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慶 (福建德化縣尚思小學)
德化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歷史上與江西景德鎮(zhèn)、湖南醴陵并稱為中國三大瓷都。早在宋元時代,德化瓷器就成為泉州“海上絲瓷之路”的重要商品。1988年,“德化屈斗宮窯址”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 年,德化縣榮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近年來,德化縣先后榮膺“中國瓷都”“中國陶瓷之鄉(xiāng)”“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xiāng)”“全國版權保護先進單位”等殊榮,“德化瓷燒制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德化白瓷”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5 年5 月30 日,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國際專家組全票通過,授予德化縣“世界陶瓷之都”稱號。
德化獲評“世界陶瓷之都”,是起點,絕不是終點。千年不熄的窯火孕育著濃厚的文化因子。一所學校理應尋求一種地方文化淵源作為文化發(fā)展的依托。否則,這就使得學校在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來打造校園文化方面出現(xiàn)了割裂和斷層。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在這“陶”花盛開的地方,無疑是陶藝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一方沃土。
“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钡禄h尚思小學的陶藝教育,猶如水的載歌載舞,輕柔、舒適、無痕,讓孩子從小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
近年來,許多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yǎng)上,往往只重視智力開發(fā),忽視了品德教育。這導致了不少孩子愛國情感淡薄,道德意識滑坡,理想信念缺失,感恩觀念模糊,意志品質低下,勞動體驗膚淺……陶藝教育,無疑化解了這樣的危機。
走進陶吧,展示架上的學生作品琳瑯滿目,令人應接不暇。《媽媽,別忘了我叫釣魚島》——由一個孩子和一個坐在椅子上的媽媽構成的泥塑作品,表達了孩子的拳拳愛國之心;鳥爸爸、鳥媽媽和小鳥三只鳥兒偎依在一起的情景——《小鳥的家》,傳遞出和和睦睦、幸??鞓返募业臏嘏弧堆虐?,加油》——兩雙手上下交叉、緊握成“井”,道出了孩子心相連、同呼吸、共命運的大愛之心;“20 年后的我”“神舟二十號”等作品,傳達出孩子的美好心愿和遠大理想。
在這樣的實踐體驗中,學生不但學習了一些簡單的陶藝知識,掌握了基本的雕塑技能,還在創(chuàng)作中激活了思維,升華了情感,凈化了靈魂,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品格、潤澤了生命。
陶藝教育作為一種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的教育方式,在挖掘、開發(fā)和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學生在陶藝制作過程中,手腦并用,時搓時團、時捏時壓,不斷調整比例,改變造型,手隨心變。這樣,不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觀察、思考、想象、分析、判斷等能力,而且協(xié)調智力和動作技能的關系,不斷調整智能結構,逐漸更新認識能力。
在玩手拉坯時,把泥團置于轉動的輪盤上,用手抱正撫順,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觀察泥團的變化,及時調整雙臂力度;在泥團上部扣出一個窩來,并上提拔高、下壓拓寬,根據窩的變化情況做出正確判斷,準確無誤地完成旋轉動作;用兩手四指里外相對擠拉窩泥,使窩泥轉成適當厚度的坯體,讓坯體成為各種形狀。整個手拉坯過程,制作者心平氣和,全神貫注,眼準手穩(wěn),既錘煉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又能促進多種智能綜合發(fā)展。
“你看,這是我捏的豬小戒學外語!”“你瞧,我的手拉坯很有形,有點酷!”“你猜,我準備在坯體上畫什么?”……這是德化縣尚思小學陶吧課堂的一幕。同學們揉的揉,搓的搓,捏的捏,盤的盤,團的團,黏的黏,拉的拉,畫的畫,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是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當雙手拿、握瓷泥做各種造型時,上肢的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下肢的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加之頸椎、腰椎都在同時不同程度地運動著。與此同時,帶動身體的前后、左右的移動、轉動,兩臂的舒張、收縮,腳步的呼應、跟隨。這些動作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能提高四肢的協(xié)調能力、動作的靈敏度,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大腦的發(fā)育。
更重要的是,學校還結合實際,開展系列陶藝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校園陶藝節(jié)活動;自創(chuàng)了“快樂陶瓷”廣播體操,融體育、音樂、舞蹈于一體,學生每天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感受采礦、煉泥、制模、注漿、雕塑、修坯、彩繪、營銷的動作要領……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孩子們陶藝技能的提升,還讓他們體驗到工作的艱辛、生活的不易,從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我國近代美育工作的先驅者王國維提出了“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等思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學校美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也提出,六大素養(yǎng)之一的“人文底蘊”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
陶藝,是美的化身。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作品無不蘊含著美的元素,透露出美的情趣。學陶藝,在孩子心中播下美的種子,讓孩子在美的熏陶下快樂、健康地成長。
在2013 年學校第二屆校園陶藝節(jié)的“十個百”千人陶藝活動中,百人手拉坯作品,展示出旋轉動作的“神奇美”;百人泥塑作品《展翅欲飛的小鳥》《笑容可掬的老伯》《形態(tài)笨拙的小熊》等,展示出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美”;百人彩繪作品“華東第一瀑”《岱仙瀑布》、“閩中屋脊”《戴云山》《瓷都雨景是幅水墨畫》等,展示出五顏六色的“色彩美”;百人心愿作品《未來的瓷都》《我的夢,瓷都夢》等,展示出憧憬未來的“想象美”;百人陶瓷操,展示的是運動美、節(jié)奏美、形體美……學生在一系列陶藝活動中,給自己提供了一塊釋懷自我的綠洲,給校園學習生活增添了一份愜意、一份愉悅、一份美感;在與陶藝的一次次對話中,體驗玩泥的樂趣,錘煉自己的身手,感受陶藝文化的心靈浸潤,傳承千年瓷都的陶瓷文明。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fā)布,對勞動教育的重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這是對時代新要求、育人新挑戰(zhàn)的重大回應。我國著名教育學者、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曾經以“把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為主題做了一次講座,提出:“勞動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更為重要,是一個人得以發(fā)展的基礎?!?/p>
然而,近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責任田”的荒廢,小學生的勞動教育不盡人意、勞動觀念淡薄。在學校里,勞動課程經常被其它主科占用;有的教師把勞動異化為懲罰學生的工具,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罰掃教室,違反學校紀律罰掃廁所。在班級勞動時,有的還會發(fā)牢騷、埋怨,有的拈輕怕重、東躲西藏。在家庭,家長只關注子女的學習成績,學生不但缺乏生產勞動,而且懶于家務勞。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生怕孩子吃一丁點兒苦,不僅代洗衣褲、紅領巾,還幫孩子打掃臥室、整理床鋪乃至系鞋帶,導致他們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陷入“高分低能”的窘境。在社會上,受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不良思想的影響,學生勞動觀念的形成更是雪上加霜。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小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提高,更談不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凱恩斯說:“觀念足以改變歷史的軌跡?!钡拇_如此,觀念可以決定一切。因此,我們必須厘清勞動教育不僅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情、還是家庭、社會的責任的觀念。如果說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第一課堂”,那么家庭、社會則是“第二課堂”。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現(xiàn)在播下勞動教育的種子,將來就會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fā)芽、拔節(jié)。
當前“創(chuàng)客”教育風靡全球,而創(chuàng)客的核心理念就是動手造物。如果缺乏了勞動教育,孩子們又怎能親手造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東西來?德化縣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世界陶瓷之都,千年不熄的窯火孕育著濃厚的勞動教育因子。為了傳承陶瓷文化,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技能,學校開設了陶藝課程,并確定為辦學特色項目,從一年級開始,每周上一節(jié)《陶藝》課。當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勞動成果時,他的內心會流溢著自豪和歡樂,會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做人的尊嚴,因為這是他勞動所得。因此,學校還把它納入假期勞動作業(yè)的范疇,讓家長利用暑期帶著子女上瓷廠,進行陶瓷制作。這種勞動,不僅促進了孩子陶瓷制作技能的提升,還讓孩子體驗到做工的艱辛,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一系列陶藝勞動中,給學生提供了一塊釋懷自我的綠洲,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增添了一份愜意,在孩子心中播下勞動的種子,讓孩子在勞動的熏陶下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