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縣第一中學 李清江
清流一中艾青圖書室成立于2018年,它是由熱心的清流一中校友牽線,學校與現(xiàn)代文學家、詩人艾青的妻子高瑛女士、兒子艾丹先生進行友好協(xié)商特別設立的,室內專門陳列擺放艾青部分著作及其收藏的部分革命著作(有開國將領李真、杜文達等人的著作),以及許多中國現(xiàn)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第一期收到捐贈圖書1569冊,其中包括作家簽名圖書430冊。這些紅色書籍展現(xiàn)了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同時又激勵著千千萬萬不愿做奴隸的中華兒女,為神圣的國土而英勇斗爭,具有強烈而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同時,清流縣是著名的中央蘇區(qū)和革命根據(jù)地,地域優(yōu)勢獨特,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厚重。在這一片紅色土地上,我們要用好這些紅色作品,弘揚學術名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范,建設“三紅教育”艾青圖書室,引導學生向革命先輩學習,傳承紅色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
紅色是中華民族最為敬仰、崇尚的顏色,它被中華兒女賦予了多種特殊定義?!叭t工程”“三紅文化”“三紅教育”等名詞頻頻見諸報端,有各自的定義和范圍,僅“三紅教育”中的“三紅”就有多種解釋,有的指講好紅史、唱響紅歌、辟好紅路,有的指紅色堡壘、紅燭先鋒、紅心向黨,有的指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做紅色接班人,有的指紅軍故鄉(xiāng)、紅色土地、紅旗不倒……
本文中的“三紅”是指紅色作品、紅色故事、紅色政權,本文所說的“三紅教育”就是通過閱讀學校艾青圖書室館藏的將軍自傳、名家紅色作品,走訪家鄉(xiāng)紅軍生長生活的地方和紅軍的后人,記錄這片紅色土地上曾經發(fā)生的紅色故事,探訪清流蘇區(qū)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紅色政權建設,并運用這些素材開展黨史教育,鍛造青年學生的遠大理想和健康人格?!叭t教育”能讓學生感受到身邊永不消退的紅色,感覺到流淌在血液里的紅色基因,從而深刻認識到作為紅土地上的學子應自覺地、始終不渝地弘揚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增強正義感,培育好學上進、敬慕英雄的優(yōu)良品德,堅定地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當前,紅土地上的學子就應學好功課、練好本領,以便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愛國人士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紅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對中學生開展“三紅教育”,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深入進行黨史軍史的光榮傳統(tǒng)教育,引導學生向革命先輩學習,讓黨的光榮傳統(tǒng)能夠賡續(xù)永傳,教育學生長大后不負時代召喚,不忘初心使命,這對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清流是紅色熱土——中央蘇區(qū)核心區(qū)21縣之一,是中央蘇區(qū)的東方堡壘,全縣有2.7萬人參加革命,6000多位熱血青年參加紅軍,4000多人為革命犧牲。毛澤東和七位元帥、五位大將都在清流留下過戰(zhàn)斗的足跡,清流也是我黨我軍眾多杰出人物鍛煉成長的搖籃。在這片紅色熱土上,還保存著許多當年紅軍在生活和戰(zhàn)斗過程中留下的紅色遺址遺跡,流傳著許多紅色故事,還有許多紅軍的后人繼續(xù)在這里默默奉獻,許多紅色精神在這里扎根筑魂,世代傳揚……清流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2017年7月,清流一中整體搬遷,新建圖書大樓1幢,共4層3750平方米。在設立艾青圖書室的同時,還設有藏書室、采編室、借閱室、綜合閱覽室、科技閱覽室、國學閱覽室等各種功能室,以及一個大型學術報告廳?,F(xiàn)有藏書11萬冊,報刊200余種(含電子圖書45種),按福建省普通高中圖書館裝備一類標準配置。學校正在創(chuàng)建市級“書香校園”特色校,校園處處彌漫著書香韻味,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時代的要求和學校的特色開展“三紅教育”,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為了讓學生能受到更好的紅色文化熏陶,可以融合艾青圖書室建設,打造紅色教育環(huán)境,營造良好紅色文化氛圍。在圖書大樓的走廊、樓梯等場所精心設計“紅色走廊”,圖文并茂再現(xiàn)清流蘇區(qū)紅軍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斗爭畫卷,供學生通過參觀、學習、感悟,讓學生對蘇區(qū)歷史感受更加直觀,激勵莘莘學子在新時代建設征程中勇于奉獻,擔當起新時代的使命。這些場景的設計和布置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來完成,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閱讀艾青圖書室館藏的將軍自傳、名家紅色作品等,從史實和文物中提煉紅色精神(如紅船精神、紅巖精神、紅軍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沂蒙精神等),由學生自備素材、自制展板、自行展示,做到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融,讓學生從史實和文物中深刻體會“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信仰力量。
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紅色文化,可以聯(lián)合“艾青文學社”等社團指導教師定期組織有關紅色文化的演講報告會、文學沙龍、閱讀比賽、征文比賽、紅歌比賽等,通過各種比賽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同學們的積極性。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學生利用艾青圖書室查閱相關資料,能夠有效拓寬紅色文化知識面,使紅色文化基因在紅色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滲透。
清流是中央蘇區(qū)的東方堡壘,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先后有100多位我黨我軍的重要人物親身進行革命實踐活動,他們在清流蘇區(qū)生活和戰(zhàn)斗的過程中留下了大量具有歷史意義的紅色遺址遺跡,包括紅色標語、偉人舊居、戰(zhàn)斗遺址等,其中有多處已被列為黨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文件精神,學校在每個學段都有安排一周的研學旅行實踐時間,可以在一周時間內組織一些“紅色研學”活動項目,帶領學生到當?shù)氐募t色革命基地(偉人舊居、戰(zhàn)斗遺址、蘇維埃舊址、烈士紀念碑、紀念園等)聆聽紅色故事,感受革命先輩留下的豐功偉績,培養(yǎng)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實現(xiàn)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通過這些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的思想在寓教于樂中成長,信念在教育中堅定,情感在認知中升華。
為了更好地開展紅色特色教育活動,拓展紅色教育外延,艾青圖書室和語文組、歷史組的教師可以組成課題組,就如何“基于‘三紅教育’的艾青圖書室建設與蘇區(qū)鄉(xiāng)土歷史文化深度融合”開展課題研究。清流是中央蘇區(qū)縣,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zhàn),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進行了紅色政權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鑄就了“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chuàng)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qū)精神。
艾青圖書室為學生提供了相關的文獻及名人作品等紅色著作,清流鄉(xiāng)土歷史文化則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環(huán)境。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師生共同參與,從艾青圖書室特色館藏資源建設,到融合蘇區(qū)鄉(xiāng)土歷史文化的“三紅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充分挖掘蘇區(qū)鄉(xiāng)土歷史豐富的家國情懷紅色資源。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通過運用鮮活的“三紅”素材,開展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的紅色教育活動,組織學生走進圖書館了解革命歷史、紅色名人,走訪老紅軍后代了解清流的革命史,讓知識與教育實踐相融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鄉(xiāng)、愛民的情懷,引導教育學生知行合一。
建設“三紅教育”艾青圖書室,與當下國家推出的“紅色教育”精神一致,用好用活艾青圖書室的特色館藏資源,打造校園閱讀紅色文化的氛圍,提升閱讀品質,對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會產生深遠影響。通過“三紅”鄉(xiāng)土歷史文化教育,在推進山區(qū)校園圖書館硬件建設的同時,更注重與鄉(xiāng)土歷史文化的融合,做到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鍛造青年學生的遠大理想和健康人格,走出一條立德樹人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