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坤育(蘇州大學實驗學校)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音樂教學很容易產(chǎn)生與音樂審美相悖的問題,過多地強調識譜、音符等理論學習,學生的學習體驗差,甚至產(chǎn)生厭學等不良情緒。唱游教學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學生很容易感受到律動,進而提升主動性和參與度,改善學習體驗。因此,音樂教學中應積極探索“玩中學”的唱游教學模式。
音樂本身是一種美的藝術,感知這種藝術以及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過程。在唱游教學中,從音樂本身入手,通過欣賞、唱歌或者演奏樂器的方式,幫助學生培養(yǎng)審美情趣,讓理論學習過程變成欣賞、唱歌和演奏樂器的一種自然演化。通過唱游,即使是樂譜這種非常“無趣”的理論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得到審美感受,進而體會音樂的本質。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來源就是人類自身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往往是通過表情、動作表現(xiàn)出來的,因而人的體態(tài)活動是音樂學習的起點。可見身體動作對音樂教學非常重要。當學生感受到音樂律動的音高、音色和節(jié)奏變化,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動作與音樂律動協(xié)調一致,進而有助于節(jié)奏感的增強。
在學習“太陽出來了”一課時,首先,筆者給學生觀看了一段彝族人民歌唱這首歌的視頻,學生可以看到他們載歌載舞的狀態(tài);其次,發(fā)動學生隨著伴奏自然地律動起來,教師并不過多地打斷大家的“表演”;再次,讓學生開始一邊動作一邊歌唱;最后,筆者再給學生講解了其中的一些關鍵音樂理論知識。通過這種先動后學,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理論知識得到了同步發(fā)展。
音樂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學科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是其教學的唯一重點。音樂本身具有的藝術屬性與情感密切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結合小學生好動的天性,留出好動的時間和空間,適當?shù)囊龑?,讓學生在“好動”中“樂動”,實現(xiàn)在感受音樂美中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的目的。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奧爾夫認為音樂是人類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表達。培養(yǎng)學生樂曲欣賞的能力,提升發(fā)展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對學生未來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樂曲欣賞教學是唱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教學“小山羊”一課時,筆者注重引導學生結合歌詞進行畫面的想象。比如,“小山羊呀滿山跑,吃飽了青草咩咩叫”,筆者問學生們:“小山羊在山上會干什么?”學生們回答:“會跑,會吃草,會咩咩叫?!惫P者又問:“那你們看到這樣的場景心里是什么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高興,想追著小山羊滿山跑!”隨后,再讓學生欣賞和演唱整首歌,學生發(fā)現(xiàn)整首歌都是一種歡快、優(yōu)美的旋律,音樂律動與歌詞相互呼應。最后,筆者再給學生介紹這種旋律是侗族大歌的重要特點:高雅平和、優(yōu)美抒情,細膩微妙。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不僅欣賞了歌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民族音樂文化,提升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音樂教學中的樂曲欣賞不能忽視歌詞本身,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少,教師可以先從比較直觀的歌詞入手,適當增加畫面感和互動,再逐步推演到律動,以此實現(xiàn)在唱游中欣賞音樂作品,最終達到審美情趣提升的目的。
唱游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必要的形式,其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結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唱游教學一般選取具有動感的音樂,這樣有利于教師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和富有趣味性的手段,進而在課堂上實現(xiàn)學生在動動、玩玩、唱唱的過程中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探究音樂。
任何學習的過程必定伴隨著學生思維的參與活動,音樂本是一種具有律動的聲音,聲音是具體的事物,但聲音帶給學生的感受卻是抽象的。音樂旋律的起伏,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的變化中無不隱含著美。在音樂教學中,必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音樂中遨游,大膽想象,陶冶他們的情操。
教學“憶江南”一課時,必須注重學生想象力的激發(fā),讓學生從景、樂、詩、歌多個維度感覺江南春光的秀美,進而從內心產(chǎn)生一種意境美。對此,筆者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拋開音樂本身,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江南的春光,如盛開的桃花,流淌的小溪,湖畔的日出;借助這些圖片,讓學生朗讀這首詞,并談談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們討論,在這種情景和感受下,給詞的配樂應該是什么樣的。通過這樣的引導,后期再播放伴奏,學生結合剛才的思緒體味伴奏,很容易就實現(xiàn)了情感的融入。
雖然新課標對小學音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意味實際教學必須采用特別復雜的手段。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需要注意:音樂學習過程的核心是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音樂抽象的感受和想象是教師在逐步引導下漸漸形成和增強的。
奧爾夫認為:“讓孩子自己去做,使孩子感到自己在和音樂合作?!眰€性創(chuàng)編是一種讓小學生注重將自己與音樂合作的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編歌舞,根據(jù)音樂設計舞蹈動作,表演自己的作品。
學習“秧歌舞”一課時,教師鼓勵學生根據(jù)視頻自編自創(chuàng)舞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的學生結合廣場舞進行舞曲排練,有的與現(xiàn)代舞融合,有的把武術融入秧歌舞中。學生在自我展示的過程中,學會了秧歌舞的扭步方式,同時體會到了秧歌的奔放情緒和豪爽的基調。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體驗快感的同時,也會逐步建立對音樂學習的自信,提升音樂創(chuàng)新興趣和能力。
唱游方式的音樂教學,有效避免了單純枯燥的課堂講授,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真實美感。筆者在探索唱游式教學模式過程中,結合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提出利用貼近學生真實生活情境的方法,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習和自我糾正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技術動作。
創(chuàng)設情境法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目的是為學生打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讓小學生釋放好動天性。情境創(chuàng)設并不意味著課堂必須有新的教具,既可以利用現(xiàn)實生活常見的物品,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段,不管哪種方式,都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凱皮拉的小火車”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注意動車的聲音變化,能初步辨別并模仿出聲音所代表的不同進程。再聆聽課程內容,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音樂的節(jié)奏不僅可以體現(xiàn)動車速度,還可以讓人感知動車的力度等,再加上汽笛由低到高或者由高到低的聲音,學生好像看到了動車由遠到近、由近及遠的行駛過程。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根據(jù)擅長的角色,演示小火車行駛的聲音、鳴笛的聲音以及呼嘯而過的聲音,通過情境演示,學生發(fā)現(xiàn)通過電子音樂,拍桌子、跺腳、口哨等,都可以演示出小火車的行駛過程,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的唱游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和環(huán)境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從而能快速進入游唱的學習狀態(tài),不僅快速掌握了課程內容,在人人參與的學習氛圍,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音樂學習和其他課程類似,都需要培訓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薄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培養(yǎng),而唱游式音樂自主學習,重點和難點集中在動作的技術性方面。
學習“中國功夫”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成龍的電影片段,要求學生根據(jù)影片模仿其中某個動作,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不斷詢問同學的意見,逐步改進動作,同時根據(jù)影片為其他同學提供參考,在自我展示、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再展示的過程中,建立了充足自信,也培養(yǎng)了自主學練的習慣。在自主學練的過程中,學生學到了準確的技術動作。
自主學練的過程,也是學生深度體會音樂藝術的過程。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學生才能深刻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綜上所述,唱游的音樂教學模式,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上述教學方法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循環(huán)發(fā)展?!巴嬷袑W”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趣味性,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直觀感受到音樂的意義和美妙,實現(xiàn)了音樂的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