種后3d,要澆1次“重水”,土壤耕層30cm以上要澆透,濕度偏高于播種前的土層濕度,滿足菌絲體發(fā)菌期的水分需求。②越冬發(fā)菌期水分管理。播種后,羊肚菌菌絲體在土層中發(fā)菌,時值冬季,土壤水分蒸發(fā)量低,根據(jù)天氣變化,見干便噴水,土壤耕層20~30cm保持濕潤狀態(tài)。③催菇期水分管理。春季溫度回升,土壤水分蒸發(fā)量增大,開始進入頻繁補水期,適宜的溫濕度促使羊肚菌由營養(yǎng)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土壤耕層20~30cm保持濕潤狀態(tài),期間注意避免水分過多。期間還要注意通風,避免高溫、高濕引發(fā)病蟲危害。④出菇期水分管理。原基形成和幼菇期,土壤水分僅需要維持表面濕潤,每天視情況給予少量多次噴水,每次1~2min。過量噴水特別是下層積水將導致原基和幼菇死亡,同時長時間高濕狀態(tài)將加重病害發(fā)生。子實體成熟階段少量多次補水,增加空氣濕度。出菇早期密切關注低溫寒潮變化,寒潮來臨時要停止噴水,以免造成低溫疊加危害。出菇后期要注意預防高溫強光對子實體造成灼傷。⑤采收期水分管理。采收的前2~3d,適當控水,避免菌柄呈水浸狀,否則采收后不利于子實體的干制,影響商品性狀。
3.3.8 其它管理 菌絲生長階段可在大棚上加蓋薄膜,或在大棚內搭建薄膜小拱棚,或直接在廂面覆蓋薄膜保溫保濕。但一定要加強管理,經常檢查,通風換氣,防止?jié)穸冗^大。雜草太多的地塊可加黑膜,抑制雜草生長,避免氣溫回升后,雜草叢生,影響出菇。直接在廂面覆蓋的薄膜都要打一些孔透氣。揭膜時間根據(jù)氣溫而定,在氣溫逐漸回升且穩(wěn)定在5℃以上,或者進入催菇階段以后,應揭去地膜。出菇棚內溫度保持在8~20℃之間,空氣濕度維持在95%以上,保持廂面土壤濕潤,光照控制在“半陰半陽”。
3.3.9 采收 3月上旬采收羊肚菌。采收期以市場為導向,羊肚菌出菇期較為集中、脆嫩子實體不便貯運,可以干銷為主,鮮銷為輔。羊肚菌的采收標準一般為菌蓋凹坑變大、顏色變深,要求菌柄基部可見空,以利于子實體烘干后保持原有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