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勇(吉首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
自21世紀以來,多國立足本國教育現(xiàn)狀,展望未來世界變化,提出了切合本國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目標。譬如德國受PISA啟發(fā),提出了以知識、技能為縱軸,自我實現(xiàn)與社會責任感為橫軸的縱橫相交的軸心式模型,以實現(xiàn)面向世界的專業(yè)能力、與他人共同計劃的行動能力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發(fā)展。
在我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而核心素養(yǎng),正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和細化。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基于本學科本質,明確了學生在學習課程后應該達成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但最終指向依舊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培養(yǎng)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的應用型人才。而任務群就是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帶著任務,與教師一同根據文本,分析語言,建構思維,感受人物的精神,產生文化的共鳴。
譬如,部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三單元是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后簡稱《標準》)中提出的7個必修學習任務群之一,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要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引導學生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思維得到發(fā)展,面向生活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在語言的賞析中,產生文化認同感,實現(xiàn)“四個自信”,最終達到“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要求教學以語言的品析為載體,在實際的生活情景中,時代背景下,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并且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和理解。譬如,部編高中語文教材下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充分體現(xiàn)語文教學要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展開,以語言為載體,在情境中,根據任務去應用語文,該任務群以“實用性”作為前綴,指明了“閱讀”“交流”不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能沒有實際的生活場景。同時,選文多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知識性讀物”,作者與學生的生活十分貼近,既能讓學生有話可說,也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和提高能力的機會。
在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運用,同時串聯(lián)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在品味語言的同時,帶著任務,根據目標,引領學生提高思想的修養(yǎng),產生對社會的思考,提升對文化的認同,感受科學人物的時代精神。該單元一共有3課,共4篇文章,作者屠呦呦是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加來道雄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梁思成是我國建筑學的重要奠基人,林庚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史家。其中屠呦呦的這篇選文,成文時間甚至不到10年,而其他幾位作者的文本,都與學生的生活并不遙遠。這樣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第一感受是十分親切而熟悉,沒有疏離感,閱讀障礙小,同時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同時,四篇課文全部都是“知識性讀物”文本,和學生的生活也十分貼近,因此教學時要重視對語言的賞析,通過對比、替換等方式,感受文本的差異,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實際的教學中,四個方面要有所融合運用。在該單元的教學中,筆者常常是在品味語言的同時,帶領學生分析語言背后體現(xiàn)的作者思維方式,同時賞析作者語言的特點,然后感受作者的時代精神,背后的文化意蘊。第7課的第一篇課文是屠呦呦的演說詞,介紹了其是如何從傳統(tǒng)醫(yī)學青蒿素中獲得靈感,最后研制出抗瘧藥物的過程。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圈畫出研制過程中的關鍵節(jié)點,遇到的困難,以及是如何解決困難的,同時設計活動讓學生分析作者的形象,體會屠呦呦為了科研不懈努力的精神,感受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割裂、零散的教學,只是單純的知識積累,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在單元目標的安排中,對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實施進行了整體的設計考量,提倡群文閱讀,任務教學;特別是在活動中,設計的問題要聚焦于學生的生活場景。第三單元第8課是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學研究,該篇課文介紹了中國建筑的幾大經典特征,探討了我國建筑的“文法”問題,以及建筑的“可譯性”,在教學中,可以選取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建筑,讓學生帶著問題,找出與課文有關的內容,然后歸納總結中國建筑的特點,分析出當?shù)亟ㄖ推渌胤浇ㄖ牟煌?,并且給出理由。
該學習任務群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語言交流機會,實踐是讓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融合和提高的最佳時機。因此課堂中,需要多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這也是語言建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核心素養(yǎng)的相互融合,以點帶面,統(tǒng)領課堂。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在教學設計時,要從單元任務群的角度進行考量。部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其在整本書中的人文主題是“探索與創(chuàng)新”,選文是知識性讀物,和其他單元的教學就有所不同,即便是相同的任務群,教學側重點也要有所區(qū)分,比如第5單元同樣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其選文的體裁主要就是演說文。因此在單元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本單元教學的文本特點,指定相應的學習任務。
在同一單元內,課文的教學也要有所側重,任務的難度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讓學生的能力逐漸得到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最好是為學生提供抓手。比如在第8課,就可以讓學生關注文章的結構,用思維導圖來理清作者的行文邏輯;抓說明方法,把握作者的表達技巧;結合背景,分析作者探討建筑背后的文化內涵。這樣的支架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跡可循,有方法可用。而這樣的學習方式,最終指向的是實際場景中的應用。當學生再面對這一類文本,就能實現(xiàn)快速閱讀,掌握閱讀的技巧,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從“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出發(fā),以核心素養(yǎng)為方向,結合21世紀以來課程改革中獲得的寶貴經驗進行編寫。教材中,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是貫通一體的,在單元與單元、課文與課文、段落與段落間進行了滲透與呼應。
譬如,“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文本,觀察社會生活,掌握基本的社會常用實用文本的閱讀方式,要求學生能夠簡明地表達、介紹復雜事務。因此教學設計要從課標出發(fā),設計中考慮到該學習任務群的特性,既要重視語言的建構,也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掌握不同的實用文本的閱讀方法,并且學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看法?;顒拥脑O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課程資源要選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譬如在教學設計中,筆者會首先根據《標準》設計任務,同時選擇課文內容與當?shù)貙W生貼近的課程資源。在備屠呦呦的這篇演說稿的時候,事先瀏覽了大量有關她的報道、著作和傳記,了解到我國的第一座青蒿素生產基地就在當?shù)?,因此課堂最先給學生介紹了瘧疾的危害,同時告訴學生,屠呦呦研發(fā)青蒿素的過程,以及青蒿素與當?shù)氐臍v史淵源。學生很快就產生了學習興趣,有了共鳴,在后續(xù)的課堂開展中,學生能更快地進入情景,降低理解的門檻。同時,也為學生理解中醫(y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豪感,提前做了鋪墊,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醫(yī)藥文化是如何貼近生活的。
因此,教師在備課前,要根據《標準》開展教學設計,圍繞實際生活場景進行備課,備課過程中重視核心素養(yǎng)的融合與落實。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的另一大特點是追隨時代發(fā)展,聚焦社會變化,關注語文課程教學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選文在照顧經典名篇的同時,也大膽嘗試著將這個時代杰出人物的先進事跡、重要社會問題納入考量范圍。如第三單元關注每一個時代特點的使命,提出青年要有抱負,有時代責任感,編者選取了屠呦呦的演講、梁思成的論文,目的就是讓學生關注不同時代背景下,不同人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也就顯得十分必要,甚至可以適當穿插引申資料,讓學生思考當下的時代問題,聚焦現(xiàn)實環(huán)境。在教授《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時候,筆者選用了近年來被評為最丑建筑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課文中所學到的建筑特征,去分析這些建筑之所以丑是丑在哪里。有些學生能夠很快地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的建筑都遵循了一定的比例,用色都非常典雅,設計和造型都反映了當?shù)氐娜宋臍v史,并且學生由此反思當下一些建筑呈現(xiàn)出來的“拜金主義”“照搬照抄”背后的問題,心中升起了對本土建筑的自豪感。課后,筆者還要求學生觀察當?shù)氐墓沤ㄖ驼n文中有哪些異同,引領學生觀察生活。
這種大膽的嘗試,一方面讓學生更能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另一方面契合了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對學生的價值觀起到了正向的引導作用,讓“立德樹人”更有生命力,更有親和感。
“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一直以來,我國的教學總是立足于知識點的講授,學生學習目的主要是掌握知識,但知識的學習總是囿于時代的局限,離開了課本,學生能力的掌握,對問題自主的思考和解決才是教育的價值所在。“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思維,豐富對現(xiàn)實生活和文學現(xiàn)象的感受與理解,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文學現(xiàn)象,可以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實踐活動。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文,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完成“學習任務”主要是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構自己的學習經驗,而不是“做題”。首先,選文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第三單元要求圍繞社會生活,組織學習活動,打破了以往脫離了學生經驗的灌輸,重視學生對生活常見問題的理解,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比如梁思成的這篇《中國建筑的特征》,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想起的是故宮,南方的孩子想起的是鳳凰古城,不論農村還是城市,學生都有了自己的體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其次,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通過關注家鄉(xiāng)的文化與風俗,了解家鄉(xiāng)的人和物,產生了情感的聯(lián)接,文化自信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得到培養(yǎng)。第三,為活動開展提供最合適的課程資源,為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最真實的情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風俗,這些學生生活的文化土壤也是最生動、最便捷的課程資源,只需要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就能有諸多的奇思妙想。在這樣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學生未來走入社會可能遇到的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語言的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問題就迎刃而解,“立德樹人”在活動中得到實現(xiàn)。
18個學習任務群,穿插在學生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為教師領會新課表的目的與要求提供了抓手,也為統(tǒng)領課堂提供了方向。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重視《標準》的根本目標,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以學生為主體,共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