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贊,宋騏遠
(新疆大學 新疆文獻研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830046)
正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建制上的特殊性,兵團文學也因其誕生于當代屯墾戍邊的歷史實踐,以講述兵團故事、傳播兵團聲音、構建良好兵團形象為主要目標,因此這種文學的敘事表征和審美風格也呈現出顯著的屯墾戍邊特色。兵團文學既自覺融入當代新疆多民族文學的斑斕圖譜,也以反映兵團社會歷史變遷和幾代兵團人奮斗歷程為旨歸,在書寫兵團農場日常生活、再現兵團人在市場經濟改革大潮中的心理調適、塑造兵團代際形象等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如果按照文類劃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學在小說、詩歌、散文、紀實文學、影視文學等領域都收獲了豐碩成果。以小說為例,兵團文壇涌現出陸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陽》,楊牧的自傳體小說《天狼星下》,韓天航的《回滬記》《太陽回落地平線上》,施祥生的《天上有個太陽》《野麻灘》等。散文方面涌現出趙天益的《塞上聽潮》《情醉旅程》,梁彤瑾的《青色烏倫古湖》,雷霆的《伊犁紀實》,曲近的《自言自語》等一批佳作。詩歌方面涌現出楊牧的《我是青年》《復活的?!罚碌乱娴摹洞竽c我》《綠色塔里木》,石河的《飛檄集》,李光武的《愛的羅曼詩》等力作。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達到了較高水準,豐收的《鎮(zhèn)邊將軍張仲瀚》《藍月亮》《鑄劍為犁》《西長城》堪稱典范之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兵團影視文學創(chuàng)作,有的是以原創(chuàng)小說為藍本改編而成,有的則直接為影視劇拍攝而創(chuàng)作,代表性作品有韓天航的《母親和我們》《我的大爹》《問問你的心》《牧歌》《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施祥生的《一個都不能少》,王伶的《化劍》,郭曉力的《遍地陽光》等等①有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學的輪廓勾勒,可參見雷曄、張呂《大漠魂的呼喚——對兵團文學創(chuàng)作現狀的反思》,《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郭愛榮《新時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學事業(yè)發(fā)展回顧》,《兵團黨校學報》,2011年第4期。另可參見楊昌俊《新疆兵團文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年。。這些作品結合不同時代的語境書寫兵團屯墾戍邊歷史,嘗試激活兵團初創(chuàng)期的文化記憶,為弘揚和傳播兵團精神、筑牢兵團屯墾戍邊文化認同提供重要的參照,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圖景中散發(fā)出獨特光芒。
一
如果把豐收(原名豐玉生)比作兵團文學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恐怕不會有人質疑或反對。這是因為,作為兵團第二代,豐收生在兵團長在兵團,那段在農場歷練的悠長歲月已經凝成作家心靈深處的堅實情感,也是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永不枯竭的題材來源和情感動力。青年時代的豐收由于熱愛文學,沒有選擇農機技術員的職業(yè)道路,而是通過努力考取了新疆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先后從事過記者、編輯、宣傳干事、兵團作協(xié)主席等工作,雖然歷經數次“華麗轉身”,但不變的底色便是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豐收三十多年來勤奮耕耘,始終如一地再現兵團、謳歌兵團、宣傳兵團,用真摯的情感和出色的才華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繪制出了一幅幅底色厚重、鮮活生動的文學地圖。
學界一般會將豐收定位為“兵團報告文學作家”①豐收屬于“兵團第二代”,20世紀80年代初畢業(yè)于新疆大學中文系,隨后開始發(fā)表作品,其創(chuàng)作以中長篇報告文學為主,《六分之一疆土的呼喚》《綠太陽》等先后獲獎,近期代表作《西長城》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第六屆“天山文藝獎”榮譽獎。豐收以兵團為題材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在當代中國文學的整體圖景中占據獨特的一席之地,恰如劉志友教授的評價,“在今天的中國文壇,像豐收這樣特立獨行的作家是不多見的。我之所以說豐收特立獨行,是因為這位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在長達三十年的文學寫作中,幾乎完全不受這期間中國文學風云變幻、不斷‘與時俱進’而‘華麗轉身’的影響,始終擁抱著他唯一的對象世界——新疆生產兵團”。參見劉志友《塑造崇高美——論豐收的新疆兵團敘事》,《南方文壇》,2011年第2期,第125頁。。眾所周知,報告文學被稱為“文藝戰(zhàn)線的輕騎兵”②報告文學常常被譽為“文藝戰(zhàn)線的輕騎兵”“時代的晴雨表”。參見肖成韻《報告文學的真實與虛構》,《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第57頁。,特別注重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tǒng)一。但報告文學不是新聞報道,因此有學者指出報告文學越來越凸顯文學性,“報告文學的文學性與新聞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融為一體的,兩者之間不可能機械地劃出一個比例……在報告文學中,文學是顯示真實事物的主要手段,因此,文學性越強,越有利于事實的報告,獲得的藝術效果也越好”[1]。近年來,隨著“非虛構寫作”③有關“非虛構寫作”的討論,參見鄒贊《“西部”景片與非虛構寫作》,《山花》,2016年第3期,第119-122頁。的流行,人們更加傾向于以“非虛構文學”來命名那種以“民族志真實”(ethnographic authenticity)為主要特征的“在場式寫作”④“在場式寫作”強調創(chuàng)作主體的在場,文本以作家的親歷體驗為基礎,借助創(chuàng)作主體的視角觀照現實生活變遷,具有強烈的介入意識。?!胺翘摌嬑膶W”強調創(chuàng)作主體的直接參與,即人類學意義上的由“局外人”轉變?yōu)椤熬謨热恕?。豐收本人具有兵團農場生活體驗,并且常年堅持田野調研,因此他對兵團發(fā)展歷史的呈現,對兵團人日常生活和人生命運故事的敘述,既是經驗的在場也是情感的在場,可以稱作一種“新型報告文學”或具有鮮明民族志色彩的紀實文學。
豐收的足跡踏遍天山南北,深入兵團農場和邊境地區(qū)調研,搜集整理了大量口述史料,這些彌足珍貴的田野資料成為其撰寫紀實文學的第一手素材。三十多年來,豐收筆耕不輟,完成了《綠太陽》《最后的荒原》《鑄劍為犁》《鎮(zhèn)邊將軍張仲瀚》《藍月亮》《王震和我們》《西上天山的女人》《珠穆朗瑪的眸子》等紀實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或大氣磅礴全景式再現兵團六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或以微觀視角切入兵團人的生產生活,成為外界通過文學作品了解兵團的一扇重要窗口。豐收的紀實文學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2010年9月,豐收的《王震和我們》與其他五篇(部)作品同獲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獎”[2]。由豐收擔任撰稿的電視紀錄片《最后的荒原》榮膺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紀實文學精選集《還是那輪天山月》入選“名家新疆叢書”。2018年8月,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在京揭曉,豐收的《西長城》不負眾望榮獲報告文學獎,這也是“兵團作家首次獲得魯迅文學獎”[3]。評論家雷達指出:“《西長城》的寫作,涵蓋了兵團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宏觀的、全景式的?!盵4]作家沈葦也給予高度評價:“《西長城》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和現實意義,也為中國屯墾史研究乃至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考察提供了一個厚重而可靠的文本?!盵5]本文嘗試以《西長城》為核心文本,綜合運用敘事分析與文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解碼文本蘊涵的“崇高美學”與“記憶景觀”。
二
一如副標題“兵團一甲子”所示,《西長城》以兵團成立和發(fā)展的時間為總體線索,凸顯每個時段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包括人物群體),但這種敘事框架的設置并沒有陷入簡單化的“串珠式敘事”,而是以主題來牽引各個時段的屯墾戍邊歷史事件。全書共分為“屯墾天山下”“酒與水”“家國·女人”“西部的浪漫”“西長城”“年輕的城”六卷,主題涵蓋了新疆和平解放、兵團創(chuàng)立以及兵團成立后人口遷移、大生產勞動、興修水利、教育科學文化事業(yè)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對兵團發(fā)展全貌的統(tǒng)攝和史詩般再現,具有宏大壯闊的藝術魅力。
“西長城”的書名極富隱喻和象征意味。“長城”作為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軍事防御工程,隨著歷史的變遷,早已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深處,成為捍衛(wèi)國家領土安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象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處祖國西北邊陲,地緣政治位置極其重要。新疆和平解放初期,解放軍戰(zhàn)士和起義部隊官兵是剿匪平叛、肅反肅特的中堅力量。20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蘇聯(lián)背信棄義,中蘇關系交惡,因此導致新疆的政治局勢詭譎多變。由蘇聯(lián)一手陰謀策劃和煽動的“伊塔事件”造成大量邊民外逃,西北邊境線存在巨大安全隱患,在這危急時刻,①當時剛剛經歷“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極“左”思潮泛濫,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國家的整體形勢也正處于內外交困之際。周恩來總理親自召集王震、張仲瀚等開會,指示兵團“立即組織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分赴邊境第一線,維護社會治安,盡快恢復生產”[6]396。也正是在這樣的危急情勢下,兵團履行“屯墾戍邊”歷史使命的特殊意義被顯現出來,一如張仲瀚所言,“一旦祖國需要,兵團的每一個拖拉機手都是夠格的裝甲兵”[6]402。兵團職工自覺接受組織上的安排,拖家?guī)Э诎岬竭吘车貐^(qū)接受“代耕、代管、代牧”特殊使命,后來又成為邊境農場的第一批職工,任勞任怨扮演著戍守邊境的“和平使者”。其中涌現出一批代表性人物,諸如革命烈士孫龍珍,等等?!按蠹覂扇齻€月里天天只能吃死面餅子,每頓的下飯菜就是野蔥蘸鹽巴,無法理發(fā)、洗澡,但執(zhí)勤時卻個個精神飽滿,警惕性很高?!盵6]401這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積極進取、勇于擔當的精神詮釋了兵團人的崇高品格。在這一意義上說,該書卷五的標題“西長城”可謂點睛之筆,其中涉及的“伊塔事件”和邊境農場建設等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文化再現,令人信服地證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具有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
《西長城》的整體敘事基調凸顯出宏大敘事特質,濃墨重彩渲染兵團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對于定國安邦的重大意義,旨在構建一部呈現兵團屯墾戍邊歷史的史詩性畫卷。全書六卷內容分別側重呈現兵團的不同面向,可以梳理出比較清晰的時間線索和事件脈絡。但是在每一個主題的內部,敘述者有意顛覆線性時間序列,②這里不妨以“倒敘”為例:卷二“酒與水”先寫新疆和平解放前前后后,再往前追溯到20世紀上半葉歐美列強打著探險、考察、旅行等幌子在新疆開展活動。中國共產黨積極與國民黨斡旋,以民族大義感召陶峙岳等進步力量?;ㄝ^多筆墨再現國民黨起義部隊在新疆和平解放之后的改編和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概述、省略、場景、拉伸、停頓等敘述時間策略③參見[美]西摩·查特曼《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52-53頁。,將個體的小歷史有機嵌入兵團屯墾戍邊的大歷史,形成一種具有縱深意味的敘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西長城》的扉頁以兩件對敘述者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為引子:一是敘述者回憶自己于1984年歲末收到一張寄自美國紐約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圖片是一尊青銅雕像,名字叫“鑄劍為犁”,敘述者由照片聯(lián)想到人類對于和平與發(fā)展的共同追求。另一件事是敘述者回憶女兒對于“疆”字的文化解析,“左半邊是一張‘弓’,‘弓’里邊護著‘土’,這就是爺爺常說的‘屯墾戍邊’……”[6]扉頁從敘事的意義上說,“扉頁”所述并非贅余,它一方面有助于開啟文本敘事的回憶/追述視角,另一方面提示我們在闡釋兵團的歷史與文化時應當具備國際國內的全局視野,在一種大格局中思考屯墾戍邊事業(yè)的當代價值。我們不妨將目光聚焦卷六“年輕的城”之“雄關漫道”章節(jié),這部分講述兵團職工不畏艱險參與修筑中巴鐵路的感人事跡。開篇從李克強總理2013年在巴基斯坦參議院發(fā)表的演講談起,由此引出阿里·馬達德的故事,1966年阿里曾參與修筑中巴公路,見證了那段歷史,并且堅持為那些在修路過程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守陵三十年。接下來敘述者花費大量筆墨鋪敘中巴公路所處的地形地貌及其在歷史上所扼的交通要塞地位。此處對歷史文化背景的詳盡闡述,如果參照文本的整體敘事模式,或可理解為敘事時間上的“拉伸”。對于修路過程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敘述者有意采取“場景”策略,仿佛影視戲劇編導,將特定事件的細節(jié)一一描繪,旨在幫助讀者了解事件發(fā)生的全過程,進而強化情感上的共鳴。比如對烈士王世杰在石塊塌方之際為了救巴基斯坦工友而犧牲自己性命的英勇舉措的描寫:“千鈞一發(fā)之際,王世杰一個箭步撲了過去,使盡平生之力把依不拉亨推出險區(qū)。剎那間,一聲沉悶的撞擊聲撕破長空,一塊巨石轟然而下,滾落搶險路段。大地顫動,塵土飛揚,王世杰的柳條安全帽被氣浪拋向天空,在空中劃出一道優(yōu)雅的弧線,跌落百米外的山坡上。”[6]543畫面極富舞臺感和鏡頭感,幫助讀者深刻體會此情此景,對烈士的壯舉產生一種崇高的審美心理。
敘事離不開人物,這里當然不是指敘述者這一角色,而是指敘述的功能和過程需要借助人物的推動作用。“人物描寫總帶有研究者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因此,作為描寫所表現出來的是隱含的價值判斷?!盵7]《西長城》對于兵團屯墾戍邊事業(yè)悲壯與崇高的審美表達,主要是通過塑造兵團人物形象來達成的。敘述者有意突破英雄史觀,以搖鏡頭的觀視方式,將兵團各行各業(yè)以及通過不同渠道進疆的兵團職工代表都攝取進來,嘗試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反映兵團群眾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心態(tài)。
其一,《西長城》巧妙借鑒了《史記》描寫人物性格的“互見法”,即人物的性格特征無法通過某一具體事例或單獨章節(jié)得以完整呈現,而是碎片化分散在許多章節(jié),借助于旁觀視角的觀照,以“拼圖”方式構建起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立體性。《西長城》對王震將軍的性格展示,就比較典型地采取了“互見法”。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之間的故事并不截然區(qū)隔,而是在不同的場景中出現,在交叉互現中塑造人物形象。敘述者首先以全知全能視角表現王震的性格,他熱愛屯墾事業(yè),像對待親人一樣關愛屯墾戰(zhàn)士,“三伏天,王震將軍去小拐。軍用吉普正停在田邊,突然從玉米地里躥出一群泥人。泥人們奔向將軍:歡迎司令員!王震迎向泥人,握住他們的手,看著他們糊著泥巴的臉、胳膊、腿,說,你們這一身泥鎧甲是防蚊蟲吧?戰(zhàn)士們齊聲回答,是,司令員。王震動情地說,你們辛苦了……”[6]22王震曾在戰(zhàn)場上揮斥方遒、指揮若定、捷報頻傳,也曾經率領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后來又親率解放軍部隊穿過河西走廊,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并在新疆和平解放后剿匪平叛,為確保祖國西北邊疆安全穩(wěn)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王震不僅是戰(zhàn)爭英雄,在領導兵團墾荒建設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現了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魄力和眼光,他別具慧眼瞄準了瑪納斯河河水流量,帶領部隊在瑪河流域墾荒造田,“一年一年一年種野地,地名也叫出來了?,敿{斯河西邊下野地大得很呀,上面還有上野地、東野地、西野地,中間叫中野地”[6]39。此外,《西長城》還重視以特定的細節(jié)表現王震在日常生活中的和藹可親,比如與通訊團副政委譚克的見面,“一進門,王震就給了譚克一拳:‘譚克,你來了?”[6]81王震與新疆廣袤的荒原一樣擁有博大的胸懷,正是因為有王震這樣的胸懷、魄力和眼光,兵團才能張開溫暖的臂膀迎接從各種渠道進疆的人群。以王震為代表的兵團事業(yè)開創(chuàng)者,用實際行動印證了“兵團是座大熔爐”。
其二,《西長城》以“沙海老兵”“西上天山的女人”等特殊群體為敘述對象,從微觀視角展示兵團戰(zhàn)士(農場職工)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屯戍精神,從另一層面豐富了兵團人的形象塑造。該書對以劉來寶為代表的沙海老兵精神作了典型化展示:這些鐵骨錚錚的男兒都曾是浴血疆場的英雄,隨著國家整體形勢的變化和邊疆屯戍事業(yè)的需要,他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放下手中的槍炮,拿起坎土曼,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開荒造田,興修水利,將貧瘠的鹽堿荒地改造成萬頃良田,書寫了一曲現代屯墾戍邊的史詩。
與此同時,《西長城》延續(xù)了“家國·女人”/“革命+愛情”的敘事模式。豐收的《藍月亮》《西上天山的女人》曾經關注過兵團女性群體,反復書寫“家國·女人”的西部史詩。兵團創(chuàng)立前夕即面臨如何解決戰(zhàn)士的婚姻問題,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是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王震等兵團領導人深謀遠慮,積極爭取內地省市的支持,采取各種優(yōu)惠政策招收女兵進疆。豐收多年來一直堅持田野訪談,搜集整理了大量兵團女性口述史,將陶勇、陶先運、歐陽慧等湖湘女兵,江淑珍等山東婦女的人生命運故事穿插在文本中,嘗試發(fā)掘兵團女性對當代新疆屯墾戍邊事業(yè)作出的重要貢獻。比如該書以四十七團老兵王傳德和山東女兵王秀蘭的夫妻情誼為例,生動表現荒原愛情的深沉博大:每年清明節(jié)(王傳德)都要率領全家人采一籃杏花去看望老伴,“老兵王傳德老了。他直了直腰,把老妻最喜愛的杏花撒在她的四周。望了望天,看了一眼地”[6]245?!段鏖L城》尤其注重凸顯兵團女性的勞動者形象,這些來自湘水之濱的湘妹子到了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住地窩子,啃窩窩頭,在農場接受培訓,有的成為女拖拉機手、護士或教師,從此改變人生命運軌跡,在天山腳下書寫壯麗篇章。
其三,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各兄弟民族在這片多姿多彩的土地上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團結互助、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段鏖L城》以豐富生動的細節(jié)展示民族團結典型事例:鐵匠艾買提祖輩三代為兵團屯墾戰(zhàn)士打造坎土曼和鐮刀,后來更是要打造拖拉機配件,為部隊培養(yǎng)了一批批徒弟。維吾爾老人馬木提戀家,在面對家園搬遷時有些猶豫不決,兵團戰(zhàn)士尊重少數民族習俗和情感,專門請示王震,王震立即批示:“故土難離呀,部隊生產不能侵犯群眾利益,一定要尊重少數民族的意愿。”[6]98最后馬木提被兵團將士的崇高覺悟深深感動,提出愿意主動搬遷,為了大家的利益放棄了香梨園,使得十八團渠順利通水。為了改善細羊毛品種,陶峙岳親自帶著老兵去哈薩克牧民那里請教,后來又引進南京農學院畢業(yè)的高材生劉守仁,在實驗開發(fā)細羊毛品種的同時,演繹出一曲感人的民族團結之歌——劉守仁和奴合曼之間的兄弟情誼,“說起紫泥泉,人們總會和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劉守仁聯(lián)系在一起,劉守仁想說的,卻是草原、細羊毛和他的牧工兄弟”[6]102。此外還有車牌子(位于新疆塔城地區(qū)烏蘇市)一位名叫“團結”的維吾爾青年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時間上跨及三代人六十年,艾買提的妻子哈力卡姆難產,危急之中解放軍農場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緊急搶救,醫(yī)護人員和團部干部職工爭先恐后獻血,最后母子平安,新生兒就取名叫“團結”,“艾買提定了規(guī)矩,每年八一建軍節(jié)全家去二十團探親。這之后,每到八一建軍節(jié),艾買提一家一定會去二十團走親戚。不是牽著羊,就是拉著瓜。到了古爾邦節(jié)、肉孜節(jié),老朋友李干事,從媽媽肚子里取出團結的張玉蘭醫(yī)生,就往河西來了。你來我往,一直走到了今天”[6]107。以上事例都是民族團結的鮮活例證。
兵團屯墾戍邊文化是紅色文化的邊疆實踐,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表征,成為人們認識兵團、了解兵團、傳播兵團精神的核心載體。豐收的兵團敘事始終凸顯崇高美學,“豐收三十年之所以這樣寫,他苦苦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審美價值——崇高:他在兵團敘事這篇大文章中所做的全部功夫,就是四個字:塑造崇高”[8]?!段鏖L城》作為豐收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新收獲,借助于對兵團屯墾戍邊宏大敘事和兵團人人生命運故事的微觀敘事,再一次完美詮釋了“崇高美學”內在特質,成為以文學手法書寫屯墾戍邊歷史記憶、再現兵團人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三
豐收的《西長城》是一幅布滿新疆屯墾戍邊歷史記憶的景觀地圖,在這縱橫交錯、五彩斑斕的記憶拼圖中,那些以口述史為鮮活素材的個案呈現,仿佛有意打破時序與空間,串聯(lián)起兵團自成立至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成為兵團記憶的當代文化生產范本。《西長城》借助評論干預、“圖—文”敘事等敘述手法,在充分展示具有地域風情的屯墾文化傳承的同時,謳歌兵團人“獻了青春獻子孫”的無私奉獻精神。
首先是對口述史素材的運用。豐收常常被認為是一位特立獨行的紀實文學作家,之所以這樣描述,一則因為他三十余年一直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創(chuàng)作對象,用極富歷史現場感和文學美感的筆觸反映兵團幾代人的生活狀態(tài);二則因為豐收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堅持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人物、事件往往都出自于作家長期田野調研中采錄的口述史料?!段鏖L城》不僅在敘述中大量參照口述史,還有針對性地加以引用,旨在增強人物活動的在場感,不斷激活人們對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兵團屯墾戍邊記憶。比如對“民族團結”口述史料的援引:湘妹子李臘梅是兵團第二代,在苦日子里與維吾爾族兄弟姐妹建立起深厚感情,買來木沙庫至今回想起與李臘梅交往的點點滴滴,還是充滿感激,“李家姐姐苦水里泡出來的,她知道窮人的日子該怎么樣過,她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給我們家人幫忙,最大的一個好人”[6]80。此外是對兵團女性口述史料的廣泛應用,作家在長年積累的口述采訪中提煉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例,既有第一代女拖拉機手張迪源、華淑媛、劉功輝、廖玉珍等,也有參與修筑烏庫公路、挑戰(zhàn)冰山雪峰的“冰峰五姑娘”,①1957年3月,為了加快烏庫公路施工進度,田桂芬、劉君淑、姜同云、陳桂英、王明珠等五位姑娘主動請纓,與男人們一道,硬是把威嚴的冰峰撕開了一個通車口,“冰峰五姑娘”的名字由此傳開。參見李域《激揚巾幗志建功新時代》,《兵團日報》,2019年4月15日,第6版。還有棉花地里成就的勞模江桂芳等。比如對“川妹子”張斗蘭的個案展示:她遭遇過無法躲避的包辦婚姻,丈夫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又追隨丈夫到新疆兵團農場種地。張斗蘭在勞動方面爭強好勝,能讓小伙子心甘情愿服輸,后來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往南疆搬遷,她回憶當時南疆兵團農場的艱苦條件:“到四十五團的第一夜,帶著三個孩子在一棵老榆樹下睡了一夜,硬是地窩子也沒有一間。水,咸苦咸苦,四個多月沒有吃過鹽。入了冬,去離家很遠的河里拉冰化水吃?!盵6]255張斗蘭刻苦鉆研棉花種植技術,棉花畝產量接近吉尼斯紀錄,先后榮膺勞動模范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西長城》還特別敘述了蘇聯(lián)援華專家迪托夫等人的人道主義情懷。該書從迪托夫依依惜別的場景寫起,回顧他和王震、張仲瀚、陶峙岳等人之間的友誼。文本敘述具有電影特寫鏡頭的畫面感,“走到界橋中段,迪托夫突然轉身跑了回來,緊緊擁抱住張仲瀚。張仲瀚感到熱淚滴落在他手背上,他的眼眶也涌滿了淚水”[6]85。迪托夫不僅在八一農學院授課,還定期前往瑪納斯河流域指導種棉實踐,將科學知識傳播到亙古荒原,助力新疆屯墾戍邊事業(yè)的發(fā)展。雖然蘇聯(lián)政府背信棄義單方面撤走援華專家,給困難中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帶來巨大壓力,但是中國人民仍然在節(jié)衣縮食中團結一心償還外債。在歷史的洪流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始終圍繞國家利益發(fā)生變化,變幻無常,那些在特定歷史進程中為之真誠奉獻過的人們,盡管背影已然遠去,但那些曾經發(fā)生過的感人畫面和動人事跡,將永遠銘刻在歷史記憶之中?!皻v史的影像中還有迪托夫教授界橋一步一回眸的凝望;還有瑪斯洛夫燈影里的白發(fā),姑娘小伙手中露珠晶亮的沙克勒克花?!盵6]96
其次,《西長城》有效采取“圖—文”敘事策略,在文本敘述中大量插入珍貴老照片,通過老照片的視覺沖擊,一方面嘗試復現歷史現場,增強歷史事件的真實感,另一方面幫助讀者更全面了解人物和事件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文本接受中提升對于新疆屯墾戍邊偉業(yè)的認知。該書用三張圖片配以文字敘述,概括出了“坎土曼大王”宋獻銀的一生。第一張照片是佩戴勛章的軍裝照,指向屯墾戍邊之前的戎馬生涯。第二張照片是收獲果實時喜形于色的勞動照。第三張是扛著坎土曼的宣傳照,宋獻銀因“一天開荒三畝地”的突出業(yè)績受到表彰獎勵,獎品就是一把坎土曼。又如為了呈現王震將軍對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視,該書特別選用了一幅老照片,嘗試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1951年5月15日,“十八團渠”①部隊引孔雀河水入吾瓦荒原的渠道,被王震將軍命名為“十八團渠”。剪彩放水,王震像孩童般興奮,跳進渠水高喊:“同志們,下來吧,把辛苦的汗水洗掉吧!”[6]27照片中王震將軍的動作姿態(tài)生動傳神,曾經指揮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的一代名將運籌帷幄、重視興修水利工程的立體形象躍然紙上。還有對女兵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展示,在“明月出天山”一節(jié),用老照片講述女兵們承擔繁重勞動任務的同時,夜深人靜時在帳篷里縫縫補補,做衣服,納鞋底,照顧一家老小。
再次,《西長城》有意在敘事中穿插較大篇幅的評論干預,具體涉及對古代西域屯墾史的介紹、對兵團創(chuàng)立初期社會政治經濟情勢的分析以及敘述者對主題的升華。全書聚焦的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fā)展史,但是以評論干預的方式將古代西域屯田史與當代屯墾戍邊歷史勾連起來,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屯墾通史敘述架構。在“古韻長歌”部分,敘述者用簡潔的筆觸勾勒出西域屯田歷史基本狀貌,“無論是漢武大帝,還是大唐盛世,對西域的經營,絲綢之路的通達,基礎在屯田,前提還是屯田”[6]46。在敘述陶峙岳到棉田檢查工作時,以評論干預的形式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面臨的困難形勢作了簡短交代,闡明了新疆種植棉花的國家戰(zhàn)略需求背景,“其中最為嚴重的困難就是缺乏足夠的糧、棉,特別是棉花的不足,內地紡織工業(yè)已由于原料缺乏而停止了生產。為此,國家對新疆農業(yè)方面的要求就是,種出棉花”[6]16。敘述者還試圖通過恰當的評論干預進行主題升華,如針對鹽堿地改造的綠色革命,“沒有仰仗蒼天,也不屈服命運,就靠一雙龜裂的手,和鹽堿爭奪這塊立足之地。軍人們付出了太過沉重的代價。十年、一百年,時間越久歷史越長才越明白,他們的犧牲太大太大,他們的給予太多太多”[6]31。
最后,《西長城》旨在發(fā)掘地窩子等兵團屯墾戍邊的典型文化符號,借助此類特殊媒介,一方面牽引讀者走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兵團戰(zhàn)士的生產生活,另一方面增強文本敘事的地域文化色彩,進而為兵團紅色文化資源符號提供重要載體?!暗馗C子”常常是作為敘述線索,深層次呈現的則是特定個體的人生命運故事,比如書中收錄的關于劉五十四(人名)的故事,他的妻子從甘肅老家來新疆找他,住進了地窩子,結果第二天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覺得地窩子還不如老家的洋芋窖子,后來上級領導安排兩口子到連部駐地參訪,結果看到戰(zhàn)士們把地窩子收拾得井井有條,硬是讓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增添了詩意,劉五十四夫婦被深深打動,從此再無怨言,在地窩子扎根安家、生兒育女。地窩子既是兵團屯墾戰(zhàn)士的棲身之所,也是這些遠方游子在新疆的家園。這些艱苦的生活經歷,如今早已化為兵團老戰(zhàn)士心靈深處的個體記憶,攜帶著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符號,成為立足當下追懷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重要觸媒。
結語
作為中國當代報告文學與新疆當代文學的代表作家,豐收一以貫之堅持為新疆兵團屯墾戍邊事業(yè)撰文作傳。豐收以兵團為中心的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并非簡單的復制記錄,而是有其獨特的藝術追求。如《西長城》雖然以兵團的成立發(fā)展為線索,但是擺脫了線性敘事的窠臼,每一卷主題先行,再現了兵團建設過程中的諸多方面。同時運用了倒敘、預敘等敘事手法,以增強作品的文學性?!段鏖L城》中使用評論干預為讀者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插入的多張老照片也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體驗。豐收即便身處消費文化語境,但始終不被那些標榜“解構宏大敘事”“消解崇高”的后現代美學話語所宰治;而是堅守人文情懷,將個體的人生命運故事有機融入大歷史的風云變幻之中。豐收的紀實文學自覺塑造崇高美,試圖還原屯墾戍邊的歷史記憶,敘述中體現的真實感與在場感對于讀者來說是十分珍貴的閱讀感受。豐收注重田野民族志實踐,從田野資料提煉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件,嘗試對兵團的歷史發(fā)展進行全景式掃描,書寫出一部部富有濃郁地域風情和軍墾文化意味的紀實文學作品,成為名副其實的兵團屯墾戍邊事業(yè)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