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小溪
本刊核心層次論文
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編年史的研究意義——以《燕行錄》為中心
谷小溪
(遼寧工業(yè)大學 文化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朝鮮燕行使臣以親歷者的視角見證了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圖景,使行過程中創(chuàng)作了規(guī)??捎^的燕行詩,以直筆寫實的風格記錄了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和風物民俗的見聞隨感,為研究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本文擬以《燕行錄》文獻為中心,結合清崇德至雍正(1636-1735)年間的中國史料文獻,從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理論與應用價值、研究目標與內容、研究思路與方法幾個層面探討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編年史的研究意義。
《燕行錄》;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編年史
古代中國疆域遼闊,在東亞地區(qū)具有強大的政治輻射力,自秦漢以來一直與周邊國家維系著經(jīng)濟貿易往來和思想文化交流。有明一代,朝鮮王朝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始終奉行“尊周事大”的政治原則,頻繁派遣使團前往中國,實施朝貢、進賀、陳奏、吊唁等宗藩外交活動。清朝建立以后,基于穩(wěn)固番邦、綿延國祚的政治需要,承襲了明王朝的“字小懷柔”政策與“詩賦外交”傳統(tǒng),定期派遣敕使前往朝鮮頒布詔書和宣讀冊封決議。朝鮮官員出使中國期間,清朝委派學識淵博的文官負責接待事務,與朝鮮使臣切磋詩藝、唱和酬答。朝鮮王朝亦遵循宗藩外交傳統(tǒng),任命熟稔中國文化,擅長漢詩創(chuàng)作的文臣擔任燕行使團的正使、副使與書狀官,在使行過程中與清朝官員、文士進行詩文酬唱和筆談交游,以“燕行”親歷者的視角見證17—19世紀的中國社會圖景,促進了中朝兩國外交關系的發(fā)展,亦豐富了中朝文化交流史的內涵。在海內外留存至今的《燕行錄》文獻中,詳實記載了朝鮮使臣出使明清王朝的詩賦題詠和筆談實錄,以直筆寫實的風格記錄了朝鮮士人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和風物民俗的見聞隨感,為研究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本文擬以《燕行錄》為中心,結合清崇德至雍正(1636—1735)年間的史料文獻,探討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編年史的研究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建立在《燕行錄》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中韓學界從文獻考訂、史料價值、思想文化等方面展開《燕行錄》文獻研究。王政堯《〈燕行錄〉初探》對《燕行錄》的版本、著作進行統(tǒng)計,從政治、歷史、人物等方面論述《燕行錄》文獻的學術價值[1]。漆永祥《關于〈燕行錄〉界定及收錄范圍之我見》,以韓國學者林基中主編的《燕行錄全集》為依據(jù),就《燕行錄》的界定、收錄標準以及文獻整理中存在的問題闡述觀點,體現(xiàn)了《燕行錄》文獻考證的嚴謹性與前瞻性[2]。陳尚勝《明清時代的朝鮮使節(jié)與中國記聞——兼論〈朝天錄〉和〈燕行錄〉的資料價值》,考察使清燕行使團的規(guī)模、任務、路線和文化交流活動,指出《燕行錄》可以補闕中國史料文獻,對于研究清史和清代中朝(韓)關系具有資料價值[3];王元周《朝鮮開港前中朝宗藩體制的變化——以〈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以朝鮮開港前的《燕行錄》文獻為依據(jù),考察了19世紀前半期朝鮮對中國認識的變化和朝貢制度的弊端,揭示中朝關系演變的內因和趨勢[4];葛兆光《從“朝天”到“燕行”——17世紀中葉后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結合《燕行錄》探討17世紀中葉后朝鮮、日本等國對東亞文化共同體認同態(tài)度的轉變,指出從“朝天”到“燕行”這一變化體現(xiàn)出朝鮮對明清兩朝態(tài)度的差異[5];趙季《明洪武至正德中朝詩歌交流系年》,以宗藩體制下明朝、朝鮮兩國使臣創(chuàng)作的紀行作品《皇華集》、《朝天錄》為基礎,對作品篇目、寫作時地、文史典故等進行考證和系年,反映15—16世紀中朝詩賦外交的整體風貌[6];樸香蘭《燕行錄所載筆談的文學形式研究——以洪大容與樸趾源為中心》指出,洪大容(1731—1783)、樸趾源(1737—1805)等朝鮮士人開創(chuàng)的獨立筆談不僅是具有高度思想性、文學性的文學文本,也是體現(xiàn)中朝社會時代變遷,摸索哲學、思想上解決方法的文本[7]。楊雨蕾《燕行與中朝文化關系》,以《燕行錄》為史料探討16—19世紀中朝文化交流的發(fā)展軌跡,指出中華文化的向心力是歷史上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關系的基點[8];孫衛(wèi)國《清道咸時期中朝學人之交誼——以張曜孫與李尚迪之交往為中心》,以清代文人張曜孫(1807—1863)和朝鮮通譯李尚迪(1803—1865)近三十年的交誼為考察對象,指出道咸時期的中朝文化交流史進入了更為深入、彼此互動的時代[9];徐東日《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指出,世界格局的變化、滿族文化的發(fā)展、認識世界的視角等因素的交融是促使朝鮮民族對清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10]。
綜上所述,中外學者圍繞《燕行錄》展開的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斐然,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其一,關于清代中朝文化交流研究,以往研究多聚焦于18世紀朝鮮使臣與清代乾嘉文士之間的交游本事和詩文作品,對于一些聲名不顯的作家和作品,仍缺少足夠的關注,基于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的研究亦有待深入;其二,關于清代東北、華北地域文化的研究,學界亦有較多成果問世,但其參考文獻主要為中國官方史料、地方志和中國文士的私人筆記、詩文集等,對《燕行錄》文獻中相關資料的發(fā)掘、利用比較有限;其三,以往研究更側重于作家、作品個案的論述,以詩歌編年形式呈現(xiàn)的相關著作仍較鮮見。本課題在以往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以《燕行錄》為中心的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系年,以文獻編年史的形式呈現(xiàn)清代崇德至雍正時期的中朝詩歌交流風貌。同時以《燕行錄》文獻為基礎,從群體及個案視角闡釋清代前期朝鮮燕行詩文的審美性和思想性,進而探討《燕行錄》中的清代前期中國社會景觀和東北、華北地域文化。
其一,推進《燕行錄》與中朝詩歌交流編年史的文獻整理。目前,學界圍繞《燕行錄》開展的學術研究成果卓著,但以文獻編年史形式問世的著作仍不多見。本課題旨在以燕行文獻和中韓典籍為基礎,通過對崇德至雍正年間中朝詩歌交流文獻的整理、考證與系年,深化對清代前期中朝文化交流的研究。
其二,完善清代前期中朝文化交流史的理論闡釋。燕行途中,朝鮮使臣與中國官員、文士酬唱筆談、切磋詩藝,是兩國文化交流活動的親歷者與推進者?!堆嘈袖洝芬灾惫P寫實的風格記錄了明清時期上至帝王權貴,下至販夫走卒的社會風情畫卷,描摹了酬唱交游、覽勝題詠、觀賞曲藝、信函筆談等文化交流本事,足以補闕中國史料,為清代前期中朝文化交流史的理論闡釋提供域外視角。
其三,拓展清代前期中朝宗藩關系史的研究視野。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界對中朝宗藩關系史的研究多以官方史料為據(jù),對《燕行錄》文獻中相關內容的發(fā)掘比較有限。隨著《燕行錄》文獻的大規(guī)模整理與出版,此種情況有所改觀,但由于作品缺少解題、信息存在遺漏等現(xiàn)象,研究過程中對文獻的援引利用有可能造成訛誤。此外,迄今問世的《燕行錄》文獻總集收錄的作品多以影印舊籍的形式呈現(xiàn),燕行詩文未得到匹配整合,易導致研究者對作品背景和作者心境等缺乏深入了解。本課題結合《燕行錄》文獻與中韓文史典籍,對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有益還原與補充,進而達到詩史互證的目的,為中朝宗藩關系史的研究拓展視野。
其一,深化對朝鮮王朝“華夷觀”嬗變的理解與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結合《燕行錄》文獻與中韓文獻典籍,從史學、文學、形象學等視角闡釋朝鮮王朝“華夷觀”的嬗變及北學思想的發(fā)展。但由于清代《燕行錄》文獻以日記、雜錄居多,大量燕行詩仍隱藏于詩人文集中未經(jīng)發(fā)掘,致使研究者對清代燕行詩的關注和利用比較有限。本課題立足于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史的文獻搜集、整理、考證與編年,以燕行使臣的出使時間為序,架構起崇德至雍正時期中朝詩歌交流史的全貌,從而增進對清代前期朝鮮士人心態(tài)和華夷觀念的理解。
其二,加強對東北、華北地域文化的發(fā)掘與保護。朝鮮半島與中國山水相連,特殊地緣關系使東北、華北地區(qū)的鳳城、遼陽、沈陽、薊州、北京等城鎮(zhèn)成為朝鮮使臣往還“遼東—山海關—北京”驛路的必經(jīng)之地。在《燕行錄》文獻中,朝鮮使臣用詩歌、日記、雜錄等文體記載了東北、華北地區(qū)的屋宇建筑、商業(yè)貿易、宗教信仰、名川盛跡等自然人文景觀,并通過異國使臣的視角對身在中國的所見所感闡發(fā)觀點,此類內容在當時的中國官方史料中罕有記載,為深入了解清代前期中國東北、華北社會風貌,加強地域文化的發(fā)掘與保護提供借鑒。
其三,促進當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與發(fā)展。朝鮮王朝與明清帝國的“詩賦外交”是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朝鮮使臣所著的《燕行錄》是兩國文學互動的重要媒介。對清代前期《燕行錄》文獻的考索和以此為據(jù)展開的詩歌編年,不僅能夠增進人們對東亞宗藩體制下中朝文化交流的認識,也為古代中國與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借鑒。
本課題擬從《燕行錄》的文獻整理入手,通過對朝鮮燕行使臣和清朝敕使詩文作品的搜集、整理與考證,以編年史的形式架構起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全貌。此外,本課題擬從詩史互證的角度入手,通過對清代前期《燕行錄》的系統(tǒng)解讀,探索以朝鮮燕行使臣和清朝敕使為媒介的詩歌交流本事,發(fā)掘朝鮮使臣筆下的中國東北、華北地域文化。
其一,對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文獻的整理、考證與編年。詩歌編年史是本課題的研究重點和主要成果,旨在以《燕行錄》文獻為基礎,結合各類中韓史料典籍、年譜碑傳、方志地記等,分別以朝鮮燕行使臣和中國赴朝敕使的使行時間與紀行作品為經(jīng)緯,架構起清代崇德至雍正年間中朝詩歌交流的整體風貌。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地點、典故等亦是本課題著重考察的內容,旨在發(fā)掘詩文創(chuàng)作的背景信息,回溯清代前期朝鮮燕行詩的深層意蘊。
其二,對清代前期《燕行錄》的文學研究。鑒于中朝兩國“詩賦外交”的特殊意義,燕行使團的正使、副使和書狀官均由熟悉中國文化,擅長漢詩創(chuàng)作的官員擔任。使行途中,朝鮮使臣以漢文記錄沿途見聞,形式繁復多樣,包括詩歌、日記、雜錄、狀啟、奏折等,其燕行詩具有極高的文學、史料價值。許多朝鮮使臣對明清時期中國的自然景觀、人文勝跡進行了細致描摹,如金昌業(yè)《沈陽感懷》、趙文命《夷齊廟》、李器之《薊州路上望盤山》、樸世堂《出朝陽門》、閔鼎重《臥佛寺》等,再現(xiàn)“遼東—山海關—北京”使行路線上的中國北方自然、人文風貌;一些朝鮮使臣還由沿途景致察覺到中國北方社會民俗的細節(jié)內容,如李夏鎮(zhèn)《聽墻外琵琶》、金錫胄《到薊州觀戲子口占》、柳命天《宿蒙古帳有感》、崔錫鼎《風俗通聯(lián)句五十韻》等,特別是對遼東地區(qū)騎射、放牧、民居、飲食、婚喪等習俗的描寫,由域外視角透視清代遼東社會景觀和滿族文化的獨特性;李時萬《過祖大壽牌樓》、洪萬朝《寧遠衛(wèi)憶袁軍門崇煥》等作品皆為朝鮮使臣憑吊明清戰(zhàn)場寧遠衛(wèi)時的懷古之作,情辭悲壯,意境蒼涼,流露出朝鮮士人“忍辱含垢”出使“腥膻之域”的復雜心態(tài);任相元《讀東坡詩》、樸彌《夕投十里堡偶閱唐詩用李君虞〈飲馬泉〉韻》、李頤命《燕京次杜工部〈秦州雜詩〉》等則是朝鮮使臣對中國古代詩人作品的次韻、追和,其中的典故、本事亦出自中國古代典籍和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出中國古典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對朝鮮漢詩的深遠影響。
其三,對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本事的發(fā)掘。本課題以《燕行錄》和《清實錄》《清史稿》《朝鮮王朝實錄》《承政院日記》等中韓文史典籍為依據(jù),搜集、整理并探討清代前期朝鮮使臣與中國官員、文士的詩歌交流本事,包括唱酬筆談、饋贈書畫、序文題款、信函往來等;其間亦涉及朝鮮使臣單向的文化傳播活動,如在中國采買書籍、購置文物、觀賞曲藝、游觀題詠等,進而考察朝鮮燕行使在清代中朝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其四,對清代前期東北、華北地域文化的考察。朝鮮使臣以詩歌、日記等形式如實記錄了出使清朝的見聞感懷。在留存至今的《燕行錄》文獻中,保存了大量描摹“遼東—山海關—北京”驛路上自然、人文景觀的詩文佳作,如崔鳴吉《遼陽歌》、李頤顯《山海關》、金昌業(yè)《夷齊廟》、南龍翼《哀燕都賦》等,將作者羈旅異國、思鄉(xiāng)懷友的復雜情愫融入對中國東北、華北自然景致和人文勝跡的理性觀照中,具有獨特審美價值和史料意義。課題擬從整體與個案視角發(fā)掘《燕行錄》中的清代前期東北、華北地域文化,為我國北方歷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首先,查閱《清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承政院日記》等中韓文史典籍,廣泛搜集地方志、碑傳、年譜、書牘、序跋、詩話等文獻,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對清代崇德至雍正年間的《燕行錄》文獻爬梳整理,厘清清代前期《燕行錄》文獻的篇目、版本與次第,并針對以下問題集中考證:散佚于朝鮮使臣個人作品集中的燕行詩和燕行文;已被《燕行錄全集》等文獻叢書收錄,但作者、時間等存在疑點謬誤的作品;文獻記載與“使行年表”有出入的作品。
其次,將搜集的燕行詩文依時排序,結合史料、文集、地方志等將歷年同行使臣的詩文酬唱及日記雜錄匹配整合,以年代和作品為單位,厘清清代前期《燕行錄》作品概貌。
再次,系統(tǒng)研讀文獻,提煉有益信息。譬如:以朝鮮燕行使和清朝敕使為媒介的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作品及本事,具體包括朝鮮使臣與清代官員、文士的詩文酬唱、信函往來、序文題款等,以及清朝敕使往還朝鮮的詩文創(chuàng)作;朝鮮使臣在中國的覽勝題詠、采買書籍、欣賞曲藝、參觀佛寺道觀等吟詠和事跡;朝鮮使臣筆下的清代前期東北、華北地域文化。
最后,本課題以清代崇德至雍正年間朝鮮使臣創(chuàng)作的燕行詩為主要研究對象,遵循“以詩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的原則,通過對原始資料的爬梳、比勘與考證,結合文史典籍對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文獻進行編年。編年史的內容擬包括:清代崇德至雍正年間的朝鮮燕行詩;同時期出使朝鮮的清朝敕使創(chuàng)作的紀行詩;對詩歌創(chuàng)作時間的具體考證;與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相匹配的日記雜錄、史料典籍和詩歌本事;詩人生平小傳。
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建立在文獻整理與考證的基礎上,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首先是文獻考證法。本課題對清代前期朝鮮燕行詩以及清朝官員出使朝鮮的紀行詩進行搜集、整理、考證與編年,闡釋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概貌。其次是演繹歸納法。本課題通過系統(tǒng)研讀文獻,提煉與研究相關的有益信息,結合文史資料和理論研究論證《燕行錄》隱含的清代前期東北、華北地域文化和燕行詩文的審美價值。
朝貢制度是古代中朝關系的標志性特征,維護著東亞宗藩關系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清代中朝宗藩制度由明王朝沿襲而來,不僅使兩國朝貢制度的穩(wěn)定性、規(guī)范性得以空前強化,而且繼承了明代中朝朝貢制度中的詩賦外交傳統(tǒng)。朝鮮使臣與清代官員、文士的詩賦唱酬、筆談切磋等作品及本事構成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清代前期中朝詩歌交流編年史研究,具有推進域外漢籍文獻整理,完善清代前期中朝文化交流史的理論闡釋,拓展清代前期中朝宗藩關系史的研究視野,深化對朝鮮王朝“華夷觀”嬗變的理解,加強對東北、華北地域文化的發(fā)掘保護等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1] 王政堯. 《燕行錄》初探[J]. 清史研究, 1997(3): 8.
[2] 漆永祥. 關于“燕行錄”界定及收錄范圍之我見[J].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10(5): 60.
[3] 陳尚勝. 明清時代的朝鮮使節(jié)與中國記聞——兼論《朝天錄》和《燕行錄》的資料價值[J]. 海交史研究, 2001(2): 38.
[4] 王元周. 朝鮮開港前中朝宗藩體制的變化——以《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1): 98.
[5] 葛兆光. 從“朝天”到“燕行”——17世紀中葉后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J]. 中華文史論叢, 2006(1): 29.
[6] 趙季. 明洪武至正德中朝詩歌交流系年[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4:11.
[7] 樸香蘭. 燕行錄所載筆談的文學形式研究——以洪大容與樸趾源為中心[J]. 世界文學評論, 2011(2): 221.
[8] 楊雨蕾. 燕行與中朝文化關系[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246.
[9] 孫衛(wèi)國. 清道咸時期中朝學人之交誼——以張曜孫與李尚迪之交往為中心[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5): 95.
[10] 徐東日. 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255.
I206.2
A
1674-327X (2021)02-0066-04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2.018
2020-07-0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8YZC75107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B069)
谷小溪(1984-),女,遼寧錦州人,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校:葉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