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紹玉
最近,中小學生舉辦群體或個人書法展日益增多,這有益于繁榮校園書法藝術、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但應注意推介學生書法展的展覽前言、作品畫冊或新聞媒體通稿的文字,應該堅守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原則,不能過分渲染、任意夸張。
書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因為抽象,所以在賞析中人們很難用精準的詞匯加以表述,這也使能夠描述它的詞匯帶著十足的彈性色彩。盡管如此,這些詞匯還是有一定區(qū)分度的。如用上“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飛泉漱玉”“芙蓉出水”這些詞,還能勉強反映出學生書法天真爛漫、純凈明朗的特點,但如果使用“曠代佳構,神來之筆”“自出機杼,妙合自然”“脫去俗態(tài),縹緲仙逸”這些詞句,就甚為不當。
“神合契匠,冥運天矩,皆可稱曠代絕作也。”語出唐李嗣真《書后品》,那是在總結唐代之前所有書家后,對民族書法史上最優(yōu)秀的作品給出的評價。若將夸飾之詞移植于對當代學生書法評析中,其危害有三。一是削減書法藝術應有的魅力。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它被稱之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具有引人魂飛魄動的藝術魅力,對其感知受限于年齡、學養(yǎng)、視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還不能完全領略其全貌,過分的贊美極易讓學生自認為稚嫩的點畫、粗淺的線條與簡陋的章法,就是書法藝術的頂層光華。二是消減書法藝術體驗的過程性。說到底,書法藝術是人生美學,體驗性、過程性是其重要的審美特質。學習書法從執(zhí)筆到創(chuàng)作,從臨帖到出帖,從通識到書寫出品味,重在循序漸進體驗書法中蘊含的生命律動與韻致,體驗書法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自由與解放,最終體驗出與天地精神相往還之境界。這一過程是動態(tài)過程,是不斷深入的過程。過分的贊美,極易讓學生誤認為他們目前僅有的認知就是書法藝術的終極理想,然而,這一理想的彼岸,還何其遙遠。三是消減學生謙遜好學的追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力主藝術家需具有“仰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般的操守,現在若讓學生沉浸在一些華而不實的詞匯中洋洋自得,實在不利于他們腳踏實地、寒窗磨墨的書法學習,不利于更高藝術品格的養(yǎng)成。學生中不乏這樣的事例,原來好好的書法幼苗,最后卻嘗盡萎謝的苦果。
唐韓愈在《答李翊書》中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這才是我們對學生書法評析應該秉持的態(tài)度。當然,為調動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也需要我們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與肯定。譬如,我們用“氣息貫通”“一片生機”這類詞就已足夠,而不必拉上那些不著邊際的玄妙之詞去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