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麗,湯繼宏,趙東敬,師曉燕,蔣 萍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種人類DNA病毒,普遍存在于人類中,可以導致不同的疾病[1]。在EB病毒引起的疾病中,最常見的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也可為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噬血細胞綜合征等[2]。EB病毒累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由于累及部位及該病毒引起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不同,可表現(xiàn)為不同病理改變,主要包括腦膜腦炎、腦炎、吉蘭-巴雷綜合征、橫貫性脊髓炎等?,F(xiàn)將1例頭顱影像學病變?yōu)樾∧X損害的EB病毒性腦炎患兒的診治過程報道如下。
患兒女,1歲2個月,因“發(fā)熱3天,行走不穩(wěn)1天,驚厥2次”于2020年12月收入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病房?;純喝朐?天前無誘因下出現(xiàn)發(fā)熱,熱峰39℃,口服退熱藥后體溫可降至正常,約4小時復升高;有噴射性嘔吐1次,為胃內容物;1天前出現(xiàn)行走不穩(wěn),易摔倒;院外補液過程中出現(xiàn)抽搐2次,表現(xiàn)為全面強直陣攣發(fā)作,持續(xù)約1分鐘左右自行緩解,緩解后患兒精神欠佳,嗜睡,口齒不清,持物不穩(wěn),無飲水嗆咳,活動減少,大小便正常?;純杭韧w質健康,出生史及生長發(fā)育史無明顯異常;父母體健,非近親結婚;有1個姐姐,12歲,體?。环裾J家族遺傳病及傳染病史。入院查體:體溫40.1℃,心率155次/分,呼吸29次/分鐘,血壓101/64mmHg,脈氧99%,神志清,精神萎靡,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0.3cm,對光反射靈敏,頸部觸及黃豆大小淋巴結,咽部及扁桃體無明顯紅腫,無眼瞼浮腫,頸抵抗,雙肺呼吸音粗,未及啰音,心律齊,未及雜音,腹軟,未及包塊,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末梢暖,巴氏征陽性,步態(tài)不穩(wěn),閉目難立征陽性,指鼻試驗不合作,四肢肌力正常。
入院后完善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2.61×109/L,中性粒細胞77.3%,淋巴細胞16.7%,血紅蛋白103g/L,血小板總數(shù)342×109/L。血涂片:異形淋巴細胞1%。肝功能、腎功能、血氨、血氣電解質、凝血常規(guī)均處于正常范圍。EB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EB病毒核抗原IgG抗體陽性,EB病毒殼抗原IgG抗體陽性,EB病毒早期抗原IgG抗體陽性。EB病毒DNA(全血)2.59×105copies/mL,EB病毒DNA(血漿)4.00×102copies/mL。入院后行腰椎穿刺術,腦脊液壓力220mmH2O;腦脊液常規(guī):無色、清晰、透明,潘氏試驗陽性,白細胞計數(shù)112×106/L,單核細胞比例為94%,多核細胞比例為6%;腦脊液生化檢查:蛋白質719mg/L,葡萄糖4.63mmol/L,氯121.1mmol/L,腺苷脫氨酶0.7IU/L。送檢宏基因二代測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檢查結果顯示:外周血檢測到EB病毒序列數(shù)6,腦脊液檢測到EB病毒序列數(shù)4。入院第3天頭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顯示左側小腦片狀異常信號長T1長T2,F(xiàn)LAIR及ADC高信號,DWI稍低信號,見圖1。
圖1 入院第3天患兒頭顱MRI
針對患兒的病情及檢查情況,采用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甲潑尼龍抗炎,丙種球蛋白支持,甘露醇降顱壓;3天后患兒體溫正常,1周后行走好轉,未再抽搐,繼續(xù)抗病毒治療2周,復查腦脊液壓力120mmH2O,腦脊液常規(guī):無色、清晰、透明,潘氏試驗陰性,白細胞計數(shù)0×106/L;腦脊液生化檢查:蛋白質121mg/L,葡萄糖3.89mmol/L,氯135.5mmol/L,腺苷脫氨酶0.2IU/L。入院第17天復查頭顱MRI顯示左側小腦半球異常信號范圍較前縮小,見圖2。復查腦脊液mNGS,未檢出EB病毒及其他致病的病原。
圖2 入院第17天患兒頭顱MRI
EB病毒導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病例相對少見,其發(fā)病率為0.4%~7.5%[3],發(fā)病機制目前尚在研究中,可能的機制有以下3種[4]:第一,EB病毒感染神經(jīng)元或其他特定的神經(jīng)細胞,從而對腦細胞產(chǎn)生直接的病毒效應;第二,受感染的B細胞在浸潤受感染組織時,分泌炎性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將導致局部神經(jīng)細胞功能障礙;第三,病毒感染后潛伏體內,產(chǎn)生抗體,當免疫功能受抑制時再次激活,產(chǎn)生抗體介導的免疫反應。
EB病毒累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臨床表現(xiàn)類型多樣,包括病毒性腦炎、腦膜腦炎、橫貫性脊髓炎、共濟失調等,以腦炎及腦膜腦炎最為常見,其中EB病毒所致病毒性腦炎的臨床癥狀主要有發(fā)熱、抽搐、嘔吐、頭痛、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少數(shù)存在顱神經(jīng)受累,共濟失調[5]。本資料患兒存在發(fā)熱、抽搐、嘔吐、行走不穩(wěn),結合腦脊液檢查結果及病原學結果符合EB病毒所致病毒性腦炎的診斷。
基于本資料患兒情況做EB病毒性腦炎的相關影像學文獻復習。EB病毒性腦炎影像學改變非特異,頭顱MRI是EB病毒性腦炎的常規(guī)檢查,MRI異常陽性率可達約26%[6],常見改變?yōu)榛屹|、基底節(jié)、丘腦等部位的出血及細胞毒性水腫,甚至壞死軟化,少有患者表現(xiàn)為白質受累,偶見灰白質同時波及。目前以小腦損害為主要改變的病例報道相對較少。國內單中心研究對73例EB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總結,其中71例患者行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有45.8%的患者存在中像學的異常者,其影像學受累部位主要包括大腦皮層、基底節(jié)、胼胝體、深部白質、海馬、大腦腳、腦干、小腦、脊髓,病灶累及小腦的患者僅有2例;其受累形式大部分為細胞毒性水腫、脫髓鞘改變[7]。EB病毒好發(fā)于免疫缺陷病患者中。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7例接受同種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感染EB病毒性腦炎患者中,MRI陽性4例,發(fā)現(xiàn)額顳葉、丘腦、腦干及卵圓中心均受累,與累及額顳葉為特征的單純皰疹病毒腦炎相比,EB病毒腦炎累積部位更具多樣性[8]。另有國外報道顯示,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兒感染EB病毒后,出現(xiàn)基底節(jié)區(qū)T2及FlAIR序列對稱的高信號,與一般病毒損害不同,這種改變從影像學容易誤診為代謝病或者中毒[9]。Tsuruyama等[10]報道1例EB病毒性腦炎患者,腦部MRI顯示局限右側頂葉和顳葉病變,治療后預后良好,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提示預后可能與受影響的大腦區(qū)域及從出現(xiàn)癥狀到開始治療的時間有關。預后良好的患者大部分影像學改變是短暫的,會在數(shù)周或數(shù)月后消失。本資料患兒治療2周復查MRI后病灶明顯吸收,隨訪2個月預后良好。有文獻報道33例診斷為EB病毒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的患者中有25例預后良好,提示EB病毒性腦炎預后大部分良好[11]。復習1例重癥EB病毒性腦炎致死病例的文獻顯示,患者影像學表現(xiàn)以顱內彌漫性微出血和水腫為主,其影像學改變可能為EB病毒腦炎的診斷提供了新的臨床價值,尤其是對重癥病例[12]。國外有研究報道了1例重癥EB病毒性腦炎患兒,其頭顱MRI提示小腦、腦干、基底節(jié)和海馬細胞性水腫表現(xiàn),散在遍布皮層下白質和大腦皮層,該患兒最終結局為發(fā)病1個月后死亡[13]。國內陳禹霖等[14]報道1例EB病毒感染致出血性腦炎患兒,其頭顱CT左側額葉多發(fā)出血灶,MRI額葉、頂葉、顳葉多發(fā)斑片狀長T1長T2信號,DWI彌散受限高信號影,病程27天復查頭顱CT仍顯示皮層、雙側丘腦、雙側基底節(jié)散在點片狀低密度影,該患兒經(jīng)治療后好轉,但繼發(fā)癲癇及遺留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上述研究表明,如果顱腦受累部位為局灶性灰白質,患者預后較好,病變累及丘腦和基底節(jié)時,患者可能會遺留肢、體運動障礙及癲癇發(fā)作等后遺癥;病變累及患者腦干時,或彌漫性病灶,病死率較高。因此頭顱MRI或者CT對該病預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目前報道最多的侵犯小腦的病原體為水痘病毒,其次為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輪狀病毒、細菌、支原體等[15]。有研究顯示,引發(fā)小腦病變的病毒包括甲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和人類細小病毒B19[16]。本資料送檢患兒腦脊液mNGS,發(fā)現(xiàn)EB病毒為可能致病的病原,為臨床提供了治療時機。隨著mNGS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的病原,幫助臨床的診治[17]。
病毒性腦炎累及小腦臨床表現(xiàn)常見癥狀為步態(tài)不穩(wěn),構音障礙,眼球震顫。本資料患兒僅存在步態(tài)不穩(wěn),口齒不清,持物不穩(wěn),無眼球震顫;此外不同的是,該患兒存在抽搐表現(xiàn),提示同時存在大腦皮層的損害,符合EB病毒性腦炎對大腦皮層損害的報道。EB病毒性腦炎的治療多對癥處理,目前國內臨床常用更昔洛韋或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但有文獻提出,目前并無強有力證據(jù)支持抗病毒治療[18]。本資料中采用阿昔洛韋治療,患兒復查腦脊液提示好轉,影像學提示病灶大部分吸收,預后良好,出院隨訪2個月,未見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
綜上所述,EB病毒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多數(shù)累及灰質、基底節(jié)、深部白質等,少數(shù)侵犯小腦,影像學表現(xiàn)可多樣,與臨床表現(xiàn)有相關性,對預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病毒感染侵犯小腦的病原體多樣,在疾病早期,mNGS技術可對病原學診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