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良
(大理市鳳儀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大理671000)
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體系于2018年6月實現閉合,進入運行調試階段。該項目完工后,徹底斬斷了流向洱海的生產生活污水,從根本上治愈了洱海因污水治理“主動脈”不通暢、“毛細血管”不健全的癥結,讓云南省大理市的母親湖更潔凈清澈,并為高原湖泊治理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破解之策。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屬瀾滄江——湄公河水系,是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理市主要飲用水源地、大理人的“母親湖”。流域面積2 565 km2,湖面積252 km2,蓄水量25.59億m3。流域內含有大理、洱源2個市縣,共計15個鄉(xiāng)鎮(zhèn)和3個辦事處、469個自然村,涉及總人口達86萬人。調查研究發(fā)現,洱海主要的入湖污染源來自畜禽養(yǎng)殖、農田面源、農村生活、城鎮(zhèn)生活(含服務業(yè))等,要想保護、治理洱海,第一步就要切斷污染源。為此,大理市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水截污治污體系工程建設。
覆蓋洱海流域城鄉(xiāng)一體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從2014年3月環(huán)洱海百村村落污水截污治污工程建設至2018年6月流域截污治污體系閉合歷時5年,共完成110個項目建設,總投資199億元,共建成19座污水處理廠、135個污水處理站、12.08萬個化糞池,鋪設管網4 461.6 km,人造濕地0.184萬hm2。
該項目于2014—2016年先后分5個批次完成了環(huán)洱海146個村村落污水處理系統(tǒng)建設,建成了31座土壤凈化槽、72座碧水源、53座金達萊一體化膜處理工藝村落污水設施,項目建成158個村落污水處理站。項目建成后雖然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較多,但仍存在主管網覆蓋率低、污水收集率低等缺陷。由于部分村落地勢低洼、農戶分散,導致施工成本提高、施工難度加大,建成后利用率并不高。而且部分村落污水管網建設與污水收集脫節(jié),管網建成后仍有亂排亂放現象,污水主管網覆蓋率僅有65%,污水收集率只有60%左右。除此之外,村落污水管網與戶管連接端口未設置沉淀過濾設施,易造成管網堵塞、冒井等問題。污水管網末端處理與城鎮(zhèn)截污管道規(guī)劃建設嚴重脫節(jié),污水排放路徑單一,除了部分能就近接入城鎮(zhèn)污水管網的村落外,僅有158座新建的土壤凈化槽、碧水源、金達萊等一體化處理設施。村落污水一體化處理設施持續(xù)排放時穩(wěn)定性較差,能耗、運營成本、維護成本、故障率均較高,且膜片清洗、更換成本較高,由此導致已建成的管網、設施缺乏運行維護,管網破損、設施停運、超負荷運行等問題時有發(fā)生。
一是由于缺乏區(qū)域污水收集處理規(guī)劃,因此難以改善短期與長期、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已建成的城鎮(zhèn)污水管網僅對城區(qū)的污水進行收集,導致周邊的村落污水末端無法消納,只能被動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或重復性地建設污水管網,造成項目成本增加,項目建設周期延長。二是為降低投資,設計時采用的地形圖版本較老,數據未及時更新,與現狀嚴重不相符。三是為規(guī)避深開挖風險,局部管道鋪設高程高于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水口,受成本有限影響,部分地勢低洼、農戶少于5戶居住分散的區(qū)域并未覆蓋管網。四是受農村生活水平影響,大多數民房初建時并未考慮化糞池等配套設施,從而導致周邊雖已覆蓋管網,但不具備接入條件,污水仍然亂排亂放,同時主管、支管并未順道路走向布局,而是按照當地村民建房習慣進行建設,化糞池排出口一般設于民房背后,遠離支管接入口,從而造成外掛戶管耗材多、接戶管裸露,導致破損、脫落、滲漏等故障發(fā)生率較高。五是農村生活污水多是不過濾直接排放,而污水管網與戶管連接端口并未設置沉淀過濾設施,因此管網支管、主管極易堵塞。六是受進水濃度低、設施運行穩(wěn)定性差多重因素影響,加之已建成的管網、設施長期缺乏專業(yè)系統(tǒng)性的運營維護管理,出現問題時未采取有效補救措施,尾水不能持續(xù)穩(wěn)定達標,設施處理規(guī)模與實際污水量不匹配,從而致使雨季冒井、設施停運、污水直排時有發(fā)生。
經評估,洱海的環(huán)湖截污工程總投資已超過35億元,僅靠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項目資金,完全依靠政府投資的確是“有想法,沒辦法”。因此,項目組通過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或采用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BOT(建設—運營—移交)、DBFO(設計—建設—融資—運營)模式進行融資,既節(jié)約了投資,又縮短了工期。多舉措融資199億元,截污治污節(jié)約了6億元投資,縮短了18個月工期。
一是針對管網覆蓋率低、設施處理規(guī)模與實際污水量不匹配以及雨季冒井、設施停運等問題進行改造提升。當地遵循邊發(fā)現、邊整改的原則,2017年對該項目區(qū)建設過程中發(fā)現的管網遺漏、倒坡、堵塞的區(qū)域進行了提升改造;對設施處理規(guī)模與實際污水量不匹配、處理能力不足的污水站進行提升改造,新建了38座博士科ACM膜處理工藝污水處理設施,最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處理設施有194座。
二是為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收集問題,當地先后為流域內12.08萬戶民房新建了配套化糞池,按應收盡收的原則,對近8萬戶農戶的廚房、衛(wèi)生間、洗滌、圈舍的廢水進行“四水全收”,對地勢低洼區(qū)域采取一戶一提、集中提升等措施對污水進行有效收集。
三是銜接好區(qū)域污水治理規(guī)劃與截污體系的搭建,避免各自為政。為減少運行環(huán)節(jié),大理市環(huán)洱海區(qū)域建設了6座高標準污水處理廠,在環(huán)洱海東、北、西岸新建了235 km污水管(渠)、12座污水提升泵、21.94 km尾水輸水管、5座尾水提升泵;對流域內具備并網條件的不同時期、多種標準、多種工藝、多個項目建設的污水排放和處理設施進行體系搭接,原已建成的污水收集站點一律取消,直接接入截污干管;對影響水源地的污水處理站通過2次提升的方式接入截污干管;對改造成本高于新建站點、確需污水處理設施的站點進行保留[1]。通過體系搭接原址拆除了31座土壤凈化槽,搬遷了71座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57座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實行原址養(yǎng)護,35座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進行遷建利用。洱海流域體系運行后,大理市環(huán)洱海范圍僅有35座一體化村落污水處理設施在運行,從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風險、減少了能耗。
四是管網設施應三分建七分管,為延長設施使用壽命,建立專業(yè)的管理維護團隊對已建成的設施進行維護、管理勢在必行[2]。經商討研究,環(huán)洱海百村村落污水截污治污工程項目試運營期間,北京碧水源、江西金達萊派出了專業(yè)人員對污水設施加強運營維護。2017年,項目竣工驗收后,大理市委托大理水務公司對項目設施進行整體運營管理,遇雨季冒井、設施停運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污水外運。為加強流域截污治污體系的運營管理,2018年6月在體系閉合投入使用后,大理市、洱源縣專門成立了截污治污運營管理中心,組建了運營隊伍,編制了考核辦法,制定了應急預案,對流域截污治污體系進行日常專業(yè)運營管理[3]。
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項目建設具有前期調研和規(guī)劃周期長、施工成本高、施工環(huán)境復雜多變、項目建設工期長等特點,因此可研報告的項目名稱、建設內容要更加嚴謹、專業(yè),才有可能向國家財政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爭取到資金支持。在資金不足以完成項目建設的情況下,可采用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BOT、DBFO模式或發(fā)行綠色債券的方式進行融資。
項目建設前要展開全方位、深層次調研,了解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研究好國家扶持政策的方向,做好整體超前的規(guī)劃,分階段、分步驟有條不紊地實施完善,避免浪費資源、增加建設成本、延長工期。村落污水工程項目建設目的是截污治污,要做好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截污干管建設、污水處理站建設、中水回用、體系搭接、體系運營管理[4]。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處理好短期與長期、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為保持項目的一致性、完整性,一定要有超前的思路和持之以恒的信念,高標準、嚴要求地進行專業(yè)規(guī)劃、建設[5]。
農村污水處理不僅關乎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也是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重要一環(huán)。大理洱海區(qū)域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項目順利建成、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問題得以妥善處理,依賴于上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關心與支持、施工單位的努力與付出、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幫助、當地居民的理解與配合。這項施工耗時長、消耗資金大、覆蓋范圍廣、受惠人口多的項目竣工,標志著環(huán)洱海區(qū)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