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群
[摘 ? ? ? ? ? 要] ?中國文化課是來華留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在中國文化課中融入德育元素,有助于豐富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程的學習內容,完善留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體系,增進理解,求同存異。
[關 ? ?鍵 ? 詞] ?課程思政;留學生;中國文化課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41-0014-02
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以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從而形成協(xié)同效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局限于思想政治課,局限于輔導員,而應該體現在每一門課程,每一位任課教師身上。
留學生作為高等院校學生中的組成部分,有其群體的特殊性,但在對其的培養(yǎng)和管理上,也應當遵循我國高等教育的要求。根據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聯合制定《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漢語和中國概況應當作為高等學歷教育的必修課,學校應對國際學生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漢語課、中國文化課都是來華留學生的必修課程。
那么,在留學生的語言和文化課上,如何融入德育元素體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就成為新時代新形勢下對來華留學生中國語言和文化教學的新要求。
一、德育元素融入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的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的學習內容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對來華留學生來說,學習中國文化的相關知識,可以提高學習漢語的興趣,更深入、更透徹地學習漢語,減少母語文化對學習漢語的負遷移。而如今的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大多集中于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方面,集中于如何將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絢爛的歷史文化展現給外國學生,對新形勢下的科技文化成果及價值理念、時代精神卻涉及不多,以至于留學生對“古”的知識如數家珍,對“今”的變化卻知之甚少。
因此,將新時期中國人民的創(chuàng)新精神、新發(fā)展理念等德育元素融入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學,可以豐富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的學習內容,完善留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體系,回顧歷史,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有助于對留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對留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只是漢語等專業(yè)知識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行為規(guī)范、文化素養(yǎng)等綜合素質的教育。規(guī)范校園管理,也有助于幫助留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二、留學生中國文化課德育元素的選擇
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學包含方方面面,既有傳統(tǒng),也有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等德育元素,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智慧的結晶,將這些德育元素融入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課,是新時代新形勢下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新需求,不僅能夠讓留學生領略到中國燦爛而悠久的古代文明,還能夠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正處于蓬勃發(fā)展中的新中國。
本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組織編寫,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組織改編和翻譯的《中國文化常識》一書中的體例,試著將中國文化知識中可以融入的德育元素進行分析與歸納,并將這些德育元素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體現在中國文化課中(見文末表格)。
三、德育元素融入留學生中國文化課的建議
通過以上梳理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將德育元素融入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課是切實可行的?;诖?,我們提出如下教學建議,以供參考。
(一)重新制定中國文化課的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選取合適的德育元素,將其融入中國文化的教學中
課程標準是一門課程的綱領所在,所以我們要始終把握課程思政這一理念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體現課程思政理念的德育元素,將其體現在課程標準之中。然后依據課程標準合理安排授課計劃,確保在每堂課中都針對性地融入德育元素。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所選取的德育元素教授給留學生
在中國文化課中融入的德育元素,并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論,而是根植于鮮活史實中的文化積淀。因此,在教授這些德育元素時,可以通過講故事、講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中國文化中的德育元素。
1.故事講述法
在講解“中國傳統(tǒng)美德”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我們主要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將合適的德育元素融入其中。我們挑選了“黃香溫席”“臥冰求鯉”“孔融讓梨”“立木為信”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思考其中蘊含的中國人樸素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我們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放大這一部分,比如對家庭、親人的關心與愛護之情,人際交往中誠實守信、友好尊重的原則等,激發(fā)學生的共鳴。
2.案例教學法
“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這一章節(jié)內容抽象性較強,與西方思想文化傳統(tǒng)差異較大,卻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這樣學生不僅不會接受,還可能引起學生反感,適得其反。我們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將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提取出來,如孔子的“仁”學說、孟子的“仁政”思想、老莊的“道法自然”思想,同時結合當下我國提出的繼承與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全球治理理念,如“和平共處”“睦鄰友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等,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以及當下所倡導的中國理念,表達自己的想法,消除隔閡與偏見,尊重不同的思想,求同存異。
(三)通過各種文化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教授留學生中國文化知識及德育知識
德育元素的融入不僅僅停留在書本,而應當落到實踐中去。中國文化課中有大量的可供留學生進行實踐的內容,比如,中國的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慶習俗,茶道禮儀、敬酒禮節(jié)、剪紙、中國結等。我們可以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來臨之時舉辦相應的文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一起包餃子、寫春聯、包粽子、剪紙、剪窗花、編中國結等,增添課程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中國文化知識,體味德育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過國嬌.在留學生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教改探析:以“中國概論”課程為例[J].文教資料,2019(6).
[2]楊昱華.“課程思政”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觀察,2019(8).
[3]陳崢.“課程思政”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考察[J].漢字文化,2020(17).
[4]王美華.外國留學生文化課程的思政導向與教學方法:以“寓言與成語故事”課程為例[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4).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