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光澤縣寨里中心小學 蔡家愛
近年來,語文要素逐漸成為學科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熱頻詞”。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全國特級教師武瓊等專家都多次提及“語文要素”這一概念,即構成語文的基本要素,包括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四方面內(nèi)容。可以說,語文要素的提出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的功能不僅限于“傳道授業(yè)解惑”,還延伸到“授之以漁”的層面。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應以落實語文要素為主要方向,在豐富知識積累、提高語文能力、形成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習習慣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進而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筆者圍繞語文要素的落實,就低中年級的閱讀教學談談看法。
特級教師武瓊說:“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必須先鉆研教材,才能讀懂編者的意圖,才能知道課文的價值,才能知道我們教什么,才能不走錯路。”在統(tǒng)編教材中,每單元都隱藏著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雙線,那么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如何統(tǒng)一呢?
研究“教什么”比“怎么教”更有價值,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來自教師對語文要素解讀的準確性。如一年級上冊“秋天”這個單元,人文要素是認識自然,本單元語文要素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朗讀課文就是語文要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是朗讀課文的要求。
教材課后習題是語文要素的分解,因此要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要認真落實課后習題的要求。如一年級上冊課文《秋天》,課后習題:(1)朗讀課文,注音“一”的不同讀音。(2)背誦課文。教師用什么方法讓學生注意“一”的變化呢?這是我們要研讀教材、落實要素的關鍵點。在課上出示一片落葉,學生一眼認出是落葉,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把看到的事物和詞語之間的關系進行表述。當筆者把樹葉從手灑落下去時,問學生看到了什么,生1形容說“一片葉子掉下去了”,生2形容說“落下去了”,這樣生成了語言“一片”。接著出示另一片葉子,學生說“又是一片葉子”,教師補充說“一片又一片的葉子”,這樣學生的詞匯就豐富起來了。我們呈現(xiàn)事物,孩子們進行描述,這樣創(chuàng)造性生成語言的過程學生非常感興趣。
形象是第一學段兒童的思維狀態(tài),形象的事物能夠幫助豐富孩子們的語言。當孩子們看到一幅畫面:“刮風了,樹葉一片片落下來了。清潔工人掃落葉時……”孩子們就會說“一堆葉子”。兒童的語言與他們認識的事物緊密相關,他們能看到什么,就能用什么恰當?shù)脑~匯描述出來,因此讓語文走進生活,讓語文與生活融合,這是語文學習的一種方式。此外,由字到詞再到句,由形象到畫面,并由此產(chǎn)生對自然的熱愛、對四季變化的關注,這也是人文要素的生動寫照。最后,語文與生活、人文的互動也將帶來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的轉變。當學生理解了“一片片”的意思,文中再提及大雁時,學習起來就非常輕松了。生:“一群大雁,還可以說一群群大雁或者說一群又一群大雁?!弊匀痪桶颜n文中所有“一”都帶出來了。師:“這個‘一’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了?音調(diào)有什么變化?”生:“有的時候讀第二聲,有的時候讀四聲,有的時候讀一聲?!蔽覀円龅木褪怯煤⒆拥乃季S狀態(tài)帶動語言發(fā)展,并反過來用語言的發(fā)展推進思維進步,通過“雙線”類型將有趣的語文活動結合在一起。
鉆研學生,準確把握孩子們原有的知識起點,以相應的支架推進課堂。孩子的閱讀經(jīng)驗與閱讀能力,永遠會成孩子的閱讀方法,這就是策略,閱讀思維就是從這里起步的。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這里的“概括一段話的大意”就是教點,那么教師要教給孩子什么方法呢?就是“借助關鍵語句”,一種是直接用關鍵語句說出大意,另一種是借助關鍵語句的提示說大意。以《花鐘》為例,文章在段首、段中、段尾明確給出了關鍵語句,因此教師要讓孩子們知道:關鍵語句在段首,我們怎么概括?如果關鍵語句在段中,我們怎樣把它提煉出來?如果關鍵語句是兩句話,我們怎么把兩句話合成一句話?孩子們在學習《花鐘》這篇課文時有了這樣的基本閱讀能力,帶著這樣的閱讀經(jīng)驗走入第二篇課文《蜜蜂》。這篇課文里雖然沒有提示關鍵語句,但課后習題中要求“把整個實驗過程概括下來,填寫‘實驗步驟、實驗結論’”,這看起來與實驗有關,實質(zhì)上是每一自然段的中心段意,我們把每一自然段提煉出的中心句子組合起來就是實驗過程。由此可見,課后習題與單元要素是緊密相關的,教師的教學思維方向決定學生的思維走向。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fā)展過渡的階段,教材編寫深刻地把握了這一特點,引導孩子們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
統(tǒng)編版教材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師需要從教學語文要素出發(fā),站在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設計語言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學會語言文字運用,從而實現(xiàn)語文要素與學習活動的融合,實現(xiàn)深度教與學。
學習《葡萄溝》這一課,在教學中教師抓住關鍵詞“五光十色”,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當陽光在葡萄上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學生根據(jù)已有生活經(jīng)驗就能體會“五光十色”,不僅顏色鮮艷、品種多、有光澤,并且能夠感受用詞的準確性。這時候再讓學生欣賞圖片,陽光照耀下的葡萄五光十色的樣子,聽到學生的驚嘆聲,這也為課后習題“你喜歡葡萄溝嗎?說說理由”做好了鋪墊,緊接著又出示課后練習第三題:“公園里的花都開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____, ____?!闭垖W生讀一讀,提問:“你見過這些花嗎?想象一下,這些花盛開的時候具有什么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顏色、姿態(tài)、味道等多角度進行歸納總結。學生交流后回答:“公園里的花都開了,有桃花、杏花、迎春天,香味撲鼻,令人心曠神怡?!薄肮珗@里的花都開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五顏六色,美麗極了。”繼續(xù)出示課后練習第三題“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活動, _________,處處歡聲笑語,熱鬧極了?!边@句話側重如何寫具體,可以同桌合作完成,先讀句子,再說一說橫線上可以填哪些內(nèi)容。在學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啟發(fā)學生圍繞“歡聲笑語,熱鬧極了”補充下課時同學們在操場上進行的活動,教師可以提供直觀的圖片營造積極的語言表達環(huán)境。
借助文本語言,關注語言現(xiàn)象,學習文本的語言表達,是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搭設支架,逐步引導。如《葡萄溝》一文,為學生提供圖片、文字材料等,注重營造語言運用的語境,讓學生充分表達,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點。從教學現(xiàn)狀來看,營造閱讀氛圍,提升閱讀能力,必須將語文要素的落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語文要素為線索貼近小學生的閱讀需求,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與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