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小平
部分教師為了升學率,越俎代庖“亂作為”。為了應對考試,部分學校把一部部名著分解成一堂堂講解剖析課,細化為一道道練習題。學生因為時間、能力等限制,消極怠工“不作為”。面對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不少學生通過搜索引擎檢索相應的故事梗概、人物簡介等,不能完整閱讀。
基于學生閱讀時間的限制、教師閱讀方法指導的缺位、閱讀進度及效果的檢查方法滯后等現(xiàn)狀,不少學校的整本書閱讀還停留在淺表的信息識記層面。學生只了解識記整本書的知識信息,沒有打通名著與生活的藩籬;學生不主動思考,不積極質疑,負重前行,勞而無功。這最終會打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整本書閱讀的初衷背道而馳。
整本書閱讀教學要實現(xiàn)從“偽閱讀”到“真閱讀”的突破,從淺表知識識記到核心價值挖掘的跨越,就必須尋找一個推進的利器。結合我的思考和實踐,思維可視化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思維可視化就是將隱性的閱讀思維過程以圖形或者圖形文字組合,顯性且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思維可視化提倡學生通過手工繪制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的方法來展示,方便快捷,簡單實用。
思維導圖通過樹狀的結構來呈現(xiàn)思維過程,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思維導圖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激發(fā)并整理思考,提高發(fā)散思維能力,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思維可視化的作用是多維度的。對學生而言,思維可視化既可以驅動學生梳理概括文本內容,主動構建知識框架,又方便學生展示交流分享,借助高度抽象的關鍵詞,生動再現(xiàn)文本中的畫面。其他學生通過交流可視化圖片制作過程,既可以學習借鑒他人長處,也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疏漏和不足,有利于切磋提高效率,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對教師而言,思維可視化更是教師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瑞士軍刀”。教師檢查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可以了解學生是否真正閱讀了文本、是否深度理解了文本,了解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真”與“偽”、“淺”與“深”。
在《水滸傳》整本書閱讀的交流分享會上,我布置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章節(jié),梳理其中的情節(jié),嘗試用思維可視化圖示的形式畫出來。以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為例,我嘗試通過雙氣泡圖的形式,形象生動、一目了然地呈現(xiàn)情節(jié)。雙氣泡圖主要用來進行對比,比較兩個對象(楊志和吳用)的異同。教師基于對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的了解,及時搭建閱讀支架,在雙氣泡圖上適當做提示指引,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學生在教師圖示的引導下,認真閱讀文本,積極探究還原作者的寫作思路,精心繪制雙氣泡圖,真正鍛煉了梳理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由隱性和混亂逐步變得顯性和清晰。
《水滸傳》這樣的長篇小說,文字量特別大,人物繁多,情節(jié)復雜。學生的人生閱歷少,認知能力有限,加上有繁重的學習任務,深度閱讀《水滸傳》有些力不從心。必要時,教師可以選擇小說中的一個形象,運用可視化圖示解讀人物形象。
(1)縱向簡筆勾勒人物經歷,深度解讀人物性格。
宋江的人生經歷豐富多彩,充滿了傳奇色彩和爭議?!端疂G傳》涉及宋江的回目眾多,學生初讀全書,難以清晰把握他的人生脈絡,認識他的性格特征。如果用文字來描述宋江的人生歷程,說不盡,道不完;借助思維可視化,則是“一生事,一張圖”。
宋江的性格復雜,矛盾重重:有人說他聰明干練、仗義疏財;有人說他虛偽狡詐、陰險狠毒。在讀書報告會上,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直觀展示,侃侃而談。在思維可視化的推動下,宋江的人物形象顯得豐滿立體。經過教師的示范,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紛紛選定了自己喜歡的人物,精心研讀,用心繪制。學生不再迷信“套路”式的人物標簽,而是根據(jù)可視化圖有理有據(jù)地批判、質疑。全班每個學生都有了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圖,沒有橫向的分數(shù)的機械評價,每個學生都收獲了知識的快樂。簡明扼要、條理清晰的可視化圖體現(xiàn)了閱讀個性化,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2)橫向比較各路英雄,深刻賞析人物形象。
我曾經引導學生做了一個專題研究——“梁山好漢上山之路”。林沖是被奸佞逼上梁山,那其他人呢?仔細閱讀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寥寥無幾,被騙上梁山的大有人在;作奸犯科被官府通緝逃上梁山的也不在少數(shù);還有為“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的快活生活而來者。學生帶著主問題(關鍵詞)進行專題研讀,繪制思維導圖,真正理清了英雄們的上梁山之路,從而對各個人物的經歷更加熟悉,認識更加深刻全面,對梁山的性質理解得更加深刻。
在讀書報告會上,某學生審視《水滸傳》發(fā)現(xiàn),作者施耐庵宣揚的價值觀念經不起新時代文明和現(xiàn)代法治的審查。他借助一張圖示,清晰展示了他的思維過程。他認為,小說所流露的價值觀是混亂的,小說所表現(xiàn)的“忠義觀”也自相矛盾:私放晁蓋、嘯聚山林,是“忠”嗎?放走林沖不共戴天的仇人,是“義”嗎?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要因為某個學生錯誤或偏激的觀點而立即“選邊站”。在因勢利導的“思維可視化圖示”展示過程中,錯誤的觀念會不攻自破,正確的觀點自然深入人心。思維可視化可以讓錯誤以及荒謬的觀點能夠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在自我反省和與他人的觀念碰撞中得以糾正。
綜上,整本書閱讀的可視化技術操作性強,邏輯性嚴謹。以勾畫思維可視化圖示為任務驅動閱讀,不僅能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呈現(xiàn)出一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逐層深入的狀態(tài),使整本書閱讀真正走向“真閱讀”和“深閱讀”。讓我們以思維可視化為杠桿,撬動整本書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