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鋒
(徐州仁慈醫(yī)院介入科,江蘇 徐州 221004)
近幾年來,冠狀動脈造影術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其中應用經橈動脈穿刺術的研究也證實了該方式要優(yōu)于經股動脈穿刺,因為橈動脈易于觸及淺表動脈,周圍沒有重要的血管與神經,在術后非常容易壓迫止血,因此能有效的減少患者的制動時間[1]。而橈動脈在外周血管介入手術中,通常不會作為首選,主要作為經股動脈等入路之后的備選途徑。隨著患者對于舒適度的提升,抱著減少穿刺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目的,臨床上開始采用經橈動脈途徑行多種外周介入治療,初步證實經橈動脈途徑的介入治療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本研究對于經橈動脈途徑行外周血管介入手術的安全性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行橈動脈途徑外周血管介入手術患者納入研究,其中患者男43 例,女37 例,年齡35~64 歲,平均(47.28±3.14)歲。行消化道血管造影或是栓塞術23 例次,肝癌化療栓塞術240 例次,婦科腫瘤化療栓塞術32 例次,腎動脈成形術5 例次。經橈動脈途徑行外周血管介入手術適應證為:橈動脈可及,上肢Allen 試驗正常。在術前患者均經過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排除,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介入方法術前,全部患者均需經過Allen 試驗,檢查患者橈動脈及尺動脈的血流情況。在對患者的手部及前臂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放置無菌布,選取腕橫紋上1~2cm 橈動脈搏最強部位為穿刺點,使用少量混合液進行局部麻醉,采取Aeldinger 法穿刺,置入5F 橈動脈鞘。經鞘管向患者橈動脈注射肝素3000U和上述的5mL 混合液?;旌弦翰捎?%利多卡因5mL+500ug 的硝酸甘油5mL 進行配置。如穿刺失敗,需改變穿刺位置,從同側尺動脈或是股動脈進行穿刺。使用超滑導絲引導,將豬尾導管、120cmCobra 導管插入,經患者主動脈弓部進入降主動脈,對患者采取相關血管的插管造影與介入。腎動脈成形術患者則采取6F 橈動脈鞘,采用260cm 超硬超滑導絲,將其送至腎動脈遠端,并置入球囊擴張支架。手術結束后,將動脈鞘拔出,使用橈動脈壓迫止血器進行1.5h的輕壓止血。如患者存在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功能障礙情況,將止血時間延長至2h。之后查看患者的穿刺點處是否存在滲血或是血腫情況,術后1d 觀察患者局部是否存在血腫,橈動脈搏動是否出現(xiàn)減弱,是否存在前臂疼痛不適等穿刺并發(fā)癥。如患者出現(xiàn)橈動脈搏動減弱的情況,在術后1 個月進行超聲檢查,進一步明確是否存在橈動脈閉塞或橈動脈狹窄。
1.2.2 技術評價指標穿刺成功:橈動脈鞘插入至橈動脈內,并且導管已進入靶血管,順利完成后續(xù)操作。對于既往存在經股動脈途徑介入手術史的患者,需詢問患者再次手術時選擇哪種手術方式。對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記錄,并發(fā)癥主要分為輕微和嚴重。輕微并發(fā)癥包括橈動脈搏動消失或減輕,局部形成血腫、橈動脈痙攣、局部疼痛等。嚴重并發(fā)癥包括肢體缺血、假性動脈瘤及外科手術并發(fā)癥。
2.1 穿刺成功率 80 例患者中,300 例次經左側橈動脈途徑,其中有10 例次穿刺失敗,4 例次因前次橈動脈穿刺后橈動脈閉塞或狹窄,6 例次因橈動脈痙攣。經橈動脈途徑穿刺成功率為96.7%。
2.2 手術成功率 300 例次經左側橈動脈成功穿刺后,294 例次成功進入靶血管并完成操作。4 例次失敗均為肝癌栓塞化療術,因胃左動脈或隔動脈從腹腔干與開口發(fā)出較早,導致導管無法進入靶血管,對于腫瘤血供觀察的全面性、化療栓塞徹底性造成嚴重影響。剩余2 例次穿刺成功后,在對患者進行插管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了上肢動脈痙攣的情況,對于導管操作產生嚴重影響。因此,經橈動脈途徑外周血管介入手術成功率是98%。
在臨床上以往治療多采用經股動脈穿刺,但該方式要求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平臥和伸直下肢6h 左右,才可下床活動。該方式不僅醫(yī)療成本高,還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腰部酸痛、進食困難等問題。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人們開始尋求更好的導管術,而橈動脈因脈搏明顯,四周無重要血管,因此開始廣泛應用于心臟介入學領域。橈動脈途徑應用優(yōu)勢眾多,如減少患者局部并發(fā)癥,提高患者舒適度及減少住院費用等。
橈動脈相較于股動脈而言,更加細小,許多人對于經橈動脈實施穿刺存在一定疑問。本研究結果顯示,橈動脈穿刺成功率高達96.7%,絕大多數患者在術后橈動脈保持通常,能再次或多次進行穿刺插管。同時,因實施經橈動脈途徑操作不僅需要較長的途徑,并且需經過主動脈,導致操作難度加大[3]。但因穿刺成功之后,手術成功率較高。而導致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胃左動脈、隔動脈從腹腔干開口發(fā)出較早,導致插管存在一定難度。對于插管困難的胃左動脈和隔動脈,可通過造影導管側孔技術,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使微導管達到靶血管。因此,經橈動脈途徑行外周血管介入具有較高可行性。
此外,部分患者需進行多次介入,而該部分患者如何保持橈動脈持續(xù)通暢成為主要問題[4]。在臨床上,以往主要采用超聲引導下的微針穿刺,采用親水導管鞘、預防性采用雞尾酒(2000U 肝素+200mg 硝酸甘油+2.5mg 維拉帕米、術后輕壓止血等,該方式可有效減輕橈動脈閉塞風險。橈動脈為Ⅲ型肌性動脈,含有豐富的易收縮,在經橈動脈途徑的冠狀造影術中,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橈動脈痙攣。而橈動脈解剖變異也是導致穿刺失敗的主要原因,如常見的成環(huán)、扭曲及高分差等。經橈動脈鞘管注入血管解痙藥物能有效的處理橈動脈痙攣的情況。
既往關于經橈動脈途徑的肝癌栓塞化療術、前列腺動脈栓塞術、冠狀造影術等各種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手術時間、曝光時間相對較長,但在后期出現(xiàn)明顯縮短。出現(xiàn)縮短的原因是因為早期我國臨床上對橈動脈穿刺置管的經驗不夠,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經驗的增加,手術時間和穿刺時間均得到明顯減少[5]。
本研究對本院80 例患者共300 例次經橈動脈途徑的外周血管介入手術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橈動脈穿刺成功率及經橈動脈途徑的手術成功率非常高,是一種安全可行操作方式。其中,橈動脈穿刺成功率為96.7%,手術成功率為98%。
綜上,經橈動脈途徑行外周血管介入手術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可促進患者的康復,患者采取經橈動脈途徑行外周介入術無需暴露隱私部位,術后可快速恢復正常生理活動,便捷性非常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