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冬林
(南寧市第九人民醫(yī)院,廣西 南寧,530409)
重型顱腦受損是臨床十分常見的一類外傷,患者因長時間昏迷,同時呼吸道內分泌物無法經咳嗽排到體外易引發(fā)呼吸困難,進而導致呼衰。因此,該類患者常需行氣切處理。然而氣切后呼吸道和外界相通,易因細菌入侵引發(fā)感染,最終加重患者的病情[1]。因此,氣切后做好呼吸道護理十分重要。本文就重型顱腦受損者氣切后的呼吸道護理進行綜述,具體如下:
1.1 合理氧療 氧療屬于氣切后一類常用支持措施,受呼吸道改路影響,患者的上呼吸道失去溫度調節(jié)、濕潤功能,吸入未加溫和濕化氧氣時間過久,能使支氣管中的分泌物過于黏稠,難以咳出痰液,最終會使呼吸道的阻塞現象加重,引發(fā)肺部感染。而吸入經濕化和加溫氧氣,能提升氧療的效果,有助于排痰。當前,臨床常見氧氣濕化液有生理鹽水和蒸餾水等,每日進行1次更換[2]。陳子瑤[3]提出,采取0.1-0.5%洗必泰溶液對氧氣開展?jié)窕扇〈麴s水、生理鹽水,間隔3-4d開展1次更換,不僅能防止細菌生長,同時能減少院感出現,使更換次數減少;通常氧療時濕度應控制在50%,劉欣等[4]提出,氣切者選擇恒溫濕化氧,獲取的氧療效果更佳。
1.2 呼吸道濕化 濕化方法:(1)超聲霧化和氧氣霧化;超聲霧化即通過超聲波聲能使藥液變?yōu)榧毿忪F,后吸入到呼吸道內[5];氧氣霧化即利用高速的氧氣氣流將藥液變?yōu)殪F狀,后吸入呼吸道內[6]。雖超聲霧化屬于國內傳統(tǒng)霧化方法,然而氧氣霧化更易操作,且能減少感染出現[7]。張娟等[8]提出,經短時間、小霧量和間歇式的霧化方法,間隔2h開展10min霧化,維持管口的氣霧溫度在32-35°C,能防止霧化時間過長引發(fā)的血氧分壓降低。(2)氣管內給藥;通常包含以下幾種方法:(1)間斷性推注方法:經注射器間隔30min或者1h往氣管中慢慢滴注3-5mL濕化液,也能結合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狀態(tài)對間隔的時間和使用量開展調整。王小玲等[9]經注射器抽取3-5mL的濕化液,于吸氣時從氣管套管口位置迅速加壓注射至氣道內,促進痰液咳出。(2)持續(xù)輸液管滴注方法:剪掉靜脈輸液器附帶針頭,并將頭皮靜脈針的軟管插進人工氣道,氣管插管者插進深度15-18cm,氣切者插進深度5-8cm,做好軟管的固定工作,后控制滴注速度在0.2-0.4mL/min[10]。該方法方便且經濟,能將氣道維持在濕潤狀態(tài),效果較間斷性給藥更優(yōu),但存在滴注速度、濕化過程很難準確控制等缺陷[11]。(3)持續(xù)泵注方法:選擇50mL的注射器開展?jié)窕撼槿?,后做好延長管連接,連接至導管中,深度和持續(xù)性滴注方法相同,經膠布固定在外周,固定注射器到微量泵內,通常調節(jié)后的推注速度在4-6mL/h,能結合室內的溫度和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黏稠度、量對速度開展隨時調節(jié),通?!?0mL/h[12]。(3)人工鼻濕化;人工鼻是經呼氣、吸氣間的墊濕能量交換,對吸入氣體加溫,能使氣切生成的開放氣道轉為密封氣道,確保氧療同時使痰液濕潤便于清除,維持呼吸道暢通,提升氧療效果。濕化液選取:濕化液選取應堅持滲透壓合理同時刺激較小的原則,有關等滲0.9%的氯化鈉溶液,經研究證實對痰液的稀釋劑溶解作用無效[13]。杜偉嫻等[14]提出,經0.45%的氯化鈉溶液取代生理鹽水,吸入之后于氣道中再次濃縮,促使其和生理鹽水接近,不會對氣道生成刺激作用,效果滿意。戴小華[15]認為,氣切者存在干痂或者血痂時選擇1.25%的碳酸氫鈉溶液對痰液開展稀釋效果較好,原因可能和該溶液的pH值呈堿性相關。龍妙甜[16]發(fā)現,1.25%的碳酸氫鈉當作濕化液能軟化痰痂,稀釋痰液,濕化作用比生理鹽水更佳。常見護理方法是單次注進4-8mL的1.25%碳酸氫鈉溶液,間隔5-10min開展1次注射,重復進行2-3次。
1.3 有效適時吸痰 結合聽診明確痰液所處位置后予以適時吸痰,部分咳嗽反射良好者能予以合理刺激,促使其自行從氣管套管口位置噴出痰液,后在氣切口中將殘留痰液清理干凈。潘晗等[17]認為,當前吸痰原則是按需吸痰,僅存在吸痰必要時再予以操作。筆者認為,按需吸痰和以往按時吸痰相比有效性更高,能減輕患者刺激和恐懼等不良心理,但對于痰液較多者需及時吸痰,防止耽誤其病情甚至出現并發(fā)癥。吸痰管需要粗細合適,具備韌性同時柔軟,直徑應在套管內徑的1/2以下,可依據痰液性狀選擇相應吸痰管,如稀薄痰液可選擇細、多孔硅膠吸痰管,痰液黏稠可選擇粗、硅膠吸痰管;吸痰開始前和結束后應予以1-2min的高濃度吸氧,成人吸痰時的壓力不應超過53.3kPa[18];吸痰管的插入深度以剛超出導管長度較為適宜,吸痰期間堅持輕、快、轉、散的原則,嚴格依據無菌原則開展操作,單次吸痰后對吸痰管進行及時更換,做好吸引器、呼吸機管道的消毒工作,以防出現感染;吸痰過程中和結束吸痰后做好心率、氧飽和度等指標監(jiān)測,并對吸入的氧濃度進行合理調節(jié)。
1.4 并發(fā)癥預防 肺不張、肺部感染屬于重度顱腦受損行氣管切開后常見的并發(fā)癥類型,楊湘英等[19]通過對氣管切開后的60例患者開展研究,一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設置成對照組,一組除對照組護理外加以膨肺吸痰和甲鈷胺穴位注射(選取穴位為肺俞以及尺澤穴)設置成觀察組,發(fā)現觀察組的肺不張等并發(fā)癥出現少于對照組,肺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聯(lián)合膨肺吸痰加甲鈷胺穴位注射能減少肺部并發(fā)癥出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原因可能是膨肺吸痰期間迅速通暢呼氣能促進支氣管中分泌物排出,而穴位注射能修復肺腑功能,減少氣道痙攣出現,進而防止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周惠嫦等[20]發(fā)現,重度顱腦受損氣管切開者除開展基礎性吞咽訓練之外,佩戴上說話瓣膜進行吞咽訓練能改善其吞咽,減少誤吸導致的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重型顱腦受損屬于臨床一類常見疾病,而氣切是該類患者一項重要的搶救措施。對于氣切患者需做好呼吸道有關護理工作,以防出現各類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生命。合理氧療、呼吸道濕化、有效適時吸痰屬于護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同時還應做好并發(fā)癥預防工作,對患者病情開展動態(tài)化評估,結合其具體情況開展相應的呼吸道護理,以提升呼吸道管理質量,促使患者早期拔管,減少并發(fā)癥出現,加快其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