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培
(貴州省織金縣熊家場鎮(zhèn)中學,貴州 織金 552100)
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它的產生緊密聯(lián)系于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實際,學習和了解詩歌是獲得語言能力、觀察國家社會的歷史、發(fā)表不平之鳴、讀懂不平之鳴的重要途徑。優(yōu)秀古詩詞是學生文學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的來源,現(xiàn)代詩歌也是朗讀教學的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古今詩歌的雙重奠基,在形式上、內容上和思想上,對初中生而言是古典與現(xiàn)代的碰撞與融合,因此要切實把握好詩歌的朗讀教學。
根據“范例教學”的理論,教學過程是通過個別的典型特征來說明整體、通過對“個”的階段獲得的認識進行歸類,進而探究出規(guī)律的認識來的過程。詩歌中意境的營造離不開意象,很多意象是有其使用的規(guī)律的。通常來說在一首典型詩歌中學會了一種意象的代表涵義和使用情境,那么與此相類似題材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便是比較容易的事了,人類的感情可以共通、共鳴,尤其是當自己能感同身受時更是如此。
這些有代表性的詩歌意象不是死記硬背來的,不是老師規(guī)定來的,更不是臆想的,而應該是依托于實際生活經驗點滴總結感悟到的,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智慧的結晶。尤其古典詩詞距離我們年代久遠,要想讀懂它就需要走進那個時代背景中去,也要貼近寫詩之人的生平經歷,做到知人論世,這樣得到的解讀才不會偏離實際。
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足,如何指導他們朗讀出詩歌意象的韻味和情感來呢?若是僅僅從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的生平經歷來理解還不足夠,還應該把這意象放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之中,如從這些意象的源頭講起,它的本義是什么,后來經過人們的或歌詠或悲嘆的使用慢慢變成了什么樣的代表涵義,學生弄懂了這前因后果,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容易與自己生活經歷相聯(lián)系,更加有代入感和認同感了。
詩歌的最初產生便是用來歌唱的,詩歌的韻律性和節(jié)奏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朗讀時除了借助外在的節(jié)奏如平仄、押韻、語音輕重、停頓等之外,還要重視內在節(jié)奏的把握。
像《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看今朝”,節(jié)奏上看是屬于較為高亢型的,語勢在“引”“惜”等詞的引領下峰峰緊連,聲音讀起來高昂明亮,韻腳“嬌”“腰”“騷”“朝”發(fā)音圓潤而有力,給人飽滿之感。詩句節(jié)奏并不整齊劃一,而是富于變化,長短句的交替使用使得語氣有急有緩,張弛有度?!扒鼗蕽h武”“唐宗宋祖”等四音節(jié)詞匯,也讓節(jié)奏在音節(jié)的勻稱中更加和諧,這些都是外在節(jié)奏的體現(xiàn)。外在節(jié)奏的技巧還不足以讓朗讀的表達效果淋漓盡致,更不能忽視的是詩歌的內在情感節(jié)奏,“情之所至而為詩”,之所以生發(fā)出“江山如此多嬌”后面的感慨,是因為詩人在前面一節(jié)中己經大量鋪敘了極目遠眺下的北國的風光景色。
在朗讀此類詩歌時,可以指導學生對內外節(jié)奏的技巧多加練習,著力于以詩人的情感變化為脈絡來把握內外節(jié)奏,牢牢抓住詩歌的精髓所在,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語感的滋養(yǎng)和浸潤,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感知力和表達能力。
詩歌韻律和諧、節(jié)奏感強,讀來朗朗上口,一般篇幅也較短小精悍。一種非常適合用于表現(xiàn)詩歌的方式就是朗誦。前文中己經闡述過朗誦是朗讀的表演化形式,朗誦更突出了表演性和觀賞性意味。針對當前課堂朗讀教學流于形式、輕于內容的情況,教材給出了一些朗讀教學形式的建議,這些朗讀形式的建議往往比較符合文體特點,有針對性。
如: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是專門特別設計的一個詩歌朗讀單元,其中“任務二”部分明確提出“自由朗誦”的建議,讓小組內每人自選一首詩進行朗誦準備,標出重音、停連、節(jié)奏,注明語氣、語調、語速等,然后組內朗誦,互相評價交流,最后確定朗誦形式參賽表演。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要“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能朗誦必定能夠背誦,整個的活動流程中滲透著合作、交流、探究,注重探究結果的最終應用。“任務三”中還提出仿作詩歌的建議。語言的發(fā)展離不開具體的運用,仿寫詩歌也是對朗誦活動的延展式學習。
總之,現(xiàn)代詩歌非常適合作為朗誦的材料,很多經典篇目已經搬上了舞臺,初中生已經具備了復雜多變情感的表達能力,這種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活動非常適合鍛煉初中生的語言感知與表達能力。教材“任務一”和“任務二”以朗誦展開的活動,是利用多元化朗讀形式,發(fā)揮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表現(xiàn)。除了可以詩朗誦的形式,像詩歌的特殊形式如詞和曲也可以配樂歌唱出來。詞和曲相較于格律詩而言更加適合吟唱,詞原來就是配樂歌唱的歌詞,后來經過發(fā)展從民間的詞發(fā)展為文人詞。
配樂朗讀或歌唱的過程一定程度上符合暗示教學法的理念,以配樂入境的方式打開學生的多重感官渠道,創(chuàng)造出一種令人愉快又放松的情境,它利用人類學習的巨大潛力,有助于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融入詩境,不自覺地參與進朗讀,幾次下來學生很容易就能夠讀熟甚至能背誦了,減少了不必要的背誦硬性要求,學生與教師都能樂得其成,是一種可以借鑒的朗讀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