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孫為足太陰脾經(jīng)上的要穴,以黃帝的復姓公孫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tǒng)治四方之意,顯示出此穴的非凡作用。公孫穴是十二經(jīng)脈合五臟六腑氣血的要道,歸屬于脾,聯(lián)絡于胃,又與胸腹部的沖脈相通,是脾經(jīng)合沖脈的能量的匯集點和調控中心,作用較大,它有兼治脾胃合胸腹部等諸多疾病的功效?!鞍嗣}交會八穴歌”云:“公孫沖脈胃心胸”,取之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因此,可按摩公孫穴治胃痛、胃酸等癥。在按摩公孫穴的同時,如果配以按摩中脘穴和內關穴等,治胃痛、胃酸的效果則更好。
公孫穴位于足內側緣,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是。取穴時,正坐垂足,從足大趾內側后一關節(jié)處往后推按能找到一個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緣的凹陷處即是公孫穴。按摩時,患者取坐姿,深呼吸,用兩手拇指指腹分別按住該穴位,垂直漸漸用力按壓,力度以自己能夠忍受為度。同時按而揉之,局部產生酸、脹、痛感為佳,每次揉按5~10 分鐘,每天早晚各1 次,有健脾和胃,抑酸止痛的功效,適用于治療胃痛、胃酸、胃脹等,效果明顯。
刺激公孫穴還可改善便秘,對與脾胃虛弱導致的便秘適用,能有效加速腸道蠕動,從而緩解癥狀。按摩的具體方法:用對側的拇指指尖按壓公孫穴1 分鐘,再順時針方向揉按2 分鐘,以局都有酸脹感為宜。
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胃痛還是便秘,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按摩公孫穴均能起到輔助治療的功效,但是對于嚴重的病癥,需要及時就醫(y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