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須錦
摘要:語文課堂是一個特定群體精神生活的公共空間,建設(shè)語文的公共精神,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學的使命。語文公共精神的課程屬性體現(xiàn)為堅守原點,實現(xiàn)開放的文本解讀、自由的教學對話;語文公共精神的兒童立場體現(xiàn)為學科育人,在課堂里發(fā)現(xiàn)兒童,在語文中發(fā)展兒童;語文公共精神的時代使命體現(xiàn)為以文化人,通過藝文類聚、文以載道、披文入情,實現(xiàn)雙線共融的單元整合、言意共生的單篇建構(gòu)、價值共鳴的教學追尋。
關(guān)鍵詞:公共精神;語文課堂;課堂重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9B-0019-04
有學者認為:“語言必須有公共性,因為語言是現(xiàn)代公民交流的工具,是公共辯論或者公共‘話語的載體。作好這樣的工具和載體,語言才會有生命力?!薄罢Z言必須要達意。這個達意,并不僅僅是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要保證把思想傳送到別人那里,使別人能夠理解。這是語言的公共品性的基礎(chǔ)?!盵1]語文課堂,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地方,還是一個特定群體精神生活的公共空間?;谡n堂這一特定空間、兒童這一特定群體、語文這一特定學科,建設(shè)語文的公共精神,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學的使命。
一、堅守原點:語文公共精神的課程屬性
當前,課堂改革風生水起,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但不管如何改、如何變,課堂這一歷久彌堅的空間依然沒變,依托文本展開教學對話的形式依然沒變。語文教學這么多年沒變的,是其一直以開放的文本解讀、自由的教學對話為原點,來應(yīng)對各種錯綜復雜的變。堅守原點,是語文公共精神課程屬性的重要體現(xiàn)。
(一)文本解讀:開放的接受姿態(tài)
“接受美學認為,未被接受的任何文學文本和藝術(shù)文本都不可能是獨立自足的,因為它們還遠沒有完成?!挥型ㄟ^被接受,潛在的因素才得以實現(xiàn)?!盵2]解讀文本,就是讀者對文本“潛在因素”的接受。因此,語文教學的課文學習,也是師生對課文“潛在因素”的接受,以及課文與其他文本“潛在因素”的相互接受。
王崧舟老師教學《望月》時說:“有人從《望月》讀出的是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有人從《望月》讀出的是觀察之月、回憶之月和想象之月,……還有人從《望月》讀出的是現(xiàn)在之月、過去之月和未來之月,……還有人從《望月》讀出散文之月、詩歌之月、童話之月,……一篇課文至少有了四種讀法,我相信,一定不止四種,也許五種、六種、七種、八種,也許,十種、百種、千種、萬種?!盵3]同一篇課文有千百種讀法,是源于文本的開放。文本的開放,還表現(xiàn)為另一種形式:“一個文本”對“一千個文本”的邀請。我在教學《望月》時,談到江中月時,邀請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談到詩中月時,邀請到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李白的《月下獨酌》;談到心中月時,邀請到冰心的《寄小讀者·通訊十二》。
“偉大作品的一個重大秘訣,在于它的不封閉性。不封閉于某段歷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一切人;也不封閉于各種‘偽解決狀態(tài),而是讓巨大的兩難直通今天和未來?!盵4]文本是客觀的,指向更多的“被接受”;文本是公共的,指向更多的“不封閉性”。這種開放而接受的姿態(tài),正是語文課堂特有的公共品性。
(二)教學對話:自由的精神交往
如果說文本是課堂公共精神的棲居之地的話,那么圍繞文本展開的教學對話,則是語文課堂主體間展開的精神交往,而這種精神交往的本質(zhì)應(yīng)該是以自由為核心的對話。真正的對話,一定是精神的對話。好的課堂,要有一個讓學生思想馳騁的空間,讓學生有自由表達看法的機會。課堂自由了,對話自然就能涌于心底,直抵心靈。
教學《走月亮》時,學生A讀到“喲,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一句時,把“啊”讀漏了。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他再讀還是不正確。此時,我請所有同學默讀。第三次,學生A終于讀正確了,同學們給予他熱烈的掌聲。這時,我問:“這里的‘啊為什么不能丟?”有同學說:“‘啊,表達驚嘆的情感?!庇型瑢W說:“‘啊,表達一種喜愛。”有同學說:“這里的‘啊,是具有云南特色的語氣詞,就像‘呵‘呢一樣?!薄詈?,我問學生A。他說:“讀這句時,我沒仔細看,只是一直在想:那么多小水塘抱著那么多月亮,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哪!”在這樣自由而開放的教學對話中,師生充分交流意見,不僅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實現(xiàn)了彼此精神的融通。
二、學科育人:語文公共精神的兒童立場
課堂教學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最為核心的還是活潑潑的兒童。堅持兒童立場,彰顯學科育人價值,發(fā)現(xiàn)兒童、發(fā)展兒童,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原則,也是語文公共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
(一)在課堂里,發(fā)現(xiàn)兒童
柳袁照在《最美的教育對話》中寫道:“奚老師上課,眼睛總溫和地盯著學生。我總有一種感覺,奚老師的眼睛總是對著我,她講課,提問題,總對著我,她感覺到我聽懂了,才會把課文繼續(xù)講下去。同學聚會,我總要講這個感覺,同學總說,奚老師的眼光總是對著他們的。”[5]世界上“最美的教育對話”,一定是眼睛的對話。奚老師的眼睛不僅是指向個人的(“總對著我”),而且是指向公共的(“總是對著他們的”)。
在課堂里,教師只有看到學生,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是否在學習,是否學有所得,是否學有所惑。只有發(fā)現(xiàn)學生,才能聽到學生翻開書頁的聲響,是快還是慢,是焦急還是愉悅;學生朗讀的聲調(diào),是隨聲附和,還是發(fā)自心底的歌唱。只有發(fā)現(xiàn)學生,才能成為學生中的一員,才能和學生一起享受公共的課堂生活,進行伙伴式的親切交流,共同走進美好的精神世界。
(二)在語文中,發(fā)展兒童
語文課堂應(yīng)該回到語文立場,豐富人、發(fā)展人、完善人?!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開宗明義:“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chǔ);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chǔ);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chǔ)?!盵6]“三個基礎(chǔ)”從三個維度強調(diào)了語文學科奠基性的公共特質(zhì),強調(diào)了語文的最終價值是指向?qū)W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
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有的教師喜歡側(cè)重“怎么寫”,喜歡“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jié)一個瓜,就結(jié)一個瓜?!边@樣的優(yōu)美句子。用這樣的句子,教師教會學生運用反復、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但這還是停留在知識和能力的表層。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應(yīng)該由此穿透語言,走進文本的深處?!白杂傻膱@子”不僅是蕭紅童年生活的物質(zhì)世界,也是蕭紅和爺爺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甚至是相互欣賞的精神世界。在園子里,蕭紅感到了生命的存在和生活的意義。語文就應(yīng)該如這“園子”,讓學生感到精神的存在和成長的意義。
三、以文化人:語文公共精神的時代使命
陸志平認為,新時代的語文課程建設(shè)達到了以文化人的新境界[7]?!耙晕幕说男戮辰纭奔仁钦Z文新課程的新時代使命,也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育思想精華的守正創(chuàng)新。“以文化人”的目的是“化人”。用什么來“化人”?還得基于“文”,依靠“文”。語文教學要聚焦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公共屬性,重建極具“化人”魅力的語文課堂。
(一)藝文類聚:雙線共融的單元整合
歐陽詢編著的《藝文類聚》把唐以前的文獻資料,特別是詩文歌賦等文學作品,分門別類加以摘錄匯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正是傳承這種“六藝群書,物以類聚”的編輯思想,同時又根據(jù)“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語文課程基本特點進行選文匯編:先把“藝文”按人文主題的屬性進行“類聚”;再把散落在“藝文”中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按語文要素的特性加以結(jié)構(gòu)化、系統(tǒng)化,進行“類聚”;最終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進行雙線組織,整合成單元。
此時的“藝文”不再是原生形態(tài)的“藝文”,而是被“類聚”的具有教學意義的“藝文”。教師按單元整體教“藝文”,學生依單元整塊學“藝文”。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人文主題是“觸摸自然”,語文要素是“從閱讀的內(nèi)容想開去”和“發(fā)揮想象,把自己變形后的經(jīng)歷寫下來”?!坝|摸自然”的人文主題需要在“想開去”“發(fā)揮想象”的語文要素中加以細化和深化;“想開去”“發(fā)揮想象”的語文要素需要在“觸摸自然”的人文主題統(tǒng)領(lǐng)下進行延伸和展開。“從閱讀的內(nèi)容想開去”“發(fā)揮想象,把自己變形后的經(jīng)歷寫下來”雖然是兩條線,但被語文要素這一上位的“大概念”整合后,實現(xiàn)了相輔相成、融合共通。無論是想開去讀,還是發(fā)揮想象去寫,都要抓住一個“想”字,即想象?!跋胂蟆本褪潜締卧摹按蟾拍睢?,它整合了讀寫兩個維度:“從閱讀的內(nèi)容想開去”是“怎么讀”,“發(fā)揮想象,把自己變形后的經(jīng)歷寫下來”是“怎么寫”。
(二)文以載道:言意共生的單篇建構(gòu)
“文以載道”是我國古代文論的一種經(jīng)典觀點。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性”“文質(zhì)兼美”等選篇特點(統(tǒng)編教材主編溫儒敏語),就是對這種經(jīng)典文論的守正創(chuàng)新。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編寫正如其配套的教學用書所說,充分發(fā)揮教科書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價值和優(yōu)勢,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融入、自然滲透”的基本思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傳統(tǒng)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等人文教育內(nèi)容自然地融合在教科書中。教材編寫思路是文道統(tǒng)一、言意共生,把“道”自然地融合在課文中,教學時就可以參照悟道的方法,讓學生自讀文本,春風化雨地學文,潛移默化地悟道。
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編選了《亡羊補牢》《揠苗助長》兩篇寓言。第一篇《亡羊補牢》,學生讀一遍,自然會明白:羊圈壞了,一定要及時修補,不然羊還會丟失。再讀一遍,學生進一步明白:犯了錯誤,要學會聽從別人勸告,不然會追悔莫及?!暗馈本驮谖闹?,“文”是“道”的載體,讀文自然就能悟道。教學《揠苗助長》也是如此,學生讀幾遍故事,自然就明白: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做事要按照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做事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這些道理原本是需要教的,也是可以教的;但如果按照文以載道的文本特點,形成恰當?shù)慕虒W策略,學生讀文自然就可以悟道,往往又“不需要教”。
(三)披文入情:價值共鳴的教學追尋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知音》)告訴我們:只有仔細思考、認真閱讀課文,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進而為作品的情感所打動,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而只有真正與文章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文本本身的價值才可能被打開,語文課堂的“化人”價值才可能真正得以實現(xiàn)。
薛法根在教學《愛如茉莉》一課時,圍繞“爸爸邊打哈欠邊說:‘我夜里睡得沉,你媽媽有事又不肯叫醒我。這樣睡,她一動我就驚醒了?!焙汀皨寢屨f:‘你爸爸伏在床邊睡著了,我怕驚動他不敢動。不知不覺,手腳都麻木了?!边@兩句話,與學生展開了這樣的對話[8]:
生:爸爸不敢睡,媽媽不敢動。都想讓對方休息好,結(jié)果一個都沒睡好。這樣的愛好像很沉重。
師:哦,為什么這么說?
生:他們完全可以彼此說明白啊,這樣兩個人都沒有休息好??!
生: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如果爸爸說:“你有事叫我,我先睡了?!眿寢屨f:“你睡吧,我有事叫你!”這樣的話就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生:我覺得這樣的情景是很正常的。我上次發(fā)燒,媽媽就一夜沒合眼。其實,愛就是這樣的。
師:怎么樣的???
生:就是這樣的,為了照顧對方可以一夜不睡覺的。
在這段對話中,薛老師只說了兩句話,但學生卻“針鋒相對”,把情感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讓理解一步一步走向深刻。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像“愛如茉莉”般,普通,平凡,讓人感到溫暖。披文入情,是一種閱讀觀,也是一種語文教學觀。薛老師巧妙地統(tǒng)整了文本的內(nèi)容邏輯、課堂的對話邏輯以及學生的經(jīng)驗邏輯,搭建了一個對話的劇場,讓學生入情入理、身臨其境地享受課堂生活,感受閱讀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薛涌.“新語文運動”的起點是公共精神[J].中國社會導刊,2005(12):21.
[2]余秋雨.觀眾心理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30.
[3]王崧舟老師《望月》課堂實錄[EB/OL].(2015-06-05)[2021-05-28].http://www.360doc.com/content/ 15/0605/00/230124_475745836.shtml.
[4]余秋雨.偉大作品的隱秘結(jié)構(gòu)[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2:13-14.
[5]柳袁照.最美的教育對話[J].人民教育,2014(8):7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7]陸志平.以文化人的新境界——新時代的語文課程建設(shè)[J].基礎(chǔ)教育課程,2020(10):7.
[8]薛法根.現(xiàn)在開始上語文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41.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