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媚 崔理華
(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 廣州510642)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嚴峻的水資源問題成為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中一個不能回避的難點,而且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模式是一種高投資、高回報的模式,通過高水高肥獲得高產。水肥資源約束已成為制約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1]。新形勢下,發(fā)展農業(yè)節(jié)水,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發(fā)展現代化農業(yè)的關鍵舉措。鑒于此,本研究在磁化與不同灌溉水量耦合情況下,研究磁化處理對不同灌溉水量(N1 160 L、N2 200 L、N3 240 L)的影響,以及磁化水灌溉對土壤含水率和溫室番茄生長、產量、品質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有傳統(tǒng)的節(jié)水技術研究,也有磁場、電場和激光等領域對于農業(yè)節(jié)水的研究。
本試驗于2019年10—11月在廣東省高州農業(yè)學校綜合實驗基地進行。該基地平均海拔55 m,屬丘陵地帶,地面不平,土壤主要為河流沖積物發(fā)育而成的沉積土,土層深厚,保水、保土、保肥效果較好,平均土壤容重為1.37 g/cm[2]。該地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22.8℃,最高溫度37.6℃,最低溫度-1.5℃。1月平均氣溫為15.1℃,7月平均氣溫為28.4℃,年溫差明顯。年平均降雨量為1 892.7 mm,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降雨年際變化大。
本試驗番茄品種為金元寶202。2019年7月,開始對大棚環(huán)境、設備和土地進行處理,待大棚恢復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后,9月種植番茄秧苗,整個生育期對番茄進行溫室滴管處理[3]。該試驗處理包括水的處理(FM磁化水、F非磁化水)和灌水梯度的處理(N1 160 L、N2 200 L、N3 240 L),2種因素交叉重組為6種處理(FMN1、FMN2、FMN3、FN1、FN2、FN3)。每個處理3個重復,共18壟,每壟面積為1 m×8 m,壟溝間距為0.5 m。其中,番茄秧苗每壟種植2行,行株距為0.6 m×0.4 m,番茄的種植密度為3.4萬株/hm2,每壟番茄中間設置一條滴管帶。
1.3.1 土壤含水量的測定。土壤含水率采用時域反射儀(TDR)進行測量,共分4個層次深度進行測量,即15、30、45、60 cm,分別在番茄的苗期、花期和果實膨大期每5 d測定1次,每個生育期測3次。
1.3.2 土壤養(yǎng)分的測定。土壤養(yǎng)分的測定采用型號為HM-TYA型土壤養(yǎng)分速測儀,測定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鉀等含量,在番茄果實膨大期測定3次,選取土層深度為20 cm處,在每隔處理小區(qū)隨機多點取樣然后充分混合、攪拌、磨碎,然后用篩子選出細小顆粒倒入蒸餾水中充分溶解[4]。
1.3.3 番茄株高、莖粗和葉面積的測定。用游標卡尺和米次每隔7 d,每個試驗處理選取6株固定植株測定株高、底部地上5 cm處的莖粗值;每個生育階段選取3株固定植株大小均勻的6個葉片,測定葉面積(用葉子的最大長度乘以最大寬度,再乘以葉面積系數即為葉面積,葉面積系數取0.639 3)。分別在番茄的苗期、花期和果實膨大期每7 d測定1次,每個生育期測3次。
1.3.4 葉綠素含量的測定。每壟選擇3株固定植株測定上中下3片葉的SPAD值,分別在番茄的苗期、花期和果實膨大期每7 d測定1次,每個生育期測3次。
1.3.5 番茄光合特性的測定。番茄光合特性測定采用北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LI—6400XT便攜式光合儀,該儀器可以測量的參數包括二氧化碳(CO2)濃度、空氣溫度、葉片溫度、相對濕度、蒸汽壓虧缺、露點溫度、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胞間CO2濃度、氣孔導度及Ci/Ca等[5]。本次試驗主要測量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蒸騰速率的日變化3個指標。選擇無云少風的晴天,測定時間為06:00—18:00,番茄測定條件設置為流速500μmoL/s,采用非控制條件下的自然光源。選擇植株上部充分展開的葉片,每壟隨機測4株,每2 h測1次,共測6次。分別在番茄的苗期、花期和果實膨大期每7 d測定1次,每個生育期測3次。
1.3.6 番茄生物量的測定。在各個小區(qū)地段上任選4株有代表性的植株,連根挖取,沖洗干凈并用紗布吸干附著水分。然后將植株分為根、莖、葉3個部分,用感量為0.01 g的電子秤分別稱其鮮質量,然后將其裝入紙袋并做好標記,放入干燥恒溫箱。先在105℃下殺青30 min,然后降至75℃恒溫干燥至樣品質量不變?yōu)橹?。分別在番茄的苗期、花期和果實膨大期每7 d測定1次,每個生育期測3次。
1.3.7 番茄品質和產量的測定。游標卡尺測果徑長度,千分之一天平測量單果質量,硬度計測量番茄的硬度,直接碘量法測定番茄的維生素C含量,折光儀測定番茄的含糖量。每個處理選取標定12株番茄測定產量,每隔四五天多次測產,計量果數、單果質量、單株產量、單位面積產量。
不同水質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較為明顯,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不同處理下土壤含水量的差異性有所減緩。試驗結果顯示,磁化水能提高土壤的儲水量,從而達到保水促進植物生長的目的。番茄的株高、莖粗、葉面積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關關系,隨著生育期的推進,各處理番茄的株高、莖粗、葉面積和葉綠素含量均在增加。其中,苗期和花期的變化趨勢較大,而果實膨大期保持平穩(wěn)或略有下降趨勢,這說明磁化水和一定量的灌水量能促進番茄生長發(fā)育。同水質對番茄葉片凈光合速率的影響較為明顯,不同灌水量對番茄葉片凈光合速率的影響也較為明顯,隨著番茄生育期的推進,番茄葉片凈光合速率差異性有所減緩;不同水質對番茄葉片氣孔導度的影響較為明顯,不同灌水量對番茄葉片氣孔導度的影響也較為明顯,隨著番茄生育期的推進,番茄葉片氣孔導度差異性有所減緩;不同水質對番茄葉片蒸騰速率的影響較為明顯,不同灌水量對番茄葉片蒸騰速率的影響也較為明顯,隨著番茄生育期的推進,番茄葉片蒸騰速率差異性有所減緩。在番茄的果實膨大期,番茄的果徑、單果質量、硬度、含糖量和維生素C含量表現為,不同水質和不同灌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對番茄的品質均有促進作用。相同水質條件下,番茄根、莖、葉的干物質累積和產量表現為,磁化水下番茄的干物質累積和產量最高,說明磁化水和一定量的灌水量能促進番茄的干物質累積和產量提高。水質和灌水量均能使本試驗的綜合適用性指數提高,且磁化水條件下灌水量為200 mL為最優(yōu)。
本文將磁化水與不同灌水量結合起來,并采取大棚膜下滴灌種植模式開展了一系列試驗,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限于現場條件、試驗時間及其他不可受控原因的影響,整個過程及其結果并未完全達到預期目標,需其他研究人員進一步改進完善。本次試驗得出,后續(xù)研究人員在開展相關工作時,要綜合考慮、研究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土壤理化特性、生物群落、水熱鹽平衡等因素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再探尋更優(yōu)的種植模式;要通過要素組合、措施綜合等集成若干種方式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并擇取更好的研究結果、種植模式予以推廣應用,從而找到能適用于不同環(huán)境、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的大棚膜下滴灌種植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