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權
自我表露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認為,一個人對他人表達個人信息并使他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就是自我表露,即告訴別人關于自己的信息,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覺的過程。
教師自我表露是教師這一群體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自我表露,其過程與職業(yè)勞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具有情景獨特性。我國學者武婷婷將教師自我表露界定為: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個性、經歷這類私人信息,以及對對方或其他人、事的評價、感受等以口頭訴說等形式透露給學生的行為過程。[1]
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決定課堂情感的主要因素。[2]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因而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賴于教師的主動構建。Bochner和Kelly的研究顯示,自我表露是構成溝通能力不可缺少的要素。[3]國內的研究也表明,有自我表露的教師比無自我表露的教師更受學生歡迎。[4]這充分說明,教師自我表露是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的有效途徑??梢?,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師自我表露能有效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進而使得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產生輕松、愉悅的心理感受,師生關系進入良性循環(huán),課堂教學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韓二敏指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若能恰當地運用自我表露,則能有效地調節(jié)課堂氣氛,對課堂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馮佩佩認為,策略性地運用自我表露對促進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有很大影響。[6]武婷婷的研究顯示,教師自我表露不僅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還能營造良好的課堂交際氛圍,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認知性學習等,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7]可見,恰當的教師自我表露能夠通過調節(jié)課堂氣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學習興趣與課堂教學效果密切相關。有關研究表明,教師自我表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8]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其他課程有著共同的特點,恰當的教師自我表露有助于教學效果的達成和提高;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課又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其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的特殊功能使得教師自我表露的運用能夠發(fā)揮更加獨特的作用。因而,運用教師自我表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是完全可行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自我表露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師自我表露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也并非隨時隨刻運用教師自我表露都是恰當的。在課堂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教師自我表露的運用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價值。
在一堂課即將開始時,教師總是希望學生能夠盡快地從其他事務中脫離出來,投入課堂。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這個目標呢?教師自我表露可以很好地發(fā)揮作用。
例如,在給新生上第一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教師將第一課的課題定為“有緣相識”。在這一節(jié)課的前半部分,教師先做了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自我介紹,內容涵蓋出生、學習、工作各階段,并留給學生自由提問的時間,對學生的提問盡量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種“和盤托出”式的自我表露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對任課教師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給學生帶來一種“無防御”的感受,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開放,為增進信任、促進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課以活動為主。但是,課堂上常出現學生活動流于表面或無法全身心地投入活動等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恰當的教師自我表露可以為師生提供幫助。
例如,在執(zhí)教心理健康教育課“認識獨一無二的自己”時,教師設計了“小小動物園”活動,要求學生選擇一種動物代表自己并闡述理由。為避免學生在活動中的選擇和闡述流于表面,教師先將自己的選擇分享給學生:“我選擇蝸牛代表我自己,因為蝸牛雖然爬得慢,但它一直在前進,并且一定會在走過的路上留下痕跡?!边@樣的教師自我表露不僅給學生以基本的示范,而且將活動的意義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心理健康教育課雖然并不強調知識的傳授和識記,但作為一門課程,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仍是教學的目標之一。恰當的教師自我表露可以使學生對相對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有更透徹的理解,也能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科學性有更高程度的認可。
例如,在執(zhí)教心理健康教育課“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時,為了說明“正確的自我意識”與“悅納自我”的含義及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教師用自己舉例:“我的身高是160cm,我也認為自己只有160cm,這就是‘正確的自我意識’;雖然我的身高只有160cm,但我并不因為自己的身高而自卑,這就是‘悅納自我’;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夠‘悅納自我’,如果我明知自己的身高只有160cm,卻耿耿于懷,就不能說做到了‘悅納自我’?!?/p>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通過舉例說明的方式對相關問題或知識點加以說明和解釋。如果所舉之“例”是教師的自我表露,其效果就變得不一樣了。一方面,身邊的例子對學生的說服力更強;另一方面,教師的例子也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適當的教師自我表露對于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著積極的作用。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接近尾聲時,對課堂內容進行歸納梳理不僅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也有助于教師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促進教學反思與創(chuàng)新。因此,課堂小結階段的教師自我表露更具有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執(zhí)教心理健康教育課“自我體像”時,教師在課堂小結時進行了如下表述:“同學們,從備課到上完這節(jié)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體像煩惱’一直伴隨著我,有些煩惱或許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克服。這節(jié)課,大家的總體表現很好,參與積極性很高,也真誠地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體驗,但有少數同學在發(fā)言中沒有使用文明用語,希望今后注意?!贝祟惤處熥晕冶砺兑环矫婺苁箤W生對教師的收獲和感悟產生共鳴與觸動,進而產生新的收獲與感悟,另一方面還能促使學生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和表現進行總結和反思,進而不斷改善課堂表現。
當一節(jié)課結束時,教師經常會問學生“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這節(jié)課的收獲或感受是什么”。然而,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的感受和體會同樣應該被關注,特別是應該被學生關注并感受到。教師只有真誠地表達和分享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所思、所悟、所感,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教師自我表露無疑是最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