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宜州區(qū)高級中學 覃麗鳳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導高一新生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是高一教師的首要任務。如果充分了解并加以引導和調整,不僅可以使高一新生順利適應高中學習生活,而且對他們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規(guī)劃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高一新生既帶著初中生的稚氣,也帶著對高中的向往,然而在新的校園環(huán)境中,他們往往覺得無所適從。通過長期的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高一新生對高中生活普遍存在以下不適應現(xiàn)象。
進入高中,高一新生來到一個全新的校園,面對新的教師、同學,陌生感陡然增加。曾經(jīng)熟悉的初中生活與現(xiàn)行的集體生活方式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通常表現(xiàn)為學生難以快速地從初中教師全權負責管理、監(jiān)督、跟蹤學生學習的管理模式,進入高中自主學習、自我監(jiān)督、自我管理的高中管理模式。因而,高中新生容易對新的學校生活環(huán)境產(chǎn)生強烈的不適應。
曾經(jīng)有一些高一新生在初中是“尖子”,是教師的“掌上明珠”,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而高中則是曾經(jīng)的初中優(yōu)秀生的新集體,優(yōu)秀生驟然增多,原來“唯我獨尊”的學習優(yōu)勢不復存在,“我”不再是教師心中的焦點。此外,面對高中高手云集的新班級的學習和競爭壓力,學生會產(chǎn)生巨大的落差感和恐懼心理,往日的自信不復存在。
進入高中,學習環(huán)境不同,對于新的同學和教師都很陌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期待,這都需要一個認知接受的過程。有些學生因為性格內向,面對陌生的同學和教師缺乏溝通交流的信心和動機。尤其是思念情緒的影響下,他們常會產(chǎn)生強烈的孤獨感,情緒不穩(wěn)定,經(jīng)常沉浸在思念初中同學和教師的情緒中,甚至會產(chǎn)生輟學、轉學的念頭。
高中階段課時安排增多、學習科目增多,而且九門課程都需要抓好基礎,課業(yè)負擔重。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在初中時掌握的學習方法明顯難以應付高中的學習,因此,他們會產(chǎn)生焦慮、不自信與退縮的心理。面對多科目的學習任務,他們不知道如何有效安排時間,更有甚者因不熟悉高中教師教法而排斥任課教師,導致上課走神,無法專注學習,學習成績下滑。
為什么高一新生會對曾經(jīng)憧憬的高中生活無所適從?作為學生引路人,教師應著手了解學生不適應高中生活的原因,以便進行及時有效的疏導,引導學生順利實現(xiàn)“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轉換。根據(jù)筆者對學生的訪談調查和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高一新生正處于十五六歲,是從少年到青春期的心理過渡時期,開始注重“面子”,而且爭強好勝,不輕易認輸,即使遇到麻煩也不愿意透露給別人,認為這是一種很“丟面子”的行為。因此,部分高中新生有了相當程度的封閉心理以及自我中心傾向,缺乏主動的人際交往積極性,阻礙了同學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心理壓力無處釋放。
很多學生因為順利考上理想的高中,感覺自己會比同齡人更優(yōu)秀,中考后有松了一口氣的想法,所以中考后天天瘋玩。一個漫長的暑假過后,“優(yōu)秀初中生”幾乎頭腦一片空白。進入高中后,看到別人都在埋頭苦學,自己躁動、傲嬌的心既驕傲不起來,也難以保持原有的自信,靜不下心也學不進去,最終導致很長一段時間無法進入高中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
自我評價偏差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自我評價過高,有些“優(yōu)秀初中生”在學習上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優(yōu)越感,但進入高中后,初中階段的優(yōu)越感消失了,心理落差導致其難以適應。二是自我評價過低,很多初中畢業(yè)生來自農(nóng)村,初中和小學階段除了文化課的學習,幾乎沒有其他特長教育,也幾乎沒有可讀的課外書籍,知識面狹窄。因此,不少來自農(nóng)村的貧困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既無才藝,學習成績又不突出,知識面狹窄,還有的學生感覺自己長相不佳、衣著不時尚而自卑感陡增,無法自信地融入新的校園生活。
我校88%的學生來自農(nóng)村,家里主要收入的80%源于農(nóng)業(yè)和外出務工收入,留守學生率達34%。為了生活,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謀生,平時這些孩子長期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甚至叔伯家生活,每年與父母相聚的時間非常短暫,他們經(jīng)常面臨痛苦時無人分擔和開導的悲傷、喜悅時無人分享的孤獨。此外,他們通常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也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不敢與別人說起家里的父母情況,不敢大膽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難以適應高中繁忙而又有壓力的生活。
毛主席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高一階段,教師要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甘當“火種”,消滅學生心中的退縮、抗拒與恐懼,放棄懦弱之火,幫助學生點燃自信、奮進、拼搏之火,促使學生完成從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蛻變。這就要求以班主任為首的教師團隊在學校德育工作的統(tǒng)一部署下,多方協(xié)同努力,幫助學生調整心態(tài),擺脫心理壓力,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
“教育無小節(jié),處處是楷模”。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言談舉止對每一個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初次來到一個陌生的校園,面對陌生的一切,高一學生心里充滿忐忑與不安。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迅速組建班級教師團隊,分配各自任務,為每一間宿舍分配相應的輔導教師,以教師自身的行動向學生傳遞教師的關愛,為學生排憂解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陌生感,建立師生相互的認同感。
學生之所以感到孤獨,是因為他們在新的班集體里沒有可以傾訴的朋友。因此,班主任應以主題班會課、班級文體活動為載體,加強班級學習小組建設,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消除學生的陌生感,讓同學之間在短時間內互相認識、互相熟悉,建立正常、融洽的同學關系,消除同學之間的陌生感,為高中階段的合作探究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班級學習小組的組建也為日后學習小組的競爭,以及形成班級學習競爭氛圍和良好的班風打下基礎,學習小組的成功組建將促進班級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
通過舉辦高一新生適應性教育講座、學法指導講座,讓學生解決高中階段的自我定位問題,調整學習方法,轉變學習觀念,正確對待和評價考試成績,以健康的心態(tài)迎接高中的挑戰(zhàn)。各學科教師積極組織和開展學校學科社團活動和文體活動,大力宣傳豐富多彩的高中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致和復雜的任務,這說明教師和父母都是缺一不可的教育者。學校教育想要取得成功,必須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之上的,因此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需要相輔相成,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適當?shù)募倚B?lián)系能夠增進和培養(yǎng)家長與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情感,也可以把師生之愛和親子之愛融為一體,同心協(xié)力,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諧統(tǒng)一。通過家校聯(lián)系,家長、教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和教育。
盡管高一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具有層次參差、類型復雜的特征,但教師只要認真研究其存在的問題和探究問題根源,以愛心感染學生、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加強學生學習指導和思想工作,及時做好學生心理適應問題的預防和疏導工作,做好學校、家長、學生三者之間的溝通和疏導,兼顧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堅持不懈地進行教育探索,相信在高一新生引導方面的工作會更有成效,而我們迎來的“優(yōu)秀初中生”將會順利進入高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