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艷
重癥肺炎主要是指肺炎患者出現(xiàn)急性呼吸衰竭或嚴重低氧血癥需給予機械通氣治療,或出現(xiàn)休克、器官功能損害的情況,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近年來,隨著多重耐藥菌的出現(xiàn),以及腦血管病致長期臥床、假性球麻痹的患者增多,重癥肺炎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臨床對該病的關注度日益提升[2]。該病病情嚴重且發(fā)展迅速,預后較差,患者通常是因細菌、病毒、真菌感染等因素而引發(fā)的中毒癥狀,對其生命安全構(gòu)成極大的威脅。目前,臨床針對該病通常以廣譜抗生素治療為主,但廣譜抗生素耐藥性較強,患者預后較差[3]。BAL 主要是利用纖維支氣管鏡并使用無菌生理鹽水對支氣管以下肺段或亞肺段水平進行反復灌洗、回收,可獲得下呼吸道病變的性質(zhì)特點和活動程度,有效緩解患者因痰液粘稠所致的呼吸道不暢,在重癥肺炎的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重癥肺炎的病情進展快,主要損害肺組織,導致機體的異常炎癥表達,引發(fā)肺功能損害,隨著病情進展可導致患者呼吸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近年來BAL 在臨床上得到良好的應用,可對呼吸道深處的分泌物進行清洗,有效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在治療的同時還能獲得病原體,利于對病原體的病原性分析,從而促進下一步的針對性治療。為此,本文就重癥肺炎患者采取BAL 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對本院接收的70 例患者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收的70 例重癥肺炎患者按拋硬幣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5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48~78 歲,平均年齡(61.45±5.52)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4.12±1.24)d。實驗組男18 例,女17 例;年齡48~78 歲,平均年齡(61.41±5.53)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4.15±1.22)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及其家屬對本實驗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實驗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③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重癥肺炎[4],并經(jīng)影像學檢查證實;④患者年齡≥18 周歲,機體可耐受。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心力衰竭的患者;②伴有其他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③48 h 內(nèi)應用其他抗生素的患者;④伴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實驗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予以抗感染、平喘、祛痰、對癥等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BAL治療,排除BAL 禁忌,術前禁食禁水4~6 h。建立靜脈通路,連接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血氧≥95%。使用丙泊給予常規(guī)鎮(zhèn)靜、鎮(zhèn)痛后,于仰臥位下將電子纖維支氣管鏡經(jīng)口腔置入病變部位支氣管內(nèi),抽吸氣道內(nèi)的炎癥分泌物,收集痰液標本;使用37℃生理鹽水依次對各個肺葉、肺段及亞段支氣管等病變部位進行灌洗吸痰,每次灌洗量為25 ml,每個部位灌洗2~3 次,待患者病變肺段支氣管開口處灌洗液澄清,退出纖支鏡。病程中1~3 次BAL,灌洗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取得的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基藥敏試驗,在后續(xù)的BAL 灌洗中選擇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兩組療程均為7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咳嗽咳痰消失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肺部陰影吸收時間、住院時間)及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PaO2、PaCO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實驗組咳嗽咳痰消失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肺部陰影吸收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d)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 比較治療前,兩組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 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 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PaO2、PaCO2比較 治療前,兩組PaO2、PaC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aO2、PaCO2 比較(,mm Hg)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aO2、PaCO2 比較(,mm Hg)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重癥肺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腦血管病后遺癥患者,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生命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5]。針對該病患者,若不能給予及時救治,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其極易出現(xiàn)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生命安全遭受嚴重危險而。近年來,在多因素的影響下,肺炎的發(fā)病率有所上升,加之基層醫(yī)療機構(gòu)抗生素的濫用導致重癥肺炎的治療效果受到影響。該病通常是機體防御機能下降或(和)病原體數(shù)量多、毒力強,病原體抵達下呼吸道后可滋生繁殖,損傷肺泡,導致氣道分泌物增加,氧合功能下降。積極控制感染,輔以祛痰治療、保持氣道通暢,是治療該病的關鍵。通常單純經(jīng)驗性抗感染治療目標不明確,從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為此,亟需一種能夠及早明確病原體和有效暢通呼吸道的方法進行聯(lián)合治療[6-8]。
重癥肺炎好發(fā)于長期臥床、高齡、免疫能力低下等人群中,主要為肺組織的水腫和炎性滲出,患者的肺順應性下降,可逐漸發(fā)展為呼吸功能衰竭,最終誘發(fā)全身的臟器功能損害。纖維支氣管鏡具有管徑細、可彎曲等特點,BAL 治療時可深入支氣管分段及亞段,并在纖維支氣管鏡的直視下完成分泌物的清理,通過灌洗可稀釋痰液,利于痰液的排出,實現(xiàn)深部分泌物的有效清理;還利于病原學診斷,并可在局部病灶位置注射抗菌藥物,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咳嗽咳痰消失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肺部陰影吸收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白細胞計數(shù)、CRP、PCT、PaCO2均低于對照組,Pa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當機體在受到病原菌感染引發(fā)急性肺炎時,會生成大量炎癥因子,促使炎性因子引發(fā)中性粒細胞蓄積,進一步加速炎性介質(zhì)的釋放,導致炎癥反應擴大。其中在患者出現(xiàn)感染癥狀后,白細胞表達也會隨之增加,但在嚴重急性期表達不能中和促炎因子含量,出現(xiàn)失衡狀況。而本次研究中,應用BAL 治療,可有效抑制局部炎癥反應,降低炎性因子表達,與抗感染治療起到協(xié)同作用。與此同時,楊曉綱等[9]研究顯示,治療后,BAL 組呼吸功能指標及炎癥因子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BAL 能夠有效控制機體的炎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劉波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行BAL 聯(lián)合局部注藥能提高重癥肺炎的療效。該技術治療可在纖維支氣管鏡直視下完成對病變部位的觀察、治療及診斷,灌洗液還具有濕化氣道、稀釋痰液、刺激氣道的功效,利于誘發(fā)患者的咳嗽反射,增加纖毛運動,從而促進痰液的排出。重要的是該技術還可以反復進行,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重癥肺炎患者開展BAL 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縮短療程,抑制局部炎癥反應,改善肺通氣功能,促使其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