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英
大學生價值觀塑造與科學技術史課程教學目標的融合
陳曉英
(渤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科學技術史是很多大中專院校都開設的一門通識課,受眾面廣。價值觀的塑造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怎樣在“科學技術史”教學中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如何全面把握“科學技術史”教學目標,改變以往只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而忽視價值觀塑造的教學觀念,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思考。
價值觀;科學技術史課程;教學目標; 融合教學
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高?!罢n程思政”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的內在需求。在文化知識素養(yǎng)完備的前提下,我國社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品行人格、擔當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也有了更完善的要求。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書和育人兩手抓,已成為現(xiàn)在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罢n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基本涵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載著培養(yǎng)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盵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要求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全面推進高?!罢n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實現(xiàn)全程、全員和全方位育人,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當下,在科學技術史的課程中,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發(fā)揮《科學技術史》的“課程思政”功能,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科學技術史”內容豐富,涉及到數(shù)學、物理、化學、地理、醫(yī)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學科,還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其他領域,是一門橫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學科。課程主要概述自原始社會至今,中外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主要成就,以及科學家在艱苦的科學探索過程中,他們身上所展現(xiàn)的對真理的追求、創(chuàng)新、務實的精神氣質,堅韌不拔的毅力,深深的愛國情懷等。這對大學生來說,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教師在講解科學技術史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不僅可以使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整個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的內容,而且對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以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大有裨益,是開展“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和平臺。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講,科學技術史課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積極開展“科學技術史”教學的探索,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科學技術史知識的過程中,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價值觀的塑造。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雖然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一價值觀的重要意義,但目前一些學校卻未能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與教學目標進行融合。在教材、教學的設計上,也沒能就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進行整合,難以實現(xiàn)價值觀塑造和教學目標二者的有效融合。
目前我國“科學技術史”教材版本較多,在內容編排和取舍上的著力點基本上是以介紹歷史上有關科學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知識點、能力點為核心,而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科學技術史》教材中的含量非常之少,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沒有成為教材編寫者的主流指導思想。科學技術史課程授課教師未能把“思政”元素加入到科學技術史課程內容當中,沒有發(fā)揮出“科學技術史”的“課程思政”作用。
科學技術史課程,普遍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授課教師過于關注學生對科學技術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課堂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得不到位。教師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沒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科學技術史的學科教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導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僅限于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這種在課堂上教師只聚焦于專業(yè)知識的教學模式,缺少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培養(yǎng)。
“課程思政”的教學,應該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合。
顯性教育指的是教師組織實施的、直接對學生進行公開的價值觀教育的正規(guī)工作方式。例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就屬于顯性教育。而隱性教育是指導學生在教育性環(huán)境中,直接體現(xiàn)和潛移默化地獲取有益學生個體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性經(jīng)驗的活動方式及過程。如:專業(yè)課或通識課中的“課程思政”就是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知識傳授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笆箤I(yè)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協(xié)調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實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育人?!盵2]而目前在“科學技術史”教學過程中,二者沒能很好地融合。
“科學技術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是一門既能增進學生科學技術史知識,又能端正學生價值觀的課程。因此,將科學技術史課程與大學生價值觀塑造融合起來,有許多有利因素,但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二者融合的路徑。
在“科學技術史”課堂教學中,講授人類是如何在科學技術發(fā)展歷程中不斷進行科技探索的是以往的“科學技術史”的授課內容,可以用來豐富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yǎng)。但是科技進步如何推動中國發(fā)展的具體案例的講述,以及古代中國在諸多領域取得的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應該說給“科學技術史”教學內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比如在講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時,從農學、醫(yī)藥學、天文學、數(shù)學等學科到冶金、采礦、造船、紡織等各項技術,可以充分展示古代中國的輝煌歷史。在農學成就中我們有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齊民要術》,書中所述育種、樹木嫁接等知識領先于世界1000多年。在醫(yī)藥學中我們有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jīng)》這部至今仍是中西醫(yī)工作者學習和研究的經(jīng)典文獻,這部文獻中所涉及的醫(yī)學理論早于西方蓋倫醫(yī)學400—500年。我國漢末醫(yī)學家華佗發(fā)明的用于外科手術的酒沸麻服散,要早于西方發(fā)明麻醉藥1600年。我國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價值可以與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相媲美的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數(shù)學著作,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和日本,對這兩個國家的數(shù)學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東漢時期大科學家張衡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自動天文儀;他還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地震方位的地動儀和世界上第一臺觀測氣象的侯風儀。我們的學生一般只知道“四大發(fā)明”是我國對世界人類的貢獻。這的確是我國對世界的貢獻,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但卻不知道我們對世界人類有更多、更大的貢獻。在科學技術史課程中必須挖掘出這樣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在各方面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不能只看到今天我們在某些方面落后就認為西方一切都比我們好。這對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科學技術史”教學內容的選取對于學生的教育影響非常重要。
教師的“思政意識”,就是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然后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有目的,有效地將課程教學目標與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結合起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3]?!翱茖W技術史”授課教師要自覺強化“科學技術史”的“課程思政”功能,主動改革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材結構,要在“量”上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授課教師要能夠做到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塑造和培養(yǎng),有效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課程思政”,對任課教師的“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思政能力”包括:一是要有高尚的師德風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二是要有扎實的專業(yè)能力素養(yǎng)。教師要有過硬的基本功,課堂講授過程要條理清晰,語言準確生動,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體現(xiàn)出良好的精神風貌。此外,教師的思政能力還包括在專業(yè)課或通識課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如:教師在講解科學技術史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授課方式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持續(xù)探索更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授課技巧和手段??傊?,在“科學技術史”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對所授內容進行系統(tǒng)地講授,同時要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這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認識、思想覺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師在課堂上的積極引導密不可分,教師具有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證和首要前提,只有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深入挖掘科學技術史課程中隱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才能充分發(fā)揮“科學技術史”的思政育人功能。
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史”教學方法,首先,轉變思想觀念。要認識到不是單純?yōu)椤罢n程思政”而“課程思政”,而主要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不是照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概念或代替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是要結合科學技術史課程挖掘“思政元素”,結合課程談思想說素養(yǎng);不是每節(jié)課一定都要有“思政元素”融入,而是在適合時機將“思政元素”融入“科學技術史”教學;不是授課中使用太多的思想政治理論術語,而是要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把事情分析清楚。其次,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史“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用案例教學,加強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織學生以討論、研討、發(fā)言、演講的形式參與到課堂中,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勇敢表達。同時優(yōu)化教學手段,深度融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建立課程網(wǎng)站,實現(xiàn)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教育??茖W技術史課程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的重要媒介。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從來都不是通過單純教學就能實現(xiàn)的,更多地則是依托于活動促成學生自覺形成的。因此,拓寬科學技術史課程教學渠道,進行綜合性教學活動就顯得尤為必要。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更應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者。只有緊緊依托于社會發(fā)展開展教學活動,才能夠緊跟時代脈搏。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能夠做到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鉆研教材,進而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使“科學技術史”課堂教學成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為實現(xiàn)大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提供基礎。
“科學技術史”不僅僅是一門講授科學技術發(fā)展歷程的課程,也應承擔起塑造大學生價值觀和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思政”任務?!翱茖W技術史”教師要不斷深化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升自身“課程思政”意識、“課程思政”能力,探索出一條有利于大學生價值觀塑造和健康成長的科學技術史課教學模式?!罢n程思政”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要努力做到塑造正確價值觀與傳授科學知識、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相結合的教學目標,讓課堂變得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情懷,答好時代提出的教育之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1] 溫潘亞.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J]. 中國高等教育, 2020(8): 12.
[2] 高德毅,宗愛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4.
[3] 習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 中國教育報, 2016-12-09(01).
G642.0
B
1674-327X (2021)02-0125-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2.034
2020-09-06
渤海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BDJGAY2019004);渤海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JG201915)
陳曉英(1964-),女,遼寧葫蘆島人,教授,博士。
(責任編校: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