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玉(江蘇:常州市丁堰小學)
“要解放兒童的腦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之能說?!边@是陶行知先生的主張,我非常贊同,因而能夠理性地面對課堂上學生的插嘴。可是一些老師卻認為,學生的課堂行為要符合規(guī)范,課堂要發(fā)言就必須舉手,隨意插嘴,無疑是擾亂課堂紀律的行為,所以要禁止。
插嘴,看似不合規(guī),卻合情合理。插嘴,說明學生的思維處在活躍狀態(tài),是符合當時教學情境下的瞬間的靈感迸發(fā),是智慧火花的閃耀。而這樣的靈感往往是一閃而過的,成人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重要的話,想說又不能立即說,過了一會兒就會遺忘。何況孩子呢?如果等待舉手之后再作答,學生很可能失去了表達的沖動。再說了,學生即使舉手,有時老師也未必讓其回答。
構(gòu)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體系,首先要擁有寬松氛圍的課堂,老師用一顆寬容的心面對課堂上的一切。倘若學生一插嘴就遭到批評、訓斥,課堂氣氛緊張壓抑。這樣的課堂,談何活力?
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插嘴現(xiàn)象,不要簡單粗暴地將學生的插嘴看作是不能容忍的違紀行為。相反,我們要將課堂中的插嘴化為教學資源,積極面對,科學利用,使其變成課堂教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插嘴一般是即時性語言,學生脫口而出,它不夠完整、不夠系統(tǒng),在表達上難度較小,所以才受學生青睞。有時,個別學生的無心插嘴,往往能給其他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方向,激發(fā)大多數(shù)學生的表達意愿,吸引膽小內(nèi)向或者喜深思熟慮而錯失發(fā)言機會的學生加入大膽表述的行列中來。
教學《恐龍》一課時,我原本設計的教學流程是學生觀看恐龍視頻,然后說說各種恐龍的特點并了解說明方法。誰知,隨著視頻畫面的轉(zhuǎn)換,一些學生情不自禁地當起了解說員:“雷龍!雷龍!”“霸王龍最兇了?!薄澳窍駱虻木褪橇糊垼 薄袔孜粚W生開始了恐龍知識大比拼:“我還認識許多恐龍呢!”“你知道竊蛋龍是怎樣偷蛋的嗎?”“恐龍滅絕的原因很多呢!”……學生炫耀的神情、自信的話語也讓我靈光一現(xiàn)——開個“恐龍知識交流會”吧!
第二天,因為學生的精心準備,交流會氣氛異常熱烈,平時一些不善言辭的學生也侃侃而談。他們研究范圍之大,涉及面之廣,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在學生的交流中適時引入文本,在說明方式上與學生的交流進行比較,感悟作者用各種說明方法讓恐龍的介紹更加生動、形象、準確。
設想,如果我聽到學生插嘴就大聲呵斥學生,讓他們少說多看,依然逐段逐句瑣碎地講解,又豈能欣賞到如此美妙的課堂風景?
探究學習具有較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學生在此過程中的一些插嘴,往往會呈現(xiàn)他們真實的認知和思維狀態(tài),恰當利用就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使其成為探究學習的起點,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辨析思維。
我在教學《跳水》這一課時,就深有體會。文本閱讀結(jié)束后,我組織學生交流:在那個危急時刻,船長用開槍的方式逼著兒子跳水,他的辦法好在哪里?而這也是課后習題之一。學生都基于自己的理解暢談自己認為辦法好的原因。這時,突然有一個學生插嘴道:“老師,我覺得這個辦法不太好?!蔽乙惑@,隨即問:“有多少人認為這個辦法不好?”沒想到,瞬間舉起了七八只手。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是自己的思維被固化在課后習題里,所以直接讓學生說“好”的理由。于是,我調(diào)整教學組織形式,將持不同觀點的兩類學生分為正方(這個辦法好)與反方(這個辦法不太好),展開辯論。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闡述。正方認為:這個辦法好,可以迅速地讓孩子脫離危險;而反方認為,孩子腿已經(jīng)發(fā)抖了,再舉槍對準他,會讓他更驚慌而加劇危險,反而會導致孩子失足跌落。反方學生據(jù)理力爭。我步步深入,請反方學生思考更好的方法,結(jié)果,他們想出了一些辦法,但是隨即都被正方學生否定。最后,一開始插嘴的學生自己總結(jié)說:盡管船長的這個辦法不完美,但是在當時特定情境下,別無他法,這就是最好的辦法。
從學生的插嘴到辯論再到“最終統(tǒng)一認識”,這個探究過程循序漸進,豐滿扎實,學生的思維經(jīng)歷了辨析過程,而這個恰恰是由插嘴引發(fā)的。
有經(jīng)驗的老師會發(fā)現(xiàn),因為認知的狹隘和膚淺,學生不假思索的插嘴,有時候是錯誤的,會成為老師教學的干擾。這也是一些老師禁止學生插嘴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我們應在錯誤資源中看到價值,因為這些錯誤,往往從一個側(cè)面真實地呈現(xiàn)出一些學生的普遍看法。老師應因勢利導,追根溯源,發(fā)現(xiàn)錯,利用錯,改正錯,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清晰正確的學習導向。
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課時,一學生正在對照畫面談自己對“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的理解,斟酌之間保持著沉默,這時已經(jīng)有位學生按捺不住,提示他說:“懷疑是……”作答的學生居然也人云亦云:“懷疑是……”如若我一本正經(jīng)地糾正,學習效果不一定會理想。怎么辦呢?“李白難道眼神不好,把瀑布懷疑成天上的銀河?”幽默的反問引來學生一陣笑聲,他們在笑聲中也有所領悟。接下來,我傳授古文知識:“疑是”應作為一個虛詞理解,而不能按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規(guī)律分開來理解。“疑是”在古時候是一個詞,不能分開,它所代表的含義是“好像是”。正是因為我巧妙地因勢利導,學生對“疑是”的理解深刻許多。這不,就有學生說道:李白喜歡用“疑是”,“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也是“好像是”。哈哈哈……教室里再次傳出笑聲。
綜上所述,插嘴,需要我們寬容而智慧地面對,這樣,師生能在平等交流中教學相長;利用好插嘴資源,會讓我們的課堂富有活力、情趣。當然,尊重插嘴,絕非放棄紀律,關鍵在于老師正確地把握。相信長此以往,我們的課堂將真正充滿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