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文教職業(yè)中專學校 劉曼華
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科技日新月異,教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盎ヂ摼W+音樂教育”呈現出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教學內容多元、教學活動開展便捷等特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改變了之前的教學環(huán)境,師生開始在網絡空間開展教學。為讓孩子足不出戶感受音樂之美,陶冶情操,建立信心,戰(zhàn)勝病魔,音樂教師積極挖掘平臺優(yōu)勢,打造豐富多彩的線上課堂。這極大促進了互聯網+音樂教學模式進一步發(fā)展。
雖然現在線下教學恢復正常,但是疫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全消失。教師仍要做好充分準備從容應對突發(fā)情況,讓教育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利用線上教學便捷之處與線下教學優(yōu)勢相結合開展音樂教學是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學習并熟練掌握信息技術,運用“互聯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是后疫情時期中職音樂教師面對的新課題。
20世紀80年代起,微課或課件取代播放機、幻燈、粉筆、黑板等傳統(tǒng)媒體,更清晰地講解某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傳統(tǒng)媒體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為打造新型課堂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中職校音樂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
2019年4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的意見》,著力推動全國中小學教師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目前,如火如荼開展的“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要求教師適應“互聯網+職業(yè)教育”發(fā)展需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生態(tài)。這些都為中職學校推行“互聯網+音樂”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平臺。
總結疫情期間大量開展的線上教學的經驗并大力推動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音樂課模式,應是后疫情時期中職音樂課堂的主流。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使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在中職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fā)。無論線下或是線上,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成為中職音樂教師共同探討的課題。
疫情期間,中職音樂教師運用互聯網教學平臺及自媒體進行線上教學,這改變了以往中職音樂教育只在線下開展的局面。釘釘、學習通、希沃、QQ、微信、抖音等為開展線上音樂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以下以中職音樂課程為例闡述線上教學的開展情況。
樂理課由于理論性強成為中職生最不喜歡的音樂課。疫情期間,我校從樂理課入手,探索在線教學。我嘗試運用希沃白板5、學習通、釘釘等平臺教學。課前我通過希沃白板5,將錄制好的知識膠囊的二維碼發(fā)布于班級QQ群,讓學生觀看預習。我通過學習通統(tǒng)計數據了解學生觀看視頻,完成相應作業(yè)的情況,進行學情分析和備課。上課時間,學生掃二維碼進入直播課堂。直播中,為解決在線教學無法面對面監(jiān)督學生上課狀態(tài)的缺陷,我的課件盡量做到精美,多穿插互動游戲。教師通過平臺授權讓學生參與游戲,學生通過發(fā)送信息實時與教師交流,并得到及時解答,(現在平臺有連麥功能以及視頻會議功能,更便于師生在線交流)這樣的線上課堂學生喜歡,效率也高。課后,學生在學習通作業(yè)平臺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我從平臺獲取數據,分析學生作業(yè)情況,進行評價及教學反思。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可利用回放功能反復學習,這比線下課優(yōu)越。
作為音樂學習基石的視唱練耳課也令中職生頭疼。信息技術的運用,使視唱練耳課改變了單一使用鋼琴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狀態(tài),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工具將錄制好的不同音色的音程、節(jié)奏、旋律等讓學生聽辨、模唱。學生可以對照五線譜,跟隨節(jié)拍器學習,提高識譜能力,增強學生成就感,消除學習懈怠,大大提高視唱練耳課的效率。這樣的教學同樣可以在線進行,我嘗試在釘釘的在線課堂進行視唱練耳教學,效果良好。直播時,白板功能講解知識要點,共享屏幕讓學生看到課件演示;連麥功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課后學生通過QQ、微信提交視唱錄音作業(yè)。學生為提交錄音作業(yè)總會反復多唱幾遍,直至自己滿意,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視唱能力。統(tǒng)計顯示,以課堂抽查的方式檢查視唱作業(yè),合格率為70%,優(yōu)秀率為20%;采用錄音作業(yè)合格率為95%,優(yōu)秀率提升到40%。可見,在線學習也可以達到或超越線下課堂學習效果的。
聲樂教學則借助于抖音、全民k歌等平臺實現課堂學習與作業(yè)提交功能,教師通過各平臺的信息交流功能進行作業(yè)點評。
以此看來,在線音樂教學打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教與學的效果不完全低于線下教學。在后疫情時期,尤其是應對突發(fā)事件,無法進行線下教學時,可以作為中職音樂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保障。
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多維度感受音樂,提高學習興趣,陶冶情操,是促進音樂基礎教育的良好模式,是時代進步的大趨勢。但如果完全采用在線教學模式,對于中職學生的學習也是不利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中職學生大多是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畢業(yè)生,對事物的認知還有所欠缺,叛逆心理強。這些學生學習習慣差,成績不理想,不喜歡甚至厭惡學習。選擇中職學校及所學專業(yè)可能是父母的意愿,自身沒有學習熱情,沉迷于網絡游戲,自制力差,自主學習能力更是令人擔憂。讓這樣的學生在沒有教師監(jiān)督的情況下在線上課,最大的可能是學生點完名就做自己的事去了,或者連麥時無所適從,學習效率低。
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以來,文化課教師擁有大量可以隨時調取的資源輔助授課。音樂教師卻少有這種便利。例如:在授課過程中需手寫輸入音符、音樂記號等,也缺乏便于教與學的同步的音響效果,這類似于傳統(tǒng)教學的板書。為了增強課堂生動性,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增進音樂聽覺,我在教學中嘗試音符與音響同步。為達到目的需不斷切換各種音樂軟件,還要改變一些軟件功能,這勢必占用課堂時間,影響教學流暢性以及學生上課的專注力。在線教學過程中,更是容易導致學生離開在線課堂,切換到網絡游戲模式,影響學習效果。
開學以來,我嘗試“線上—線下—線上”三步走的方式開展教學,得到學生的歡迎。
以樂理課《調與調號》為例,課前,我在網絡上收集該知識點的相關資料,制作成微課《調號的產生》,在學習通平臺要求學生觀看并查找有關“調”的相關知識。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提交相應的樂理作業(yè),學習通平臺生成作業(yè)數據,我通過分析學生答題情況,了解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對完成情況不佳的作業(yè)打回重做,并給于學生語音講評。這樣,學生在線上掌握了必備理論知識。線下課堂中,我讓學生交流并掌握“調”的知識,打破死記硬背課本概念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運用希沃游戲讓學生快速識別調號;運用完美鋼琴軟件,讓學生彈奏各調音階,熟悉鍵盤;通過讓一些學生演繹不同調的音樂作品并說明幾個升降號,其他學生寫出調號,看誰寫得快的游戲方式,讓學生把線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同學們玩得開心,學得稱心。課后,我要求學生在各調上彈奏《五月的鮮花》并上傳視頻進行能力拓展。我則通過觀看視頻語音留言或提供參考視頻的方式點評作業(yè),學生也可以在線互評。這樣,學生通過人機交互,人人配合的方式學明白了調與調號的知識,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氛圍融洽。
綜上所述,線上教學具有線下教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也存在不足之處。結合教學實際,在后疫情時期協同應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具有迎合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性,開展線上線下協同教學模式具有現實意義。
實踐證明,“互聯網+音樂課”模式能夠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使之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有效的學習,提高教學效果。信息技術運用于音樂教學的良好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中職學校應用互聯網+音樂課模式開展教學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