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五石之瓠》歧解辨析

        2021-11-28 13:08:48陳明潔
        現(xiàn)代語文 2021年8期

        陳明潔

        摘 ?要:《莊子·逍遙游》中的《五石之瓠》一節(jié),被眾多的散文選本收入,近年又被收入全國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但古今學者對文中某些詞句意義的詮釋頗有分歧,有的還涉及全篇主旨。為使語文界同仁更為全面地了解各種觀點,更好地開展教學探索,特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注釋和配套《教師教學用書》的相關(guān)資料為基礎(chǔ),對文中重要的歧解之處進行梳理辨析,以澄清有關(guān)文本釋讀的爭議,為語文教學更趨于科學性和語文教材的完善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五石之瓠》;歧解;辨析;語文教材

        《五石之瓠》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中莊子和惠子的一段對話,為眾多的散文選本收入,或題名《不龜手之藥》。全國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1]也收入此文,并在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2]里,編錄了此文的“參考譯文”和“課文解說”。原文雖僅二百余字,但對其中某些詞句意義的釋讀卻存在著一定的分歧,有的還關(guān)系到全篇主旨。對此,我們以教材的注釋和《教師教學用書》的相關(guān)資料為基礎(chǔ),將幾處重要的釋讀分歧逐一列舉并加以辨析,以供當前的語文教學參考。

        一、“實五石”的“實”究為何義

        原文: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按:教材對“實五石”的注釋是:“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1](P37)這一注釋雖未直接說明“實”為何義,但從“容得下”來看,應(yīng)是將“實”釋為“容納”之義。《教師教學用書》的“參考譯文”將此句譯為:“我種植它結(jié)出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的果實)?!盵2](P67)從“結(jié)出……果實”的語意來看,則似將“實”理解為“果實”或“結(jié)果實”的意思??梢?,注釋和譯文對“實”的詞義理解并不相同。

        對文中“實”的意義,古人的釋讀已有分歧。西晉郭象注《莊子》,引時人司馬彪注語,謂“實中容五石”,此注語也為唐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莊子音義》所引用。這里的“實中”之“實”,顯然是指“果實”。唐代成玄英《南華真經(jīng)注疏》云:“實者,子也?;菔┘鹊灭N,藝之成就,生子甚大,容受五石?!边@里所釋“子也”,從后文“生子甚大”來看,仍然可以理解為“果實”。但宋代林希逸《莊子口義》所釋的“子”,卻似指果實中顆粒狀的種子:“瓠,可為瓢者也。實,瓠之子也。一瓠之大,其子五石,則亦可盛五石之水矣?!贝苏f又為明代詹景鳳《古今寓言·草木類·大瓠》引用。今人對文中的“實”除釋為“果實”外,確有認為應(yīng)作“容納”解釋的。如《漢語大詞典》于詞頭“實”字下列“充實;充滿;填塞”義項,并云“亦指容納,容受”,書證即舉《五石之瓠》上述兩句[3](第三卷,P1612)。時永樂先生撰文對王力《古代漢語》文選《不龜手之藥》的注釋提出糾正,認為“上句言‘我樹之成,其成熟者自然是其果實——葫蘆,下句無煩重言之”,主張“實”應(yīng)釋為“容納、盛裝”之義[4],并舉《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孟子·滕文公下》《論衡·論死》及《說文解字·鬲部》等“實”字用例,以證其說。此說又為富金壁先生《新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匯考》一書[5]采納,并補充了《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北史·楊敷傳》的例證,進一步申言其說。

        應(yīng)當說,時永樂和富金壁等所釋“實”為“容納、盛裝”之義,在所舉例證中都能成立,是正確的。不過,在《五石之瓠》的“實五石”中,用這一義項進行釋讀卻未必是適合的。因其所舉例證,都是與容器或具有載物屬性的物體有關(guān),而栽培瓠種長成的果實——葫蘆,雖說可以用來盛裝水或酒之類,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種容器。從語言的傳承性來看,莊子之后的古代文獻中講到瓠的“實”,基本都是指該植物結(jié)成的果實。例如:

        (1)高祖太和三年十月,徐州獻嘉瓠,一蒂兩實。(《魏書·靈征志八下》)

        (2)儋崖瓠,儋崖種瓠,成實率皆石余。(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十·支植下》)

        (3)瓠夏中便熟,秋末并枯。瓠夏末始實,秋中方熟,取其為器,經(jīng)霜乃堪。(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菜部下·苦瓠》)

        (4)魏惠王大瓠之種,種之實五石,其亦以此法歟……種如其法,則其實斗石,大之為甕盎,小之為瓢杓。(元代王禎《農(nóng)書·谷譜三·瓠》)

        (5)或言種瓠蔓長,必剪其標乃實……秋后瓠果成一實,輪囷可愛,余嘉其晩成而不群……(元代范梈《種瓠二首》小序》

        可見,上述文獻中說到與瓠相關(guān)之“實”,都是用作名詞“果實”或動詞“結(jié)果實”;尤其是“成實率皆石余”“則其實斗石”等用例中,還將“實”的“果實”義直接與表示容積的“石”相連,這與莊子文中的“實五石”用法完全相同。此外,古人詩歌作品中的“瓠實”連用,“實”的“果實”或“結(jié)果實”義更為明顯。例如:

        (6)秋風魏瓠實,春雨燕脂花。(南宋范成大《題趙昌木瓜花》)

        (7)瓠實向秋侵,呺然系夕林。(清代顧炎武《瓠》)

        顯然,這兩首詩歌中的“瓠實”典故,均源自莊子的《五石之瓠》。有鑒于此,我們認為,王力《古代漢語》文選《不龜手之藥》的注釋是正確的,可以作為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之用。茲錄其注如下:“實,果實,指結(jié)成的葫蘆。五石,是說葫蘆很大,有五石的容積?!盵6](P385)

        二、“無所容”是“不容多物”嗎

        原文: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按:教材對“瓠落無所容”的注釋是:“寬大而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薄督處熃虒W用書》的“參考譯文”與之相同。王力《古代漢語》的注釋與此基本一致:“無所容,等于說沒有適于它容納的東西?!盵6](P385)對“無所容”作這樣的理解,應(yīng)是源自成玄英《疏》:“瓠落,平淺也……分剖為瓢,平淺不容多物。”所謂“不容多物”,也就是“容納不了多少東西”。郭象注引司馬彪,則將“瓠落”分釋為:“瓠,布護也①;落,零落也?!钡珜Α梆錈o所容”的總體解釋基本相同:“言其形平而淺,受水則零落而不容也?!笨梢?,古人的“不容多物”之說是基于瓢的“平淺”之形而來的。事實上,“瓠落”作為聯(lián)綿詞,文獻中又多寫作“廓落”,其義并非“平淺”,而正如教材所釋為“寬大空廓的樣子”。那么,既然寬大而空廓,又怎會容納不了多少東西呢?對此,鐘泰在《莊子發(fā)微》中已明確指出這一釋讀的錯誤:“無所容,無物以納之。成玄英《疏》云‘平淺不容多物,失之。果平淺不容多物,下文安得云‘呺然大乎?”[7](P23)一個容積五石的大葫蘆,剖開以后成瓢,居然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在事理上是講不通的。鐘泰認為,“無所容”是“無物以納之”,意謂沒有其他容器能容納這個大瓢,換言之,由于此瓢太大而無處安放。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也持這一觀點,其注釋為:“瓠落無所容,指瓢太大無處可容?!逼渥g文為:“把它割開來做瓢,則瓢大無處可容?!盵8](P33-34)

        我們知道,“所”的一個常用義項為“處所、地方”,因此,“無所容”用以指人就是“無處容身”(有時指不被人接納),用以指物則為“沒有地方容納置放”。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相當普遍,例如:

        (8)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周易·序卦》)

        (9)故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管子·禁藏》)

        (10)昔商君相秦也,內(nèi)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漢代桓寬《鹽鐵論·非鞅》)

        (11)《象》曰“無所容”者,謂不恒之人,所往之處,皆不納之,故無所容也。(唐代孔穎達《周易注疏·恒卦疏》)

        (12)用事寧失于寬,勿失于急;寧失于略,勿失于詳。急則不可救,詳則無所容。(南宋釋凈善輯《禪林寶訓》卷二)

        可見,大瓢之“無所容”,并不是瓢不能盛受東西,而應(yīng)是別的容器容納不下這么大個瓢。北宋蘇軾《贈李兕彥威秀才》詩云:“魏王大瓢實五石,種成濩落將安適?”這里的“將安適”是用疑問句形式提出“容納置放于何處”,實際上就是按“無處安放”來理解的。因此,我們認為,鐘泰和陳鼓應(yīng)對“無所容”的釋讀是正確的。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教學用書》的“參考譯文”里,將后句“而憂其瓠落無所容”譯作“反而愁它太大無處可容呢”,這里的“無處可容”應(yīng)是對“無所容”的正確釋讀,但與前句的譯文“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并不一致,或是參考他人注譯時疏忽所致。

        三、“拙于用大”句法結(jié)構(gòu)之歧解

        原文: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按:教材對“拙于用大”的注釋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不善于發(fā)揮事物‘大的功用?!薄督處熃虒W用書》的“參考譯文”譯為:“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這一釋讀所體現(xiàn)出的句法結(jié)構(gòu),是以“拙”為中心語的后補結(jié)構(gòu),“用大”這一動賓詞組充當介詞“于”的賓語,整個介賓詞組“于用大”是“拙”的補語。王力《古代漢語》對該句的解釋與之相同:“你實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東西了?!盵6](P385)

        不過,有些學者卻對上述理解提出不同觀點。作者指出,“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是對“拙于用大”結(jié)構(gòu)的誤解,正確的結(jié)構(gòu)分析應(yīng)該是將“拙于用”看作謂詞性成分作主語,“大”是謂語,用以陳述“拙于用”的程度,可以意譯為“很不善于利用東西”;同時,從語義上看,如果是將“拙于用大”中的“大”理解為“大的東西”,就會與下文的文義相悖,因為下文所舉例子“不龜手之藥”,并不是如五石瓠那樣大的東西,甚至只能理解為小技,因此,莊子所舉這個例子,“旨在強調(diào)惠子太不善于利用東西,說明人要善于利用東西,而不是為了說明惠子不善于利用大的東西”[9]。這就提醒我們有兩個方面值得重新思考:一是從句法結(jié)構(gòu)角度辨析文本中莊子所言,究竟是批評惠子“拙于用”,還是指出其“拙于用大(的東西)”?二是從文義的前后照應(yīng)角度分析并進而探究莊子的思想本源,究竟是主張“善用事物,物盡其用”,還是強調(diào)“利用大物,巧于‘用大”?以文本中用作例證的“不龜手之藥”而言,從其使用情況來看,無論是“洴澼絖”僅得“數(shù)金”以養(yǎng)家,還是“與越人戰(zhàn)”獲得“裂地而封”,體現(xiàn)的是莊子主張要善于發(fā)揮事物(無論物之大?。┰诟鞣N場合(無論事之大?。┑摹坝谩?,而不僅僅是對于龐然大物的巧于“用大”。對此,古人也的確有引用《莊子》這一典故而將原文理解為“拙于用”的表述。例如:

        (13)浮大匏之濩落,與木偶而安稅。則夫子亦拙于用矣,其不可恥乎?(宋代翟汝文《睡鄉(xiāng)賦》)

        (14)瓠之大,其實五石,而拙于用;櫟之木,其引不中程,而全其天年。(清代王嗣槐《閏生乞言序》)

        (15)失馬此翁知是福,罷官如我復何言。已同大瓠拙于用,差幸狂奴態(tài)尚存。(清代趙希璜《安陽縣留別五首》其二)

        在古今論著中“用大”說占絕對多數(shù)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冷靜的理性分析。筆者認為,從“用”字著眼而不是按“用大”來理解的,以下兩位古人的意見頗值得重視。一是北宋王雱《南華真經(jīng)新傳》提出的“適材之妙用”說:“物各有體,體各有用,用適其材則為妙用矣。故惠子得大瓠而為無用,是拙于適材之妙用矣。拙于適材之妙用者,由心之未能直達也,故曰‘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币庵^能發(fā)現(xiàn)適合于事物本身的用途,就是“妙用”,而惠子不善于發(fā)現(xiàn)這種“適材之妙用”,并不是說他不善于“用大”。二是清代王夫之《莊子解》提出的“可用即逍遙”說:“五石之瓠,人見為大者;不龜手之藥,人見為小者。困于無所用,則皆不逍遙也;因其所可用,則皆逍遙也。其神凝者,不驚大,不鄙小,物至而即物以物物。天地為我乘,六氣為我御,何小大之殊,而使心困于蓬蒿間耶?”所謂“即物以物物”,意為順應(yīng)事物的特性來使用事物,而無論事物之“小大之殊”,都應(yīng)秉持這種對待事物的理念和方法。

        由上可見,“拙于用大”的句法結(jié)構(gòu)如果按照主謂關(guān)系來理解,其著眼點則在“用”上,這無疑更符合文本的原意和莊子的思想主張。至于《教師教學用書》的“課文解說”中,將“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和“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并為一談,則從概念上將“用大”悄然換成“大用”,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

        四、“不龜手”之“龜”音義異說

        原文: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能不龜手一也

        按:教材對“不龜手之藥”的注釋是:“防止手凍裂的藥物。龜,同‘皸,皮膚凍裂。”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基本相同:“龜,通‘皸,皮膚凍裂。”[6](P385)中學教材的注釋歷來“同”“通”不分,一般都歸為通假關(guān)系,則“龜”當讀為“jūn”,義同“皸”。不過,古人對此“龜”的音義解釋并不一致。陸德明《莊子音義》對此注音時,列舉了“愧悲反”“舉倫反”“居危反”三種反切,其中,除“舉倫反”今音讀“jūn”外,另兩種皆讀“ɡuī”;對“龜”字釋義,則引司馬彪云“文坼如龜文也”,又“如龜攣縮也”。成玄英《疏》云:“手指生瘡,拘坼有同龜背。故世世相承,家傳此藥,令其手不拘坼,常得漂絮水中。”按照“如龜文”“如龜攣縮”“有同龜背”等說法,則“龜”字應(yīng)當讀本音“ɡuī”。唐代釋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一“皸坼”條:“《通俗文》:手足坼裂曰皸。經(jīng)文或作‘龜坼?!贝嗽啤敖?jīng)文或作‘龜坼”,并未明言“龜”是“皸”之假借。清代郭慶藩《莊子集釋》引李楨曰:“龜手,《釋文》云‘徐(筆者按:即徐邈)舉倫反,蓋以‘龜為‘皸之假借。按:龜、皸雙聲。《眾經(jīng)音義》(筆者按: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一:皸,居云、去云二反?!锻ㄋ孜摹罚菏肿阚辶言话棥=?jīng)文或作‘龜坼……是玄應(yīng)以‘龜‘皸音義互通?!苯袢似毡橐浴安积斒帧敝褒敗睘椤鞍棥钡耐僮郑梢娪蓙碛凶?。此外,清人俞樾對“龜”字音義另創(chuàng)一說,《諸子平議》卷十七云:“‘龜字宜即讀如‘拘,蓋龜有‘丘音,《后漢·西域傳》‘龜茲讀曰‘丘慈,是也。古‘丘音與‘區(qū)同,故亦得讀如‘拘矣。拘之言拘攣也。不龜者,不拘攣也?!币蛴衢兴屖禽氜D(zhuǎn)為訓,故筆者不將其納入本文的辨析范圍。

        以上關(guān)于“不龜手”之“龜”的兩種觀點,主張按本字音讀“ɡuī”者,釋義為皮膚凍裂有如龜紋,或“如龜攣縮”之狀;主張讀音為“jūn”者,認為是“皸”的假借字,與“龜”本字的音義無關(guān)。古代持前一說者,如宋代陸佃《埤雅》卷二、明代沈一貫《莊子通》卷一、清代王懋竑《讀書記疑》卷十一、清代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卷八等,其釋義謂“龜文”“龜坼”,或者其注音為“如字”,即按本字音讀。今人則大都以“龜”為“皸”之假借,其假借條件或謂二者雙聲,或謂古韻屬“之”“文”二部乃旁對轉(zhuǎn)而相通。關(guān)于“雙聲通假”說,王力先生在有關(guān)“古音學”論述中已提出明確批評[10](P155-156),故其說應(yīng)難以成立;而古韻“之”“文”二部“旁對轉(zhuǎn)”,其說雖有可能,但“龜”“皸”相通并無秦漢以前典籍例證,且“皸”字始見于漢代文獻,莊子時代即已假借其字自然缺乏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認為“龜(jūn)”“皸”二字并非通假關(guān)系的觀點,由于具有較強說服力而逐漸為學界所接受。沈兼士較早提出“義同換讀”(也稱“異音同用”)說,在20世紀40年代所撰的《吳著經(jīng)籍舊音辨證發(fā)墨》《漢字義讀法之一例》《漢魏注音中義同換讀例發(fā)凡》等論文中指出:“兩字義通,音雖睽隔,亦可換讀。”[11](P226)“漢人注音,不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異音同用……通用者,義異而音通,即假借之一種,人習知之;同用者,辭異而義同,音雖各別,亦可換讀?!盵11](P311)沈氏亦曾談及“不龜手之藥”中的“龜”字音義:“按諸家只知從聲韻上求解釋,故不得不枝葉其辭。李楨假‘龜為‘皸之說近是,惟不知古人固自有義讀之法,司馬之訓,仙民(筆者按:徐邈字仙民)之音,何嘗誤乎?……蓋中國文字孳乳,雖為衍形,而語言運用,仍輕形重音。故同一字體,不妨有時表示同意義之兩語辭。大抵以恒言換讀異語者為多。其法類似日本文字之‘訓讀。”[11](P312-314)意謂“龜”和“皸”并不是音同義異的通假關(guān)系,“龜”讀“jūn”是為了表明與“皸”義相同。這也正是徐邈注“龜”音為“舉倫反”而讀“jūn”的本意。繼沈兼士之后,李榮先生曾論證古今因“同義替代”而改讀字音的現(xiàn)象,并稱這種現(xiàn)象為“訓讀”,它是指訓釋意義時的讀音,實即讀成另一同義字的讀音[12]。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十分贊同沈、李的觀點,曾專門設(shè)立“同義換讀”一節(jié),并對其含義進行了闡述:“有時候,人們不管某個字原來的讀音,把這個字用來表示意義跟它原來所代表的詞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個詞(一般是已有文字表示的詞)。這兩個詞的音可以截然不同。”對于同義換讀和假借字的區(qū)別,裘先生還精煉地概括說:“假借和同義換讀也未嘗不可以稱為音借和義借。”[13](P219-222)

        自21世紀以來,對“義同換讀”理論的研究方興未艾,并有更深入的發(fā)展。如有學者認為:“‘義同換讀是‘替換的一種方式,主要立足于‘義同而‘替換,是因為意義相同或相關(guān)而使一些字詞讀音發(fā)生感染,從而在以后的使用中產(chǎn)生替換。但是在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fā)展過程中,并不僅僅只有這種形式,‘形同‘音同或者‘形、音、義部分同,甚至兩個字(詞)在使用中位置鄰近等原因也可能產(chǎn)生替換”,由此提出“感染——替換”這一概念。作者對“龜—皸”的闡釋是:“‘龜字原本沒有‘皸字音,也沒有‘皸裂義,但是,由于龜背裂紋與人的皮膚皸裂相似,在‘龜裂、皸裂、龜手、皸手這樣的語言文字環(huán)境里受到了感染,‘同義相因,產(chǎn)生了新的讀音和意義?!盵14](P319-330)還有學者指出:“古漢語的‘義同換讀,實際上應(yīng)該分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類型。第一種是文字使用和注釋上的‘義同換讀,換讀字并不代表語言的實際讀音,是自覺的用字法和注釋方式。第二種是導致音變的‘義同換讀,這種性質(zhì)的‘義同換讀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存在,其發(fā)生一般是不自覺的。第二種‘義同換讀中的本字和換讀字出現(xiàn)的語境大致相同,意義接近,換讀字普遍使用,本字較為生僻,換讀字有可能取代本字成為規(guī)范讀音?!盵15]可以看出,“龜”讀“jūn”的“義同換讀”,正是經(jīng)歷了從第一種類型到第二種類型的轉(zhuǎn)變過程。

        在《莊子》的早期注家中,對“不龜手”之“龜”注音讀“jūn”的,只有徐邈一人,包括陸德明在內(nèi)的其他各家都讀“龜”為本音,且以本義“龜文”或“龜背”釋之。因此,有學者認為,保存在《經(jīng)典釋文》中徐邈的反切注音,其方法之一是“以注音的方式對被注音的字的意義加以闡釋”[16]。也有學者把古書中這種所注一字數(shù)音的現(xiàn)象稱為“音韻音”和“訓詁音”,頗能說明“義同換讀”的性質(zhì):“這一字數(shù)音的又切,大體可分為音韻音和訓詁音,兩者雖在韻書和訓詁書中有所混用,但各有所側(cè)重,不難識別……凡《經(jīng)典釋文》如字之讀,即為當時習用的音,為韻書所備載,而各家破讀的字,即不見于韻書。兩者之別,六朝人知之甚明,故顏之推《家訓》一書中,既有《音辭篇》,又有《書證篇》,兩篇都論音韻,但前者說音韻音,后者是說訓詁音,界域分明,由此人們也就可以明了《切韻》與《經(jīng)典釋文》編寫體制的不同了??墒堑剿未都崱繁慊於弥?,凡訓詁音中異文改讀的字都認為與本字同音,濫列一處,作為重文,混淆音韻音與訓詁音,讀者應(yīng)加區(qū)別?!盵17](P165)還有學者認為,北宋時編著的《集韻》將“龜”字收入“諄”韻從而與“皸”同音,當是采自《經(jīng)典釋文》中徐邈的注音,而后又為金人韓道昭《五音集韻》和元人熊忠《古今韻會舉要》所襲用。而來自《經(jīng)典釋文》中的類似注音,有許多屬于“假性注音音切”,即“實際上這些讀音都是另一個字的讀音”;認為除上述韻書外,“以前與‘開裂義有關(guān)的‘龜字除了徐邈一讀外,全部讀以本音,釋以本義。明代開始這類‘龜字的讀音漸漸被替換為‘皸……明代的語言使用者出于各種原因讀‘龜為‘皸時,客觀上就給‘龜帶來了一個類似‘訓讀的讀音”[18]。

        綜上所述,“不龜手”之“龜”蓋緣于“義同換讀”而讀為“jūn”,這一結(jié)論已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有關(guān)其音義緣起和傳承發(fā)展的事實也已基本厘清。按照語言的“約定俗成”原則,“龜”的“開裂”義由“ɡuī”換讀為“jūn”,自明代以來業(yè)已為大眾廣泛接受并被當今的語音規(guī)范所采納,其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需要強調(diào)的是,表“開裂”義的“龜”與“皸”的關(guān)系,并不是音同或音近而通假,而應(yīng)是義同換讀而通用。

        五、“世世”是“代代”還是“年”

        原文:世世以洴澼絖為事/我世世為洴澼絖

        按:教材對“世世”無注釋,《教師教學用書》中的兩處“參考譯文”都譯為“世世代代”。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也譯為“世世代代”。王力《古代漢語》對“世世”本無注,但富金壁卻借古人的注疏提出質(zhì)疑:“郭象注:‘其藥能令手不拘坼,故常漂絮于水中也。成玄英疏:‘世世,年也。郭注、成疏值得重視,且下文有‘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語。如解‘世世為‘代代,不甚合理:收入鮮有以世代計者?!烙心炅x,如《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萬世之后,吾寧能北面事豎子乎!《漢書·食貨志》:‘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盵5](P151-152)

        “世”有“年”義,確然可考,但“世世”這個疊音詞能否作“年”或“年年”講,卻未見古書用例。富氏以《史記》《漢書》為例,也僅是舉證“世”釋為“年”而未及“世世”。其實,郭象注并沒有言及“世世”之意,或許正因其含義太過明顯而毫無窒礙;成玄英疏則前后語義互相抵牾,其完整的表述為:“世世,年也。宋人隆冬涉水,漂絮以作牽離,手指生瘡,拘坼有同龜背。故世世相承,家傳此藥,令其手不拘坼,常得漂絮水中,保斯事業(yè),永無虧替。”從后文“世世相承,家傳此藥”及“保斯事業(yè),永無虧替”來看,表達的就是“代代相承”的意思,顯然與前文釋“世世”為“年也”相悖?!笆朗馈贬尀椤袄凼馈被颉按?,本來語義淺白且歷代相沿使用。例如:

        (16)世世享德,萬邦作式。漢孔安國傳:“言微子累世享德?!保ā渡袝の⒆又罚?/p>

        (17)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p>

        (18)則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其鄰國之君,不知此為不仁不義也。是以攻伐世世而不已者。(《墨子·天志下》)

        (19)書而納諸棺,曰:“世世萬子孫毋變也?!保ā抖Y記·檀弓下》)

        (20)韓居中國,地不能滿千里,而所以得與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韓非子·存韓》)

        歷來《莊子》注家少有對“世世”再作詮釋者,偶有涉及句意,也作“數(shù)世”(即“累世”“代代”)理解。如宋代林希逸《莊子口義》:“以有此藥而為人洗絮,數(shù)世以此為業(yè)也?!庇痔拼愿咦诔鸨芴诶钍烂衩M甚嚴,“世”字視語境而改易為“代”“時”“系”“嗣”“葉”等,時人趙蕤《長短經(jīng)》于卷三“反經(jīng)第十三”注引《莊子》此文,作“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代以洴澼絖為事”。因避諱而將“世”改為“代”字,則釋讀“世世”為“代代”也是行得通的。因此,將“世世”釋為“年”,既不符合莊子原意,也缺乏文獻用例和訓詁依據(jù)。

        六、“聚族”之“族”是指全家嗎

        原文:聚族而謀之曰

        按: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對本篇的來源注明出自《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但無論是中華書局1961年第1版,還是2004年第2版,抑或是作者郭慶藩生前刻本(光緒二十年長沙思賢講舍刊行)以及民國時期的石印本等,都是作“聚族而謀曰”,無“之”字。同時,《莊子》的其他傳世版本,此處也都沒有“之”字。這里添加“之”字,是指代有人想要“買其方百金”一事,雖然也能講得通,但原文前后語境清晰,無“之”字更為簡潔精練。近十多年來,在節(jié)錄這段文字的選本中,出現(xiàn)了“之”字衍文的現(xiàn)象,這是應(yīng)當引起注意的。

        其次談?wù)剬Α熬圩濉钡尼屪x。教材對該句無注釋,《教師教學用書》“參考譯文”譯為“于是聚合全家來商量說”,此譯與《莊子今注今譯》全然相同。不過,“族”的概念和“家”的概念是有區(qū)別的,“族”是有血緣關(guān)系之親屬的合稱,如家族、宗族等。以家族而言,是指以血緣關(guān)系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社會群體,通常包括同一血統(tǒng)的數(shù)代人;而“家”若指“全家”,則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基本社會生活單位,僅包括父母、子女或生活在一起的其他親屬。這里的“聚族”,應(yīng)當和上文的“世世”有關(guān)?!笆朗馈奔热恢浮按?,已表明是數(shù)代人都以洴澼絖為業(yè),這是一個家族共同的事業(yè),那么,“聚族而謀”當指聚合家族的所有成員,共同商議是否出售“不龜手”藥的制作技術(shù),而不是由一個家庭說了算。鐘泰《莊子發(fā)微》云:“‘聚族而謀者,世業(yè)本不傳人,故決之于全族也?!盵7](P23)這應(yīng)當是正確的釋讀。馬敘倫《莊子義證》對“聚族而謀”中“族”的解釋是:“族借為屬?!墩f文》曰:‘屬,連也。宗族字當用屬。”[19](P23)其說雖然有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之嫌,但認為它表示宗族之義,基本是合乎文義的。總之,在古代文獻中,“族”的含義要大于“家”,這從下文“聚族”者用“請與之”這一征求意見的口吻中,亦可得到印證。

        七、“鬻技”與“買其方”之別

        原文:請買其方百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按:教材僅對“鬻”作注,釋為“賣”?!督處熃虒W用書》“參考譯文”將“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譯為:“現(xiàn)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獲得百金”,所譯與《莊子今注今譯》全同。據(jù)此譯文,則將“鬻技”之“技”與“買其方”之“方”等同看待,都視為藥方。成玄英《疏》則將兩者都視為“術(shù)”(義與“技”同),前者釋為:“他國游客,偶爾聞之,請買手瘡一術(shù),遂費百金之價者也。”后者釋為:“世世洴澼,為利蓋寡,一朝賣術(shù),資貨極多?!苯袢诉x錄這一文本并作注譯的,往往忽略“技”和“方”之區(qū)別,尤其在譯文中大多將“鬻技”譯成“賣出藥方”。在一定程度上說,這是對《莊子》的語言運用技巧未能清楚認識所導致的疏忽。

        在《五石之瓠》的詞語使用上,為何以“鬻技”來對應(yīng)“買其方”,鐘泰《莊子發(fā)微》曾對此有精到的分析:“始言‘藥,繼言‘方,終言‘技者?!迹g(shù)也。無方不能成藥,不得其術(shù)則雖有方猶不成也。故在客但知‘買其方耳,而在宋人則必曰‘鬻技,謂由是而術(shù)不復可以自秘?!边@段話揭示了文本中用詞的細微差別,透徹地梳理了“藥—方—技”三詞的邏輯關(guān)系,展現(xiàn)了莊子語言運用的高超技巧,可謂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接著,作者又特意提醒大家:“此《莊子》文字之極細密處,讀者往往忽過,可惜也,故茲聊一發(fā)之?!?/p>

        值得一提的是,吳前衡先生還對“鬻技”的內(nèi)涵提出了新的見解。作者認為,該文中的“鬻技”,實際上就是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的“技術(shù)轉(zhuǎn)讓”。就概念詮釋來說,“鬻”者,賣也;“技”即技術(shù),“鬻技”也就是出售技術(shù);從實踐過程來看,此次“鬻技”亦體現(xiàn)出技術(shù)轉(zhuǎn)讓的各項基本要素,如轉(zhuǎn)讓項目、轉(zhuǎn)讓價格、雙方的交換關(guān)系、轉(zhuǎn)讓結(jié)果等[20]。吳先生的上述見解,亦可聊備一說。

        八、“說吳王”之“說”音義辨釋

        原文:客得之,以說吳王。

        按:教材對“說”的注釋是:“同‘悅,取悅?!薄督處熃虒W用書》“參考譯文”譯為:“這個客人得到藥方,便去取悅吳王?!蓖瑫罢n文解說”轉(zhuǎn)述此事,謂“有人以百金購買這個藥方,并把它獻給了吳王”。王力《古代漢語》的注釋是:“說(shuì),說服,勸說別人,使他聽從自己的意見?!本烤故胧鞘敕牵写嫖隹坚?。

        古代學者在解釋此文中“說”字的音義時,有時持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如陸德明《莊子音義》既注為“始銳反”(音shuì),亦注為“又如字”(音shuō)。一字而注二音,含義亦各有別,前者為“勸說,游說”,后者為“告知、告訴”。除此之外,古人大多以直音法注明其音為“稅”,表示“游說”之義,如明代陸西星《南華真經(jīng)副墨》、沈一貫《莊子通》、焦竑《莊子翼》及清代方以智《藥地炮莊》等?!短接[·藥部一》引《莊子》曰:“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以說吳王,吳王使之將?!痹凇耙哉f吳王”下有注:“說可以戰(zhàn)?!边@段輯錄文字應(yīng)是根據(jù)當時尚存的某個注本,惜今已亡佚。但注文的意思簡潔明了,是勸說吳王可以憑借“不龜手之藥”與越軍一戰(zhàn)。

        今人注釋“說吳王”之“說”字,除教材之外,未見有注“悅”者,一般皆認為是“勸說,游說”義。比如,鐘泰《莊子發(fā)微》云:“‘說讀去聲?!彼@然是針對陸德明所注二音而言的,表明采納了陸氏“始銳反”的觀點,讀去聲,為“勸說,游說”義;而摒棄了其“如字”讀入聲的說法。又如,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亦明確昭示出“說”字的音義,其注釋為:“說(shuì稅):游說?!逼渥g文為:“客人得到藥方,便去游說吳王?!盵8](P33-34)王力《古代漢語》的注釋也是如此。同時,將“說吳王”之“說”解釋為“勸說,游說(shuì)”,不僅與文本中“客”的人物身份、行為動機和性格邏輯相吻合,也與作者的思想主張、該詞的語境含義相吻合。因此,我們認為,傳統(tǒng)的釋讀是正確的。

        九、“所用之異”“異”在何處

        原文: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按:這是莊子講述“不龜手之藥”寓言后的總結(jié)之語。教材對此無注釋,《教師教學用書》“參考譯文”譯為:“同樣一個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絲絮,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蓖瑫罢n文解說”謂:“同樣一種藥,有人憑它獲得封賞,有人用它世世代代漂洗絲綿,這是因為用法不同造成的?。 蓖趿Α豆糯鷿h語》的注釋也與此相同:“所用之異,用的方法不同?!币陨厢屪x,都認為“所用之異”是使用方法的不同。同時,在“課文解說”中,對兩種所謂“用法”賦予了鮮明的褒貶色彩:前者眼光高,價值大;后者眼光低,價值小。針對上述譯釋和解說,有必要辨明三個問題:一是莊子說的“所用之異”是不是指“不龜手之藥”的“使用方法”?二是莊子對“客”與宋人不同的使用方法究竟有沒有持褒貶的態(tài)度?三是對“不龜手之藥”故事的寓意到底該怎么理解?

        總體來看,古人對“所用之異”的闡釋并不相同。概括而言,大致有如下幾種:

        第一,用之工拙。成玄英《疏》:“方藥無工(拙),而用者有殊,故行客得之以封侯,宋人用之以洴澼,此則所用工拙之異?!边@里的“工拙”可理解為“巧于用”和“拙于用”,正如明人焦竑《莊子翼》卷一所云:“用之巧,則逍遙矣;用之拙,則拘系矣?!睋Q言之,用之“巧拙”亦相當于“善用不善用”。南宋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卷一引呂惠卿注:“不善用之,不足以周四體,則‘世世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之謂也;善用之,非特周吾身而已,雖天下淪溺猶將拯之,則‘用之水戰(zhàn)裂地而封之謂也。”又引陳祥道注:“物有所宜,事有所適,患不善用之而已。不龜手之藥一也,宋人用之其利小,吳人用之其利大?!?/p>

        第二,用之大小。清代崔述《考信錄》之《夏考信錄》卷一:“同一不龜手之藥也,宋人用之以洴澼絖,吳王用之以與越戰(zhàn),此自用之者有大小耳。不可謂洴澼絖用之,行師者遂必棄之也?!边@里的“大小”當是指藥的“用之者”將其用于事情的大小,以用于“洴澼絖”為小事,而用于“與越戰(zhàn)”則為大事。上引陳祥道注也有“利大”與“利小”之謂,但其前提是“善用不善用”,利之大小則是用的結(jié)果,與用于事之大小的說法有所不同。

        第三,用適其材。認為“不龜手之藥”無論用于“洴澼絖”還是“與越戰(zhàn)”,只是所用于何事上的“異”,但在用法上并無巧拙、大小之別,只要用之得當,不存在價值或境界的高下之分。如上引王雱《南華真經(jīng)新傳》“適材之妙用”說,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王雱又云:“不龜手之藥,或用而為洴澼絖,或用而得裂地之封,此明物雖一而用適其材,則各有所當而免疑累,此窮理盡性之意也?!蓖蹼?wù)J為,這兩件事情都因“用適其材”而“各有所當”。

        第四,用之得宜。西晉學者郭象即持此觀點,認為物(包括“不龜手之藥”和“五石之瓠”)與事(包括“洴澼絖”和“與越戰(zhàn)”)“小大雖殊”,但只要“茍得其宜”“用得其所”,皆可達“逍遙”之境,無“勝負”之分。《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卷一引郭注云:“蓋言物各有宜,茍得其宜,安往而不適?夫小大之物,若失其極,則利害之理均;用得其所,則物皆逍遙也?!惫笥凇跺羞b游》篇首也有注云:“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這里的“安往而不適”“用得其所”“放于自得之場”等表述,其實已闡明了“異”之所在,并不是“方法”不同,而是指不同的人使用于不同的場所。

        可以看出,第三、第四種對“所用之異”的解讀,從根本上說是基本一致的,與所謂“境界高下”和“價值大小”完全無關(guān)。正如明代朱得之《莊子通義》卷一所言:“洴澼絖,未為不善用藥也。不遇越難,雖良藥亦終洴澼絖而已。茅塞之心,則滯于一而不能物物也?!币虼?,莊子列舉“客”憑借藥物獲得“裂地而封”和宋人雖有藥物而“不免于洴澼絖”這兩種現(xiàn)象,并沒有褒“客”而貶宋人之意,而是闡明“物之用”應(yīng)以各得其所或各有所當為評判標準,從而委婉地批評了惠子實在是“拙于用”,即很不善于利用東西。由此可見,“所用之異”的原意,既不是指藥的“使用方法”,也與用藥的“巧拙”“大小”無關(guān),其“異”僅在于使用者及使用場合的不同。同一種“不龜手之藥”,宋國人在北方無水戰(zhàn)的地方用于“洴澼絖”,吳國人在南方用于“與越人水戰(zhàn)”,這正如郭象所言:“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雖用藥之人和場合有異,但“逍遙一也”。也就是說,兩者在“用適其材”和“用之得宜”的評判上并無差異,其“藥”的效果都是使人“不龜手”。至此,莊子總結(jié)之語的含義也就越發(fā)清楚了。我們認為,這段話應(yīng)譯為:“藥能使手不開裂的功能是一樣的,有人憑借它用于與越人作戰(zhàn)而獲得封賞,有人免不了依靠它從事漂洗絲絮的工作,其用藥的差異僅在于使用者及其場合而已?!庇纱丝蛇M一步得出故事的寓意:事物的功能雖然相同,但使用者和使用場合有異,可以實現(xiàn)更廣泛的用途!這才是針對惠子未能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大瓠用途的有效論證:這么大一個葫蘆,用來盛水不能耐受水壓,用作水瓢又太大無處可容,卻可以當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呀!“課文解說”把從事“洴澼絖”的宋人說成“他們只能看見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實是對文本的誤讀;至于說莊子是“當著惠子講宋人的‘蠢事,帶有明顯的譏諷意味”,也完全是一種誤解。

        十、“慮以為大樽”之“慮”何解

        原文: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按:教材對“慮”的注釋是:“用繩結(jié)綴?!薄督處熃虒W用書》“參考譯文”譯為:“為什么不把它用繩系著當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王力《古代漢語》注釋:“慮,考慮(用朱駿聲說,見《說文通訓定聲》),想辦法。”兩者的解釋截然不同。

        實際上,對“慮”的詞義有不同的詮釋由來已久。較早將“慮”釋為“結(jié)綴”的,為陸德明《莊子音義》所引司馬彪注:“樽如酒器,縛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慮,猶結(jié)綴也?!惫湃嗽谝谩肚f子》此句時,“慮”字或作“攄”(音shū)。南朝宋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fā)都》詩:“空班趙氏璧,徒乖魏王瓠”,李善注引作“何不能攄以為大罇,而浮乎江湖”;成玄英《疏》亦作“攄”:“攄者,繩絡(luò)之也。樽者,漆之如酒罇,以繩結(jié)縛,用渡江湖,南人所謂腰舟者也。”此外作“攄”者,尚有唐代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卷六十引《莊子》和明正統(tǒng)《道藏》本《南華真經(jīng)注疏》等。不過,無論是“慮”還是“攄”,本身均沒有“結(jié)綴”義,因此,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認為司馬彪注“猶結(jié)綴也”是不對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學者均從假借的角度來闡釋“慮”或“攄”。清代洪頤煊《讀書叢錄》卷十四認同李善注作“攄”的觀點,并解釋說:“攄,抒也,謂抒空以為大罇,得以容身而浮乎江湖,故無瓠落之憂?!盵21]馬敘倫《莊子義證》則認為“慮”是“攄”之省形,“攄”是“抒”之借字:“慮,為攄省,攄借為抒,古讀皆舌音也?!墩f文》曰:抒,挹也,而斜訓為抒,浚亦訓為抒,則抒有‘治義?!盵19](P24)奚侗《莊子補注》亦認為“慮”直接通“治”:“‘慮與‘治通,言修治也。何不修治之以為大樽,文義明白。《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夺屛摹罚骸居肿髦?。王肅、姚、陸云:除猶修治。荀本除作慮。是為‘慮‘治通用之證。”[22](P13)章太炎《莊子解故》對“慮”釋為“結(jié)綴”也提出不同意見:“結(jié)綴字當為‘落,《說文》正作‘,云‘生革可以為縷束也?!短祈崱罚罕R各切。慮、落同部雙聲?!盵23](P128)王叔岷《莊子校詮》贊同章說,另舉例證云:“案《天地篇》‘無落吾事,《呂氏春秋·長利篇》‘落作‘慮,即‘慮‘落通用之證?!墩f文》‘落下段注‘落亦為纏絡(luò)字,章所謂‘落,《說文》作,與絡(luò)音義略同?!盵24](P35)朱桂曜《莊子內(nèi)篇證補》認為“慮”通“落”,實即同“絡(luò)”:“曜案:《天道篇》‘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慮亦落也。落同絡(luò),《秋水篇》‘落馬首,穿牛鼻,《淮南·原道訓》作‘絡(luò)馬之口,穿牛之鼻,是其證。《御覽·辯部》引正作‘知雖絡(luò)天地,慮通落,亦即通絡(luò)矣?!盵25](P29-30)可見,“慮”除了釋為“結(jié)綴”義外,還被釋為“抒(挖空)”“治(修治)”“落(縛系)”“絡(luò)(纏繞)”等。從這些釋義來看,對各種假借義的分析雖然有相關(guān)文獻作為例證,但總體上是采用了輾轉(zhuǎn)為訓的方法,由于將原字的詞義棄置一旁,所以難免有牽強附會之處。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認為,在解讀“慮”字時首先考慮的,應(yīng)是按照“慮”字本身的固有含義來尋繹它在句中的意義。一些著作對“慮”字的釋讀也是這么做的。宋代林希逸《莊子口義》云:“莊子既以不龜藥之事喻其不知所用,乃曰有此大瓠,何不思之以為浮江之壺。慮,思也。何不慮者,言子之思何不及此也。”明代詹景鳳《古今寓言·草木類·大瓠》于“何不慮”下注云:“慮,思也,謀也。言子之思何不及此也?!泵鞔懳餍恰赌先A真經(jīng)副墨》云:“慮以為樽,言何不思以為浮江之樽乎?浮江者,以大樽系腰,則免沉溺。”清代王夫之《莊子解》云:“慮,猶計也?!辩娞肚f子發(fā)微》云:“慮,計也?!嫛畱n皆以心言,故后有‘猶有蓬之心之語。司馬彪注以‘慮為結(jié)綴,‘慮何得有結(jié)綴之訓?注家不明,而有從之者,非也?!盵7](P23-24)劉武《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云:“武按:‘何不慮以為大樽,言何不謀慮之以作大樽也。句有‘為字,不必訓‘慮為結(jié)綴,因結(jié)綴之意,‘為字可以賅之。至司馬‘結(jié)綴之訓,不知何據(jù)?!盵26](P23)

        這些著作將“慮”釋為“思”“謀”“計”等,意謂“考慮”或“謀劃”,這不僅是它在先秦文獻中的基本含義,也是古代字書所闡釋的本義,如《說文解字·思部》:“慮,謀思也。從思虍聲?!本痛硕?,上述學者對“慮”字的釋讀,我們認為是合理合情的。同時,筆者還對《莊子》一書所用“慮”字進行了考察,全書共出現(xiàn)20例,除釋為“憂慮”2例外,其余都是“謀思”之義,其中,“思慮”連用7例,“思”和“慮”對文使用3例。按照全書用詞慣例和本篇語境來說,則“慮”字當以王力先生所釋“考慮,想辦法”最符合文本原意。此外,將先秦文獻中的“慮”字釋為“結(jié)綴”或“修治”“縛系”“纏繞”等義,訓詁史上也僅有《五石之瓠》這一孤例,這是缺乏可信度和說服力的,故當取其常用之基本義為宜。

        綜上所述,本文對全國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五石之瓠》中的十例歧解進行了梳理辨析,以澄清有關(guān)文本釋讀的爭議??梢哉f,這些釋讀歧解既與古代文言詞語的認知理解密切相關(guān),又涉及對莊子思想的認識與體悟。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對此酌情介紹并展開討論,當會起到引導思考、激勵探索的作用,從而全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對相關(guān)釋讀的辨析只是一孔之見,意在拋磚引玉,以就教于學仁同道。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

        [4]時永樂.王力《古代漢語》補正[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5]富金壁.新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匯考[M].北京:線裝書局,2009.

        [6]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校訂重排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鐘泰.莊子發(fā)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最新修訂重排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9.

        [9]趙麗娜,黃增壽.“拙于用大”辨[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10]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11]沈兼士.沈兼士學術(shù)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2]李榮.漢字演變的幾個趨勢[J].中國語文,1980,(1).

        [1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8.

        [14]陳會兵.漢語字詞歷時“感染——替換”例說J].社會科學家,2008,(2).

        [15]曹文亮.論古漢語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義同換讀”[J].求索,2009,(9).

        [16]蔣希文.徐邈反切系統(tǒng)中特殊音切舉例[J].中國語文, 1994,(3).

        [17]嚴學窘.廣韻導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8.

        [18]張翼.“不龜手”讀音演變小考[J].殷都學刊,2019,(4).

        [19]馬敘倫.莊子義證[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0.

        [20]吳前衡.小議“鬻技”[J].學習與實踐,1994,(12).

        [21][清]洪頤煊.讀書叢錄[M].清道光二年富文齋刻本.

        [22]奚侗.莊子補注[A].嚴靈峰.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xù)編(第40冊)[C].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23]章太炎.莊子解故[A].章太炎全集(六)[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4]王叔岷.莊子校詮[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5]朱桂曜.莊子內(nèi)篇證補[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26]劉武.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M].北京:古籍出版社, 1958.

        国产精品久色婷婷不卡|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国产精品制服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videossex久久发布 |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尤物在线精品视频|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高跟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2| 正在播放强揉爆乳女教师|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无码三级国产三级在线电影| 福利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80s国产成年女人毛片|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日韩av一区二区毛片| 色婷婷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主播强伦视频网站| 亚洲天堂av一区二区| 国产人妻精品无码av在线| 亚洲区在线播放| 精品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av免费网站| 四虎影库久免费视频| 素人激情福利视频| 噜噜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成人a级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国内精品对话对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区|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伊人网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在中文字幕乱码熟女|