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聯(lián) 單正宜 徐奎帥 付海濤 李淳樸 孫申杰 于騰波 陳進利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03 1 骨科醫(yī)療中心; 2 病理科)
脛骨高位截骨術(HTO)和單髁置換術(UKA)是單間室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相較于全膝關節(jié)置換,HTO和UKA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膝關節(jié)的自然運動方式和關節(jié)自身的本體感覺,同時能夠延緩關節(jié)炎進程,緩解關節(jié)炎癥狀。
隱性失血是指圍術期除去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等顯性失血量之外,機體內丟失的無法直接計量的失血部分。隱性失血作為圍術期失血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臨床上對隱性失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膝、髖關節(jié)置換以及骨折等手術[1-3],HTO和UKA由于手術相對微創(chuàng),術中失血較少,其隱性失血常被忽視。過多的隱性失血不但會引起貧血、感染等癥狀,還會影響傷口愈合,延長康復時間,甚至會誘發(fā)中老年人群潛在的心臟病變,或加重原有疾病[4],因此對其圍術期隱性失血的情況進行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較脛骨高位截骨術(HTO)和膝關節(jié)單髁置換術(UKA)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圍術期患者隱性失血情況,對臨床上兩種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8月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內側間室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患者157例,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HTO組68例和UKA組89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膝關節(jié)內側間室骨關節(jié)炎,首次行單側HTO或UKA手術治療者;②外側間室及周圍韌帶結構完整者;③膝關節(jié)屈曲攣縮<15°且內翻畸形<15°者;④無血栓病史、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者;⑤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患有非退行性病變性關節(jié)炎,如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者;②合并心、肝、腎功能異常及嚴重骨質疏松者;③有術前出血史及長期抗凝藥服用史者;④慢性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⑤惡性腫瘤者。
所有患者均于術前及術后1~2天行血常規(guī)檢查,記錄血細胞比容;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前及術后3、6、12個月的膝關節(jié)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膝關節(jié)評分(HSS)、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jié)炎指數(shù)評分(WOMAC);記錄兩組患者術后1年內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應用Gross方程[5]計算圍術期總失血量,并進一步計算患者隱性以及顯性失血量。計算方法如下:紅細胞丟失量=術前血容量(PVB)×(術前血細胞比容-術后血細胞比容),PVB通過NADLER等[6]方法計算。總失血量=紅細胞丟失量/術前血細胞比容。顯性失血量=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隱性失血=總失血量-顯性失血量。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側別、BIM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HTO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手術時間顯著高于或長于UKA組(t=1.879~4.12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HTO組患者總失血量、隱性失血量均顯著高于UKA組(t=8.582、9.795,P<0.05),兩組隱性失血占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總失血量、隱性失血量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年內均未發(fā)生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HTO組患者發(fā)生合頁骨折1例,給予患肢制動后合頁愈合,無感覺活動異常。UKA組患者發(fā)生墊片脫位1例,給予更換墊片后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
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組別對VAS、HSS、WOMAC均無明顯影響(P>0.05),而時間、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對VAS、HSS、WOMAC均具有明顯的影響(F時間=435.52~2 942.11,F(xiàn)時間*組別=3.232~7.642,P<0.05)。單獨效應結果顯示,與術前相比,兩組患者術后3、6、12個月VAS以及WOMAC均低于術前,HSS均高于術前(F=17.25~41.26,P<0.05);術前、術后3、6、12個月,兩組患者VAS、HSS、WOMAC相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6、12個月VAS、HSS、WOMAC比較
長期以來,臨床上評價膝關節(jié)圍術期失血量的指標主要是術中失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對圍術期的隱性失血不太關注,尤其對于HTO和UKA這類術中出血量較少的手術,隱性失血更是容易被忽視。本研究表明,HTO組和UKA組患者圍術期均存在較大比例的隱性失血,這與既往文獻報道結果一致[7-8]。術后隱性失血量增多,會引起患者貧血、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影響傷口愈合,延長恢復時間[4]。因此,臨床工作中必須重視圍術期患者隱性失血的問題。
目前關于隱性失血的機制尚未明確,以往的研究認為可能與血液滲入組織間隙、缺血再灌注損傷及溶血有關。ERSKINE等[9]研究發(fā)現(xiàn),TKA圍術期隱性失血主要是血液滲入周圍組織間隙及關節(jié)腔所致。另有分析認為術中髓腔中脂肪、骨水泥及骨碎屑進入血液循環(huán)會使毛細血管床異常開放,進而導致失血增多[4]。膝關節(jié)手術術中常規(guī)使用止血帶止血,局部缺血造成的缺氧引起體內代謝中間物的聚集,松開止血帶血液再灌注以后,這些中間產物立即與充足的氧自由基反應,將引起細胞多種組分的損傷,這也可能是造成隱性失血的重要原因[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盡管兩組患者隱性失血占比無顯著差異,但HTO組患者總失血量及隱性失血量明顯高于UKA組。HTO通過截骨改變力線,轉移內側間室壓力進而緩解關節(jié)炎的癥狀。由于截骨破壞骨髓腔的完整性,致髓腔出血滲入周圍組織間隙,不僅引起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增加,長期慢性滲出更會導致隱性失血量進一步增多,故理論上HTO術后總失血量及隱性失血量會更多,這與本研究所得結果相一致。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HTO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UKA組,這可能與術中反復透視等操作有關。手術時間長一方面會增加手術創(chuàng)面暴露時間,使術中出血量增加,滲入周圍組織間隙的血液隨之增加[12-13];另一方面止血帶應用時間的延長也將加重缺血再灌注損傷,增加隱性失血量[14-15]。因此合理控制手術時間對減少隱性失血尤為重要。
年齡和術后抗凝藥物的使用也是隱性失血增加的重要因素。膝關節(jié)退行性變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研究表明老年患者更容易發(fā)生隱性失血,這可能與老年人心血管代償、調節(jié)能力差有關[16]。當機體發(fā)生失血時,外周毛細血管無法進行有效擴張,使組織間隙內血液無法回流進入血液循環(huán),從而導致隱性失血的增加。也有分析認為高齡患者纖溶系統(tǒng)活性降低,血液中凝血物質增多,術中出血凝固于周圍組織間隙,增加隱性失血量[4, 17]。本研究為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所有患者術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但抗凝的同時無疑增加了出血的風險。有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會顯著增加圍術期隱性失血量[18]。因此術后使用抗凝藥物的同時,需密切關注隱性失血情況,檢測血液指標的變化。
HTO和UKA均是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有效手術方式,尤其是治療單間室骨性關節(jié)炎,兩者都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膝關節(jié)本身的結構,保持本體的感知覺及活動度,是保膝治療的重要手術方式。脛骨高位截骨術通過關節(jié)外截骨,轉移下肢力線,重新分配膝關節(jié)內外側間室的負重,達到延緩關節(jié)炎進展、緩解疼痛的目的[19-20]。而單髁置換是將磨損間室置換為人工假體,從而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21]。盡管兩者的治療理念不同,但均能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UKA組患者術后總失血量及隱性失血量均少于HTO組,而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術后3、6、12個月的VAS、HSS、WOMAC均無明顯差異,這提示兩組均能獲得較好的近期臨床療效,也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22],但兩種術式長期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臨床中選擇手術方式時,在考慮臨床療效的同時,還需綜合考慮患者年齡、對失血的耐受程度等個體化因素。
①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有待后期納入更多樣本進一步分析驗證;②術后多次換藥紗布滲出血量忽略不計,可能對隱性失血量有所影響,之后可用稱量等方式進一步精確這部分失血量,將誤差降到最低;③由于患者個體差異,術后康復措施并不完全相同,這可能造成失血量的差異,后期可綜合考慮個體化差異更精確評估患者失血情況;④術中及術后補液量的差異也可能引起失血量差異;⑤本研究所有樣本均來自我院,屬于單中心研究,具有局限性。
綜上所述, HTO組及UKA組患者圍術期中均存在較大比例的隱性失血,在臨床工作中,必須重視隱性失血的存在,合理控制手術時間,關注高齡患者,術后及時評估分析并作出相應處理。UKA在控制失血量方面具備更大優(yōu)勢,但兩種術式早期療效無明顯差異,臨床上應綜合評估患者情況,遵循個體化原則選擇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