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華應龍自稱是一個“把真課上得像假的一樣”的人。這句話頗有深意,充滿著辯證法,洋溢著哲思。“像假的”,不是“假的”,而是“真的”;“像假的”旨在讓學生經(jīng)過一個“探假”“打假”的過程,在學習和研究中分辨真假,進而真正認識“真”,懂得“真”的可貴。這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啟人思考的情境;這不是“忽悠”學生,而是讓學生學會在復雜情境中辨別,在真假難辨中學會選擇?!鞍颜嬲n上得像假的一樣”,不僅有知識教學、能力培養(yǎng)、思維訓練,其間還有豐富而生動的品德教育、思政教育。
下面是他上得“像假的一樣”的一堂真課,課的名稱是“賣牙膏的故事”。故事是由一道小學畢業(yè)試題引發(fā)的:“牙膏出口處直徑為5mm,小紅每次刷牙都擠出1cm長的牙膏。這樣,一支牙膏可用36次。該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裝將出口處直徑改為6mm,小紅還是按習慣每次擠出1cm長的牙膏。這樣,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計算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據(jù)說,這“1毫米”能帶來“32%”的效益。由此,華應龍想到應當以此問題上一堂數(shù)學課。他還想到,這是一節(jié)練習“圓柱的體積”的課嗎?這是一節(jié)練習“變化的量”的課嗎?這是一節(jié)練習“設數(shù)法”的課嗎?這些都是,都應進行;但好像又不只是,又不夠到位。他又聯(lián)想到美國杰弗遜紀念大廈的故事:大廈出現(xiàn)了裂紋,受到了侵蝕,而受侵蝕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沖洗墻壁所含的清潔劑。為什么每天要沖洗呢?因為墻壁上有大量的鳥糞。接下去形成了追問鏈:很多鳥糞—燕子聚集—有燕子愛吃的蜘蛛—有蜘蛛喜歡吃的飛蟲—飛蟲繁殖原因是從開著的窗子照射進來的強光作用形成獨特刺激—只要拉上整幢大廈的窗簾,問題就全部解決了。這其中諸多的問題、諸多的關系,在不斷地追問后,他決定用愛因斯坦的話來作為這堂課的主導思想:“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社會倫理準則)有了理解并產(chǎn)生出熱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憋@然,華應龍期盼自己再次超越,尋找教學中“最基本的”東西,這就是要超越專業(yè)教育,走向育人,研究并落實學科教學育人,數(shù)學教學也應擔當起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的重任。
這堂課上得十分精彩,緊緊圍繞“牙膏口徑擴大1毫米,營業(yè)額增加了32%”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他與學生們分析變化的量,從“1毫米”到“32%”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牙膏管口變大—每次擠出的量多了—使用速度加快—用完時間縮短—回購時間提前。其中,有半徑、直徑,有開口面積、體積,有銷售量、銷售額的計算,有正、反比例關系的討論……這些都是學生學過的知識,但在綜合運用時,自然蹦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且體悟了其中的真義。在嘗試計算時,增加了“率”的環(huán)節(jié),討論了問題的“本”與“末”,并在PPT上呈現(xiàn)《大學》里的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尤其在臨近結束時,華應龍引導大家討論了以下問題:“從老板的角度向,你覺得這創(chuàng)新怎么樣?”學生紛紛說:“太好了!太妙了!”他又提出另一個問題:“請換個角度,如果從消費者角度看呢?”學生心照不宣,開心地笑了起來。他又提出第三個角度:“那,如果從國家主席的角度看呢?”他沒有作答,而是呈現(xiàn)了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提案上的一段文字:“與20年前比,國內(nèi)市場上出售的牙膏管開口的直徑已悄悄地從3~4毫米增至8毫米左右?!以鲞^推算,當牙膏管口徑直徑是4毫米時,每天能比現(xiàn)在8毫米口徑節(jié)約牙膏75%?!彼嵵氐卣f:“這么想來,是不是真的要控制,要立法???不能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時候就浪費了?!?/p>
以上是壓縮版的課堂教學實錄,無法充分展現(xiàn)整個教學的精彩,但已有了梗概,從中讓我們有了不少感悟。這些感悟聚焦到一個問題:數(shù)學課有課程思政的目標與任務嗎?如何進行課程思政?其中有哪些問題要把握好?數(shù)學是這樣,其他學科又該何為呢?也許,這才是最真實的“真”,最深刻的精彩。
華應龍的這堂課是典型的數(shù)學課,是學科育德、學科育人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也同樣具有典型意義。這堂課首先啟發(fā)我們,課程思政、學科育德、學科育人是一道必答題,也是一道可解題。
何為教學?教學應當有知識的傳授,有能力的培養(yǎng),但知識、能力不是教學的全部??鬃釉谡撌鲋腔鄣耐瑫r,一并論述仁愛,而且兩者是相融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痹谥腥A傳統(tǒng)文化中,對“教學”的完整解釋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首要的是“傳道”。道者,哲學也,規(guī)律也,思想也。陶行知也指出:“把教學看作知識范圍以內(nèi)的事,訓育看作品行范圍以內(nèi)的事,以為學習知識與修養(yǎng)品行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殊不知學習知識與修養(yǎng)品行是受統(tǒng)一學習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我們?nèi)绻麖姙榉旨?,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識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學無術。”[1]教知識也一定要管品行,教學內(nèi)在地包含著品行、道德、思政,“教知識不管品行”是錯誤的,只授業(yè)不傳道是違反教學本義的。提出課程思政,是教學意義的完整回歸。
國外對教學的道德性也有非常明確的闡述。雅思貝爾斯指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薄办`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其基本思想是,“知識的堆集”絕非真正的教育,更非靈魂的教育,靈魂的教育中融入了知識教育,靈魂的教育讓知識教育有了靈魂。赫爾巴特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必要的目的是教育學必須闡明的目的,是教育不允許回避的目的,否則將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而“這一目的就是道德教育”。接著他指出:“我們可以將教育唯一的任務和全部的任務概括為這樣一個概念:道德?!焙諣柊吞剡€進一步突出“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并提出了“不相信無教育的教學”的核心觀點。以上這些論述,無不說明,教學理所當然地包含著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必要的目的”,是“唯一的任務和全部的任務”,這是教學的規(guī)定性。教學中加強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另加的,也不是外加的,而是內(nèi)在的,是必然的,是必需的。
立德樹人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根本任務,也是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落實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當然也一定要落實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各個學科都要積極探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在學科教學中的實現(xiàn)方式??傊?,學科教學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出貢獻,這一貢獻不妨稱為“學科貢獻”。其實,這貢獻是一種責任,是學科責任。以上這一切,都有一個核心命題:學科德育、課程思政。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如何落實在學科中?我們的共識是:以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為載體,亦即通過培育與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立德樹人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與立德樹人兩者之間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形成合理的邏輯關系,即核心素養(yǎng)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呼應并進一步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的要求。這在學理上是通的:價值觀念的核心是理想的追求,因為價值是理想中的事實;關鍵能力無疑是指向有本領,能研究、解決問題,能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必備品格則是落實有擔當?shù)囊?,擔當意識與擔當精神是學生的必備品格。核心素養(yǎng)以價值觀念的培育與確立為導向,這就必然要求課程成為育人的藍圖,也必然要求教學成為立德樹人的基本途徑,其中育德、思政教育不可或缺。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曾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作為目標,構造教學過程。這是個了不起的進步,改變了課程,也改變了教學過程。這一理論是先進的,我們應當堅守,但又必須進一步完善,三維目標應當進一步整合,而整合的核心應當讓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置頂”,成為核心,用其來統(tǒng)領,并進一步綜合為核心素養(yǎng)。毋庸置疑,課程思政是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本身的需求,是有理論支撐的,是一種必然的邏輯。
道德教師是看待課程思政必要性的又一個重要視角。這一視角可以促進教師更積極、更自覺地研究并加強思政;同時,促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更具方向性,價值立意更高,更具學科特點,也更具時代特征。
教師首先是道德教師,這是教育的本質(zhì)屬性所決定的。我對道德教師的內(nèi)涵作了以下解析:道德教師對道德教育有深刻的認知;道德教師本身有道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道德教師以道德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的道德性、教育性特別鮮明;道德教師能自覺地在所任教的學科中融入、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政教育。內(nèi)涵的四個要素是一個整體,核心是道德,其價值在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得到實現(xiàn)并得以提升。道德教師不加強學科德育、思政教育是有悖于道德教師身份與責任的,也會妨礙自己的專業(yè)成長。
華應龍是數(shù)學教師,但有一種自覺和研究、創(chuàng)新精神。所謂“把真課上得像假的一樣”,其中還有一種含義:數(shù)學課有點不像數(shù)學課,其人文色彩、哲學味道、道德意義比較濃郁。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真課”,是完整意義上的“真課”。他心中有根弦——讓數(shù)學課有數(shù)學味,又把倫理道德意義鑲嵌在數(shù)學教學中,真實、自然、生動、活躍,數(shù)學知識、能力教學與道德教育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相互促進。這是藝術,是智慧,是境界,是一種氣象。華應龍的創(chuàng)新實踐給了我們諸多的啟發(fā)和美好的想象,激蕩起我們課程思政、學科育人的理想和自覺實踐。
顧名思義,課程思政是在課程開發(fā)與實施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從學科特質(zhì)和學科任務出發(fā),相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的主體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涵還是比較豐富的。其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正是課程思政的核心任務,即在六個方面下功夫: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增長知識與見識、發(fā)揚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zhì)。從文化角度看,課程思政要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生長中華力量,塑造中國魂,有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從品德教育角度看,課程思政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加強法治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價值教育看,課程思政要加強價值觀教育,學會價值觀的澄清、選擇,幫助學生克服價值困惑,防止價值迷亂,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成長。華應龍的那堂課,凸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國哲學思想教育與中國智慧教育,并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價值討論和判斷。課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為培養(yǎng)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打好基礎。
課程思政要探索、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方向性。要堅持正確的導向性。課程思政首先要確保政治方向,加強“五個認同”的教育: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國共產(chǎn)黨認同、中國文化認同。這是根本方向,也是根本原則,確保學科教學發(fā)出正能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里,生根、鑄魂、益智、潤心。二是融入性。要堅守學科特質(zhì)。課程思政絕不是把所有的課都上成思想政治課,而是要從學科的特質(zhì)出發(fā),在學科的獨當之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fā)揮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凡是從學科特質(zhì)和任務出發(fā)的,思政教育才會真,而不是假;才會實,而不是大而空;才會自然,而不是貼標簽;才會有魅力,而不是蒼白的、枯燥的。學科教學與課程思政融為一體,而不是兩塊皮,拼湊、割裂不是真正的課程思政。三是適宜性。要堅持從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根據(jù)學段特點,采用適合的方式和手段,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在需求和學習興趣。小學低年級更多的是以故事的方式,中高年級引導學生以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初中要引導學生深入討論,高中則要在理性思考的深度上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適宜的才是有效的。四是隨機性。要注重教學過程,根據(jù)學習情況,在情境中生成問題,相機融入教育,課程思政的隨機性、生成性可以有無法預設的精彩。華應龍的那堂課,在以上原則方面體現(xiàn)得特別充分,因此閃爍著智慧的光彩,學生非常喜歡,課程思政教育已“走心”了。
課程思政,既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一個理論問題,在實踐與理論的對接中會產(chǎn)生一些困惑,需要我們解決好這些難題。一是要著力解決好思想道德教育滲透與開發(fā)關系。課程思政需要滲透,但更為重要的是開發(fā),即開發(fā)課程內(nèi)容中思想品德的元素。開發(fā)才能更體現(xiàn)學科的特點,才更真實、更自然。開發(fā)的過程是深度探究的過程,思政教育也才更有深度,才會進入心靈深處。二是要著力解決好價值澄清與價值引領的關系。價值需要澄清,幫助學生在多元價值中進行辨別和選擇。但是課程思政不能止于此,更為重要的是指導學生逐步確立正確觀念,用價值觀引領自己成長。無論是價值澄清還是價值引領,都要讓學生有一個真實而豐富的價值經(jīng)歷,在價值經(jīng)歷中探究、感悟,教師給予及時的、必要的指點和引領,保證正確的價值方向。三是要著力解決好顯性呈現(xiàn)與引領領悟的關系。思想品德教育常以隱性的方式存在,這種隱性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與此同時,還需要有顯性的方式來呈現(xiàn),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地揭示、點明、確證,有時候還需要合理的灌輸。四是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預設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預設不可或缺,但不能忽略生成,生成更有現(xiàn)場感,更有針對性,更有吸引力,因而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