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麗,王立石
(遼寧省蠶業(yè)科學(xué)研究所,遼寧鳳城 118100)
野生食用菌,俗稱野山菌。野山菌特指生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在自然界完全處于野生狀態(tài)的食用菌。當(dāng)生長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或受到外界污染時,野山菌便不能生長甚至消失,非常稀有名貴。野生食用菌不僅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并且一些種類的提取物還具有抗氧化、抗腫瘤,降膽固醇、降血脂,提高人體免疫力,美白等功效[1]。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chǎn)大國,人工栽培食用菌種類最多,年總產(chǎn)量躍居世界第一。隨著食用菌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新品種代替品質(zhì)退化、產(chǎn)量低的老品種。因此加強野生食用菌資源調(diào)查,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為引種、馴化、育種和栽培提供種質(zhì)資源顯得極為重要[2]。
丹東地區(qū)位于遼寧東部,屬中山丘陵地貌,面積15 222 km2,山地丘陵占72.4%,屬暖溫帶濕潤季風(fēng)型氣候,年平均氣溫6.8℃~8.7℃,年平均降水量多在800~1 200 mm;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qū)系,全境森林覆蓋率達65.3%,野生植物種類眾多,該區(qū)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為各類真菌的繁衍創(chuàng)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3],其中野生食用菌149種。為了解丹東地區(qū)野生食用菌資源狀況,自2015年起,在丹東地區(qū)進行了采集調(diào)查,確定常見野生食用菌24種,對常見野生食用菌進行分類,記述各類野生食用菌形態(tài)特征及生物學(xué),為丹東地區(qū)野生食用菌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依據(jù)。
(1)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Bull.:Fr.),俗稱粗腿蘑[4]。子實體黃褐色至赤褐色,扇半球形后稍平展,4~15 cm。夏、秋季單生或散生于落葉松或針闊混交林地上[5-6]。食用菌。
(2)紅腳牛肝菌(Boletus queletii Schulz),俗稱變窩子[4]。子實體色澤變異大,磚紅色、橙紅色、橄欖紅色或紅褐色,初半圓形后平展,7~20 cm。秋季單生于殼斗科林地以及針闊混交林地上。食用菌。
(3)橙香牛肝菌(Boletus citrofragrans ChiuetZang),俗稱香菇[4]。子實體金黃色至金黃褐色,后期呈鹿皮褐色或近革黃色,圓形或半球形,后期中凸而平展,15~25 cm。夏季生于櫟、樺和冷杉等林地上。食用菌。
(1)褐環(huán)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L.ex Fr.],俗稱粘窩子[5]。子實體灰褐色、黃褐色或紅褐色,半球形后平展,5~15 cm,夏、秋季群生于松林或針闊混交林地上[7]。食用菌。
(2)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es(L.)R oussel],俗稱粘蓋乳牛肝。子實體土黃色、淡黃褐色,扁平形,2~8.5 cm。夏、秋季叢生于油松、樟子松、赤松等針葉或針闊葉混交林地上[8]。食用菌。
(3)白柄乳牛肝菌[Suillus albidipes(Peck)Singer]。子實體白色或黃褐色,球形,1.5~4 cm,夏、秋季單生、群生于松林中地上[5]。食用菌。
(4)點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es(L.ExFranch.)Ktze],俗稱黃粘團子。子實體淡黃色或黃褐色,扁半球形或近扁平,5~10 cm。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松林或針闊混交林地上[5]。食用菌。
(5)短柄乳牛肝菌[Suillus brevipes(Peck)Kuntze]。子實體淡褐色,半球形,4~6 cm。秋季單生或群生于林地上[5]。食用菌。
(6)厚環(huán)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Klotzsch)Singer]。子實體赤褐色至栗褐色,扁半球形,4~10 cm。夏、秋季單生、群生或叢生于落葉松林地上[5]。食用菌。
(7)灰環(huán)乳牛肝菌(Suillusaeruginascens Secr.ex Snell)。子實體污白色至乳酪色,半球形,3~10 cm。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落葉松林地上[5]。食用菌。
血紅鉚釘菇[Chroogomphus rutilus(Schaeff.)O.K.Mill],屬于色釘菇屬(Chroogomphus),俗稱松樹傘蘑[4]。子實體淺咖啡色,鐘形或近圓錐形,后平展,3~8 cm。夏、秋季單生或群生于松林地上[9]。食用菌。
橙蓋鵝膏[Amanita caesarea(Scop.)Pers],屬于鵝膏菌屬(Amanita),俗稱雞蛋黃蘑[4]。子實體鮮橙黃色至桔紅色,卵圓形至鐘形,5.5~20 cm。夏、秋季散生或單生于林中地上。食用菌。
粉紫香蘑(Lepista personata Sing),俗稱趟子蘑[4]。子實體藕粉色或淡紫粉色,較快褪色至帶污白色或蛋殼色,半球形后平展,5~10 cm。夏、秋季多在云杉或松林中地上群生或生長成一條帶或蘑菇圈。食用菌。
蜜環(huán)菌[Armillariella mellea(Vahl.ex Fr.)Karst],俗稱榛蘑[4]。子實體淡土黃色、蜂蜜色至淺黃褐色,扁半球形后平展,4~14 cm。夏、秋季叢生于針葉林或闊葉林樹干基部、根部[10]。食用菌。
紅蠟?zāi)Laccaria laccata(Scop.:Fr.)Berk.et Br],俗稱一窩蜂。子實體肉紅色至淡紅褐色,近扁半球形后漸平展,中央下凹呈臍狀,1~5 cm。夏、秋季散生、群生或叢生于林中地上或腐枝層上[11]。藥、食用菌。
辣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Scop.)Fr],俗稱辣窩子[4]。子實體白色,扁半球形,中央下凹呈臍狀,后呈漏斗狀,5~18 cm。夏、秋季多散生或群生于闊葉林地上[12]。食用菌。
綠菇[Russula virescens(Schaeff.)Fr],俗稱青蓋子[4]。子實體淺綠色至灰綠色,球形至扁半球形后平展,3~12 cm。夏、秋季單生或群生于林中地上[13]。食用菌。
紅枝瑚菌[Ramaria rufescens(Schaeff.:Fr.)Corner],屬于枝瑚菌屬(Ramaria),俗稱掃帚蘑[4]。子實體淡黃色,頂尖粉紅色,擔(dān)子棒狀具4小梗,7~12 cm。夏、秋季叢生或群生于林中地上[14]。食用菌。
黃絲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Fr],屬于雞油菌屬(Cantharellus),俗稱倭瓜花[4]。子實體杏黃色至蛋黃色,喇叭形,3~9 cm。夏、秋季群生或近叢生于排水良好的緩坡針闊葉林地上[15]。食用菌。
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RullexF.)Pers],屬于猴頭菌屬(Hericium),俗稱猴頭[4]。子實體白色后淺黃至淺褐色,扁半球形或頭狀,5~10 cm。秋季多生于櫟等闊葉林立木或腐木上,少生于倒木上[16]。食用菌。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Sowerby],屬于羊肚屬(Morchella),俗稱羊肚菜[4]。子實體蛋殼色至淡黃褐色,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表面有似羊肚狀的凹坑,3~6 cm。單生或群生,多生于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腐殖質(zhì)層上[5]。食用菌。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L.ex Hook.)Underw],屬于木耳屬(Auricalaria)。子實體深褐色至黑色,呈葉狀或近林狀,2~10 cm。夏、秋季叢生于闊葉林腐木上[17]。食用菌。
蛹蟲草[Cordyceps militaris(L.exFr.)Link],屬于蟲草屬(Cordyceps),俗稱北蟲草[4]。子實體橘黃或橘紅色,全長2~8 cm。單生或數(shù)個一起從寄生蛹體的頭部或節(jié)部長出,主要生長于針、闊葉林或者混交林地表土層中鱗翅目昆蟲的蛹體上[18]。藥、食用菌。
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屬于多孔菌屬(Polyporus)。俗稱野豬糞[4]。子實體傘形或傘狀半圓形,5~15 cm。常多數(shù)合生,半木質(zhì)化,多生于闊葉次生林的向陽山地、林下富含腐殖質(zhì)的土壤中[19]。藥用菌。
在野外實地調(diào)查中,共采集各種真菌標(biāo)本近200余種,經(jīng)鑒定食用菌共計42種,常見食用菌24種。國內(nèi)消費食用菌市場主要以人工種植為主,如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Fr.)Sing.)、滑子蘑(Pholiota nameko ItoexImai.)等。但這些菌類在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作用上都與野生食用菌相去甚遠。野生食用菌無污染而且營養(yǎng)豐富[20],從社會層面分析,野生食用菌實現(xiàn)一林多用、立體化管理的目的[21]。丹東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野生食用菌的生長,野生食用菌產(chǎn)業(yè)有著較高的發(fā)展?jié)摿?。野生食用菌既是丹東人民的重要食物來源,也是當(dāng)?shù)貜V大山區(qū)農(nóng)戶增加收入的重要經(jīng)濟來源,對改善當(dāng)?shù)鼐用裆攀辰Y(jié)構(gòu)和促進當(dāng)?shù)亟?jīng)濟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合理開發(fā)野生食用菌產(chǎn)業(yè)不僅可以增加地方收入,還可以提升山區(qū)人民的生活質(zhì)量。
通過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丹東地區(qū)野生食用菌明顯受氣候和雨水的影響,特別是雨水的影響較大。大多數(shù)的野生食用菌在7—9月發(fā)生,此期降雨集中,溫濕度條件適宜。如遇干旱年份,野生食用菌發(fā)生量極少。相對緩坡地帶及山溝密林肥沃地帶,野生食用菌種類及發(fā)生量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