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勇剛
(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章句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得到天下所有的人才對其加以教育是孟子的人生第三大樂事。對于教育的定義,狹義上講是針對學校教學活動下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的方式,廣義上的教育則指一切可促進身心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及思想引導。
2019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體現了國家對于美育教育的重視,文件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fā)展為重點,緊緊圍繞高校普及藝術教育、專業(yè)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三個重點領域,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建強美育教師隊伍、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全面加強組織保障,切實改變高校美育的薄弱現狀,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我國的高等教育是針對各類高級人才的教育,它離不開美育教育,是為提高審美、糾正三觀、豐富內心等方面提供了直接的途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原有的美育教育的要求和內涵已滿足不了如今社會的需求,謀求當代美育教育工作順利有效進行更是迫在眉睫,因此完善美育教育內涵又是美育教育的關鍵點。
山東理工大學為大力推進本科生素質教育進程,不斷推進美育課程的建設。目前學校開設了音樂鑒賞、美術鑒賞、舞蹈鑒賞、戲曲鑒賞等選修課程,“民族器樂欣賞”作為我校實施美育的重要課程之一,緊扣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以及專業(yè)特點,成為學校美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懊褡迤鳂沸蕾p”課程以中國各類傳統(tǒng)樂器及音樂的欣賞為媒介,在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的同時,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通過民族器樂作品的欣賞傳遞給學生,突出了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音樂文化的育人作用和審美作用,彰顯了美育教育在當代教育中的主要發(fā)展內涵。
以人為本的記載始見于《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為本” ,此處的以人為本更多傾向于治理國家、成就霸業(yè)要以人民百姓為中心。以該觀點為指導衍變的民本思想、民貴思想及民水思想等深刻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涵。時至今日,以人為本的含義較古代已大有不同,在新的時代,更多的賦予了人作為主體的內涵。如今所言的教育上的以人為本是以20世紀美國羅杰斯 、馬斯洛等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開端,它不強調對于人類整體的行為活動和心理活動,而是將人的潛力放在首位,提倡自我實現和人的尊嚴等問題。(1)參見肖宏.試析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科學觀[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今日多言的以人為本的教育,主要是受到“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提倡在實施教育時將人作為主體而非知識作為主體,強調人的綜合素養(yǎng)、觀念認知、價值導向及審美能力。我國的教育理念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重建之后,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迄今主要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注重個性解放和個性發(fā)展的教學認知,注重實踐的教學理念及實現教育普及并培養(yǎng)三觀端正的合格公民的教學目標。
教育中抓住不同的人的特點進行培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標,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對人實施美育教育中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山東理工大學開設的“民族器樂欣賞”課程以樂器作為學生認知音樂的橋梁,將樂器種類、聲音音色、音樂特點、優(yōu)秀作品等內容用以豐富課堂,加之不同的音樂體會,在滿足絕大多數學生了解音樂的同時,又能豐富其音樂知識,了解不同樂器和不同地域的音樂色彩,開闊眼界。
中外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是具有高度凝練的思想、感人至深的情感和上升至美學層面的藝術性,這些都足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心靈和舉止產生深遠的影響。音樂總能以優(yōu)美的旋律和準確的表達抨擊人的內心,帶給學生直接且有力的感觸,使得學生可以精準地體會音樂中表達的思想內涵,從而理解美的內涵,幫助自己樹立良好的道德觀?!懊褡迤鳂沸蕾p”課程中所選用的曲目均是中國民樂傳承中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無一例外地承載著深厚的思想和情感,從作曲者到作品都折射出十分可貴的道德觀。例如琴曲《梅花三弄》,該作品具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在古書中也能尋得典故,《晉書·列傳五十一》中有記載桓伊與王徽之不拘一格、豁然坦蕩的交友過程。該曲選用梅花作為寄托思想和情感的對象,本身就賦予了凌寒而放、不畏艱險的品質,借以梅花的品格表達為人應似梅花品格高尚,處事應學梅花不畏艱難。以聲音作為媒介,將此類作品的歷史故事與表達情感向學生傳遞,便可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這便是音樂教育中德育的最佳體現。
民族器樂分類就有按演奏方式分為“吹拉彈打”和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為“八音”,求同存異、個性解放成為了美育教育的內涵之一。自五四運動以來,個性解放和追求自由成為了近代國人的人權追求,而當下的教育更應該體現對于個性的培養(yǎng),例如能力上發(fā)掘潛力、思想上存同求異等均屬于個性的解放和發(fā)展,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僅能形成良好的辨析思維,同時也是對因材施教成果的重要體現。山東理工大學開設的“民族器樂欣賞”課程始終貫穿于“求同存異”的個性解放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詮釋。聽賞能使學生對于樂器、樂曲、樂風有初步的認知和了解,通過對時代背景、地域特色等介紹,能使學生對所授內容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之上對于樂曲表述思想、音樂表達的方式、現存曲目的改善等問題進行探討,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發(fā)散。
以獨立的人作為教育的重點和求同存異既相輔相成又相互辯證。在互相輔助方面,以人為本注重人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強調每個人都應發(fā)掘自身的潛力、實現自我價值。這種強調人的個性發(fā)展與求同存異中的“存異”觀念相吻合,都是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發(fā)展,“民族器樂欣賞”課程中涉及的曲牌組合形式、樂器演奏手法、樂曲的演變發(fā)展等都能有效闡釋該觀點。例如任同祥將流行于民間的曲牌【抬花轎】與其他民間曲牌整編組合,最終形成了嗩吶經典名曲《百鳥朝鳳》?!栋嬴B朝鳳》與原曲牌相比,在旋律、節(jié)奏上都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便是任同祥根據主奏樂器嗩吶高亢嘹亮、擅長模仿的特點進行的改編,這便體現出了“人本”和“存異”中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解放發(fā)展的理念;同時《百鳥朝鳳》又大篇幅地保持了原有曲牌在旋律、節(jié)奏、旋法等方面的原始性,這又反映出了“求同”的理念?!扒笸迸c“人本”的相互辯證主要在度的衡量上,在公認觀念、客觀事實、基本常識等方面要努力去“求同”,這個過程就是滿足人作為個體的基本修養(yǎng)和知識儲備。綜上而言,“求同”是基礎,“人本”是發(fā)展,在音樂之中的“同宗”就是最好的闡釋,“民族器樂欣賞”課程在樂曲所使用的樂器、曲牌等方面的講解時“求同”,這既是對先輩藝術家的尊重,又是對樂曲本身的保護。在此基礎之上,應努力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有依據、科學地分析和欣賞作品,體會民族器樂給作為個體的學生帶來的美的訴求。
教育的核心就是育人,通過教育使人在知識的儲備上得到擴充的同時又能開發(fā)人的潛力、提高人的素質,美育教育正是這一目標的關鍵過程。美育教學具有實踐性和鮮活性,是美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2]就目前現狀而言,各個學科領域都在依照本學科的優(yōu)勢進行美育教育的開發(fā)、研究及改革。相比其他學科,藝術類專業(yè)的美育教育優(yōu)勢較明顯。從學科的角度看,藝術類學科本就是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它所展現出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是別的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從教育方式上來看,整個藝術體系的教育都傾向于注重個人理解和表達,這也貼合注重個性發(fā)展的要求。
民族器樂的風格鮮明,蘊含著傳統(tǒng)的民族韻味,其音韻特點更是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音韻一般指漢字發(fā)音的聲、韻、調,在音樂中往往指和諧的聲調、韻律,音樂作為藝術形式和文化現象,以聲音帶給人以美的感受,其中更蘊含特有的音韻之美。其情感變化豐富,陶冶人的性情,人類的各種情感,民族器樂都能通過音韻旋律準確地表現,它將最嚴格的理性形式規(guī)律(如拉弦樂器的定弦、定律)與最活潑的生命情趣相結合;在情感的宣泄方式上,以美的規(guī)律為規(guī)范,它的情感內容也是感性陶冶的產物,在一批優(yōu)秀民族器樂作品的影響下,促使人的情感得到升華。
孔子言:“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即改變社會上不良風氣和陋俗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音樂去感化。欣賞民族器樂,通過音樂向學生傳遞美的途徑顯得更為直接有效,最大的特點在于它育人的方式更多的是通過音樂(聲音)向人傳遞思想和情感,區(qū)別于文學的情感表達,以音響的魅力使表達更加直接和真實,豐富的音樂形式和作品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或激昂或委婉,可細膩可粗獷,以悅耳的音調包含豐富的內容,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總是寄寓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和崇高的審美觀念,使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之中,在情感、思想和心靈上得以升華。總之,音樂的育人作用毋庸置疑。
音樂本身具備靈活性和適應性,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音樂在不同時期總能用不同的形式準確、恰當地向世人進行警戒和引導。音樂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主要指音樂本身的彈性化功能,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的要求,總能以自身在結構、主題等方面進行調節(jié),很快適應社會及政策的新要求。樂器以不同的音色來表現不同的情感特征使得音樂的靈活性得以彰顯,而很容易起到潤心作用。例如樂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而產生不同音色,不同演奏技巧而產生不同的音色,不同裝飾手法而形成的不同音色,都呈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使人獲得心靈的共鳴和感受,充分發(fā)揮音樂的靈活性和這種彈性化功能。“民族器樂欣賞”課程所選的樂曲,雖然都是距今歷史較遠的作品,但是經過一代代音樂家的演繹和改革,具備著更多的歷史價值,可以使學生們在傾聽音樂的同時,對歷史上音樂的演變和發(fā)展的軌跡進行探索,汲取古人對于樂德的理解,轉化為自身對于道德的認知,以在今日能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精神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作為美育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美育,在教導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以一種直接且動人的方式——用聲音向學生傳遞,以達到娛樂施教的目的。在民族器樂欣賞中沁人心脾的聲音是通過欣賞各類樂器的演奏技巧而獲得對音樂的聆聽和感受,實現心靈的啟迪和震撼,起到潤心作用,例如民族管樂當中常用的演奏技巧“花舌”音,類似于人聲的“打嘟”,靈活的運用這一技巧既可表現歡快的情緒,也能表達哀怨凄涼的情感。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我國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文化斷層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沉淀出了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包含著華夏民族最可貴的人文精神和炎黃子孫最真摯的精神追求。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民族器樂文化更是一朵奇葩。中國的民族樂器的諸多特點盡顯中國風格。從形制上看,中國的樂器造型獨特,如胡琴類樂器的琴頭多以囚牛為飾,在獨特的造型之外還延續(xù)“龍生九子,囚牛愛樂”的歷史神話傳說;從樂曲的旋律特點來說,中國作品多以五聲調式為基礎,與西洋調式的十二半音體系完全不同,由于不強調不協(xié)和音程的創(chuàng)作模式,使得中國音樂的旋律呈現柔和、典雅之美;從樂器及樂曲的傳承上而言,中國民族器樂曲包含了歷史發(fā)展的各個時期,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呈現出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思想,悠久的歷史傳承又代表著獨特的東方文化。以上種種都成為中國民族器樂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的獨特標簽,它既承載著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又彰顯出高貴典雅的東方神韻。
中國的民族樂器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遺產,民族樂器造型獨特、音色個性突出、傳承歷史悠久、種類多種多樣。從造型上看,民族器樂富有民族氣息,除前文所講到的囚牛琴頭之外,馬頭琴的馬頭造型等都是東方文化中的典型代表。音色上民族器樂多以高音樂器為主,傾向于獨奏風格,該觀點主要在傳統(tǒng)樂曲中獨奏樂曲占多數中體現,如笛子獨奏《五梆子》、古琴獨奏《高山流水》。在樂器組合形式上民族器樂不傾向于嚴謹的和聲配置,追求的是不同樂器之間聲音的融合,如山東魯西南地區(qū)的菏澤弦索樂,是用古箏、琵琶、軟弓胡和揚琴四種樂器,分別演奏不同的“八板”體樂曲,相互配合間形成的傳統(tǒng)織聲則是在近代才被音樂學家所發(fā)現。中國民族器樂種類豐富、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有著悠久歷史的樂器,最早的樂器賈湖骨笛距今九千余年的歷史,真正意義上傳承的樂器如古琴也有千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器樂組中的活化石。
文化內涵作為美育教育在當下的新內涵,“民族器樂欣賞”課程在傳統(tǒng)器樂方面對其能進行良好的發(fā)揮和傳遞,該課程中所選的樂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歷經時間的沖刷,每首都承載著一輩輩音樂家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象征。另外,樂曲作為音樂傳播的媒介,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也是眾所周知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它承載的是華彥鈞一生的坎坷跌宕,是一首記錄普通人一生的榮辱悲歌,這種將人生經歷升華精粹再以樂曲的形式表達出來,將人與樂的融合賦予了音樂靈魂,也承載了人文思想。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器樂,在該內涵的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卻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成為美育教育在該內涵要求下的行之有效且立竿見影的先行軍,但是文化內涵又不是單純的傳統(tǒng)文化,它還包括了新時代下的精神文化、社會文化,這些不同的文化要求需要不同的學科在美育教育時進行補充和支持。
無論是樂器還是樂曲,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提倡的美育教育背景之下,民族器樂可以利用自身在形制、音色、樂曲、技巧等特征詮釋東方神韻,并且以此為基礎將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所存在的追求意境的文人情懷、相互謙讓的和美思想表達出來,從而對今日的美育教育在文化層面的內涵進行補充和發(fā)展。山東理工大學“民族器樂欣賞”課程,所展現的獨特的樂器形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樂曲、鮮明的音樂色彩無疑都是將民族樂器所展現的民族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
《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認為《韶樂》是在形式上達到了美的享受,在道德上形成了善的引導,而《大武》則是形式上美的舞蹈,沒有產生善的影響,《論語·八佾》中對《韶樂》的形容成為了盡善盡美的典出之所,時至今日,對于藝術的評價“盡善盡美”都是高度的贊賞,要求音樂既要有美的形式達到觀感的陶醉,又要求有積極向上的思想表達,到達陶冶情操的作用,這一標準的出現,成為評價事物、提高審美的重要條件。
美育教育在對人的影響上,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會幫助人建立一種發(fā)現、創(chuàng)造美的心理結構,李澤厚在他的著作《美學講演集》中講道“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外在的物質文明世界,同時也構造了我們的內在文明,這就是我們的心理結構。”[3](P46)有關于美的心理結構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是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和沉淀,通過知識的擴展和藝術的熏陶來提升人的審美能力,足夠的知識儲備和長期的藝術熏陶使得審美能力不斷提升,最終能夠讓美的心理構架愈加完備,先于別人發(fā)現美,亦或發(fā)現別人發(fā)現不了的美。審美能力是一種經過多種心理機能綜合活動的產物,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當它被納入審美秩序之中,通過接受審美秩序的規(guī)范、節(jié)制、塑造走向審美境界時,嚴格遵守著審美形式的規(guī)律,當給人以審美快樂時,便將個體感性的欲望、沖動的情緒調動起來。
通過對審美形式的感受、領悟,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出獨特的審美態(tài)度,從審美的本體出發(fā),不受其余實用功利的約束。人作為擁有欲望的個體,本身便是與功利聯系在一起的,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難以形成天然的審美能力,持有合理的審美態(tài)度,更難以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經驗。通過美育教育,借助不同的審美媒介,有目的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引導,那么自身的欲念和功利便會得到凈化與提高。
提高個體審美能力在美育教育中擁有獨特的地位,其培養(yǎng)長期滲透在審美對象之中,正因如此,它所造成的作用是深遠而廣泛的,個體審美的重要性不必多說,而如何提高審美卻相對困難。按照美育教育的目的,創(chuàng)設合理的審美境界;結合受教育者的審美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審美媒介;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這些都是美育教育中提高個體審美的重要活動?!懊褡迤鳂沸蕾p”課程中的樂器及樂曲,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音樂文化精品之作,其中中國藝術追求的“意境之美”是當代高校學生所需補充的審美能力,這便是本課程追求的審美境界;在選用器樂作為向學生傳遞的媒介,從“陽春白雪”的文人音樂到“下里巴人”的民間俗樂,層次變化、觀感不同的樂曲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審美訴求,并加以討論、實踐,最終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提高。高校美育教育,就是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于學生不同審美內涵的考驗和探索。如此能夠深刻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美學特征的理解,充分影響學生對于美學的認知和自我審美能力的構建與強化。
美是人的感性自由的意志本身,但擁有美的意志不等于審美,因此,美育是對于個體審美心理的建構教育,是綜合運用人類在長期實踐活動中所經歷和創(chuàng)造的美去影響個體的感官和心理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增強審美感受能力,形成和諧的審美心理結構,并間接地促進德育和智育的均衡發(fā)展,最終塑造擁有完整審美功能的人格。美育教育在高校教育形式中,具有完整性與和諧性的特點,對受教育者進行研究觀察,結合受教育者的不同體驗因材施教,保證了美育教育的綜合性和有效性,這些特點為美育教育建構完善的心理結構和塑造完善人格提供了有利條件?!懊褡迤鳂沸蕾p”課程正是山東理工大學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中的實踐者,通過自身學科的優(yōu)勢及課堂題材的豐沛,努力將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提高,從而影響整個人的心理及行為規(guī)范。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及國家對于美育教育的重視,高校美育教育已成為了當代教育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社會進步推動了教育的改革,順應時代要求,美育教育在新時代有了新的內涵,其中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是宏觀要求;充分發(fā)揮育人作用是美育的主要工作;道德上的完善、文化上的自信和審美上的提高則是美育教育的主要目標。以音樂為載體的“民族器樂欣賞”課程的開設,必將為山東理工大學在藝術知識普及、音樂能力提高、傳統(tǒng)美學傳播及民族樂器傳承等方面做出貢獻。作為高校美育工作者,在面對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美育教育內涵上的改變,更應快速做出反應,并對其進行豐富發(fā)展,將美育教育奉為畢生之追求,為美育教育奉獻全身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