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熔亮
基于學情,讀寫結合,是廣大一線語文教師上好寫作指導課的基本策略。下面,筆者就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上)第三單元“寫作實踐”訓練題“我愛 季”為例,談談如何上好寫作指導課。
筆者多年來致力于寫作指導課的實踐,結合以往經驗,以及一年多來批改任教班級學生作文的情況,對本節(jié)寫作課的學情分析如下:1.素材積累匱乏;2 寫作技法不熟;3.寫作態(tài)度欠佳;4.情感價值觀較好。依據這一學情,筆者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1.選取富有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進行描寫;2.掌握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3.學習如何在描寫景物時恰當?shù)厝谌肭楦小?/p>
基于學情確定的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點。要促成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教師需要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切的教學方法。
1.從生活中找“米”。
筆者所在的興化市位于江蘇省里下河地區(qū),這里地勢低洼,水網密布,屬于典型的水鄉(xiāng)。根據本市的地理特點,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家鄉(xiāng)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季節(jié)性風景(包括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景)”,并將討論結果進行簡單的分類,作為寫作素材加以儲備。
(1)自然風景。春天:草木發(fā)芽,春水上漲,麥田碧綠,百花盛開,鶯歌燕舞,蜂蝶成群。江蘇省四星級鄉(xiāng)村旅游點有千垛菜花,烏巾蕩風景區(qū)春色如畫……夏天:麥浪翻滾,布谷鳴叫,稻花飄香,蛙聲遍地,石榴花開。萬畝荷塘碧綠,水上森林郁郁蔥蔥,徐馬荒原生態(tài)風景區(qū)生機盎然。田間的蠶豆、豌豆、山芋、芋頭等農作物茂盛生長……秋天:丹桂飄香,菊花盛開,瓜果上市,橙黃橘綠,秋蟲鳴叫,螃蟹肥美,稻谷成熟……冬天:草木凋零,蘆花飛雪,蠟梅花開,冬小麥一片碧綠……
(2)人文風景。春天,人們踏青、賞花、放風箏;夏天,人們在田間收麥,舉行龍舟競賽,觀賞萬畝荷塘;秋天,人們在田間收稻,參加豐收節(jié)和品蟹賞菊旅游節(jié),參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冬天倘若下雪,人們就會堆雪人、打雪仗……
2.從作品中找“米”。
以上寫作素材都來源于學生的直接生活體驗。學生雖然能夠列舉出這些素材,但要將其運用得當,把作文寫得鮮活生動、富有美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選擇性閱讀,增加間接生活體驗,助力寫作。
(1)從語文教材中找“米”。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梳理之前學過的相關課文,如《春》《濟南的冬天》《秋天的懷念》《散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驛路梨花》《紫藤蘿瀑布》《一棵小桃樹》等,這些課文里都有描寫季節(jié)景物的文字可以借鑒。
(2)從課外閱讀中找“米”。近兩年,興化市中小學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深度閱讀”推廣活動?;顒拥囊豁梼热菔窍驅W生推薦里下河文學流派作家的作品,如汪曾祺、畢飛宇、曹文軒、王干、吳義群等作家的散文或小說。這些作品中都有對里下河地區(qū)風景、風情、風俗的描寫,充滿地域色彩。學生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可以間接獲得寫作素材,并能學到很多有益的寫作技巧。
經過筆者長期觀察,學生在景物描寫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景物特征不鮮明,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缺乏聯(lián)想和想象,內容不夠豐實;角度單一,缺乏層次感;描寫平淡,可讀性不強。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采取如下方法指導學生完成寫作任務:
1.選用恰當詞語,描繪景物主要特征。
要寫出景物的主要特征,就要選用最恰當?shù)脑~語。例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寫小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边@里用一個“鉆”字,形象地寫出小草沖破土層,努力向上生長的動態(tài),傳神地表現(xiàn)了其生命力的頑強;后面的兩個疊詞“嫩嫩”“綠綠”,突出了小草質地的柔嫩和色彩的鮮綠。
筆者在帶領學生描寫家鄉(xiāng)的大閘蟹時,曾在課堂上展示活蟹,也展示過大閘蟹的圖片和視頻。學生討論交流后,筆者有意引導他們用精確的短語歸納出大閘蟹的特點:活的大閘蟹具有殼青肚白、爪金毛黃、身肥體壯等特點;煮熟的大閘蟹具有外殼紅艷、肉色潔白、膏滿黃肥、入口香甜等特點。這些短語通過人在視覺、味覺等方面的感受,形象地描繪了大閘蟹的主要特征。
2.充分利用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文章內容。
聯(lián)想和想象是高階寫作思維。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從“看山是山”聯(lián)想到“深山藏古寺”,并進一步想象出山上有仙人居住,那么,學生的寫作思維就得到了發(fā)展,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豐實靈動。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描寫烏巾蕩龍舟大賽時,引導他們思考“龍舟像什么”。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有的把龍舟想象成一只只振翅欲飛的大水鳥,有的把龍舟想象成一支支離弦的箭……這些想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龍舟賽的激烈,以及參賽隊員奮勇爭先的精神風貌。
3.多角度觀察,多層次描寫。
學生在寫作時,可以運用從課文中習得的寫景順序,對景物進行多角度描寫。例如,可以像《三峽》一樣,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在不同季節(jié)中的不同形態(tài);也可以像《紫藤蘿瀑布》一樣,按照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地描寫紫藤蘿花的不同形態(tài);還可以像《春》一樣,從“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角度出發(fā),描繪春天的景物;等等。
筆者在指導學生描寫富有特色的千垛景區(qū)油菜花時,為他們提供了觀賞景物的多個角度:一是在小船上觀賞,二是登上觀景塔眺望,三是在河邊小路上邊走邊看。同時,筆者也建議他們從遠近、上下、“五感”、虛實等層面出發(fā),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示千垛景區(qū)的爛漫風光。
4.善用故事、傳說,增強文章可讀性。
有些學生的寫景文章平淡無奇,很難激發(fā)起老師或同學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插敘美女蛇故事或冬天捕鳥經歷的手法,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比如,學生在描寫烏巾蕩風景區(qū)時,就可以插入其得名的傳說——相傳岳飛抗金時,曾在此地射下金兀術的烏巾;后人為了紀念岳飛,就將此地命名為烏巾蕩。這樣一來,文章就平添了趣味,能夠吸引人讀下去。
在“我愛 季”這個題目中,“愛”交代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美景是有熱愛之情的,但要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這種情感,絕非易事。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選擇適當?shù)氖闱榉绞?。下面,筆者就選取幾種常用的抒情方式,并談談如何指導學生在本次作文中運用這些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抒情方式。“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中的“憐”,“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中的“愛”,都是直接抒情的語言標志。描寫季節(jié)性景物,直接抒發(fā)情感,對中學生而言不是難事,教師只要提醒學生在使用時不要流于空泛、淺露即可。
2.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就是以人、事、景、物為媒介,借助于敘述、描寫、議論等方法來表露情感。間接抒情通常有以下幾種基本方式:
(1)寓情于景。這是一種將感情融匯在景物中的抒情方式,即通常所說的情景交融。如《散步》中寫道:“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塊兒小塊兒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枝上的嫩芽兒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兒……”在這幾句話中,“鋪”表示動態(tài),“濃”“淡”表示色彩,“密”表示形態(tài),“咕咕地起著水泡兒”表示聲和形,這些字詞無不融匯著作者看到冬去春來的喜悅之情,也隱含著他對母親熬過嚴冬、獲得生命活力的欣慰之情。教師在指導學生描寫某個季節(jié)的美景時,可以向《散步》學習,使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輔之以特定的標點符號,以此融入情感。
(2)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借景抒情就是通過描繪景物來抒發(fā)情感,即由景生情,寫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筆者在指導學生描寫千垛景區(qū)的油菜花時,讓他們在多角度、多方位描寫垛田油菜花的基礎上,想象先民挖掘網狀深溝,將一方方泥土堆積成垛,又在其上耕作的情景。這樣一來,文章就可以借助獨特的美景抒發(fā)對先民的勤勞和智慧的贊美之情,從而令主題得到了升華。
(3)寓情于議。這種抒情方法是在議論中表達情感。在寫景狀物的散文中,作者通常會在描寫景物時運用對比手法或褒貶分明的詞語,對特定景物進行議論或評價。如《濟南的冬天》開頭將北平、倫敦,以及熱帶的天氣與濟南對比,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看法,抒發(fā)了對濟南的冬天的由衷喜愛之情。在“我愛 季”的作文教學中,如果學生要描寫興化徐馬荒濕地的風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徐馬荒濕地與常熟的沙家浜風景區(qū)進行比較,突出徐馬荒濕地的特點,并用議論或評價表達自己對徐馬荒濕地的特殊情感;而如果學生要描寫夏季收麥的場景,也可以采用一組褒義詞來表現(xiàn)農民的勤勞,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綜上所述,教師要上好寫作指導課,就要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幫助他們學會搜集素材,綜合運用表達技巧,合理選擇抒情方法。這樣的寫作指導課,才會更接地氣,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