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俊容
(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扎染也稱為絞纈,是目前我國三大基本面料印花工藝中的防染技術之一。扎染主要就是按照設計示意圖,針對面料運用縛、綴、扎、包、縫等手法制作出防染或者印花。對于服裝設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對面料進行選擇、加工、處理。使用不同的扎染技巧,會使產品呈現風格不同的圖形變化。因此,借助現代化的扎染工藝模式,將傳統(tǒng)和現代相互融合,能夠讓扎染技術更好地為現代化設計服務。
扎染盡管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洗禮,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qū)仍然得以傳承與發(fā)展,如云南大理聚集的白族人民,這里的大部分居民都深諳扎染工藝,特別是在周城,由于旅游經濟的帶動,已經建成了扎染體驗村。
服裝設計相關人群包括服裝的設計者、制作者和使用者。在經濟并不發(fā)達的農業(yè)社會,服裝的設計者也是服裝的制作者和使用者。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社會文明的進步,服裝設計相關人員的分工越來越細化。扎染作為植根于民族民間的傳統(tǒng)手工藝,一直與服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服裝是扎染工藝的主要載體,在不同時期能夠綻放出不同的光彩[1]。
傳統(tǒng)扎染區(qū)別于現代扎染的是以手工扎花染色為主,不借助機器或任何高科技技術來完成對面料的染色。中國扎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唐宋時期發(fā)展達到鼎盛,在封建社會末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幾經周折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征。早期的扎染在服裝設計中體現出扎法與顏色的單一性,形成的圖形也比較單一,多為以圓形為主的幾何形態(tài)。在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里,在關于原始圓圈的論述中提到,視覺對圓形的把握是依照一個簡化原則,是一種簡單的視覺樣式,可見早期人類與兒童一樣對圖形的認識處于以圓形樣式為主的階段,具有質樸性和原始性。隨著文明化的不斷提升,人們逐漸將圖騰崇拜植入扎染手工藝中,進而能在一些民族扎染服飾中看到該民族的圖騰,如扎染魚形紋、蝴蝶紋樣等,具有一定的原始宗教性。由于扎染的工藝限制,盡管已有相對具象的圖形,還不足以做到精細寫實。另外,在染料方面,傳統(tǒng)手工扎染充分體現了“材有美,工有巧”。在染料中,采用“藍草”染色的歷史十分悠久,“藍草”是板藍根的葉子,浸泡數天后,加入堿性石灰水可沉析出染色用的靛藍,這種染料因為原材料容易獲得,生產也十分便利,被許多民族沿用至今。靛藍染色應用于服裝上可呈現藍白雙色,與自然界的藍天白云相得益彰,具有自然柔和、親切治愈的視覺美感。傳統(tǒng)服裝的材質多用于手工織造的棉布,吸色效果比較好,許多民族服裝在靛藍的多次重復氧化、染色后,能夠得到接近于黑色的深藍效果[2]。
現代扎染在傳統(tǒng)扎染的基礎上產生,是借助印染設備,在各種面料或成衣上模擬扎染藝術風格形成的全新的扎染技術?,F代扎染與傳統(tǒng)扎染相比,具有工藝創(chuàng)新性;與其他印染工藝相比,又有視覺藝術性。由于科技的進步,現代扎染在服裝設計中還具有除了工藝性以外的文化性、藝術性。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特別受到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文化的影響,扎染在服裝設計中呈現了豐富多彩的顏色,紋樣也變得更加豐富和抽象,如多色流動的螺旋紋以及抽象的色塊紋樣,一直受到年輕人的追捧。現代扎染工藝也具有半手工、半機械的特點,具有人機互動性。在印染設備的支持下,扎染服裝實現了批量化生產。此外,與傳統(tǒng)扎染相比,現代扎染在染料上更加多樣,出現了化學染料,這些染料色彩多樣,能夠呈現出絢麗的藝術效果,具有西方抽象藝術或印象派的特點。
在服裝設計中,采取扎染制作工藝,借助高新技術,不斷突破陳規(guī),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效果。目前,扎染技術以獨特的、具有“東方韻味”的價值觀為內涵,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機械制造的千篇一律。同時,將扎染技術充分運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不僅可以較好地滿足現代人的高標準,還可以創(chuàng)新時尚語言。
隨著工業(yè)生產的快速發(fā)展,伴隨著環(huán)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日益加劇,環(huán)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追捧。因此,充滿田園風情的手工扎染服裝也越來越吸引人們的眼球。運用扎染工藝制作的服裝不僅具有寧靜、古樸等特點,還蘊含時尚潮流的元素,能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更好地將扎染的特色完美地呈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運用扎染技術制作的服飾,注重以人為本,要充分體現出扎染整個形與色等表現和造型。通常情況下,吊染的工藝技術要求具有古典風格的抽象寫意、虛幻朦朧的水墨繪畫古典意境;夾染則具有某種幾何紋理的隨意、粗狂以及自由的殘缺美;捆綁大塊物體的包扎染的捆綁物品具有潑墨的意境和氣勢恢宏的特點。因此,在不同的扎染圖案設計中,扎染技術會因其包扎的順序、面料和生產者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圖案,并且這些扎染圖案都是獨特且唯一的。
目前,在我國的傳統(tǒng)扎染技術中,單色扎染的應用最為廣泛,主要采用藍和白兩種單色扎染。然而,隨著扎染制作工藝的不斷發(fā)展,在扎染過程中逐漸采用多色和套色,即通過不同的色相、純度以及明暗程度等進行配色,逐漸形成了彩色的扎染。因此,運用扎染工藝進行服裝設計時,產生了一種比其他服裝顏料更豐富的色彩。同時,由于扎染服裝本身具有人性化和手工色彩,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高端產品價值。因此,運用扎染工藝制作的服裝在體現了時尚和潮流的同時,也凸顯了標新立異的特征。
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下,扎染工藝逐漸順應時代潮流,開始運用新一代科技手段進行扎染工藝的創(chuàng)新。因此,在扎染生產過程中,應采用傳統(tǒng)的麻、絲、棉等面料,同時,還應采用新型纖維和合成織物。隨著新技術和新面料的出現,扎染在各種服裝設計中也被廣泛應用。眾所周知,不同的織物和面料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和圖案效果,如天絲扎染具有高雅又端莊的特點,錦綸扎染則具有明亮又細膩的特點。不同類型的扎染服飾面料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更好地滿足各個群體的扎染服飾需求。同時,將三維肌理的面料和服裝設計進行緊密結合,可以充分反映人體和服裝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人體對服裝設計的需求。此外,扎染服裝也可以通過手工紡紗織造、數字化印花、計算機刺繡、轉移印花以及數字化噴繪等技術手段,對扎染的面料產品進行多元化創(chuàng)新,使扎染服裝在設計上呈現出更加豐富和藝術化的外觀和視覺效果。
為了充分滿足當今社會人們對服裝的審美與時尚的高度追求,大多數設計者都會在服裝的設計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扎染技術。設計師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主觀的視覺感受,將傳統(tǒng)的流行元素與扎染技術相結合,并將其應用于服裝設計中,打造一場視覺盛宴。一些品牌在研究扎染工藝的成本及時尚品位時,著重關注扎染工藝技術的革命性創(chuàng)新,這也為服飾設計制作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讓扎染工藝更加充滿活力。
扎染技術在我國現代社會已經具有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同時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性意義。因此,在現代服飾設計中有效運用這一技術顯得非常重要。扎染技術之所以能夠被一直傳承,是因為其文化符號和文化內涵可以相互融合。因此,服飾設計不僅是對服飾的裁剪、設計、粘貼以及復制,還要將多種形式相互結合,不斷挖掘設計師在服飾中融入的文化內涵、民族精神和歷史文化底蘊。例如在2017年9月的紐約時裝周上,設計師許馨尹通過使用扎染技術來推廣中國的服飾文化。在這次的服裝展示中,設計師以“予荷為貴”為主題,不管是在專業(yè)性上還是在代表性上,都成功吸引了行業(yè)內各界人士的注意。“予荷為貴”的荷花服飾設計主要表達了設計師對荷花的喜愛。設計師將荷花與現代服裝進行結合,在傳統(tǒng)工藝中尋求靈感,將手工技巧與現代服裝的設計理念相互融合,不僅很好地突出了個性化的服裝風格,還向人們傳遞了正確的審美觀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需求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趨勢。扎染要充分結合當下我國服裝設計的新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扎染的面料、顏色、工藝以及圖案,將扎染技術廣泛運用于服裝設計中,推動扎染技術和我國服裝設計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