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雯
(清遠市清城區(qū)鳳鳴小學,廣東 清遠 511500)
隨著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的不斷提升,心肺功能已經(jīng)成為評定小學生體質(zhì)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不斷強化小學生心肺功能也自然成為小學體育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側(cè)重點所在。其間,折返跑教學就成為關(guān)注的重點,其促進作用較為明顯。文章就以此為課題展開深度的研究與探索,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fā)。
所謂的“折返跑”,指的就是在一定的距離內(nèi)設(shè)定兩個標志物,以某一標志物為起點,另一標志物為折返點,再由起點到達折返點后用手或腳觸碰標志物再原路折返,達到折返次數(shù)后跑至終點極為結(jié)束。在折返的過程中,能夠強化參與者的速度耐力,并且在心肺功能上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由于折返跑途中往往需要學生保持長時間的高速運動狀態(tài),所以要求在每一次教學活動中,必須將強度加以合理控制,進而能夠達到增加學生呼吸差的作用。
“呼吸差”是指在最大吸氣和最大呼氣過程中胸圍之差,在非運動狀態(tài)或者低頻運動狀態(tài)之下,呼吸差往往維持在2-3CM之間,也就是說在非高速運動的狀態(tài)下小學生最大吸氣和最大呼氣時的胸圍存在2-3CM的差距。但是,由于折返跑的過程要求以最快速度完成,所以最大呼氣流速相對較低,吸氣的深度也相對較高,進而學生呼吸差明顯增大。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折返跑練習的強度加以合理控制,針對不同水平階段、身高、體重的學生加以有效調(diào)整,由此確保小學生呼吸差的穩(wěn)定增加,客觀反映出學生心肺功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心肺功能的評價指標來看,心肌供血能力無疑是重要的一項,因為心肌供血的過程就是心肌收縮與舒張的過程,收縮與舒張的幅度越大就意味著供血量越大,血細胞為人體輸送的氧氣越多,能夠滿足人體運動過程中的基本需求,反之則不然。在小學體育課堂折返跑活動中,學生在長時間高速移動的狀態(tài)之下,心肌收縮與舒張的頻率顯然會增加,并且幅度也會增大,心肌供血能力顯然會有極大程度上的改善。
可是,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任何體育活動的開展都要有“度”的限制,開展折返跑活動的頻率較低,那么學生心肌供血能力的改善情況自然不會達到預期目標,而頻率過高會為學生心臟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長此以往顯然不利于促進小學生心肺功能的提升。為此,教師在教學頻率的把控上,既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還要做到根據(jù)學生自身生理情況酌情而定。其間,建議水平一階段每周安排1次折返跑,折返跑的距離為25米,折返次數(shù)為3-4次。處于水平二階段的學生而言,每周安排2次折返跑,折返距離要保持在50米,折返次數(shù)要保持在3-4次。水平三的學生要每周安排三次折返跑,折返距離同樣為50米,折返次數(shù)要保持在4-5次之間。如有體重較大和身高較高的學生則結(jié)合實際情況適當增減,確保小學生心肌供血能力的明顯改善,為學生心肺功能發(fā)展發(fā)揮出強有力的促進作用。
再從評定小學生心肺功能的具體指標來看,用力肺活量顯然是一項重要的評定指標,就是學生盡力盡快呼氣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量,進而評定學生是否伴有哮喘的癥狀,同時也能評定學生的體質(zhì)健康能否達到標準。折返跑作為變速跑的一種,要求學生在起跑后迅速進入到加速狀態(tài),在距離折返點2-3m處降低速度,沖碰到折返點后再進入到加速狀態(tài)。在這一過程里,學生不自主的就會進行呼吸調(diào)節(jié),由此來增加用力肺活量。
這也意味著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開展集中指導,幫助學生明確折返跑在增大自身用力肺活量的作用,并向?qū)W生不斷強化折返跑的注意事項,以及在不同場地進行折返跑的方案,引導學生明確折返跑重要意義的同時,還能了解到在平時生活和課余體育活動中,如何讓折返跑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這顯然在達到了在無形中引導學生楊成自主開展折返跑練習習慣的目的,長此以往用力肺活量這一心肺功能評定指標勢必會明顯增大。
綜合以上觀點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合理而又高效開展折返跑教學活動,在促進學生心肺功能發(fā)展方面作用極為明顯,學生的呼吸差、心肌供血功能、用力肺活量必然會得到明顯的改善。針對于此,如何做到在體育課堂教學活動合力開展折返跑教學活動,正確保持練習負荷、練習頻率、練習習慣就成為廣大教師今后關(guān)注的重點所在,進而確保增強小學生心肺功能的全面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