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金杰,李玉葉,沈 娟,張園園,唐 玲,李 野,張 敬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1.心內科;2.護理部,北京,100078)
目前國內冠心?。–HD)患病人數(shù)超過1000萬,是臨床常見且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病程長及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1]。臨床多選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脈造影術)作為冠心病診斷金標準[2]。冠脈造影術經(jīng)皮穿刺橈動脈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局部加壓包扎、拆除簡易、不良反應少的優(yōu)點[3-4],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冠脈造影術后患者需要在術側肢體進行加壓包扎24 h,易致使患者術側肢體出現(xiàn)疼痛、腫脹及麻木的癥狀[5]。因此,減輕患者冠脈造影術后一系列不適癥狀,提高患者術后舒適感,是護理人員的重點工作之一。耳穴貼壓聯(lián)合手指操干預是通過刺激耳郭上的穴位來抑制神經(jīng)元病理性的沖動傳播,減輕患者的疼痛,緩解癥狀,再通過手指操促進手部血液循環(huán),淋巴系統(tǒng)循環(huán),進一步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本研究總結了耳穴貼壓聯(lián)合手指操治療經(jīng)橈動脈穿刺冠脈造影術后疼痛患者的護理體會,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75歲,主訴胸悶胸痛間斷發(fā)作2年,加重1月余,于2021年7月27日收治于本院心血管內科。患者間斷心前區(qū)憋悶疼痛,放至右側前胸部,持續(xù)約20 min,活動后加重,發(fā)作時自覺肢軟無力,服用速效救心丸2~3 min后稍緩解。納眠可,二便可。舌暗,苔白膩,脈沉細。查心臟超聲示左心增大;二、三尖瓣少中量返流;主動脈瓣中量返流左室舒張功能減低。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既往高脂血癥病史2年,規(guī)律服藥,血脂控制良好,既往存在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病史。中醫(yī)診斷為胸痹心痛?。馓撗鲎C),西醫(yī)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7月29日12:00患者至導管室經(jīng)皮橈動脈穿刺行冠脈造影檢查后,結果示冠心病雙支病變累及前降支、回旋支,前降支近段70%~80%節(jié)段性狹窄,回旋支遠端80%~85%局限性狹窄,可見鈣化影,分別于病變處置入支架1枚。術后給予TR-Band橈動脈壓迫裝置止血?;颊哂?4:00安返病房,查看患者右側橈動脈穿刺處止血器加壓止血,無滲血。術側上肢活動能力正常。術后患者訴右上肢麻木疼痛,術后0.5h術側肢體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分為5分,術側肢體脹程度分級為Ⅲ級,術側肢麻木程度評分為3分。觀察患者右上肢出現(xiàn)腫脹,遵醫(yī)囑給予耳穴貼壓聯(lián)合手指操干預。術后2 h患者VAS評分下降為4分,麻木程度評分下降為2分;術后4 h患者VAS評分下降為2分,腫脹程度分級降為1級;減壓后1 h患者VAS評分下降為1分,麻木程度評分下降為1分;拆止血器后1 h,患者無明顯疼痛,肢體腫脹和麻木消退。
該例患者主要的評估內容包括術側肢體的疼痛、腫脹和麻木程度。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法評估,0分表示無痛,7~10分為重度疼痛,疼痛程度無法忍受,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腫脹程度采用顧玉東[7]教授研究的腫脹分級標準評估。Ⅰ級:腫脹不明顯,為輕微腫脹;Ⅱ級:腫脹明顯,患者皮紋尚存在;Ⅲ級:腫脹非常明顯,患者皮紋消失;Ⅳ級:極度腫脹,皮膚出現(xiàn)水皰。麻木程度則是通過臨床分析進行評價[8]。從手臂、上臂外側、背部、拇指、食指、小指麻木以及感覺減退等方面分析,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計分0~4分。
2.2.1 病因病機分析:根據(jù)中醫(yī)辨證理論,造成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為:患者經(jīng)橈動脈穿刺行冠脈造影及支架置入術,手術損傷人體經(jīng)絡,氣血運行受到影響,即不通則痛;其次是手術作用使得肌膚腠理缺乏榮養(yǎng),進而出現(xiàn)疼痛,即不榮則痛[9];此外患者右側橈動脈止血器加壓止血導致氣血津液流通不利,產(chǎn)生壓迫脹痛。
2.2.2 耳穴貼壓技術:根據(jù)患者疾病特征選取耳穴:腕、神門、交感、皮質下等[10]。治療前先檢查患者耳部有無疾病及皮膚有無過敏情況。采用探棒在耳郭相應穴位上進行點按,以患者出現(xiàn)酸、麻、脹、痛等陽性反應為宜。采用75%酒精做消毒處理,將王不留行籽貼于腕、神門、交感、皮質下相應穴位并進行按壓點揉,隨后加強刺激。
2.2.3 手指操技術:護理人員在開展手指操技術前,先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并示范手指操。本科應用的手指操是參考鄭州大學蔡巧珍等[11]手部支架和手指操對經(jīng)橈動脈冠狀動脈造影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中的手指操進行改編,選取合谷穴、后溪穴、外關穴等穴位。操作要領總結為“點、彈、握、捋、壓、爬”。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點”:拇指依次點按其他各手指指尖、指腹部分,做兩個八拍,16次;“彈”:拇指指尖分別按住其他四指指尖、指背部分,然后手指迅速向外彈出,做兩個八拍,16次;“握”:五指屈伸,呈握拳狀,然后五指放開,盡量伸直,一握一放,交替進行,做兩個八拍,16次;“捋”:左手食指拇指捋右手手指,從指根到指腹,做兩個五拍,10次;“壓”:按壓后溪、合谷穴位,外關穴,做兩個八拍,16次。“爬”:手指放在床上,手指向前向后爬行20~30 cm,如此反復。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在止血器未完全放松時,做手指操時應注意手腕不可屈曲,用力不可過猛,保持節(jié)奏、快慢均勻,以不引起患者疼痛或出血為宜。
患者返回病房后觀察橈動脈穿刺處加壓止血30 min,穿刺處無滲血。再為患者進行耳穴貼壓,后告知患者每隔30 min按壓相應部位,每個部位按壓15~30 s。耳穴按壓5 min后開始做手指操,術后4 h為止血器首次減壓,首次減壓前每15~30 min做1次,減壓后每30~60 min做一次,每次做3~5min,直至止血器壓力完全解除。
冠脈造影術后止血器壓迫穿刺點為橈骨莖突和尺骨莖突,周圍的骨骼和毛細血管旁結締組織等均為痛覺感受器,當止血閥壓力>32 mmHg(約4.25kPa)時,術側肢體局部血管受壓、變形,使患者肢體遠端手部及手指的供血不足,靜脈回流受阻,靜脈壓增高,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而神經(jīng)組織對缺氧缺血十分敏感,進而患者痛覺明顯。加之止血閥壓迫于腕橫紋1~6cm處,阻斷了手部淋巴回流,致使患者術側手部腫脹,而長時間加壓導致的術側肢體水腫也會加重對橈神經(jīng)的壓迫,進一步加重患者掌指的麻木與疼痛感[12]。
Flessenkamper等[13]認為加強肌肉鍛煉可以促進淋巴和靜脈的回流,減輕患者的水腫程度。功能鍛煉對改善肢體腫脹、緩解麻木感有顯著作用。手指操可以鍛煉手部肌肉,促進淋巴和靜脈回流。手指操主要是通過活動掌指各個關節(jié),使手掌關節(jié)囊、關節(jié)周圍肌腱充分伸展到一定程度,通過強化手部肌肉收縮,加強靜脈、淋巴回流并減輕水腫。研究[14]顯示,按壓人體經(jīng)絡中的合谷穴、后溪穴、外關穴等穴位可以起到活血行氣,滑利關節(jié),通經(jīng)疏絡,理筋整復的作用,進而緩解患者的疼痛。合理應用手指操能幫助減輕患者術后術側上肢腫脹,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改善指關節(jié)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減輕了經(jīng)橈動脈穿刺冠脈造影術后患者肢體疼痛、腫脹、麻木等癥狀,增加了舒適度[15]。同時手指操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患者的注意力,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感。
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耳為十二經(jīng)脈匯聚之所,內在臟腑與四肢軀干均在耳郭上有相對應點,當人體患病時,耳郭上的對應點就會出現(xiàn)相應反應,選擇這些對應點對其進行按壓,可調節(jié)內在臟腑以及氣血[16]。刺激腕周圍痛點可以使局部氣血運行得到改善,神門穴可以安神、鎮(zhèn)痛;交感穴可活血止痛、疏經(jīng)理氣、養(yǎng)血安神;皮質下穴可調節(jié)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功能,改善機體組織的功能狀態(tài),從而緩解上肢的疼痛和腫脹。王不留行籽具有活血通經(jīng)、消腫止痛的功效,用其作為耳穴貼壓的介質來刺激穴位,能夠達到鎮(zhèn)痛的目的,諸穴相合,實現(xiàn)緩急止痛、疏通經(jīng)絡的效果。現(xiàn)代理論也認為,人的左右耳兩側的血管來源不同,血流灌注有差異,且分布有豐富的神經(jīng),其解剖特點與人體全身的五臟和六腑密切相關[17]。耳穴貼壓可擴張微小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局部組織中的5-羥色胺水平,降進而低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適度[18]。
綜上所述,經(jīng)橈動脈穿刺冠脈造影術后采取耳穴療法聯(lián)合手指操能減輕術側肢體疼痛感,緩解肢體腫脹麻木程度,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舒適的高,易于接受,值得臨床參考。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