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麗
每個人天生是不一樣的,各自有著各自的氣質。家長用包容、理解、尊重的態(tài)度去對待孩子的個體差異,那么有不少矛盾就可以從根源上減少。
楚林的媽媽向我訴苦:在二寶沒有出生以前,自己想過但是并沒有擔心過老大跟老二的相處問題。楚林是一個很有愛心的小男孩。他很會照顧人,會幫著鄰居小妹妹系鞋帶,會把好吃的讓給小弟弟吃。他真心喜歡并期待著有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在二寶還沒有出生前,他就經常和媽媽肚子里的寶寶說話,還講故事給寶寶聽。媽媽很慶幸楚林的暖心和體貼,對于今后的家有二胎的生活還是很樂觀的。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二寶出生以后,楚林時不時搶妹妹的玩具,欺負妹妹,還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大哭大鬧,比二寶還難以照顧。道理講了,罵也罵了,可是收效不大?!八哪甓鄟?,我真的覺得他是無理取鬧,甚至是刁難。他哭他鬧,而我更有揮之不去的挫敗感和無力感,感覺生活失去了光彩?!?/p>
怎樣可以更好地平衡兩個孩子?怎樣可以讓孩子們更好地成長?我給楚林的媽媽提出了四條建議。
孩子身上出現的任何問題,并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跡可循的。無條件的愛可以帶來歸屬感。每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努力地爭取父母對自己的關注。而楚林的表現,是尋求獲得關注的一種表達方式,更是因為家長做得不到位,他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傷害,所以才通過他的方式來獲得家長的關注并以此證明對他的愛。對楚林而言,他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和關愛來捍衛(wèi)和鞏固他的歸屬感。開始的時候,家長關注的點在他的行為上,卻沒有看到他背后的意愿和訴求,采用了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去壓制。
試想,當有人分走了他的一杯羹之后,如果他知道廚房里還有滿滿一鍋的時候,他就不會吝惜這一杯羹的分享,甚至會大方給予。如果只是小小的一杯且還要分給他人,他的焦慮是不難理解的。如果讓他感覺到父母的愛是源源不絕的,并不會因為他人而減少,他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就不會受到影響,心中有豐盈的愛,不吝施愛他人。父母的愛就是孩子的精神食糧,以后多給予他更多的包容和接納,會有助于他情緒穩(wěn)定,內心安定。
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因為是你,所以愛你,并不是因為你達到了我的某種預期我才愛你。有條件就等于設定了門檻,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歸屬感。孩子需要小心對待,需要擁抱、關注、鼓勵、理解,需要確認的愛與安全。無條件的愛是歸屬感的源泉,當孩子建立了自我歸屬感時,也就具備了內在的能量和動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生命,每一個孩子都是無可替代的。這個無可替代的真實面,就是要我們無條件的去愛,只有這樣才能夠與他建立良好的關系。每個人天生是不一樣的,各自有著各自的氣質。家長用包容、理解、尊重的態(tài)度去對待孩子的個體差異,那么有不少矛盾就可以從根源上減少。
不拿孩子做比較,是尊重孩子的表現之一。家長經常有意無意地將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比較,看到的經常是別人家孩子優(yōu)秀的一面,而往往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閃光點,這似乎是大部分家長的通病。不管大人還是孩子,其實都不愿意被比較。當你在比較的時候,就是對自家孩子的一種否定。主動選擇和被動接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讓孩子主動嘗試,他會覺得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很多時候,家長明明知道對孩子吼叫不好,但當時控制不住,事后又懊惱和自責。與楚林的媽媽深入溝通后得知,在外人眼里楚林是個很乖的小男孩,有愛心會照顧人,當小伙伴來家里玩的時候,他會特別上心,倒水、拿水果,甚至還會照顧小伙伴的喜好,主動謙讓,但在家里對爸爸媽媽脾氣卻很大。筆者曾經問過孩子,為何對待伙伴和父母表現不一。孩子說:“別人不會惹我?!彼?,提醒家長們,不要只把孩子當作自家孩子,要真正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情緒上來的時候必須克制,吼叫、嘮叨、威脅、打罵,這樣的方式本身對孩子就不是平等地對待。好好說話才是對孩子最得體的尊重,因為孩子也需要我們以禮相待。
聽完我的建議后,楚林的媽媽不好意思地說:“有時候我也會跟孩子賭氣,而且不止一次?!薄爱敽⒆硬皇嫘?、不如意的時候,更需要關懷與同理心,尤其是不跟孩子賭氣較勁,要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并給予孩子真正所需所求。此時家長要控制好情緒,并努力大大方方地給孩子一個擁抱,孩子情緒一定會好轉?!甭犕晡业倪@番話,楚林的媽媽重重地點了點頭,決心改變以前的一些錯誤做法。
認真傾聽、專心陪伴是愛與尊重的具體體現之一,想做到不是很容易,家有二娃的情況又增加了一定難度。當孩子與家長溝通時,家長一定要用心傾聽,與孩子同喜同悲,不要敷衍;陪伴孩子娛樂,不要指教,與孩子以同樣的心態(tài)去娛樂,不要煩躁。
召開家庭會議是一項非常適合傾聽而且很有凝聚力的活動。家庭會議要有儀式感,最好事先通知日期、時間和會議主題,會議主題數量不要限于一兩個,每個人都可以提出來,開會時一起討論決定。到了時間,全家圍坐在一起,家長與孩子輪流主持,大家依次發(fā)言。家長或者孩子針對目前的某一現象提出議題,商量解決的辦法。比如,可以召開一次主題為怎樣幫爸爸媽媽減少嘮叨的家庭會議。父母的態(tài)度很重要,心平氣和地談談原因、感受,有錯誤的地方要大大方方承認,同樣鼓勵孩子坦誠地說出自己的不足,商量著做一些合理約定。讓孩子想辦法怎么解決,達成共識,效果會非常好。
楚林的媽媽在經過近半年的調整與努力后,發(fā)現楚林不但具備了一定感知幸福和獲取幸福的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能力去化解困擾,能感受到孩子內在的歡愉和充實。得到如此效果后,我提醒家長,仍需要思考如何科學有效地做好接納、激勵、引領孩子,引導孩子慢慢學會沖破重重迷霧,找到人生方向,做自己的主人。
教養(yǎng)之道,沒有止境。學習和思考是永恒的主題。為自己好,也為孩子好,保持不斷地學習與思考,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驗證后進而再執(zhí)行下去,逐漸形成自己的體系,帶著愛與尊重,用一個終身成長的心態(tài)陪孩子一起成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育兒成長這條路上,讓我們一起且行且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