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婧
西方音樂在20 世紀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時代。20 世紀被描述為“音樂多元化的時代”,因為作曲家有更多的創(chuàng)作自由。作曲家們更愿意嘗試新的音樂形式或重塑過去的音樂形式。他們還利用了現有的資源和技術。這種特殊的音樂風格在登上歷史舞臺時備受爭議。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期的音樂像20 世紀音樂那樣有巨大的變化,特殊的時期改變了各國人們的思想方式,科學正在以飛快的速度推動著人們去面向未知的未來。音樂也在沖破各種舊的形式,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表現形式。20 世紀音樂的發(fā)展是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發(fā)展出了許多流派,在音樂的特征上有著非常明顯的特點。因此,20 世紀的音樂不像古典、浪漫主義等時期的音樂那樣具體,但卻向受眾呈現出更加多元、豐富的內容,使得20 世紀“新聲音”更具生命力與包容性[1]。
在對20 世紀新音樂的主線研究之前,我們先解釋一個專有名詞:“無調性音樂”。20 世紀音樂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于音調的新觀念。調性指的是一種音樂,其中特定的音高關系基于一個關鍵的“中心”,而無調性指的是寫一種完全沒有任何關鍵或音調中心的音樂。這被稱為“無調性”音樂,或者有時被稱為“連續(xù)”音樂,尤其是與“十二音”系統(tǒng)相關的音樂?!笆粝到y(tǒng)”創(chuàng)作無調性音樂的主要技術是十二音系統(tǒng),其中使用了半音階的十二個音符。作曲家隨機或根據指導原則選擇音符,然后,它們會連續(xù)使用一次。一旦使用了12 個音符,相同的系列將再次開始。
新音樂的誕生最大的特點是證明了“無調性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到了20 世紀,由于社會的巨大變化,作曲家更傾向于用作品來表達人們的恐懼和焦慮。對于情感而言,分辨好壞是不可能的,但作曲家巧妙地利用音樂語言來充分表達。這也是作曲家的一種情感宣泄。
20 世紀音樂的主要流派大致可分為印象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新民族主義音樂。
印象派音樂是20世紀音樂流派的先驅,韋伯斯特詞典中對“印象派音樂”的定義是:“通過各種和聲和音色技巧進行設計、描繪、創(chuàng)作和表達,是一種藝術風格。”我們可以認為印象派音樂應該屬于標題音樂的范疇,因為它大多有明確的表現目標。但不同于大多數浪漫的標題音樂,它并不試圖表達某些情感和變化,也不試圖頌揚、懷念或講述故事。在浪漫主義音樂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在印象派音樂中是被避免的。它不同于浪漫主義學派,為了擺脫浪漫主義的主觀情感表達、追求和聲學的新發(fā)現,印象派音樂力求在編排上細膩細致,調整音樂豐富的光暗層次和淺色。用朦朧的光線和顏色表達物體或事物的氣氛和情緒。他們主張用質感、色彩和力度的愛來代替浪漫主義音樂家所完善的情態(tài)原則、和聲規(guī)范和音樂結構模式。
因此,朦朧的色彩、模糊的輪廓和難以分辨的色調變化都是印象派音樂的象征。印象派音樂可以說是浪漫音樂與現代主義“新音樂”之間的紐帶,是新時代音樂的線索,也是新世紀許多重要特征和意境表達的源泉[2]。
鑒于印象派對自然和現實的模仿和再現,主張藝術應直接表現思想的本質和內在靈魂。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是勛伯格和他的兩個弟子Weiboen 和伯杰。勛伯格說過:“我們的心靈才是客觀世界的真正反映”。作曲家用心靈去感受現實生活的丑惡和痛苦時,他們的音樂以抽象、夸張、扭曲和怪異的筆觸反映現實。表現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是用夢魘和幻覺來反映客觀世界,通過刺激和不協(xié)調的聲音來揭示靈魂的孤獨、恐懼、絕望和瘋狂。
在強烈而復雜的心理情感的表現中,他們拋棄了傳統(tǒng)大小調體系。表現主義的顯著特征是無調性的:十二音在八度的位置同樣重要,不再區(qū)分變化的音和自然的音,也沒有聲調的結構原理——“十二音系統(tǒng)”。
歐洲樂壇上,與表現主義并行,還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義”的熱潮。它意味著恢復了巴洛克時期及早期古典主義時代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具體手法,同時,它并不拒絕使用新的現代的音樂語言。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是俄國的斯特拉文斯基等。
新古典主義音樂家在經過殘酷戰(zhàn)亂而進入和平時期之后,開始重新認識世界和藝術。他們厭倦了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狂熱主義和夢想,特別是后期的浪漫主義夸張、偽裝,以及印象主義的微妙和虛幻。他們認為音樂應該“回歸巴赫”,“在觀眾面前保持自己的身份”——純音樂,而不是文學、戲劇等依靠的手段。
20 世紀的音樂與以前時期的音樂大不相同,通過仔細聆聽20 世紀的音樂,我們可以聽到這些創(chuàng)新的變化。例如,有打擊樂器,有時還會用到噪聲發(fā)生器,會給人很強烈的情緒渲染。在20世紀新音樂之后會發(fā)現,這個時期的作品不僅給聽眾帶來聽覺的刺激,還有視覺盛宴,甚至在一些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中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盡管20 世紀的作曲家受過去作曲家和音樂形式的影響,他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聲音。這種獨特的聲音有許多不同的層次,來自于樂器、噪聲發(fā)生器以及動力學、米、音高等方面的變化。這不同于過去的音樂,在探索可能成為新的創(chuàng)作來源事物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對電子音樂、打擊樂等創(chuàng)作來源事物進行大膽且大量的嘗試,雖不能立即引起大眾對新音樂藝術形式的認可,但卻極大地豐富了音樂創(chuàng)作體系,為日后新興音樂的流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
在中世紀,音樂紋理是單聲道的。神圣的聲樂,如格里高利圣歌,被設置為拉丁文本,并獨自演唱。后來,教堂唱詩班在格里高利圣歌中加入了一個或多個旋律。這創(chuàng)造了復調紋理。在文藝復興教堂唱詩班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隨之增加了更多的聲部。復調音樂在這個時期被廣泛使用,但是很快,音樂也變成了諧音。音樂紋理奇形怪狀的時期也是復調和/或諧音的。隨著樂器的增加和某些音樂技術的發(fā)展(例如:連續(xù)低音),音樂在巴洛克時期變得更加有趣。古典音樂的音樂結構大多是諧音,但很靈活。在浪漫主義時期,古典時期使用的一些形式繼續(xù)存在,但變得更加主觀。從中世紀到浪漫主義時期發(fā)生在音樂上的各種變化促成了20 世紀的音樂。
新音樂在旋律的發(fā)展上有了“不和諧”的解放,20 世紀的作曲家對過去作曲家認為不和諧的東西有不同的處理。20 世紀發(fā)生了許多創(chuàng)新,對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做出了貢獻。美國和非西方文化變得有影響力。作曲家也從其他音樂流派和其他大陸(如亞洲)中獲得靈感。對過去的音樂和作曲家的興趣也有所恢復。
現有技術得到了改進,新的發(fā)明出現了,如錄音帶和計算機。某些作曲技巧和規(guī)則要么被改變,要么被拒絕。作曲家有更多的創(chuàng)作自由。過去沒有廣泛使用的音樂主題被賦予了發(fā)言權。
在此期間,打擊樂器部分發(fā)展起來,作曲家們使用了以前沒有使用過的樂器。增加了噪音制造者,使得20 世紀音樂的音色更加豐富和有趣。和聲變得更加不和諧,使用了新的和弦結構。作曲家對調性不太感興趣;其他人完全拋棄了它。節(jié)奏得到了擴展,旋律有了更大的跳躍,使得音樂變得不可預測。
20 世紀有許多創(chuàng)新推動了音樂的創(chuàng)作、分享和欣賞。無線電、電視和錄音技術的進步使公眾能夠在舒適的家中聽音樂。起初,聽眾喜歡過去的音樂,比如古典音樂。后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作曲家使用新的作曲技術,技術讓這些作品接觸到更多的人,公眾對新音樂產生了興趣。
此外,在舞美上,采用各種新媒體技術、藝術思潮、藝術形式等創(chuàng)新音樂創(chuàng)作的展現形式,極大地加強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感染力,豐富音樂創(chuàng)作的信息量與表現力。
在音樂史中,每一種新的音樂風格的誕生都是對前一個音樂風格的推翻。同時,在這個時期發(fā)展到極致后也孕育著新風格的誕生。這是一個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20 世紀的新音樂也不例外。社會因素對音樂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影響??萍?、經濟的進步對音樂的音響和傳播手段都有了新的突破,這些手段豐富了音響效果,是對傳統(tǒng)音樂的一種挑戰(zhàn)和突破,也是對21 世紀音樂的孕育。
20 世紀“新聲音”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創(chuàng)作思維、創(chuàng)作記譜法與結構、創(chuàng)作觀念的“新”。其中,創(chuàng)作思維的新豐富了音樂創(chuàng)作體系,各種發(fā)聲樂器、各種類型的聲音、不同特點的唱法等均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融合,增強了創(chuàng)作結構的新意。音樂的融合與延伸,拓寬了創(chuàng)作者的視野,不再局限于一個時期、一個類型的作品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而是將傳統(tǒng)音樂融入二十世紀流行音樂中,使得音樂內容更加豐盈飽滿,風格更加多變??匆环N音樂風格存在的價值,要看這個時期之后是否依舊有人在使用,有聽眾在追捧,顯然20 世紀新音樂對我們現所處的21 世紀影響可還是很大的?,F在的電影配樂,還有現在受眾群眾最多的流行音樂,也是20 世紀新音樂風格發(fā)展到現在的狀態(tài)。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無法否定20 世紀音樂存在的價值,并要承認它的確在音樂歷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綜上所述,無論從作曲家角度,還是從受眾群體的歷史角度去分析20 世紀新音樂的存在價值,都是值得被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