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清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這項活動有5個層次:愿學、樂學、好學、勤學、獨立學習。學生的學習內因源于對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經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引領,幫助學生逐步由樂學走向好學、勤學,直至達到最終的獨立學習。在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學習始終是最為顯著的標志。脫離了主動參與,主動建構,主動體驗,一切的學習都將成為被動而枯燥的,長此以往,學習便成了令學生感到苦惱的一件事。在書法學習中,我們必然也要遵循這樣的科學規(guī)律,同時還需要結合書法獨特的學習方法,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學生主動性學習的良好狀態(tài)。
臨摹是每一名書法學習者必然要經歷的基礎性學習。臨摹是書法學習的重要基礎,它能夠幫助學習者充分掌握筆畫技法、用墨力度、結構安排、章法布局等基本規(guī)律,是書法學習走向深入的必然保障。在這個具有本體性重要作用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習者主動性學習,積極參與,自覺吸收,自我積累,顯得十分重要。
對書法作品的臨摹常常從基本的筆畫、結構開始,選定一種字體,教師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字形和筆畫,給予觀察的順序、重點以指導,讓學生主動運用自己的眼睛和手指,在邊看邊寫中發(fā)現每個漢字筆畫力度的輕重變化,發(fā)現橫豎撇捺在字形結構中的粗細安排,從中掌握書寫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為臨摹奠定認知基礎。讓學生學會主動性學習,教師可以安排“找一找不同點”“比一比誰美觀”“說一說新發(fā)現”等游戲類環(huán)節(jié),充分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需求,在愉快輕松的氛圍里,將書法深奧的內在特質進行形象化的解讀,有效幫助學生主動吸收。
當學生在看似普通的書法漢字中發(fā)現了內在的書寫特征后,便需要讓他們進行主動的臨摹書寫。學生能否將所發(fā)現的漢字書寫特征落實在自己的書寫中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于書法學習者而言,需要通過大量的臨摹訓練來加深對筆畫書寫和結構安排的內在掌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大多數學生雖然一遍又一遍進行辛苦的臨寫,但是似乎成效不大,總是在低水平的狀態(tài)下重復著。激活學生臨摹的主動性,就需要引導學生對每一次的臨寫進行主動質疑,“為什么自己的這一筆就是寫不出字帖里的效果?”“是用筆的力度不對,還是行筆的方法有誤?”讓學生在一次次的主動質疑中尋找問題的癥結,同時教師針對學生的疑惑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這樣的臨寫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當學生正確掌握了筆法的書寫,并能夠在漢字的臨寫中正確運用后,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將臨寫的漢字與字帖中的原字進行主動對比,善于從對比中發(fā)現異同,從而能夠精細化地進行漢字臨摹。這些細微的差別,常常隱藏著深刻的書寫秘妙。當學生真正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jié),在摹寫中進行主動對比,他們才能夠在看似簡單的臨摹中,收獲扎實有效的書寫技藝,提高自我的書寫技能,為后續(xù)的書法高階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臨摹之道,在于形似,更重在神似。要能夠將前人書寫中的每一個筆畫的行筆走勢,每一個漢字的舒展開合,每一幅作品的巧妙布局等熟記于心,并通過自己對書寫內容的再創(chuàng)作表現出來,在書法作品的實踐中進行書法技法、規(guī)律的再完善和深加工,如此才能真正將書法技藝內化于心,成之筆端。
當運用所學技法創(chuàng)作一幅書法作品時,學生常常要做的就是能夠將臨摹學到的筆法充分運用到每一個漢字書寫中。在書寫時有些字是原帖中本來就有的,這類字對于學生而言沒有什么問題,大多能夠寫得美觀漂亮,但是有些字則在原帖中未曾出現過。此時就需要學生主動將這些字的筆畫進行分解,運用臨摹掌握的筆畫書寫技法,準確遷移運用,主動選擇在該字中是運用長撇還是豎撇,是寫成長捺還是點捺等等,而這些筆畫技法的合理運用,也正是對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技法的一次實踐考驗。只有掌握了豐富的書法筆畫技法,有了充分的臨摹基礎,筆法的主動遷移運用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在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時,除了遇到未曾臨摹過的漢字問題,常常還會遇到一幅作品中有好多相同的漢字。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需要學生將臨摹時掌握的漢字結構的安排規(guī)律進行合理的遷移運用。當遇到沒有寫過的漢字時,學生要能夠分析該字屬于哪一種結構類型,是左大右小、左小右大,還是左右相等呢?同樣的漢字在一幅作品中又該如何避免結構的雷同呢?此時學生必須能夠及時提取臨摹作品時分析過的結構規(guī)律,快速地選定一種最合乎這一類字的結構方式,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賦予它獨特的生命氣息和藝術價值。
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離不開整體的章法布局。同樣是美觀漂亮的漢字,缺失了合理的章法,終究不能稱其為書法。因此,學生在運用臨摹所學的各類技法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時,切不可忽視章法的準確遷移運用。進行章法的布局分析,需要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寫內容的尺幅,在未寫之前應當先做好豎式或是橫式的思考,根據紙張的大小做好行列字數的測算。只有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才能在創(chuàng)作中得心應手,一氣呵成。這些往往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學習內容。
書法學習其本體在于臨摹,在于掌握書法中的各類技法,但其最終的目標則是讓每一位學生能夠實現自我情感和價值的表達,創(chuàng)作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學生將自己的字寫得再像字帖里的字,那最多是“復印機”,還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只有在經典的書法中游走吸收,最終將這些技法用最個性化、最顯著的方式表現出來,成為獨特的那一個,才是書法實現重生的價值。
書法,是運用書寫技法在漢字書寫中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內心訴求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一味地沿襲前人的書寫方法和形式,最終只能將自己束縛在固定的格式中,寫得再多也只是前人的影子;但是一味脫離了前人的書寫規(guī)律和方法,這樣的書寫又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形態(tài),這些都不是對書法的傳承與發(fā)揚。只有主動在堅守與變化中探索,在掌握前人技法的前提下,進行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符合當下審美情趣的創(chuàng)變,書法才能在我們的筆下重新煥發(fā)鮮活的生命力。
在一幅書法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學生需要關注一幅作品中諸多元素的相互關系,其中虛與實是一對最具有書法藝術審美特質的辯證關系。主動探索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虛實關系,就需要關注筆法中的濃淡,需要用好用墨中的輕重,需要體察作品布局中的疏密,需要在密不透風和疏可走馬中進行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作。這些都需要學生不斷探索,層層深入,從而在反復失敗中摸索出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
情感表達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本源訴求,也是考量書法作品優(yōu)劣的關鍵要素。一幅經典的書法作品一定是創(chuàng)作者在獨特背景下內心情感的完美呈現,或清淡雋永,或大氣磅礴,或冷峻峭拔,這些獨特情感的表達是借助書法筆法表現出來的。情與法的完美融合,法與情的相映成趣,這些都需要學生長期的歷練與探索。例如,用怎樣的筆法來表達平靜的情緒,用怎樣的結構來體現激動的心情,沒有固定的格式,沒有既定的框架,這些不僅僅是技法能夠完成的。需要學生真正做到心中有法,將書法與心靈完美契合,而這一境界也是書法學習的至高境界。
臨摹為體,創(chuàng)作為用。從臨摹入手,進而不斷提升,形成獨具個性的書法技藝,實現書法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這是每一位書法學習者一路前行的軌跡。而要讓學生的書法學習之路走得穩(wěn)穩(wěn)當當,踏踏實實,主動性學習顯然應成為他們必備的一項素質。這需要書法教育者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