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后姚小學 王艷玲
布魯姆的教學觀認為,引發(fā)學生興趣是教師成功教學的首要因素。導入環(huán)節(jié)對一堂課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影響,要想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本節(jié)課的注意力,教師就必須設計出具有吸引力的導入內容,為整堂課的教學開一個好頭。在思考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方案時,教師應當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的具體內容等因素,使導入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起到輔助教學的效果。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要求較高。我們知道,兒童的思維方式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也不利于課堂氣氛的營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課堂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來引發(fā)學生的注意。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著教學的一切,總是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單方面地將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教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數學課堂應有的活力和互動,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過程,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當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作為素材,融入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運用巧妙的方法來表現教學重點,體現出課程標準中的要求。
例如,在進行“分數的加減法”的教學時,教師不妨這樣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以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作為導入內容: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路上路過一片瓜田,八戒前去化緣,化到一個大西瓜帶回去給師傅和師兄師弟吃。誰知嘴饞的八戒路上就將西瓜平均切成9 塊,并且自己吃掉了4 塊。同學們開動腦筋想一想,八戒吃掉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緊接著八戒又吃掉了一塊,請問它這次吃掉了幾分之幾?兩次一共吃掉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第一次吃掉的西瓜比第二次多幾分之幾?教師以學生喜愛的豬八戒為對象導入新知識,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有著完整的知識體系。小學數學的每個單元也并不是獨立編排的,各個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關聯,這就要求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后能夠將新舊知識結合到一起,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而在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時,教師也應當考慮到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連貫性,利用導入環(huán)節(jié)來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新舊知識的過渡,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也為新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例如,在進行“乘法運算”的教學時,教師不妨以兩道加法題作為導入內容,比如2+5+9 和5+5+5,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找到不一樣的地方。學生回答:第一題中加數不同,第二題中加數相同。接下來,教師就將“乘法運算”的概念引入教學中,為新課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不難看出,這樣的導入方法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舊知識的掌握,同時也為新知識的學習拉開了序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教師將舊知識作為導入內容,突出舊知識的特點,指出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關聯,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識。
我們知道,小學生有喜愛游戲的天性,他們在游戲活動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實踐證明,游戲是最受小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所以,教師在進行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時,不妨充分立足于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使用游戲的導入形式,設計出充滿趣味性的數學游戲內容,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學實踐表明,以游戲的方式來導入新課程,既可以起到投其所好的效果,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同時也能夠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不僅如此,游戲的方式也能夠起到化抽象為生動的效果,降低知識點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例如,在進行“可能性”這一章的教學時,教師不妨以猜拳游戲作為導入內容,讓學生兩個人為一組展開猜拳游戲。只見教師一聲令下,學生一起做出了手勢,而猜拳的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既可能會輸,也有可能會贏,還有可能是平局,這樣充滿未知性的游戲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將“可能性”的概念傳達給了學生,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本中的新知識,有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學生好奇心較強,遇到問題總喜歡刨根問底,不找出答案絕不肯輕易罷休。教師在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時,不妨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設疑來導入新的知識,用疑問來開啟學生的思考過程,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動力,促使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投入到學習中。在設置疑問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案例編成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
例如,在學習“方程”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對方程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師不妨這樣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小豪同學家里有四箱蘋果和四箱梨,蘋果比梨少了24 千克,梨子平均每箱重20 千克,你知道蘋果每箱重多少千克嗎?學生認為此題不難,開始計算起來。等到一部分學生求出答案后,教師再問學生:“同學們覺得這道題難算嗎?”學生回答說:“雖然能算出答案,但是計算的過程十分復雜?!贝藭r教師就引出方程的概念:“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更加簡便的方法,能夠又快又準地解決此類問題?!甭牭浇處熯@么一說,學生馬上就迸發(fā)出了好奇心,這樣就完成了一次有效的課前導入。
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個體的認知能力是建立在知識呈現方式的基礎上的。課堂教學中利用情境導入新課,能夠把學生引入新知學習中,激發(fā)學生探究未知的愿望,同時也能促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
例如,在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教師就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導入:在古老的數學王國中有很多很多的數字,其中有一對兄弟長得非常相似,它們是257.6 和25.76,你能分辨出它們的大小嗎?生活中這兄弟倆卻不團結,257.6 依仗自己比較大,對弟弟25.76 不但不愛護,反而經常欺負它。后來,這件事被小數點知道了,于是小數點決定要幫助25.76。有一天,就在257.6 耍威風的時候,小數點輕輕地從“7”的右下角來到了“2”的右下角,這樣,哥哥馬上就沒有了神氣。請問這是為什么呢?這樣的故事導入情境立即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究其中的原委,那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引起了小數的大小變化。那么,小數點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才能決定小數變大還是變小呢?其中蘊含著怎樣的規(guī)律?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課。這樣的情境導入把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總之,課堂導入發(fā)揮著引導、鼓勵和喚醒的作用,要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匯聚到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展開整堂課的學習。教師在導入過程中設計生動有趣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合適的教學氛圍,利用精彩的導入內容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