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鄧厚波,張 宇,咸乃寧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 130021;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長春 130117)
劉鐵軍教授是國家級名老中醫(yī),終身教授,從事中醫(yī)內科臨床、教學、科研40余載,擅長運用經方辨證組方治療各類疾病,提出了“下法”治療脾胃病及肝病的學術思想,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基于“下法”及“毒損胃絡”理論,屢驗奇效,現(xiàn)將劉鐵軍教授治療萎縮性胃炎的經驗總結如下。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腺體出現(xiàn)萎縮性病變,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較為常見且難以治愈的疾病,目前認為與HP感染、膽汁反流、環(huán)境、飲食、生活因素有關,同時與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也密切相關,屬于胃癌癌前病變的一種[1]。劉鐵軍教授在運用中醫(yī)藥治療萎縮性胃炎中,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亦可延緩甚至逆轉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在中醫(yī)理論中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互為表里,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統(tǒng)指受納腐熟運化功能,若氣機不通,腑氣不降,必然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故體現(xiàn)“六腑以通為用”的經典理論,是劉鐵軍運用“下法”治療脾胃病的基礎所在,提出“從腑氣不降狀態(tài)論治脾胃病”[2]。劉鐵軍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醫(yī)藥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疾病的發(fā)生,多數為正氣不足,脾胃虛弱,陽氣虧虛,毒損趁機伏入,故治療當中,詳查舌苔脈象,辨證為主,陰陽調和,從整體出發(fā)辨證調治,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劉鐵軍認為,脾胃為倉癝之官,主受納運化水谷,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調,長期的饑飽失常,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或久病脾胃受傷,勞倦過度,均可引起脾陽不足,寒自內生,中焦虛寒,或胃陰不足,胃乏滋養(yǎng),引發(fā)胃痛?;蚧疾∪站?,長期服用大量藥物加重脾胃虛寒,如《證治匯補·心痛選方》:“服寒藥過多,致脾胃虛弱,胃脘作痛”。
劉鐵軍認為,外邪包括兩個方面,本虛為標,邪氣為本,邪氣主要是滯、濕、飲、瘀聚而為首。脾胃功能較差,寒則生濁,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日久食滯水停,聚而為濕;脾胃升降失常,故清濁不分,古人云“痰熱而飲寒”,飲從寒化,得陽氣煎熬則成痰,得陰氣凝聚則為飲;因陽氣受損,失去溫煦作用,加之陽虛寒化,則血行不暢,澀而成瘀而成瘀血。同時,因為現(xiàn)代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怒則傷肝,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肝失調達,則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可加重胃絡失養(yǎng),正如《景岳全書》所提“虛寒之痞,過于憂思,凡……皆能有之”“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就是說脾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均可引起氣機失常,出現(xiàn)脾胃功能異常。故氣滯、寒濕、痰飲、血瘀積聚中焦,阻滯胃絡,陰陽氣血失調,胃絡失養(yǎng),加之肝氣郁結,氣機阻滯胃脘,故見胃脘部不適,逐漸出現(xiàn)胃黏膜及腺體的萎縮。
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病機制主要為正氣不足,陽氣虛衰,脾胃虛弱,同時外邪侵襲,毒損胃絡,加之肝氣郁結,肝失疏泄,日久郁而成瘀,邪絡脈中,脈絡氣機升降失常,氣機不通瘀滯于內所致[3],正如《臨證指南醫(yī)案》中“久病入絡”,形成絡病理論[4-7]。該病雖然發(fā)生于脾胃,但其實是全身臟腑共同作用的結果,肝屬木,脾屬土,肝木克脾土,所以脾胃虛弱是本,肝氣郁結是促發(fā)因素,外邪寒熱、濕瘀是標。故治療方法主要以溫陽通絡、溫中健脾為基礎,加用疏肝和胃,活血化瘀,通腑降濁之法。
“下法”是劉鐵軍治療脾胃病及肝病的常用治療方法,基于“下法”治療脾胃病亦有數十篇相關報道[8-11]。劉鐵軍認為,“下法”可以通腑實,祛毒邪,使毒性物質從下焦而出,具有“日進新谷,日生新毒,燥屎得去,氣血得復”的作用[12],能夠調節(jié)全身臟腑的機能,有利于經絡的疏通,萎縮性胃炎更是毒損胃絡,故“下法”可以排除胃腸積滯、蕩滌實熱、攻逐水飲和寒積、祛瘀等作用,同時還可調節(jié)腸道菌群,保持大便通暢,性狀穩(wěn)定[13],在虛證、實證、虛實夾雜證中均可用,但需根據患者的體質差異調整大黃的用量及炮制方法?!跋路ā背S么簏S,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作用。除此以外,大黃有推陳出新的作用,少量的應用可清除腸道毒性物質,有助于人體正氣的恢復,缺少大黃會導致溫陽藥的瘀滯,故大黃在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回顧性分析2018年-2020年就診于劉鐵軍傳承工作室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利用中醫(yī)傳承輔助平臺,將319例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癥、舌脈、用藥情況、方藥劑量輸入平臺,運用數據挖掘系統(tǒng),找到相應的用藥組方及規(guī)律,按照核心癥狀和舌苔脈象發(fā)現(xiàn)頻次>30的癥狀有10種,分別為胃脘部脹痛、胃怕涼拒食生冷、納差、口干、胃痛、急躁易怒、噯氣、反酸、呃逆、大便不通暢。頻次>30的證型有5種依次為脾胃虛寒,肝郁氣滯,肝胃郁熱,寒熱錯雜,胃陰虧虛,這種脾胃虛寒居多的證型分布規(guī)律與眾多研究者研究數據相符[14-16],故在治療中主要采用也與《(2017年)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略有不同[17],可能與地域特點有關。一共出現(xiàn)頻次>2的藥物113種,頻次>80的前10種分別為:大黃、白芍、陳皮、炙甘草、黃芪、桂枝、大棗、黨參、干姜、柴胡。
常用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當歸四逆湯溫中健脾、補中益氣,柴胡疏肝湯、丹梔逍遙丸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和胃降逆,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保和丸消食導滯,瀉黃散去脾胃伏火,吳茱萸湯溫中降逆止嘔,四磨飲子理氣降逆止嘔,瓜蔞承氣湯、小承氣湯、瀉心湯(均有大黃3 g)瀉下通腑,反酸者加用水紅子、瓦楞子,口干苦者加龍膽草、天花粉、石斛,脹氣較多加用木香、檳榔,噯氣較多加用沉香,若疼痛加用白芍、甘草。根據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思想,依患者體質,給予中醫(yī)藥個體化治療,體現(xiàn)中醫(yī)藥治療脾胃病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運用經典方劑,扶正祛邪,調節(jié)陰陽,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胃黏膜的炎性改變,具有價格低廉、療效顯著的特點。
同時,劉鐵軍在治療萎縮性胃炎過程中,體現(xiàn)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特點,順應自然界發(fā)展規(guī)律,順四時、適寒暑、節(jié)陰陽、調剛柔、和喜怒、安居處,以順其和[18]。對于北方寒冷多寒邪,性格急躁易怒,多加溫中祛寒、疏肝降逆之品;南方濕熱多暑濕,性格溫婉內向,多加健脾祛濕、疏肝理氣之品;也會因季節(jié)節(jié)氣不同,春分陽氣生發(fā),防止肝火太旺,宜用辛溫發(fā)散之品;夏季陽氣盛于外,陰氣居于內,要保護陽氣,防止太過,亦需養(yǎng)陰,滋陰保護心臟,黃連可清心火;長夏暑濕為主,加用藿香、佩蘭等健脾芳香化濕之品;冬季寒邪為主,對應腎臟,腎主封藏,加用當歸等溫中祛寒、補益肝腎之品。
通過數據挖掘技術,總結劉鐵軍基于“毒損胃絡”理論治療萎縮性胃炎的證—治—方—藥,將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治療萎縮性胃炎的用藥規(guī)律總結整理出來,便于推廣。但在數據錄入中,僅歸類為萎縮性胃炎,未進行系統(tǒng)區(qū)分,像萎縮性胃炎中的異性增生、癌前病變,亦須進一步細化,同時,經過嚴格的篩選,病例樣本數仍偏小,這將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