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崔卓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拔幕孕拧笔侵腥A民族繁榮昌盛的根基,是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自信。而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文化自信程度關系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意識形態(tài)穩(wěn)定和民族精神獨立性等重大問題。
高校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新時代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這就要求增強教師在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思想自覺意識,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到戰(zhàn)略高度。二是不僅思政課教師要注意加強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專業(yè)課教師也要加強文化自信教育和引導。三是要注意挖掘身邊優(yōu)秀的文化元素,及時發(fā)掘、傳播優(yōu)秀文化。
高校教師應當志存高遠、勇于探索,成為知識、文化、文明的傳承者,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斗。高校的功能從一開始的培養(yǎng)人才功能到后來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功能,再到現在的文化引領功能,高校教師的責任也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斷提升個人素質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求高校教師不斷提升文化修養(yǎng),提高在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責任意識。
另外,在疫情全球化、常態(tài)化背景下,各種思潮、各種價值觀不斷涌現。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fā)生深刻調整。最近一些別有用心之人以各種隱蔽形式削減主流文化的影響力,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及時識別,敢于“亮劍”,敢于發(fā)聲,“守好一段渠”、擔好“責任田”,勇于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高校教師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才識感染學生,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首先,高校教師首先需要整合課程本身的優(yōu)質資源,把不同類別、不同學科的交叉文化整合進來,多向其他教師請教,鼓勵跨學科教師間的相互交流與研討。其次,高校教師還需要將校內外的優(yōu)質資源整合進來,不斷向校內外優(yōu)秀教師、一流高校學習,取長補短、兼容并包。最后,高校教師可整合多種教學平臺和媒介,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教師可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利用好社會大講堂,比如疫情防控期間,黨帶領廣大群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防控疫情,取得了良好成效。生動的社會實踐思政課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教育是一種滲透式教育方式,高??赏ㄟ^營造良好的學風、校風,進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文化氛圍中接受熏陶、更好地成長。高校也要整合優(yōu)勢資源,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一般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不僅僅要重視物質文化建設,更要注重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比如構建開放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校園管理制度,在設計校園景觀時適當引入西方元素,努力打造一個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校園文化。
高校充分利用思政課程這一教育主陣地,力爭通過思政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能力和水平。除了思政教師外,專業(yè)課教師也要提升思政教育認識,推動課程思政化改革,不斷培養(yǎng)專業(yè)課教師撮鹽入水的融合意識。各專業(yè)課教師要深度挖掘不同學科的特點,探尋不同學科之間的思政元素,努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思想政治課是幫助大學生形成文化自信的關鍵性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有助于大學生從理論的高度上認識國家的社會制度,從根源上培育制度自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有助于大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我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先進文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基礎和文化自信。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豐富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底蘊,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體現了“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水準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于國學經典的傳承。在大學開設國學經典課程,閱讀國學經典讀物,對于大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yǎng)和自信氣質的形成至關重要。
高校教師要將國學經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育人理念中加入國學思想,將國學精神融入育人理念,在國學文化教育中形成文化自覺。一是可以建設國學文化校園,通過名人歷史雕塑、文化展板等營造良好氛圍。二是廣泛開展第二課堂,開展國學文化系列講座等。三是豐富國學文化活動,利用學生社團開展經典誦讀、國學沙龍、舞臺表演等多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活動。
課堂、書本教育僅僅產生理性認識,想讓大學生有更深的感受和領悟,需要不斷“走出去”,去社會這個“大課堂”不斷學習和感悟。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需要文化環(huán)境的浸泡,尤其是紅色文化的浸泡。紅色文化見證了黨和國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轉變。黨和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chuàng)建的紅色文化,其中孕育著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與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在實踐過程中,要尊重大學生的實踐主體地位,鼓勵大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用國際性視野思考問題。高校應為大學生構建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場域,例如去紀念碑、紅色紀念館等,可構建“短時體驗場域”,通過立體的展示和專業(yè)人員的講解,加深對中國革命文化的理解;也可帶領大學生去實體體驗館參加革命實體體驗活動,可構成“共情式體驗場域”,在特定的體驗環(huán)境下將會產生更多的感悟和情感上的共鳴;抑或帶領大學生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構建“情境融合式場域”,使同學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美,進而增進對祖國的熱愛,提升文化自信的底蘊。
目前,各類媒體資源不斷涌現,也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提供了宣傳的平臺。大學生慕課、“雨課堂”等在線課堂的出現為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力的補充,大大提升了文化的傳播力度和速度。大學生能更便捷地從互聯網找到更好的資源,專家學者精彩的講解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隨著互聯網進一步發(fā)展,短視頻熱潮不斷涌現,相繼出現了抖音、快手、B 站(嗶哩嗶哩,簡稱B 站)等短視頻平臺,這些短視頻平臺具有較強的互動性,而且不受時空限制,可以較容易使大學生與陌生人、公眾人物、學者甚至是政府機構工作人員進行交流,下一步要鼓勵高校主流文化加入短視頻平臺,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大學生發(fā)聲,提升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價值認同。同時要加強革命紅色文化與短視頻的相互融合,增強大學生對紅色革命文化的認同。高校教師也要積極引導,鼓勵高校大學生參與短視頻的加工、制作與傳播,增強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