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檸
(那坡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百色,533900)
急診中毒包含藥物中毒、食物中毒以及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等,大量毒素進入到人體中會給神經(jīng)系統(tǒng)帶來嚴重損傷,此外,急診中毒還會極大損傷患者的心臟,導致中毒性心肌炎,同時電解質(zhì)紊亂以及缺氧等會進一步加重其心臟受損,造成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該類患者需行徹底洗胃,排凈毒素,才能達到挽救其生命的目的[1]。然而據(jù)有關資料顯示[2],不徹底洗胃的急診中毒患者死亡率高達10%。鑒于此,本文綜述如下:
依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體位,對處在清醒狀態(tài)的患者,應指導其采用左側臥位,同時對其胃部進行輕柔撫摸,在洗胃時應注意更換體位;對于神志不清或者配合度欠佳的患者,醫(yī)務人員應采用方案限制其頭部活動范圍,同時維持頭部及軀干協(xié)調(diào),以防造成胃管脫落[3]。
傳統(tǒng)觀念認為[4],除了強酸、強堿中毒之外,一旦確診為口服中毒后,應盡早洗胃(控制在6h內(nèi)),若超過最佳洗胃時間導致毒物已隨血液蔓延至全身,則洗胃意義不大。潘云霞,王群峰[5]等人表示,對38例急性重度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患者呼吸衰竭早期(即出現(xiàn)呼吸困難、紫紺或呼吸頻率>30次/min)即行氣管插管配合洗胃,能夠提高搶救成功率。
依據(jù)患者中毒類型合理選擇洗胃液,在洗胃的過程中應將洗胃液劑量維持在10-20L。通常臨床在對于原因不明的中毒患者選擇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洗胃。近年來隨著醫(yī)護人員對洗胃液的不斷改進與更新,范威[6]表示采用90g Nacl+10L溫水比例配制改良后的洗胃液,與傳統(tǒng)清水洗胃相比,發(fā)現(xiàn)前者能夠縮短口服藥物中毒患者的康復時間,降低并發(fā)癥及死亡率。
在洗胃液溫度方面,近年來也頗有研究熱點,以往臨床多將洗胃液溫度控制在26-38°C;王素云、劉曉偉[7]等人對105例藥物中毒洗胃胃黏膜出血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溫度20~22℃、濃度16mg/L的去甲腎上腺素洗胃液進行洗胃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止血時間,且降低去甲腎上腺素量使用量。徐伶、褚安紅[8]調(diào)查了隨機冷熱水比例配制的洗胃液與固定冷熱比例配制的洗胃液在急診洗胃中的效果發(fā)現(xiàn),固定冷熱比例法更有利于控制洗胃液的溫度,進而縮短洗胃液配置時間。
傳統(tǒng)使用的胃管多為橡膠材質(zhì),近年來人們發(fā)現(xiàn)硅膠胃管具有管壁柔軟、頭端較硬、易于操作、管路透明等優(yōu)勢,能夠減少對患者的刺激,逐漸取代橡膠胃管成為主要的洗胃工具[9]。而在置管途徑方面,周榮榮、陳玲瓏[10]等人通過回顧性分析經(jīng)鼻置管與經(jīng)口置管洗胃的適應群發(fā)現(xiàn),經(jīng)鼻組的管道堵塞率較經(jīng)口組高,但經(jīng)口組內(nèi)患者越近就餐時間堵塞率越高。兩種方式各有其適應的人群,需要臨床護士在置胃管前,及時評估病史、病情,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理的置管途徑,減少插管時間及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
目前臨床采用的洗胃方法多樣,過去使用頻率較高的為間歇性沖洗法,利用洗胃機給胃部開展間歇性沖洗,同時靜脈予以輸液、輸氧以及阿托品等綜合性治療,首次液體的灌入量應在10000ml左右,直到洗胃液體無異味,后保留置管,開展間歇性洗胃,每次時間在2-4h,總共進行3次,對于嚴重中毒者需增加1次洗胃;王彩芝,趙彪[11]等人研究出了胃管上提式洗胃法,即植入18號硅膠胃管,操作者緩慢上提胃管至食道的第二個狹窄處上部,確保胃管側孔均在第一狹窄處以下,標記好后胃管連接灌腸桶,置入深度50~70cm左右,夾閉胃管保留2min,再吸出胃液,重復清洗操作5~6次。此方法能夠減少阿托品用量,加快膽堿酯酶活力恢復50%的時間,有利于病情。
近年來,因自殺或者誤服引發(fā)的急性中毒事件正不斷增多。洗胃則是中毒患者的最佳排毒方法,其主要通過胃液沖洗來清除體內(nèi)毒素,從而起到遏止毒物吸收、擴散的作用。然而目前臨床仍有因洗胃不徹底而導致的死亡病例,故采取及時、徹底的洗胃處理對口服中毒患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搶救工作中,如何做好洗胃工作,提高洗胃護理工作質(zhì)量,更加完善的搶救口服中毒患者,降低死亡率,還有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