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淑華
(廣西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西 柳州,545001)
研究表明[1],每年世界各地食管癌新發(fā)病例總數中1/2來自我國,在西方以腺癌為主,我國以鱗癌為主,具有惡性程度高、發(fā)展快和治療效果欠佳等特點。據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食管癌男性、女性發(fā)病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位于第4、8位,其病死率在第4、3位。由于預防難、發(fā)現晚等因素,該病有效防控成為研究難點與弱點。放療技術是目前食管癌常用治療方式,其能夠精確定位、精確計劃與精確治療為核心,其療效肯定、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在食管癌綜合治療中低位日益顯著。文章就食管癌放療與方式進行綜述,如下。
1.1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RT)3D-CRT是近年開展的一種精確治療技術,通過CT模擬定位與三維治療計劃設計實施治療,其射野以腫瘤區(qū)(GTV)幾何中心為中心及計量計算的歸一點,在此過程中是否同樣需重新定位來確保治療精度尚無報到[3]。相關研究報道[4],認為食管癌經3D-CRT治療效果明確,能夠提高放療生存率,和傳統(tǒng)技術主要區(qū)別在其以CT模擬定位為基礎,以食管GTV幾何中心為射野中心。臧春燕[5]對472例食管癌患者經3D-CRT治療后遠期療效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顯示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71.0%、33.1%和26.2%,其中,部位分層、X射線下病灶長度、病灶最長徑、病灶最大前后徑、食管原發(fā)病灶(GTV-E)、陽性淋巴結(GTV-LN)、淋巴結轉移模式以及淋巴結個數等與患者的遠期預后均有顯著相關,帶入Cox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GTV-T和病灶最長徑作為影響遠期預后獨立度,故認為在制定治療方案是應將其作為重要評估指標。張延軍[6]對30例食管癌患者均給予3D-CRT治療,顯示其能夠較大限度保護食管周圍高危器官,提高靶區(qū)劑量。宋德宇[7]分別對兩組48例食管癌患者給予3D-CRT治療和常規(guī)放療,臨床療效與化療后生命質量顯示,前者總有效率達90.91%、1年生存率在72.73%,以及生命質量也顯著提高,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放療。
1.2 調強適形放療(IMRT)IMRT是三維適形放療的一種,于CT圖像引導下設計,能高劑量的對腫瘤靶區(qū)實施精確照射,盡量降低對周圍器官與組織的損傷,減少放射合并癥幾率與增加腫瘤局部控制率[8]。相關研究表明[9],和3D-CRT相較,IMRT能夠提高食管癌照射靶區(qū)劑量適形性與均勻性,可降低肺、心臟、脊髓等輻射劑量。胡望遠[10]研究顯示,216例食管癌放射治療患者1、3、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69%、31%、13%。另外,由于不同患者的食管在曲面、厚度及組織密度方面存在差異,以使靶區(qū)劑量的均勻性獲得保證,故對放射治療方案提出更高要求,要確保劑量均勻性,控制脊髓的受照劑量。所以,臨床確保靶區(qū)照射劑量同時盡量減少危及器官與正常組織放射損害。龔小寶[11]將48例食管癌患分別給予三維適行設計(對照組)和治療及調強放射治療計劃設計及治療(試驗組),結果顯示,后者Dmax與肺受照體積均低于對照組,另外,PTV、GTV的最大劑量及平均計量相比對照組高,說明調強放射治療能夠減少脊髓與肺的照射劑量,在某種程度上對脊髓與肺加以保護,且安全性高,相比三維適形放療好。
1.3 容積弧形調強放療(VMAT)VMAT是目前最為先進的放療計術,能夠對機架旋轉速度、劑量率、多葉光柵移動速度展開連續(xù)調整,任意角度使用溶劑技術對患者展開治療,治療時間大大縮短,另外,在最短時間、最少機器跳數與更適形的劑量分布對患者展開治療。黃大鋇[12]研究結果表明,在頸段、胸上段食管癌的放療中,VMAT能大大縮短治療時間和減少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與其不舒適度,有效降低分次內誤差,但其分次內誤差仍會隨治療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大。譚兵[13]對頸和胸上段食管癌3D-CRT和VMRT相較,發(fā)現前者1年生存率和控制率為76.9%、78.8%,后者為80.8%、84.6%。另有學者[14]將靜態(tài)調強放療(static intensity modulate radiotherapy,sIMRT)和VMAT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相比sIMRT,VMAT計劃的GTV的D98、D2、Dmean劑量低,PTV的D98、D2的覆蓋度、最大劑量低于sIMRT,兩者具有顯著差異(P<0.05),另外,在危及器官比較中,VMAT雙肺V20、V30、肺平均劑量要顯著低于sIMRT,并且機器跳數比sIMRT減少24%。證實了VMAT更利于改善靶區(qū)劑量,同時,雙肺V20、V30劑量低,有效縮短了患者治療時間和提高了治療效率,具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
2.1 術前放療由于解剖位置的關系,極易侵犯周圍氣管、大血管與支氣管等組織,對此,單純手術治療效果差,同時切除率低,故易復發(fā)和轉移。認為術前放療能減輕腫瘤對周圍組織浸潤,降低復發(fā)率。國內一項研究中[15],對食管癌患者術前放療的效果進行研究,85例患者均給予放療延續(xù)性護理、多媒體視頻宣教、營養(yǎng)及心理評估、胃腸道準備,結果顯示,僅在1年生存率方面具有顯著效果。華松[16]將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析術前放療對其臨床療效與預后生存率的影響,最終結果顯示,術前放療總有效率達75.00%,2年、3年生存率分別是42.50%、37.50%,復發(fā)率為25.00%,故認為術前放療能夠降低復發(fā)與轉移率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2.2 術后放療喬紅梅學者提出對食管癌根治術患者術后3~4周展開放射治療,術后患者5年生存率是61.30%,患者復發(fā)及轉移情況低。另有學者對633例術后精確放療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1年生存率在90.70%,3年生存率是59.20%、5年生存率是45.7%。林宇等學者對154例食管癌術后輔助治療患者和272例食管癌單純手術患者進行對比分析,術后輔助治療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特別是N2患者。
放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設備的升級,食管癌放療發(fā)現巨大轉變,適形放療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放射靶區(qū)與放射劑量精確度,以及VMRT等技術的出現使放療技術不僅局限在三維空間。同時,大量研究證實,術前、術后放療能夠提高局部控制率,當仍需大量實驗進行進一步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