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柏榕
缺血性腦卒中偏癱為缺血性腦卒中常見后遺癥,是由顱腦、頸部動脈血管狹窄、堵塞引發(fā)神經支配障礙、肢體無力所致[1]。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嚴重損害患者平衡及運動功能,影響其正常生活,不僅會加重患者自身精神、心理負擔,也會加重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近年來學界對于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問題尤為關注,各種康復治療技術、神經醫(yī)療技術開始應用于臨床當中,相關臨床治療方法不斷優(yōu)化,極大提升了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但效果仍不理想。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增多,有研究者從中醫(yī)角度出發(fā)探索缺血性腦卒中偏癱的治療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屬于中醫(yī)“偏枯”、“中風”范疇,其主要病機為:正邪虛中、外邪侵犯、內風襲絡、脈絡不通、氣血不暢、血瘀痰阻。中醫(yī)中有關于此類病癥辨證治療的完整認識,主張通過藥物針灸治療通暢脈絡、改善氣滯血瘀及痰阻,促進腦缺血細胞恢復,改善腦缺血癥狀[2,3]。本研究以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為例,從血流動力學、肢體運動功能角度出發(fā),探究血府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方案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92 例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及試驗組,各46 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24∶22,年齡42~85 歲,平均年齡(74.28±10.76)歲;合并癥:7 例高血壓,5 例糖尿病,12 例高血脂。試驗組:男女比例為26∶20,年齡45~87 歲,平均年齡(73.96±9.66)歲;合并癥:8 例高血壓,6 例糖尿病,11 例高血脂。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磁共振成像(MRI)、CT 證實缺血性腦卒中,并伴有偏癱;②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氣虛血瘀證相關規(guī)定;③病史在15 d~3 個月;④對研究內容知情,自行參與,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腦血管、心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或全身感染、免疫缺陷疾?。虎谝庾R不清,或精神障礙;③對相關藥物過敏。
1.2 方法 參照組:予以常規(guī)治療。均予以降脂、降糖、控制血壓、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腦保護治療,并予以康復訓練,由被動康復訓練逐漸過渡至主觀康復訓練,由臥位→坐位→站位循序漸進過渡。
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血府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①血府逐瘀湯:生地黃、當歸、紅花各9 g,桃仁12 g,牛膝10 g,赤芍、枳殼各6 g,桔梗4.5 g,柴胡、甘草各3 g;若下肢偏癱嚴重,添加10 g 桑寄生、10 g 斷續(xù);若上肢偏癱嚴重,添加10 g 桂枝;若有明顯肢體麻木,添加15 g 舒筋草、10 g 防己、10 g 木瓜;若血瘀甚重,添加15 g 雞血湯、10 g 水蛭、10 g 莪術。1 劑/d,將所有中草藥加500 ml 飲用水煎煮,收汁200 ml,早晚溫服。②針灸:應用0.3 mm×30 mm 一次性針灸針進行針灸。于通天、前頂、后頂、百會經皮淺刺0.5 寸,采用提插補法;于風府下刺1.2 寸,采用提插瀉法;于太沖、三陰交、懸鐘直刺0.8 寸,采用提插補法;于足三里、氣海直刺1.5 寸,采用提插補法;于昆侖、腕骨直刺0.5 寸,采用捻轉瀉法;于曲池、血海直刺0.5 寸,采用提插瀉法;于合谷穴直刺0.8 寸,采用提插瀉法;于列缺斜刺(向上)0.2 寸,采用捻轉補法。均留針0.5 h,針刺1 次/d。
兩組均持續(xù)治療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于治療前1 d、治療4 周后,觀察兩組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肢體運動功能。血流動力學:行頸部多普勒超聲(GE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上海聚慕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鄂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32231875)檢查,檢測ACA、MCA、PCA 血流速度。肢體運動功能:以Fugel-Meyer 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為工具,該量表涵蓋50 個項目,總計100 分,評分與肢體運動功能呈正相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ACA、MCA、PCA 血流速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CA、MCA、PCA 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ACA、MCA、PCA 血流速度分別為(48.96±5.23)、(61.48±5.94)、(43.35±5.51)cm/s,高于參照組的(42.35±5.08)、(56.36±6.03)、(39.43±5.44)c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cm/s)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cm/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64.37±6.34)分高于參照組的(55.09±6.2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發(fā)展、進步,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存活率升高,但偏癱率居高不下,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康復問題備受關注,如何有效治療、促進患者康復、使其重返社會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4]。目前臨床中多予以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綜合治療,但效果仍不理想,諸多研究者致力于探索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5,6]。中醫(yī)認為本病之源為氣虛,核心病邪為血瘀,即病理基礎為氣虛血瘀,故其治療關鍵為行氣活血、祛瘀通絡。
血府逐瘀湯來源于《醫(yī)林改錯》,主要功效為祛瘀活血、行氣通絡、止痛。方中君藥為桃仁,具有延長凝血時間、抑制血栓生成作用;生地黃、當歸、紅花、牛膝、赤芍、枳殼、桔梗、柴胡均為臣藥,可輔助桃仁,提升祛瘀活血效果,促進行氣通絡;甘草為使藥,可調和諸藥,增強藥效;在此基礎上基于患者病情狀況增減藥物更能夠進一步增強其治療效果。諸藥共同作用,不但能夠行氣活血、祛瘀通絡,增加血流量,改善機體循環(huán),促進運動功能改善,而且能夠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有效調節(jié)偏癱患者整體身體狀態(tài)。針灸為中醫(yī)外治中核心部分,其具有直接作用于病灶、療效顯著、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在中藥內服基礎上,針對性予以患者穴位針灸,能夠平衡陰陽、益氣活血、調和氣血、補益臟器,從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提升ACA、MCA、PCA 血流速度,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而且,針灸治療能夠改善偏癱患者中樞神經功能,刺激神經功能恢復、腦功能重塑,也有助于血流動力學及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本次研究中予以試驗組患者血府逐瘀湯配合穴位針灸治療,治療后,兩組患者ACA、MCA、PCA 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ACA、MCA、PCA 血流速度分別為(48.96±5.23)、(61.48±5.94)、(43.35±5.51)cm/s,高于參照組的(42.35±5.08)、(56.36±6.03)、(39.43±5.44)c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充分證實,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血府逐瘀湯配合穴位針灸治療效果顯著,與樸慧花[3]研究一致,進一步證實本次研究可靠。
綜上,予以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血府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能夠提升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效果,應用價值顯著,建議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